试述慕尼黑会议前后的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慕尼黑会议前后的苏德关系的变化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署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协定。慕尼黑的交易是希特勒实现其侵略计划的重大步骤,也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点。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影响至大。

从三十年代中期到1938年10月慕尼黑会议召开之前,苏德关系仍处于持续恶化的状态,在这一阶段,苏联为倡导集体安全、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做出了重大努力,而此时希特勒正处于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重整军备的关键时刻,为争取英法等国的默许,对苏联做出了相当强硬的姿态,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这无疑证明了在当时的情况下,苏德关系是相当糟糕的。慕尼黑会议后, 苏联欧洲外交开始进行调整,主要是通过改善苏德双边关系, 避免同德国的战争, 以求中立自保。1939 年 3 月 10 日, 苏联召开了联共 ( 布) 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斯大林在大会上谈到苏联对外政策时指出:我们拥护和平, 拥护加强同所有国家的事务联系, 我们现在和将来都始终坚持这样的立场, 只要这些国家也对苏联保持这样的关系, 只要他们不试图破坏我们国家的利益。同时强调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不让那些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斯大林所说的所有国家, 自然包括德国在内, 这无疑向德国传递了重要信息, 暗含改善关系的愿望。希特勒为避免两线作战,开始对苏联实行温和的外交政策,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无疑也打击了苏联建立集体安全的信心,在北方,苏联也面临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为了维护本国安全,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苏联对外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苏德重新开始经济谈判,并逐渐过渡到政治领域。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苏联对德政策转变的完成,它虽然使苏联暂时置身于战争之外,并且争取了一定的备战时间,但同时也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可以放手对波兰发动战争了。

20世纪30年代初,在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以后,苏联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第一次重大调整,把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制止世界大战作为其对外政策的立足点。由于英法两国政府对苏联的偏见和敌视,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不仅没能成功,反而日渐被孤立。慕尼黑会议后,苏联被迫对其外交战略进行第二次重大调整,把防止反苏战争、维护自身安全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并最终实现苏德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