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汪曾祺短篇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模板

合集下载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

在读他的散文集《寄意故乡》之前,以前也曾读过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他独树一帜的文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于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沈先生的真传,他的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大记事》等文笔,优美富有地方色彩,那方水土那号人,有点像《边城》,但不少地方有所创新。

读汪曾祺的散文,觉得他的语言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作为一个家学渊源的作家,他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有人说他的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这我并不完全同意。

我认为只能够说他的散文是继承了我国传统散文的优秀传统,植根于我们民族精神土壤之中。

正如汪曾祺自己说的:“一个当代作家的思想总会跟传统文化、传统思想有些血缘关系。

但是作家的思想是一个复合体,不会专宗哪一种传统思想。

”所以我认为把汪曾祺的散文称为真正的文人散文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他的语言平淡、质朴、简炼,是一种提纯度很高的语言,绝无文人的“掉书袋”之嫌,相反倒是贴近生活的。

如描写净融法师,只在结尾用寥寥几笔作人物肖像描写:净融瘦瘦小小,但颇精干利索;面黑,微有几粒麻子。

见《净融法师》描写铁桥和尚的情人:铁桥有一个情人,年纪轻轻,长得清清雅雅,不俗气。

见《铁桥》描写三圣庵:三圣庵在大西边。

这是一片很荒凉的地方,长了一些野树和稀稀拉拉的芦苇,有一条似有若无的小路。

三圣庵是一个小庵,几间矮矮的砖房。

没有大殿,只有一个佛堂,也没有装金的佛象。

供案上有一尊不大的铜佛,一个青花香炉,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见《三圣庵》描写家乡的运河: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堤下街道房屋。

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

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

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第一篇: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一、1.独特的小说观念(“小说是回忆”)汪曾祺曾经小说下过一个定义:“跟一个可以谈的来的朋友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于是,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仿佛感觉到是一个岁月老人在夕阳下讲述些有意思的往事,清淡、飘逸、耐品味,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

人情世故,舒缓有致,自有一番坐看云起的淡定。

从汪曾祺目前的小说来看,他的作品大多是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那里有他童年生活的记忆和梦想,《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这些他写得最好的作品都属于童年回忆。

为什么写得最好的是那些离现实最远的作品呢?回忆中的故乡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审美经验?回忆是一种远距离的凝望和选择,时间过滤掉外在的尘嚣与浮躁,沉淀下那些醇美的、在生命中留下印迹的东西。

蓦然回首中,记忆里的往事点点滴滴叠印起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世界。

2.欢娱和谐的小说风格汪曾祺本人的个性和气质是倾向于和谐欢娱的,文如其人,其小说也具有相同的风格。

40年代的汪曾祺由于年轻气盛,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浮躁凌厉”之气,老年以后汪曾祺参透了许多人世的纷争,越来越达观,他不习惯于对现实生活进行严格的拷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于是,我们只在他的少数作品里看到些许锋芒和嘲弄,比如《讲用》。

而他的大部分作品表达的都是爱与美、温情与风俗,氤氲着世俗人生的欢娱。

汪曾祺的小说营造了一片没有权力浸染纯然而宁静的乡土,一片近乎童年记忆般和谐温馨的所在。

作者把笔触投向“故乡”高邮的村镇,这里没有宗法的约束,没有现代文明的挤压与喧扰,有的是一派自然与随和,有的是任性率真的人情与人性。

《受戒》里的明海与小英子,《大淖记事》里的巧云和是十一子莫不洋溢着健康与活泼的光辉。

大淖周围的人对于男女之事的以两情相悦为原则的随意,荸荠庵和尚们打牌、杀猪、吃肉、谈恋爱、找媳妇,虽然有违宗法制度和佛教清规,却是真真正正的人性的舒展和生命的欢娱。

融奇崛于平淡 纳外来于传统——试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融奇崛于平淡 纳外来于传统——试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

既汲 取 了 中国古典文 学语 言 中的精 华 , 同时亦借 鉴 了外 来文化 中的妙 处 ,其 小说凝 炼散发 的
艺 术 魅 力 ,使 他 无 愧 于 “ 文体 家” 的 美 誉 。 关 键 词 : 汪 曾祺 ;小 说 ;语 言 艺 术
中图分类 号 :I0 . 文献标识 码 t 27 4 A 文 章编号 i1 7 —9 0 【0 9 2 0 6 2 6 3 5 7 2 0 )O 一O 2 一O
世界。
言 。 … …语 言 是 小 说 的 本 体 ,不 是 附 加 的 , 可 有 可 无 的 。
从 这 个 意义 上 说 ,写 小 说 就 是 写 语 言 。[ 由此 可 见 他 对 语 ” 言 的重 视 程 度 。 因 此 ,汪 曾 祺 的 小 说 ,尤 其 是 其 小 说 语 言 在 文体 学上 的意 义 ,越 来 越 为 人 们 所认 知 。 平 淡 中 见 奇 崛
汪 曾祺 历 来 对 小 说 语 言 有 着 独 到 的 看 法 ,他 认 为 , “ 语 言 不 只 是一 种 形 式 ,一 种 手 段 ,应 该 提 到 内 容 的 高 度 来 认 识 。 … …语 言不 是 外 部 的 东 西 。它 是 和 内 容 ( 想 ) 同 时 思 存 在 ,不 可 剥 离 的 。语 言 不 能 像 桔 子 皮 一 样 ,可 以 剥 下 来 , 扔 掉 。世 界 上 没 有 没 有 语 言 的思 想 ,也 没 有 没 有 思 想 的语 都有 他 。稍 大 一 点 ,能 做 点 事 了 ,就 什 么 也 做 ,放 鸭 子 , 喂 小 牛 ,搓 玉 米 ,锄 豆 埂 …… 最 近 三 年 正 式 固 定 在 羊 舍 , 当 ‘ 羊伴 子 ’— — 小 羊 倌 。 引 文 中 的单 音 节 动 词 ,是 日常 ”

理论丨汪曾祺谈创作(三):语言

理论丨汪曾祺谈创作(三):语言

理论丨汪曾祺谈创作(三):语言关于小说的语言问题我觉得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这几年讲语言比较多,人家说你对语言的重要性强调过多,走到极致了,也许是这样。

我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就像绘画,是线条和色彩的艺术。

音乐,是旋律和节奏的艺术。

有人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点,我认为这话是不能成立的。

就好像说这幅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个曲子还可以,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种话不能成立一样。

我认为,语言不好,这个小说肯定不好。

关于语言,我认为应该注意它的四种特性:内容性、文化性、暗示性、流动性。

语言的内容性过去,我们一般说语言是表现的工具或者手段。

不止于此,我认为语言就是内容。

大概中国比较早提出这问题的是闻一多先生。

他在年轻时写过一篇关于《庄子》的文章,有一句话大致意思是:“他的文字不只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似乎本身就是目的。

”我认为,语言和内容是同时依存的,不可剥离的,不能把作品的语言和它所要表现的内容撕开,就好像吃桔子,语言是个桔子皮,把皮剥了吃里边的瓤。

我认为语言和内容的关系不是桔子皮和桔子瓤的关系,它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时存在的。

斯大林在论语言问题时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现实。

”我觉得斯大林这话说得很好。

从思想到语言,当中没有一个间隔,没有说思想当中经过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形成语言,它不是这样,因此你要理解一个作家的思想,唯一的途径是语言。

你要能感受到他的语言,才能感受到他的思想。

我曾经有一句说到极致的话:“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语言的文化性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

你看一篇小说,要测定一个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语言怎么样,他在语言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

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

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

语言文化的来源,一个是中国的古典作品,还有一个是民间文化,民歌、民间故事,特别是民歌。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感觉化表意特征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感觉化表意特征

浅析汪曾祺小说语言的感觉化表意特征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具有丰富的感觉化表意特征,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和味觉三方面,在视觉上主要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渲染和线条的勾勒来展现绘画之美,在听觉上主要体现在小说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具有音乐之美,在味觉上主要体现在饮食的气味和舌尖上的触觉展现的生活之美。

一、视觉——多彩隽永的风俗画特征汪曾祺笔下的艺术世界是多彩的、隽永的,是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产生无限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的。

他的很多小说都注重使用背景来烘托人物和情节,充满风俗画的效果。

他认为“小说就应该是跟一个可以谈得来的朋友很亲切地谈一点你所知道的生活”。

所以,呈现在他笔下的民风、民俗、民情以及人物活动的场景,都是简单而无过分的装饰,小说给人宁静的、亲切的感受,所营造的大多是多彩、隽永、温婉的意境。

汪曾祺很多的小说中运用了色彩的渲染和烘托,这也是形成汪曾祺小说风俗画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

……王玉英长得很黑。

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

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

红花、绿叶、墨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幅画。

”仅仅“黑”、“亮”、“白”三个字就描画出王玉英美好的倩影,在浓绿的叶子和殷红的花之间,这个倩影显得素静、典雅。

这段描写就像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幅风俗画,多彩生动,闹中有静,美中又浸透着一种淡淡的凄凉。

又如“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莲枝藕,风摆柳似的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通过对几种带颜色的植物的描写,一幅民间妇女劳作的风俗画跃然纸上,既渲染了一种充满生机和朝气的氛围,也侧面突出了“巧云们”即使生活中遭遇了许多磨砺和苦难,对未来生活依然充满希望、坚定地面对人生苦难的信念,女性的那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之美也深深地打动、激励了读者的心灵。

除了色彩的渲染外,有些则是凭着他那奇妙精炼的线条勾勒,对线条的勾勒更显示出汪曾祺作为语言大师在小说语言上的艺术。

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

专科毕业报告论文题目:关于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姓名:毛仙付专业:应用中文专业年级:2012年秋层次:高起专学习中心曲靖培训学习中心完成时间:2014年9 月20 日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论汪曾祺小说的语言特色【内容摘要】: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

在其小说中,我们能够发现蕴藏在文中的真、善、美。

作者传承着祖国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以极其虔诚的态度来表达其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不管是叙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示出和谐、风俗的风格。

【关键词】:小说语言真实性文言文人性美和谐与风俗汪曾祺就像是一阵清风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刮过,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许多人都喜欢汪曾祺,十分喜爱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

他的小说语言如同是铺在池底的鹅卵石一般,干净清爽,十分圆润。

一、语言的真实性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来源。

脱离生活的艺术其生命价值较低。

例如,贾平凹本来对农村生活,民间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写出了《商州初录》等优秀作品。

但后来他转入写城市生活,由于没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因此比较肤浅,文学价值不高,如《废都》,引起了广大读者的争议。

汪曾祺就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很多小说里的人物、语言、环境可以在他的故乡、他熟悉的环境中能找到原型。

在《逝水<大淖记事>是怎么写出来》中,有这样的描述:“我从小喜欢到处走,东看看,西看看……路过铁匠店,我走进去看老铁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虎头帽上的小罗汉。

路过画匠店,我歪着头看他们画‘家神菩萨’……”《大淖记事》里的大淖、铁匠、妇女、人物的习性,说话的腔调几乎都能从他的故乡中找到原型。

其语言来源于生活,朴质真实,体现在口语化和地方方言的使用。

王安忆说“汪曾祺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

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

” 不加过多的粉饰,信马由鞭。

汪曾祺小说语言特点分析

汪曾祺小说语言特点分析

汪曾祺小说语言特点分析摘要汪曾祺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其作品注重对古典文化的描写,有很深的意境美,在文学史上,他的小说不可复制,独一无二,具有独特的地位。

丰富的民间体验为其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又因其曾经师从沈从文,因而他的小说带有一种散文的笔调,其中,精确、简练的形容词的使用塑造了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这篇文章以汪曾祺的小说为研究范围,了解概括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特点的使用,从词性、修辞、和短句对汪曾祺的语言进行研究,对其自然、清新、生动的文体风格的塑造进行探讨。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语言AbstractWang Zengqi as the last scholar in China, his works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of classical culture, there is a deep artistic beauty,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his novel can not be copied, unique, unique position. The rich folk experience provides a rich material for his novels, and because of his former division from Shen Congwen, his novel has a prose style, in which the use of precise and concise adjectives shapes its fresh and natural language style. This article takes Wang Zengqi's novel as the research scop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Zengqi's novel language, and studies the language of Wang Zengqi from the part of speech, rhetoric and phrases, and explores the shaping of his natural, fresh and vivid style.Key words: Wang Zengqi; novel; language目录TOC \o "1-3" \h \u 摘要IAbstract II引言 1一、汪曾祺小说语法词汇的特点 1(一)、形容词 11、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的使用 22、叠词33、其他形容词 4(二)、动词51、汪曾祺动词的连用常用来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52、汪曾祺小说的动词连用常用来刻画人或物的行为特征 63、汪曾祺动词的连用有时常用来表现主人公的某种特殊的情感7(三)、数词8(四)、小结8二、汪曾祺小说中句子结构的特点9(一)、短句9(二)、短句的建筑美9(三)、小结10三、汪曾祺小说中修辞的特点10(一)、比喻10(二)、比拟111、拟物112、拟人11(三)、小结12四、汪曾祺小说语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2参考文献13附录14致谢15引言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之后,汪曾祺因师从沈从文常常被认为文风与沈从文相似,但沈从文却说“他比我写的好。

体味《端午的鸭蛋》的语言特色

体味《端午的鸭蛋》的语言特色

体味《端午的鸭蛋》的语言特色第一篇:体味《端午的鸭蛋》的语言特色体味《端午的鸭蛋》的语言特色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分析: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

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分析: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

以上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分析: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第二篇: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创意说明:本文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平淡而且有味,非常耐读。

但我以为它更适合成人的口味,初中的学生大多爱追逐绚烂,他们哪里懂得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道理!如何引导学生咀嚼出文中真意,品尝到其中滋味?惟有朗读!惟有老师点拨下的多角度反复朗读!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确定朗读基调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味,朗读本文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老师点拨:从内容和行文两方面整体感知课文,从语气、语调、语速及朗读时情感几个方面琢磨朗读。

讨论,理解:本文从内容上说是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家乡人如何过端午,鸭蛋如何如何出名,腌制得如何如何好,怎么挑鸭蛋如何玩蛋壳,给人感觉作者写这些也无甚特别之意,就是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在与你说说家常,只让你略略感受到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初探汪曾祺短篇小说语言的艺术魅力

王亚

内容摘要: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被誉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其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众多作家中独具特色,这个特色主要反映在他的小说的语言上。读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种语言的享受,他的语言简洁、精妙淡雅,读来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余韵悠长。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从汪曾祺小说的语言艺术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语言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将对汪曾祺小说语言的艺术风格作初步探讨,努力寻找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和作家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修辞学、文学理论来研究,从而对汪曾祺独具个性的语言艺术魅力做出较为客观准确的分析。

关键词: 汪曾祺;语言风格;散文体式;文化品质 二十世纪小说发展史上,汪曾祺小说创作是有目共睹的,其在文学史上有史料价值。其小说“把京派的余绪引入新时期文坛”,“使开创于鲁迅之手,成熟于废名、沈从文、师陀、萧红等人的现代抒情小说传统,在几十年的中断后,得以赓续”。此外,汪曾祺的创作,对八十年代的“寻根派”、“先锋派”、“新写实派”都有点化与启示作用。 但在我看来,汪曾祺的价值,主要在于他呈现给我们的独特的文学风 - 2 -

貌。最显著表现是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极强。汪曾祺十分重视文学语言在小说作品中的作用,他曾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说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不仅如此,他还阐释了文学语言与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说“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不仅仅只是个符号,往往从语言上最容易鉴别出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包含着他独特的艺术思想、艺术情感和艺术方法,具有很深的文化沉淀。鉴于汪曾祺是一位对语言文字敏感的艺术气质作家,因此我选择从语言艺术特色入手来研究他,以期尽量靠近他。我打算从以下三个部分论述其小说的语言艺术魅力。 一、声情并茂的风俗画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体现着音乐美与绘画美,他擅长用温婉平淡的语气讲出一个个纯朴的民间故事。风光与人情,市井与文人,显得和谐自然。关于这点我会重点从修辞手法上展开分析其语言词汇特色。 二、错落有致的句式 对于这点,我会从汪曾祺散文化结构论述,从口语化和文言的糅合以及短句式和诗化言语来分析其作品情节的淡化。 三、含蓄蕴藉的文化品质 语言是作家个性气质、文化修养、美学趣味的外化体现。我会在这部分尝试分 析汪曾祺小说语言中饱含的浓郁文化气息。 一、声情并茂的风俗画 (一)悦耳的音乐之声 - 3 -

昆德拉曾经指出,好的小说应当像音乐。汪曾祺是很注重小说语言音乐性的作家,他的小说写得很美,其语言的音乐性就是构成小说语言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音乐美使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像一棵立在明净、流动的小溪旁的杨柳,婀娜多姿,随风流荡,内在生命的汁液在体内自由流转。 首先,在汪曾祺小说中,语言有一种回环美。“回环美,大致说来就是重复或再现。在音乐上,再现是很重要的作曲手段。再现可以是重复,也可以是模进,重复是把一个音群原封不动地重复一次,模进则是把一个音群移高或移低若干度。然后再现。不管是重复或者模进,所得的效果都是回环的美。” 汪曾祺小说中有着特殊用意的词语或句子隔一段距离重复出现,读来就会有音乐上的回环效果。在他的《鸡鸭名家》第一段第一句以“刚才那两个老人是谁?”开头,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随后,这句话在文章中间出现了四次,一步紧似一步,凸显了作者急于知道的心理。结尾又再次追问,触动人们的思考。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六次,显然这两个老人的生活,特别是他们超过普通人的能力对作者仍然有神秘感,而全文有这六句相同或相似的句型经过一段距离反复出现,使原先比较松散的故事情节连接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一种重叠、和谐、回环的音乐感。 其次,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有一种匀称的整齐美。这主要是通过排比、对偶的语句来实现的。比如排比句的妙用: 养鸭是一种游离,一种放逐,一种流浪。(《鸡鸭名家》) 陈相公脑袋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唇厚厚的,说话生气粗粗的。 (《异秉》) - 4 -

说是攻“供”,不是随便说,确实觉得那有一种恭敬、一种神圣、一种寄托和一种安慰。(《鸡鸭名家》) 这些排比词句的运用,让人在听觉中感受到一种匀称美,颇具古典诗文的神韵。语词齐整文雅,简洁明了,节奏悠扬。这些句子绝对都不是声音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强化了激进、强烈的节奏感。 最后,汪曾祺小说语言有一种原生态的和谐美。汪曾祺非常注意小说语言的诉诸直觉,注重小说语言的形象性。在词汇的具体选择上,他喜欢使用表明能看到、听到、尝到、嗅到或摸到的东西的具体性词汇。他在小说中总会选用贴切的拟声、摹状及叠音词把感觉直接传达出来。比如: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受戒》) 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大淖记事》) 有人考察了《汪曾祺文集·小说卷》(上、下),发现在63篇小说中,几乎每篇都较多地使用了叠音,有的一篇中多达上百处。以《鸡鸭名家》为例,全文518句(指单、复句),用了叠音的有86句,叠音次数112处,其中双音节、四音节叠音占78次。⑤惯用叠音,使得汪曾祺的语言更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口语化。密集的拟声词与叠音词,或对声音进行描摹,或对动作进行描摹,让节奏浮现于字面上,如同牧童演奏的一支旋律轻快、活泼的笛乐,既具有形象性,又富有生动性,形成 - 5 -

语言的音乐美。 (二)浓郁诗情的风俗画 阅读汪曾祺的小说,常常令人感到仿佛是欣赏一幅中国传统文人信手挥运的淡淡水墨画。他的作品是对某地风土人情的描绘,形神兼备,因此又是清新的风俗画。汪曾祺本人就是一个画家,会中国画,因此对于色彩的感觉非常敏感。进入汪曾祺的小说世界,总能感受到一种诗意和美的情调。汪曾祺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是语言。汉语和汉字不是一回事。中国识字的人,与其是用汉语思维,不如说是用汉字思维”。⑥汉字具有象形特征,汪曾祺认为可以使中国小说语言忘“文”生义。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精妙的色彩搭配使他的小说具有了诗的意境和清新的民间神韵。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多捕捉下层社会、平凡人生,市井百态的景象事物,在风俗画中,强烈地展现出生命的活力,风习的传承,文化的血脉。比如《岁寒三友》对鞭炮颜色的形象把握:“除了一般的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炮,叫做“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此处的颜色,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景。中国古典的诗词中也有大量运用色彩的句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日照香炉升紫烟”……我们不难发现,汪曾祺的语言颇具古典诗文的神韵,是对中国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 汪曾祺曾强调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更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氛围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写景就是写人。 - 6 -

为了达到最佳的审美效果,汪曾祺对色彩和光影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和热情。我们再看看小说《受戒》的文字,当小英子驾船载明海受戒回家,在船上一对小恋人订了终身后,小说有这样的描写:“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了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短短的文字中就有七个色彩词,作者笔下描绘的斑斓色彩,欢快的气氛正与一对恋人获得爱情后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 再看看汪曾祺语言的色调。他所选用的诸如红、绿、白等色彩感的词,多半是富有生气的暖色调,并以此来表现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健康。由此可见,杰出的小说家总是敏感地体会到语言的“色彩”感,那是表达感情最强烈的一种艺术形式。色彩唤起了我们众多的感觉,或宁静或欢快,或忧郁或沉重。有些则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色彩效应,会使人莫名地处于一种如痴如醉的意境中 总之,擅长绘画的汪曾祺在和谐美的境界追求中,把中国绘画的审美理论融于他的小说创作中,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用浓淡相宜的笔墨,为我们画出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平淡自然地人情世态。并且把人物的情感利用色彩、自然风俗来加以映衬,不仅增强文学的能值功能,使人在色彩和画境中感受到汪曾祺文学的艺术魅力,而且汪曾祺的语言还使文字有了鲜明的视觉基础。 二、错落有致的句式 中国传统的小说以情节跌宕、故事性强,章回严谨为固有程式,而汪曾祺在艺术上大胆尝试,创作出一系列的散文化小说,形成了自己独特 - 7 -

的风格特色。汪曾祺说过,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他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他自认为是一个文体家,写小说就是将日常生活中平淡的事写出韵味,写出情致。其散文化的小说,不重故事情节,取气氛、意境为上。 (一)口语和文言的巧妙糅合 为什么那些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常口语一融进汪曾祺笔下,就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关键在于汪曾祺除了从民间的、日常的口语中寻求语言资源之外,同时还非常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 方言、口语意味着对群体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思绪的领会和融入。汪曾祺从小就对民间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民歌的新鲜比喻和精巧韵律、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常使他惊奇不已。汪曾祺认为,一个作家要想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离开学习是绝对不行的。活跃在20世纪80年代文坛的汪曾祺被评论家认为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正如有的学者所描绘的那样,“他的神经在几十年的高度紧张之后突然放松了。就在他放松的一刻,他精疲力竭的睡着了。一进入梦乡,他就迫不及待地直奔故乡,直奔童年。在这回归童年的路上,他迎来了文学的辉煌”。⑦这里的“直奔故乡”, “回归童年”,实质上是一种“民间还原”。从其具体的文本中,随处可见汪曾祺对民间语言、民歌的运用。如《受戒》中说赵大娘穿的衣服都是“格挣挣”的,这个词据汪曾祺所言就是他家乡的土话。在用这个词时,他“踌躇了很久。后来发现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并在元曲里发现“格挣”这个词,才放心地用了”。⑧《职业》中关于文林街从早到晚各种吆喝声,《老鲁》中用的山东话“斤半锅盔——够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