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的成因与治疗

合集下载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的临床意义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的临床意义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动脉硬化的临床意义
颈A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成因,颈动脉硬化的重要标志是内膜损害及粥样斑块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斑块的形成造成颈A不同程度的狭窄,许多研究证实颈A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脑梗死发生不仅与血管狭窄程度有关,与斑块的软硬有关,软斑发展快,易脱落,脑梗死的危险大,硬斑较稳定,危险性相对性小。

颈部血管彩超显示血管内径,内膜厚度,有无硬化斑及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为手术颈A内膜剥脱及支架的植入提供依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加之大量的不合理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如:吸烟、饮酒、高盐、高脂及运动减少等),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且逐渐向中青年人蔓延,目前除呼吁广大民众尽快改变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外,就是能尽早发现动脉硬化及狭窄患者,使他们得到及时合理治疗,以减少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

彩超多普勒灵敏度高,检查方便,无创伤,重复性好,可早期发现颈A硬化斑块,及时做出准确诊断,有利于临床医生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还可动态观察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

综上所述颈A彩色多普勒检查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及患者康复探讨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及患者康复探讨

心血管疾病的成因及患者康复探讨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因素;方法:通过对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利用食物及中药在基因水平调控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因素,是心血管疾病营养调理和药物治疗的一重要研究方向。

标签: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因本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常有副作用[1],停药后又易复发,因而营养调理辅以药膳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极好选择。

1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一直以来,在胆固醇的调节方面,胆固醇转运蛋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可通过两种途径来降低人体的胆固醇水平,其一为增加人体高密度脂蛋白,其二,降低人体低密度脂蛋白。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胆固醇含量的降低能够有效地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目前,人们通过LDL/HDL的比值来研究造成冠状疾病的影响因素,事实上,LDL的本身结构对人体是无害的,但是,如果LDL受到了氧化,则氧化后的LDL 会产生动脉粥样的硬化作用,基于此,有人提出清除人体的氧化自由基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据研究,引起动脉硬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三类,分别是:第一,血栓的形成;第二,血管的炎性反应;第三,血凝的异常。

因此,目前市场上很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一般都具有降低纤维蛋白原、活血化瘀的作用[2]。

除此之外,血脂的升高也是动脉硬化的一大原因,某些中药或药用植物可以通过降低人体内的血脂含量来治疗心血管疾病。

2 食物营养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2.1 食物营养成分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2.1.1 脂肪如果人们过多地摄入饱和的脂肪酸,在吸收的过程中,长链的饱和脂肪酸会发生脂化的反应,而该反应的结果会使得胆固醇在心血管壁不断地沉积下来,此外,人体还会不断地生成携带着胆固醇的VLDL,从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反之,如果人们摄入足够多的花生四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够增加人体HDL的合成,还能够减少胆固醇的吸收量,最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保护大脑】第十六章 脑血栓的成因及预防(2)

【保护大脑】第十六章 脑血栓的成因及预防(2)

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毫克,能够防止脑血栓的复发。

但阿司匹林有47%的人存在用药抵抗,所以常与长效中药一起服用,以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及抗药性。

B、血压血脂(Bloodpressurecontrol)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血栓或复发脑血栓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都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

C 、中药防治(Chinesemedicine)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防治脑血栓有确切而全面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类中药D、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利于脑血栓形成。

糖尿病患者宜低糖低热量饮食,适当用降糖药。

E 、康复教育(Education)通过网络宣传、免费赠阅实用读物、定期康复指导等方式,加强脑血栓、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预防知识的普及。

积极干预危险因素,让患者能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主动配合药物治疗。

脑血栓心理护理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运动功能障碍,心理和情感障碍等。

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男性多于女性。

通常患者可有某些未加注意的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少数患者病前曾患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据临床统计100例脑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出现偏瘫者95例,占95%;经过系统健康治疗,生活能自理80例,占偏瘫人数84%以上。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恢复期较漫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

升主动脉粥样硬化

升主动脉粥样硬化

间接机制:脉波通过僵硬度大的血管时 速度较快,波反射提前,从外周通过返 回的压力波反映于收缩中期而非舒张期, 增大已升高的收缩压,除去舒张压的一 个主要支撑,脉压增大。
• 在弯管内侧壁处,同时存在主流方向和二 次流方向的回流,此处更容易形成涡流, 引起供氧不足而使 内皮细胞受损。 • 内皮细胞的受损与 动脉血管内的脂类沉积 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 的关系。
动脉硬化引起脉压差增大的机制
• 直接机制:主动脉和大容量血管的动脉硬 化性僵度增高,血管壁结构改变,大动脉 弹性与顺应性降低,收缩期血液流入使 压力升高,产生高的压力波。
左室长轴切面可见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呈一定的角 度使左室流出道与升主动脉构成一弯曲通道。升主 动脉前壁位于弯曲通道的内弯侧,后壁位于外弯侧。 随着年龄增长,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形成的角度有 减小的趋势。
• 动脉的弯曲、 分叉和狭窄会引起血液流动 和壁面切应力的异常变化。 • 在弯管内弯侧,血液在整个心动周期中流 动较慢并且会改变方向。内弯侧的切应力 要较外弯侧小,但是其变化要较外弯侧剧 烈。有学者认为壁面切应力的急剧改变对 于血管内皮细胞构造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比 切应力大小本身更有意义。
• Caro、Glagov和Ku 等认为波动的低切应 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低 流体切应力造成内皮的功能性损伤,通透 性和黏附性提高,并激活一系列细胞间相 互作用,激发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 成。
•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脉动低切应力在动脉粥 样硬化形成中起始动和主要的决定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极易发生在动脉弯曲、分叉 处,而且更易发生于内侧壁。
• 1、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什么发生 在前壁较多。 • 2、动脉硬化引起脉压差增大的机制。
• 迄今为止,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提出了不少 理论来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如压力 理论、 湍流理论、和流动分离理论等。其 中,最有影响的是切应力理论,它又分为 高切理论和低切理论。

冠心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冠心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冠心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主要是指人体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管腔变窄甚至完全闭塞,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心肌缺氧、心肌坏死,患者也会因此而出现生命危险。

冠心病患者多为40岁往上的中老年群体,且中老年男性群体发病高于女性群体。

近年来该病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而从现实角度出发来看,冠心病无疑是一种对人类机体健康、生命安全危害极大的病症,所以了解冠心病成因,在此基础上做好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极为紧迫。

1、引发冠心病的原因从临床角度出发,致使冠状动脉病变、血管阻塞形成心肌缺血的原因即冠心病的成因,而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像血管炎症(风湿、梅毒、动脉炎等)也会引发冠状动脉狭窄、堵塞,最终诱发冠心病,但此类发病原因占比相对较小,本文主要对常见引发冠心病病因进行科普分析。

1.1吸烟引发冠心病的原因较为多样,相关专业医学文献研究发现吸烟会致使人体出现心律不齐,而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的主要症状便是心律不齐,加之吸烟会引发人体血管狭窄、血压升高、脉搏增加,高密度血脂肪减低,所以吸烟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中老年群体的冠心病发生风险。

1.2不健康生活方式久坐、长期缺乏运动锻炼,也会增加冠心病发病率,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对比规律作息、规律生活人群而言,冠心病发病率会大幅升高。

1.3基础疾病(1)患有高血压人群由于自身病情可加剧动脉血管硬化,长时间血压超标,或因血脂清晰血管内膜,导致血管内膜受损出现血管硬化也会引发冠心病。

(2)高血脂人群,自身高密度脂蛋白较高时,冠心病发病率便相对较低,一旦自身高密度脂蛋白偏低,冠心病发病率便会持续升高。

(3)糖尿病患者自身微血管、心血管病变风险较高,血糖控制不到位,便会随时间推移出现动脉硬化,继而使自身患上冠心病。

(4)相关专业医学文献研究发现肥胖也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平方(m2))在男性>=27.8,女性>=27.3。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预防和治疗作者:顾玉发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年第04期【摘要】从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入手,结合临床实践病例就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如科学养生、合理膳食等来分析论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以及中医中药方法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成因分析;有效预防;合理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使得人民生活的水平普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一日三餐大鱼大肉屡不鲜见。

但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给我们带来了科学饮食的问题,过度餐饮给人的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威胁。

特别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如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因病致残、因病死亡的调查中,心脑血管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并且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我们必须要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而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血管的老化、硬化,为了使心脑血管病不在自己身上发生,就应该使血液流通不受阻碍而保持血管的年轻。

长时间的不正常饮食就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在的人们没有合理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的运动,在饮食中又摄入过多的脂类、醇类;又在年龄的影响下,人体内自由基水平也随之升高,时间一长,毛细血管也会由于血管壁被血脂之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的物质堵塞,血栓也会因为人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与脂类醇类物质结合而成。

因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科学养生:①要始终保持开朗的性格,乐观向上,稳定的情绪和有规律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严守生物钟规律,这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基本保障。

要预防血中激素水平增高、血栓的形成和脂代谢紊乱,就应该避免急躁易怒、孤独抑郁等情况的发生,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等因素的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预防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预防和治疗

心脏供血不足
高血脂影响冠状动脉供血 ,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 梗死等疾病。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关联性
血管损伤
高血糖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加 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心脑血管
疾病风险。
神经病变
糖尿病易导致神经病变,影响心脏 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增加心律失常 风险。
微循环障碍
糖尿病引发微循环障碍,影响心脑 血管供血,加速心脑血管疾病发展 。
01
02
03
早期预防
及时治疗
康复管理
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方 式,降低发病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应及时就医治疗, 避免病情恶化。
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管理,包括定 期随访、按时服药、改善生活方式等,以 降低复发风险。
02
心脑血管疾病成因分析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
01
02
03
高血压对血管损伤
06
总结与展望
心脑血管疾病现状总结
发病率逐年上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逐 年上升趋势。
危害严重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 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防治意识不足
公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缺乏了解,防治意识不足,导致防控 效果不佳。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 稠度增加,容易形成 血栓,从而引发心脑 血管疾病。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血管病变,增加心脑 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Hale Waihona Puke 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 细胞,加速动脉硬化 进程,同时增加心脑 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
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 身体机能下降,容易 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脉硬化的成因与治疗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
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
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冠心病、高血压、心绞
痛、心肌梗死、高血脂……病情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疲劳、眩晕、呼吸困
难……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在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少吃
食盐和心理平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理膳食:
1、增加纤维膳食
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
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
2、多吃鱼和鱼油
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
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3、多吃豆制品
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
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此外应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心血管疾病的形成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
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动脉硬化是随着
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
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
主要原因之一。动脉壁都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按管径大小,动脉又可分
为大、中、小三级。大动脉如主动脉及其大分支的中膜含有大量成层的弹
力纤维,弹性大,故又称弹力型动脉。中动脉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
脉和四肢动脉等的中层富含平滑肌,故又称肌型动脉。小动脉指管径在1mm
以下的动脉,也属于肌型动脉,但内弹力膜薄而不明显,中膜的平滑肌亦很
少。
动脉硬化主要分为: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其
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中常见的类型,为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主要
病因。
细动脉硬化
指细小动脉弥漫性增生病变,其发生与高血压和糖尿病有关。开始为
细小动脉痉挛,其后小动脉内膜下玻璃样变,弹力纤维增厚,随病程进展,中
层、外膜也发生玻璃样变,继之中层增厚,血管变硬,管腔狭窄。全身细小动
脉硬化使许多脏器血液相应减少,脏器缺血, 并发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损
害, 其中对心、肾、脑的影响最为显著。肾脏细小动脉硬化、狭窄可使一
些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纤维化,即肾硬化。病程后期,肾小球可大部消失,
而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肾脏体积缩小最终可发生尿毒症。脑的细小动脉
硬化常与脑的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并存,病变轻者表现头昏、记忆力减退,重者
可发生脑血栓、脑出血及脑软化。全身细小动脉硬化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
增高,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左室负荷加重,从而引起心肌肥厚,病变继续
进展,可致左室扩张,最终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
动脉中层硬化
又称门克贝格氏动脉硬化。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型动脉,病因至今未明。
病变起自中年,随年龄增长病变日益加重。其病理改变为动脉中层肌纤维断
裂、玻璃样变及坏死,弹力组织日渐消失而代之以钙化,致使血管变硬,
曲屈延长。单纯的动脉中层硬化不引起管腔明显狭窄或破裂,因此不引起
症状。体检可见颞动脉和四肢动脉变硬、扭曲,动脉收缩压升高。少数主
动脉受累的患者其胸部 X射线检查可见主动脉扭曲延长。临床上本病无重
要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累及大、中型 动脉,其病因及发病未完全明了,但已公认高胆固
醇、高血压、吸烟等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脂质代谢障碍、血客内
皮损伤、血小板粘附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逐渐扩大,可使动脉管腔进行性狭窄、变硬,引起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
能性改变。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胆固醇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
的三个主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吸烟)中,只有高胆固醇
血症才是唯一必要的先决条件。
凡能增加动脉壁胆固醇内流和沉积的脂蛋白都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通常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以非氧化状态存在,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将加速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引。因此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和适度降低低密度
脂蛋白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意义重大;能促使胆固醇外运的脂蛋白
则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因此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意义重大。
正常情况下,二者的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在某些遗传性疾病或高脂
膳食条件下,由于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的作用明显增加,胆固醇的内
流和沉积明显的超过外运,从而造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当体
内的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于身体需要的时候,它就会积聚在血管
壁上,导致血管渐渐硬化和变窄,但身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任何症
状。经过漫长的岁月,淤积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逐渐阻塞血管,使流到得
要脏器的血液慢慢减少,当脏器从血液中得不到足够的氧和养料的时候,
就很容易发生坏死。如果供给心脏血液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阻塞,就
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作,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如果供
给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阻塞,便会发生脑梗死。
动脉硬化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症、抽烟三大危险因子。
其他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
都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主要决定于血管病变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程
度,对于早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几乎都没有任何临床状,都
处在隐慝状态下潜伏发展。对于中期的动脉硬化病患者,大多数患者都或
多或少有心悸、心慌、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四肢凉麻、四肢酸懒、
跛行、视力降低、记忆力下降、失眠、多梦等临床症状,不同的患者会有
不同的症状。
例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心肌纤维化;脑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眩晕头痛与昏厥等症状,脑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
时引起脑血管意外,有头痛眩晕、呕吐、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偏盲
或失语等表现;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
秘与腹痛等症状;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以下肢较为多见,尤其是腿部动脉由
于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
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有持续性疼痛下肢
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动脉硬化的一般防治措施有:
1、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 已有客观证据表明:本病经防治病情
可以控制,病变可能部分消退,病人可维持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病变本身
又可以促使动脉侧枝循环的形成,使病情得到改善。因此说服病人耐心接受长
期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2、合理的膳食
⑴膳食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
胖。 ⑵超过正常标准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低胆
固醇膳食,并限制蔗糖和含糖食物的摄入。
⑶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不增高,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
含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避免多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若血脂持续增高,应
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
⑷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
心肌梗塞。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和含钠食物。
⑸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在可能条件
下,尽量以豆油、菜油、麻油、玉米油、茶油、米糠油等为食用油。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 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预
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禆益,是预防本病的一项积
极措施。体力活动应根据原来身体情况、原来体力活动习惯和心脏功能状态来
规定,以不过多增加心脏负担和不引起不适感觉为原则。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
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或大量饮酒。
6、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脂肪症、高脂血症、痛风、
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征和有关的内分泌病等。
注意动脉硬化的危险信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我们击败心血
管疾病的最有效方式。

生命科学学院
郑霄萍
1244408084
动脉硬化的成因与治疗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 郑霄萍
学号:
1244408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