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内饰涂层
汽车内饰常用表皮材料

汽车内饰常用表皮材料汽车内饰的表皮材料多种多样,通常包括皮革、布料、仿皮革和合成纤维等。
这些材料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具有舒适性、耐磨性和易于清洁等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汽车内饰表皮材料。
1.皮革:皮革是最常用的汽车内饰材料之一,它具有豪华、质感好、耐磨性强的特点。
优质的皮革表面光滑、柔软,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车内皮革有真皮和合成皮革两种。
真皮是由动物皮肤经过加工处理制成的,如牛皮、猪皮、绵羊皮等。
合成皮革则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材料制成,如聚氨酯、PVC、PU等。
皮革内饰不仅豪华,而且易于清洁,但需要注意保养,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以免皮革老化。
2.布料:布料作为一种常见的汽车内饰材料,其优点是柔软、透气和舒适。
布料内饰多半选用聚酯纤维、尼龙纤维等合成纤维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褪色能力。
布料内饰颜色多样,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然而,布料容易吸附灰尘和污渍,清洁起来较为困难,需要经常保持清洁。
3.仿皮革:仿皮革是一种与真皮相似的合成材料,其表面质感和纹理与真皮相似,但价格相对较低。
仿皮革通常由聚氨酯和PVC制成,具有耐磨、易于清洁的特点。
它是一种较为环保的材料,不会对动物进行捕杀,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然而,与真皮相比,仿皮革的透气性和舒适性较差,使用寿命也相对较短。
4.合成纤维:合成纤维是一种多功能的汽车内饰材料,它包括尼龙、聚酯和丙纶等。
合成纤维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耐磨性,又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舒适性。
合成纤维材料的广泛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产品的可持续性。
然而,合成纤维材料的耐候性和色牢度可能会较差,需要经常保养和清洁。
综上所述,汽车内饰的表皮材料种类繁多,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
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舒适性要求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内饰材料。
无论是皮革、布料、仿皮革还是合成纤维,合适的内饰表皮材料不仅能够提升驾驶乐趣,还能够为驾乘人员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驾驶环境。
2023年汽车内饰涂料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2023年汽车内饰涂料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汽车内饰涂料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一、行业概述汽车内饰涂料是应用在汽车内饰件表面的涂料产品。
随着汽车销量的增加和人们对汽车内饰品质要求的提高,汽车内饰涂料市场逐渐被关注。
汽车内饰涂料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内饰件表面,增加其质感和耐用性,同时也能提升汽车内部的美观度。
二、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汽车内饰涂料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截至2020年,全球汽车内饰涂料市场规模约为20亿美元。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汽车内饰涂料市场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美元。
三、市场发展趋势1. 环保倾向: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汽车内饰涂料行业也不例外,环保型涂料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无重金属等特点的涂料将受到更多的关注。
2. 高端化趋势:随着人们对汽车内部舒适度和品质要求的提高,高端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高端汽车内饰涂料能提供更好的抗刮擦性和耐磨性,并且容易清洁,因此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高端汽车内饰涂料市场将成为未来的增长点。
3. 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会对汽车内饰涂料市场产生影响。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推动,汽车内部空间的设计将更加注重使用者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对内饰涂料的要求也会更高。
四、市场竞争格局目前汽车内饰涂料行业竞争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型涂料企业。
这些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同时,这些企业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合作和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
五、市场机遇和挑战1. 市场机遇(1)市场规模扩大:随着汽车销量的提升和人们对汽车品质要求的提高,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为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2)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将不断涌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例如,水性涂料和纳米涂料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望推动市场发展。
2. 市场挑战(1)环保压力: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保要求也日益严格。
TCNCIA00108-2018汽车塑料内饰件涂料

T/CNCIA00108-2018汽车塑料内饰件涂料Automobile plastic interior parts paint前言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汽车塑料内饰件涂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内饰件涂料产品(包括溶剂型和水性涂料)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溶剂型和水性加热固化型涂料。
各类产品包含并不仅限于单组分、双组份产品。
各类涂料按用途可涵盖用于原厂乘用车内饰塑料件涂装的底漆,色漆以及清漆等涂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25 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GB/T 1728—1979 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GB/T 1733 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T 1740 漆膜耐湿热性测定法GB/T 3186 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GB/T 6753.3 涂料贮存稳定性试验方法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 9278 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GB/T 9286 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 13452.2 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GB/T 13491 涂料产品包装通则ISO 6504—3:1998 Methods of test for Paints-Part D11: Determination of contrast ratio (opacity) of light-coloured paints at a fixed spreading rate (涂料测试方法-D11部分:以固定的涂布率测定浅色涂料的对比度)SAE J1756 F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ior Automotive Materials (Gravimetric or Photometric)(汽车内饰件的雾化特性(重量法或光度法))SAE J2412 Accelerated Exposure of Automotive Interior Trim Components Using a Controlled Irradiance Xenon-Arc Apparatus(汽车内饰件氙灯加速老化测试方法)VDA 270 Determination of the odour characteristics of trim materials in motor vehicles(汽车内饰材料气味特性的测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汽车座椅PU涂层织物马丁代尔法耐磨性测试方法

汽车座椅PU涂层织物马丁代尔法耐磨性测试方法汽车座椅PU涂层织物马丁代尔法耐磨性测试方法汽车座椅用涂层织物耐磨性的MIE测试法具有耗时和摩擦路线单一的缺点,拟用马丁代尔(MARTINDALE)测试法予以替代。
对两种测试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后者不仅可以提高测试的效率,而且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采用MARTINDALE测试法,试验次数达400次时,试样表面光泽度变化明显,可以据此快速评价PU合成革的耐磨性;试验次数达1 600次后,试样表面光泽度变化基本稳定,可以将该试验次数设置为耐磨性指标的标准测试次数。
另外,摩擦介质的选择将影响PU合成革耐磨性的测试结果。
一、前言涂层织物(以下称合成革)是现代汽车座椅设计中经常采用的三大柔性材料之一,具有近似天然真皮的外观。
由于天然真皮资源有限、价格高、加工过程的环保要求高,因此各大汽车生产商纷纷研发汽车内饰用合成革,其中的PU涂层织物是目前最常见的汽车内饰用合成革材料。
耐磨性是评价汽车座椅用PU合成革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现行的测试座椅用合成革耐磨性的方法为MIE耐磨性测试法,多被法国汽车企业采用,摩擦方式为“往返式双向摩擦”,测试时间可分为8、12和16 h。
由于这种测试方法具有耗时久、摩擦路线单一等缺陷,摩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寻找一种更有效的耐磨性测试替代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测试效果。
由于MIE耐磨性测试和MARTINDALE(以下简称MAR)耐磨性测试最初都用于织物起毛/起球性的测试,两者均采用标准羊毛织物作为摩擦介质,而MAR耐磨性测试法在织物起毛/起球的试验中具有非常好的测试效果。
例如,MAR测试仪可同时测试多件试样,有利于提高测试效率;另外,试样与摩擦介质之间为低压持续换向摩擦,摩擦相对轨迹为Lissajous轨迹,使得试样各处受摩擦的几率相同,摩擦方向均匀。
基于MAR耐磨性测试法的优势,本文将探索用MAR测试法替代MIE测试法测试汽车座椅用合成革耐磨性的可行性。
汽车内外饰零件包覆工艺

汽车内外饰零件包覆工艺
1. 喷涂:这是最常见的包覆工艺,利用喷涂机将颜料喷涂在零件表面,形成涂层。
喷涂可以实现各种颜色和效果,如亮光、哑光、金属感等。
2. 镀膜:通过化学反应将一层膜覆盖在零件表面,常见的镀膜包括镀铬、电镀、镀银等。
镀膜可以提高零件的耐腐蚀性,同时也增加了美观度。
3. 包覆膜:将一层薄膜覆盖在零件表面,常见的薄膜材料有PVC膜、PU膜、TPU膜等。
包覆膜可以增加零件的耐磨和耐刮性,同时也可以改变零件的颜色和纹理。
4. 车顶墙壁布:汽车的车顶和墙壁通常覆盖有一层布料,以增加隔音和保温的效果。
这种工艺通常需要将布料剪裁成合适的尺寸,并用粘合剂固定在零件表面。
5. 缝制:对于一些汽车内饰零件,如座椅、方向盘套等,常常需要通过缝制工艺完成。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面料、剪裁成适当的形状,并使用缝纫机将其缝制在一起。
以上是汽车内外饰零件常见的包覆工艺,不同的工艺可以实现不同的效果和性能。
Q SQR S1-16-2012(X1)内饰件油漆涂层

汽车塑料内饰件耐刮擦试验方法
DIN 50014
气候及技术引用标准气候
3 术语
内饰喷漆件 整车内部起装饰和防护作用的油漆件。
4 材料和组成
4.1 喷漆体:按图纸或说明,或按照相应零部件标准要求。 4.2 涂层体系:漆基按图纸或说明。
5 技术要求
5.1 预处理 在试验前,要放在标准环境中存放(空气温度:为25±2℃,空气湿度为50±5%)24小时。
的变化,灰度值≥4级。
9
耐冲击性
涂膜表面允许有轻微撞痕,但不允许漆膜破裂、 Q/SQR T1-30 剥离等现象(高度和强度参照各零部件要求)
10 高温试验(90℃±5)500h 漆膜表面无变化;附着力:0 或 1 级
6.4
11 耐寒性(-40℃±3)24h 漆膜表面无变化;附着力:0 或 1 级
6.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五十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
GB/T 9286
色漆和清漆 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 3920-97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12 耐温度变化
漆膜表面无变化,附着力:0 或 1 级(参照 DIN 6.6
50014)
13 耐氙灯性能
14 阻燃性 15 气味性
300h 外观无变化、粉 500h 外观无变化、粉化、 Q/SQR T1-7
化、开裂,光泽允许 开裂,光泽允许有微小变
有微小变化,灰度值 化,灰度值≥4 级
≥4 级
≤75mm/min
汽车内饰件油漆涂层标准

汽车内饰件油漆涂层标准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车型内饰件喷漆的技术要求。
用于内饰件的喷漆,例如:仪表板、门护板,杂物,头枕,扶手等装饰和防护目的。
本企业标准由范围、引用标准、技术要求、试验方法、产品出厂验收等部分组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50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 251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GB 2828-2003 组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GB 2829-2002 周期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GB/T 3920-97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GB 6739-1996 漆膜硬度铅笔测定法Q/SQR.04.025-2004 涂层附着力试验方法-划格法Q/SQR.04.057-2003 CAC-商标标记Q/SQR.04.058-2004 汽车零部件标记要求Q/SQR.04.065-2005 漆膜耐水试验方法Q/SQR.04.095-2004 塑料、织物氙弧灯连续照射试验Q/SQR.04.112-2003 产品包装标志要求Q/SQR.04.400-2005 涂层耐冲击试验方法DIN 50014 气候及技术引用标准气候3 术语内饰喷漆件:车身内部起装饰和防护作用的油漆件。
4 材料4.1材料和组成4.1.1 喷漆体按图纸或说明,或按照相应零部件标准要求;4.1.2 涂层体系漆基按图纸或说明;5 技术要求5.1 预处理在试验前,要放在正常气候条件下(空气温度为23℃,允许偏差在±1,空气湿度为50%和允许偏差在±3)24小时,做预处理。
5.2 外观喷漆件表面均匀,不允许有针孔、裂纹、流挂、条纹、叠层等缺陷。
喷漆表面的颜色和光泽必须与样品或色板一致。
汽车内饰喷漆工艺流程

汽车内饰喷漆工艺流程
嘿,朋友!你知道吗,给汽车内饰喷漆就像是给它来一场华丽的变
身秀。
这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事儿,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
首先,咱们得把内饰清理得干干净净,就像给准备上台表演的明星
化个完美的妆之前,得把脸洗得一尘不染。
把灰尘、油污、杂物啥的
统统赶走,要是留着这些家伙,喷漆可就别想服服帖帖了。
然后,就是打磨这关键的一步。
这就好比给墙面打磨,让它变得粗
糙一点,好让新漆能紧紧抓住。
用合适的砂纸轻轻打磨内饰表面,力
度可得掌握好,太轻没效果,太重又会伤了内饰,这可真是个技术活!
接下来,得给内饰做好遮蔽工作。
想象一下,要是喷漆的时候喷到
了不该喷的地方,那得多难看啊!就像画画的时候,得把不想上色的
地方遮起来,才能画出完美的作品。
准备工作做好了,就该选漆啦!这漆的颜色、质量,那都得精挑细选。
选对了漆,就像是选对了合身的衣服,效果才能出彩。
正式喷漆的时候,手要稳,心要静,喷枪的距离和移动速度都有讲究。
这就像书法家写字,一笔一划都得恰到好处,不然字就歪歪扭扭
不好看了。
喷完一层,可别着急,得等它干了再喷下一层。
不然,新漆还没站
稳脚跟,就被后面的漆给压垮啦。
最后,还得检查检查有没有瑕疵。
有小颗粒、流挂的地方,赶紧处理。
这就像检查刚做好的衣服有没有线头、有没有瑕疵一样。
总之,汽车内饰喷漆可不是闹着玩的,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才能让汽车内饰焕然一新,让你开车的时候心情都美美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汽车内饰中,通过IMC-PU-RIM表面涂覆技术,皮革、薄膜和合成革集于一体优化整个部件通常是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聚氨酯涂料已发展为用于汽车内不同基底材料的主要表面装饰材料。
由于其性能和加工技术方面的多样性,聚氨酯可满足不同装置的装饰需求。
因此,聚氨酯装饰表面具有视觉与质地印象完美结合的显著优点。
协调地连接不同材料在现代客运车辆中,汽车的许多组件和功能单元都集中在驾驶室内。
因此对汽车设计者而言,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将众多需求冲突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得到解决。
做此工作时所需解决的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就是实现不同表面之间的协调拼接。
这些表面是通过不同技术方法生产的不同材料的联合体。
由于考虑各个方面来从功能和视觉上因此部件的表面装饰的重要性正不断提高。
将部们可用低成本的特定材料来代替“万能”材料。
传统涂料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多用途的聚氨酯涂料使得配方设计师能随意地进行配方设计。
由于原材料配色板方法的引入,这使得涂层系统之间的差异性变得非常小。
表面材料及其加工技术天然皮革的修饰(涂装)是聚氨酯涂层(型号:Permuthane,制造商:Stahl Europebv)用于表面装饰的最初领域。
合成革和由合适覆盖层涂覆的薄膜以使其像皮革而获得了重要的地位并促进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汽车内部不能使人产生晕眩这一特定的高要求也必须得到满足。
经典的方法包括使用矿石类消光试剂,但这又会产生不需要的“起霜”效应。
Stahl欧洲公司通过结合所选的聚氨酯组分来开发的软涂层(型号:Polymatte)可解决这些问题。
现代化的驱动力、灵巧的轮胎设计及符合空气动力学的车体不仅确保汽车具有较低的资源消耗和强劲动力的特征,也降低了汽车的驱动噪音。
这自然就会导致避免驾驶过程中由于部件相对运动而产生刺耳噪音的形成。
在这点上Polymatte系统也提供了解决方案。
他们利用接触部件特殊的表面(图1所示)来降低部件间的摩擦力,因而减弱了部件的振动。
诸如基于聚氨酯的Permutex涂层的体系含水,具有明显的低释放的特点。
即使常规的涂料也能经常满足需求。
无论如何,通过使用交联剂,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制品本已很高的性能来满足耐热性、抗清洁剂和磨损方面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体系具有卓越的抗水解性能。
图1基于Polymatte技术的聚氨酯软涂层表面的扫描电镜图片图2由聚氯乙烯粉末脂膏层压的真皮汽车门衬和内饰件模具生产技术然而,客运车辆内部装饰的大部分表面既不是由皮革也不是由合成革组成。
这些材料是更典型的奢侈品,虽然这对大部分客户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只占很少的市场份额。
密集成型或者样式复杂的复合塑料部件通常勾勒出机车的内饰。
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具有流行风格表面(亚光,光面或者木纹效果)的自着色注塑部件。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见的),塑料部件进行了表面装饰,例如:♦着色:装饰性涂层、软涂层或者效果涂层;♦电镀:通常为铬涂层;♦层压薄膜:未展开的或者展开的PVC或者TPO薄膜;♦层压纺织品;♦或者皮革表面。
大部分具有挑战性的设计,两层或者多层复合部件多采用聚氨酯薄膜来作为中间层。
除了聚氨酯的“粘合作用”以外,还有补偿小尺寸误差和在系统中起到阻尼作用的功能,典型的例子包括:♦复杂的多层部件具有诸如粉末脂膏表面、RIM表面和模内或者非模内喷涂表面;♦薄膜或者皮革层压部件含有膨胀发泡材料或者纺织物的中间层(图2所示)。
在以下两种技术中情况可能有所不同,聚氨酯层为表层并与误差补偿层在同一平面:♦具有弹性体表层的双组分注塑件;♦表层组成部件。
聚氨酯涂料作为多用途的涂层试剂实际上,迄今为止所有的表面技术证明了涂料所起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基于聚氨酯的涂料。
它们起到了保护层的功能,防止机械和化学作用对表面的破坏。
同样重要的是其满足汽车内部件在视觉上的效果和日益增加的触觉上的需求。
但最为重要的是,涂料也必须保护部件抵抗环境的影响以使部件具有长的寿命。
原材料的广效性以及功能性和化学嵌段的分子链长度(分子量)提供了大量的可变性。
车内大量组件和表面的协调连接对作为客户调解者的设计师、技师和负责组件和工艺开发的化学家之间的沟通提出了挑战。
这不仅涉及制件的颜色,也包括质地、触感和气味。
在这种情况下,将这些需求集中到一起由能开发和生产用于所有基底涂层系统的供应商来完成就具有很大的优势。
这样,大部分的表面匹配工作就能由涂料供应商来完成。
图6 IMC喷涂表层工艺顺序示意图图4 IMC-RIM表层加工工艺的流程图图5不同模内涂饰技术的总结条件配色是另一个所面临的挑战, 它在当前色彩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正变得更为重要(条件配色是指两种基底在一种类型的光照下具有同样的颜色,而在不同类型的光照下有不同的颜色)。
这是由于所用颜料和染料的性质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当不同的涂层试剂都由同一开发商提供时,从一开始就需要的费时的校正过程就可以跳过了。
在经常会面临增加时间和成本压力的情况下,这也更易于考虑不同的应用范围、加工条件以及部件的需求情况等。
欧洲Stahl 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具备更强竞争力。
除了配方设计和条件等色即涂料系统的随意等色外,该公司在其自己的装置上(图3所示)合成了许多(聚氨酯)用于二元组分的粘结剂和交联试剂(通常也把其归类为硫化剂)。
这就开发了用于对诸如皮革、合成革和弹性泡沫必需的弹性体直至高弹性的涂层体系的应用前景。
涂层装饰表面技术用于涂层到基底上的最为广泛的工业技术是喷涂(喷漆)。
为了对片状材料(薄膜和合成革)和皮革的涂层膜进行选择性控制,其它一些技术也已经发展起来了,这包括:♦通过直接和反向的方法喷漆,在这种方法中,覆盖层被用作临时性的网格状载体。
依靠所用的复合物,一层或者更多的涂层被涂覆到部件上,最后一层对实际的基底而言起粘结层的作用。
在复合物产生交联后,辅助层就被除去以使表面露出来,然后表面就形成与移除薄膜(隔离纸)的质地相反的图案。
♦依靠印刷技术(例如凹版印刷和逆转辊涂布机),很薄的涂层也能被特别精确地涂覆到部件上。
♦除了逆向技术外,轧花技术也可用于在部件表面形成纹理效果。
很长时间以来,只是基本的喷涂技术才用于对模铸制品的涂层。
掩体技术也有局部的应用。
与上述方法相反的新开发的方法是知名的模内转移涂饰技术(in-mold coating ),也称为模内涂布技术(in-mold painting )。
在此方法中,涂层被用到组件要装饰表面的底片上,然后用一个载体层对其进行增强。
这就生成了一个具有弹性的模塑的表层(粉末脂膏、喷涂或者RIM表面,图4所示)或者一个抛光部件。
在汽车内饰件表面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一Skinform 、透明涂层注塑成型技术(clean coat molding )和双组分注塑,能被看成是IMC 技术的特殊形式。
在这些情况下,自由流动的热塑性聚氨酯或者高反应活性的稠密的PU-RIM 体系是具有高成模性功能的涂料。
迄今为止已建立多年的位于比利时Wetteren 的Recticel 公司的CoIofast工艺归根结底仍是一种IMC工艺。
这里所讲的“涂膜”由不含分散剂的具有高反应活性脂肪链双组分聚氨酯体系组成。
复杂表面的模内涂饰技术模内技术(图5所示)对于像汽车引擎这类大体积部件的加工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由于部件表面的图案是由模具表面来印上的,因此其重现性极好。
部件表面光泽的表面很大程度上不受涂层及其应用的影响。
由于任何可见的部件并非必须要归入涂层配方的范围内,这就依次使得颜色的设置更为简单,因而更为快速并成本更低。
同时,为调整产品触觉性能方面的自由度就更广了,因而能设置更为独立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不管怎么说模内技术也有其它一些要求。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设计师有在这样的涂料体系内的广泛的配方设计经验。
聚氨酯漆在许多基底表面都有很强的粘结性能,包括制造(通过电沉积工艺)大部分模具表层的镍。
因为这个原因,有效的释放试剂就成为了必需,以便能设计出更为可靠的脱模工艺。
使用释放剂就使得为了保持制品的表面质量而需要对模具进行清洁。
许多释放剂降低了模具表面的表面张力。
为了得到无孔的涂层,IMC涂料的润湿性必须与制件的相匹配。
现代涂料系统的VOCs (易挥发有机组分)含量低,这就提出了一个特别的挑战。
十多年以来,水溶性的Permuthane 体系已被证明对于大部分生产具有PU-RIM表层(通常相对于铸造表层而言 )汽车内饰件的各种德国原始设备制造商都是适用的。
PU-RIM 涂料也特别适用于整个泡沫部件表层 (具有致密外表层的弹性聚氨酯泡沫 )的装饰, 如方向盘的轮缘、非线性的车座枕头或者变速挡旋钮。
除了表面装饰外,不管如何,这项技术也可用于另一方面。
通常其它领域应用的低 成本的芳香族聚氨酯体系是不褪色的。
设计成不褪色的IMC 层可防止光线的进入, 因而保护 部件防止其变色。
因此,其对颜色没有特殊的要求。
IMC 工艺引起了人们关于其在多色彩模塑表层这一仍是当前发展趋势的领域应用的兴趣。
毕竟这给生产具有这类表层的部件的生产者提供了一种比粉末脂膏或者RIM 技术更 为灵活的工艺。
经典的模内涂饰技术也由于与应用日益广泛的聚氨酯喷涂技术(图6所示) 相关联而增加了其重要性。
这样,厂商就可能用基于低成本的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弹性和 抗撕裂性)、更好触摸感和反应活性的聚氨酯体系来具有这类表层的部件。
基于脂肪族的聚 氨酯又决定部件的视觉和质地效果并保护基底免受光照的影响。
粉末脂膏表面的装饰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取决于在一系列产品中已用到的材料一 聚氯乙烯(例如从2006年12开始使用的宝马 X5仪表盘)和热塑性聚氨酯(例如宝马6系列仪 表盘),230到250C 的模具温度就是必需的以使聚合物粉末能够熔化。
对于漆膜而言,这就 意味着其平均峰温约为 250C,并且在200C 以上的受热时间大约是 5分钟。
然而,解决这 个问题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因为与后来的部件上漆相比,IMC 上漆方式也能产生诸如高等 级皮革颗粒模式(图7 所示)的双光泽部件。
与未喷涂的聚氯乙烯粉末脂膏表面相比, 喷涂额 外的优点就是能获得高度耐刮擦、低孔率、无粘性、因而易于清洗的表面,这同时也由于屏 蔽效应而大大减少了了部件内气味的散发。
同时,不论如何,涉及“粗糙”的粉末脂膏表面时,IMC 技术的使用也需要遵守无 限制的设计自由度。
由于喷涂技术的采用, 涂料喷涂器能到达部件表面的每一个区域, 相等的漆膜。
图8位于荷兰 Waalwijk 的Stahl 配色实验这就对部件的几何形状有限制, 因为该工艺需要 以便能在模塑部件的整个表面涂上一层厚度近似图7 IMC-PVC 粉末脂膏技术中具有双光泽效果的双色仪表盘图9用聚碳二亚胺来进行聚氨酯交联的示意图(蓝色:聚氨酯所带的酸性基团,黄色:三维连接的为止,黑色:聚碳二亚胺,绿色:交 联分子间的反应)室的喷漆机器人可进行基于客户要求的工艺开发的可重复性应用IMC技术的上色法依据已述的加工条件,一些典型的要求也被施加于在模内涂饰技术中采用的涂层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