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藏族舞蹈是基于藏族民俗、民间舞蹈以及藏族文化和传统演艺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舞蹈形式。
藏族舞蹈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一种充满神秘、美丽和感人的艺术表现。
探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不仅仅是对藏族文化的一种认识,更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尊重和探索。
一、厚重、雄浑的音乐与舞蹈在藏族之中,音乐与舞蹈一直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民族艺术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舞蹈和音乐密不可分,在表现手法、形式内容上和音乐紧密结合,音乐的气韵与节奏为舞蹈提供了跳动的基础。
音乐是藏族舞蹈的灵魂,舞蹈是藏族音乐的身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藏族舞蹈的音乐十分雄浑、激昂,富有浓郁的特色。
以斗方舞为例,这是藏族舞蹈中重要的舞蹈之一。
其音乐采用乐器比较少,以一种铜锣和踩板的配合起伏组成。
这样的配比,使得舞蹈的节奏感鲜明,有力有劲。
而且,斗方舞的舞姿和舞步也十分雄浑,掌握好舞蹈的力度和节奏,演绎出来的就是一种深刻的宏大气势和热情洋溢的民族精神。
二、舞蹈动作的独特性藏族舞蹈的动作和节奏都非常特别,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它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民族性与身体性的融合,这令人们常常在看到藏族舞蹈时,激起一种神秘性的感觉,以及一种令人欣赏的表演因素。
藏族舞蹈的动作处处体现着民族特色,如手部动作、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旋转等等,这些都显现了藏族舞蹈的特殊性和歌颂藏族优美风俗的功用。
表现形式以动态的表现方式更为奇特,舞者们舞动时的步法、身姿以及各种手势,都具有严格的舞蹈技巧,整个表演极具视觉冲击力。
三、丰富多彩的色彩和服饰藏族舞蹈在服饰方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其所穿着的服饰与藏族文化密不可分。
色彩造型交织、奇妙多姿,它不只是体现了藏族舞蹈的美,也同时具有极富造型感的审美价值。
藏族舞蹈服饰的颜色和图案往往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华丽和特别的装扮,也能够增强舞蹈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四、舞蹈演员的表现力藏族舞蹈的表演,需要舞蹈演员拥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艺术修养。
简述藏族民间舞体态的基本特征

简述藏族民间舞体态的基本特征
藏族民间舞体态的基本特征是线条流畅、柔和,姿态优美,具有气韵和神韵,以舒展、开放为主要表现手法,形象和谐,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情和特色。
藏族舞蹈中常见的手势包括伸手、握手、摆手等,身体动作主要是婉转、回旋、舞蹈动感,步法多为起落缓慢的散步、游走式的舞步和扭转身躯式的转身。
藏族舞蹈常以经典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为题材,形式多样,既有群舞,也有独舞,其舞姿特点丰富多彩,让观众倍感神往。
藏族山歌舞蹈鉴赏分析

藏族山歌舞蹈鉴赏分析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一)舞蹈动律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额”(膝部的歌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地快速上下运动。
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
所谓“软颤”,是指膝盖颤动时柔韧性较强,上下运动刚劲有力,连绵不断。
所谓“硬颤”,是指膝盖同时颤动,上身随膝盖的屈伸而上下起伏,即连续又有停顿。
主要动作有:跨腿踏步蹲、趋步捻转,悠颤跨退等。
(二)舞蹈体态在藏族民间舞蹈中,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和情感,舞蹈过程中,常用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跳,颤,跺撩长神,旋转等。
由于藏族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以及封建农奴制度,最开始舞蹈都是跳给贵族看的,形成了舞蹈上半身向前倾,以及舒展的手臂动作,都是特殊含义的表现。
这些操作主要是劳动者用以减少自身协调的身体上的负担,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与另一种劳动形成身体的协调,具有艺术的再造之美。
在实际的教学中,体态与动律要结合起来训练。
不同的藏族舞蹈形式中,体态的表现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踢踏舞激情活泼,速度较快,动作时上身应随膝盖的颤动而被动运动,胯的摆动幅度要小,故身体动作整体比较灵活弦了舞优美柔情,身体向前倾的幅度要大些,胯的摆动幅度要向两边送的大些锅庄舞在训练中既要有踢踏舞的激情,又不失本身的沉稳矫健。
动作与技巧颤、顺、左、开、绕”这五大元素是不同类别的藏族舞蹈的共同特征,它构成了区别于别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舞蹈基本规律仍然存在着“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及“四步回转”。
根据该规则,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加上手势动作,身体韵律以及不同的音乐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十分丰富,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族舞是西藏地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动作和特点而闻名于世。
它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包括旋转、跳跃、转身和手臂的动作。
其中,旋转是一种非
常常见的动作,通过身体的转动表达舞者的喜悦和活力。
跳跃动作展示了舞者的高昂情绪,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转身动作则以优雅的姿态展现了藏族舞的柔美和灵动性。
而手臂的动作则是藏族舞中最常见的手势之一,它通过手部的表达来传递舞者的情感和故事。
藏族舞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和柔韧性,舞者需要通过艰苦的训练来掌握独特的舞蹈技巧。
其次,藏族舞具有丰富的民俗元素,可以通过服饰、头饰和道具等方式来展现藏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此外,藏族舞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音乐的配合,通过舞蹈形式将音乐和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获得截然不同的舞蹈艺术体验。
总的来说,藏族舞以其独特的动作和特点而与众不同。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表达
情感和展示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舞蹈形式。
通过欣赏和学习藏族舞,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西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藏舞风格和特点

藏族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藏族生活在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善于以歌述怀,借舞抒情,歌舞在他们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藏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特点是歌与舞的联系十分密切,多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一体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体态动律特点
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
如:踢踏舞中的第一基本步和踢踏步、弦子舞中的平步、靠步和拖步。
体态动律练习可结合基本舞步进行练习。
基本舞步
1、踢踏舞:身体动律重拍向下,双膝始终要保持松驰状态,随步法每拍自然颤动二次。
(1)第一基本步(2)退踏步(3)抬
踢步(4)嘀嗒步(5)连三步(6)七下退踏步
2、弦子舞基本舞:身体动律是重拍向上,膝关节的屈伸应有韧性。
(1)平步(2)靠步(3)单撩步(4)拖步
臂基本动作
撩袖2、摆袖3、掏甩袖组合训练踢踏组合2、弦子组合
达标要求
通过藏族舞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藏族舞的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蹈造型、动律特点等。
这将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丰富舞蹈知识,提高舞蹈表现能力和鉴赏能。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传承创新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传承创新浅析藏族舞蹈作为藏族舞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传承创新。
审美特征方面,浅析藏族舞蹈以自然、朴实、神秘为主要特点。
在舞蹈中,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舞姿,展示出浓厚的藏族风情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浅析藏族舞蹈注重形态的自然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刻画,追求舞者和观众在超越现实境界的舞台上共同感受到一种宇宙和谐的氛围。
在动作运用上,浅析藏族舞蹈强调舞者身体的协调动作,如旋转、跳跃、仰卧等,充分展示出舞者的力量感和舞台魅力。
舞蹈中的手势和动作也非常丰富多样,如手指的微妙运动、手掌的展开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使得舞蹈更加生动、细腻。
传承创新方面,浅析藏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基础,在传承方面注重对舞蹈的保护与发扬。
传承过程中,强调师徒相传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使得浅析藏族舞蹈能够得以传承下来并继续发展。
浅析藏族舞蹈也不断进行创新,吸收外来元素并融入到自身的传统舞蹈中,使得舞蹈更加充满活力和时代感。
除了在传统表演场合上展示外,浅析藏族舞蹈还有一些创新实践。
比如在舞蹈剧目的创作中,将现代故事与传统元素相结合,通过舞蹈形式来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还有一些现代舞蹈团体将浅析藏族舞蹈与其他舞蹈形式结合,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舞蹈作品,为浅析藏族舞蹈注入了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浅析藏族舞蹈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和传承创新。
它的独特性在于充分展示了藏族文化的风貌和民族特色,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舞蹈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浅析藏族舞蹈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世人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藏族舞蹈画卷。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
藏舞是西藏地区民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展示了
西藏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俗舞蹈传统。
藏舞的基本动作和特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外开合:藏舞的动作十分流畅优美,注重身体的内外开合。
舞者会通过舞
蹈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变化。
这种内外开合的动作使藏舞更富有韵律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缓慢的动作:藏舞强调动作的缓慢流畅,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舞者
们舞动手臂、身体和脚步时都会非常细腻,缓慢而有力地将身体表达出来。
这种缓慢的动作使藏舞显得庄重而具有独特魅力。
3. 手势的表达:藏舞中的手势非常重要,通过手势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意义。
舞者们会用手掌、指尖等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这些手势丰富多样,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圆圈舞:藏舞中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圆圈舞。
舞者们手牵着手,形成一个圆圈,在音乐的伴奏下旋转起来。
这种形式代表着人们团结一心,互相扶持的精神,也是对自然和谐的表达。
5. 空灵的音乐:藏舞的舞蹈伴随着独特的音乐,音乐通常由西藏传统乐器如唢呐、手鼓、竹笛等演奏。
这些音乐带有一种浓厚的宗教色彩,使舞蹈更加神秘而空灵。
藏舞作为西藏地区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独特的动作和特点,展示了藏族人民
的文化内涵和对生活的热爱。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
无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能通过藏舞感受到西藏人的坦诚和热情,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藏族舞知识点

藏族舞知识点藏族舞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藏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藏族舞融合了藏族传统音乐、歌唱、服饰等多种元素,形态丰富多样,极具民族特色。
本文将从舞蹈基本要素、舞蹈形态、节庆舞蹈等方面为您深入解析藏族舞的知识点。
一、舞蹈基本要素舞蹈基本要素包括舞姿、手势、步法、脚步、肢体表现等多个方面。
藏族舞的舞姿大多以端庄、舒展、凝重为主,体现藏族人民的神秘、内敛、含蓄的文化特点。
在手势方面,藏族舞蹈表现手心翻转、手指张合、手臂翻转、手捧花等动作,这些手势都体现了藏族民族文化的特殊意义。
步法方面,藏族舞的特色在于保持腰部稳定,步幅小而细节丰富。
脚步方面,则以跳跃、滑行、旋转等动作为主,体现了藏族舞蹈独特的律动美感。
在肢体表现方面,藏族舞的动作柔美、舒缓,体现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人文的崇敬之情。
二、舞蹈形态藏族舞在形态上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主要可分为游行舞、集体舞以及独舞三种。
1.游行舞游行舞是指在庆祝节日、喜庆日子或祭祀活动中进行的一种舞蹈形式,通常表现为一个人或一群人随着音乐缓缓地行进。
游行舞更多的是展现了藏族的传统文化,其在动作和音乐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2.集体舞集体舞是指一群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表演的舞蹈形式,通常常常与节日庆典、集体活动相关,对于一个人来说,集体舞有一种团溺意,可以让每个人在活动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荣誉感。
集体舞形式多种多样,有旋转、跳跃、并排方阵等不同形态。
3.独舞独舞是指一个人在舞台上独自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其特点是表现个人的特殊风格和情感,是藏族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独舞可以是柔美、优美的女子独舞,也可以是挺拔、慷慨的男子独舞,不管是哪种形式,它们都能体现藏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三、节庆舞蹈在藏族传统文化中,节庆舞蹈是藏族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庆舞蹈既包括庆祝喜庆的活动,也包括祭祀和悲伤的场合。
主要有如下几种:1.青海塔尔寺大昭寺舞这是藏族舞的经典节庆舞,是在青海省玉树州塔尔寺的大昭寺举行的盛大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
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
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
舞艺术和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
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它向
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是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
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
(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
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
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
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
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是舞蹈理论部分。
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
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
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
幅度和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
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
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
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
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
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
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
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
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
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前藏人的舞蹈,活
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
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
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
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
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师,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
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
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
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
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
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
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
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
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
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
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是
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
它主要*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
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
还 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
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并极富活力。双手
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
汇 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手势动作来
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
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
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为具体情
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
要灵活”等,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
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
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
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
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
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
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
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
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
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
的舞蹈。
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
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臀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
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
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
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
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
一。另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
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
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 ……目前藏族舞蹈中动
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
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
族舞蹈语言。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
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这五大元素的形成,是同藏族人民
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
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
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
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 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
“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
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
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
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