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简介

藏族舞蹈是西藏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其特点是自由、宽广、婉转、铿锵有力。
藏族舞蹈以“藏”、“胡”、“蔑”、“滇”、“川”和“雅”六大风格为主要流派,并兼收并蓄了汉族舞蹈、印度舞蹈等其他文化的元素。
藏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群舞、独舞、对舞等多种形式。
舞蹈动作以藏族传统生活、劳动和宗教文化为背景,多以手腕、肩胛、髋部等为主要动作部位,以律动的音乐和舞蹈音效为基础。
藏族舞蹈的服装与舞蹈风格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藏族舞蹈服装上常见的是藏袍、绸布、彩带、银饰、珠宝等等作为装饰品,具有藏族文化独有的特色。
藏族舞蹈在表现藏族传统文化和自我表达方面拥有重要意义。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变化,无论从音乐、节奏到动作,都流露出了深深的文化底蕴。
同时,对外开放的现代社会中,藏族舞蹈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缩影,是西藏近5000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详细介绍藏族舞蹈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1、藏族舞蹈的特点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
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
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
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2、藏族舞蹈的意义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
“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3、藏族舞蹈的分类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
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
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
藏族舞蹈节目

藏族舞蹈节目摘要:一、藏族舞蹈节目的简介二、藏族舞蹈节目的特点三、藏族舞蹈节目的分类与代表作品四、如何欣赏和理解藏族舞蹈节目五、藏族舞蹈节目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六、结论正文:藏族舞蹈节目是我国多元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通过对藏族舞蹈节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一、藏族舞蹈节目的简介藏族舞蹈节目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既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又有独特的宗教氛围。
藏族舞蹈节目丰富多样,既有集体舞,也有独舞;既有宗教舞蹈,也有民间舞蹈。
二、藏族舞蹈节目的特点1.动作丰富:藏族舞蹈节目的动作丰富多样,既有柔和优美的曲线动作,又有刚劲有力的跳跃动作。
2.节奏鲜明:藏族舞蹈的节奏鲜明,具有较强的音乐感。
舞者们在舞蹈过程中,双手持鼓、铃等打击乐器,边舞边击,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
3.宗教色彩:藏族舞蹈节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宗教舞蹈,如藏传佛教的寺庙舞蹈。
这些舞蹈以表现信仰、赞美神灵为主题,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三、藏族舞蹈节目的分类与代表作品1.民间舞蹈:如弦子舞、锅庄舞等,这些舞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舞蹈。
2.宗教舞蹈:如跳神舞、羌姆舞等,这些舞蹈主要用于宗教仪式,表现对神灵的敬仰和信仰。
3.宫廷舞蹈:如囊玛舞、堆谐舞等,这些舞蹈原为藏族宫廷舞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如何欣赏和理解藏族舞蹈节目欣赏藏族舞蹈节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动作美:欣赏舞蹈动作的优美、流畅和协调。
2.节奏美:感受舞蹈节奏的鲜明、有力和独特。
3.情感表达:理解舞蹈中所表现的情感,如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忠诚等。
4.文化内涵:了解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舞蹈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五、藏族舞蹈节目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藏族舞蹈节目在传承和发展藏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情感的纽带。
通过舞蹈,藏族人民传承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示了民族特色,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形容藏族舞蹈的特点的句子

形容藏族舞蹈的特点的句子
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对藏族舞蹈特点的多个角度
的描述:
1. 藏族舞蹈充满力量和激情,舞者们展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和
自信心态,通过舞动身体传递出独特的情感和情绪。
2. 藏族舞蹈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舞姿婀娜多姿,
舞步翩翩起舞,展现出舞者的优雅和技巧。
3. 藏族舞蹈中常见的手势和动作独具特色,如手指的伸展、手
掌的翻转等,这些手势和动作的运用赋予了舞蹈更多的表现力和艺
术性。
4. 藏族舞蹈中常见的旋转动作和跳跃动作,展现了舞者的力量
和耐力,同时也传递出对自然环境和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
5. 藏族舞蹈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道具和服饰,如藏袍、饰带等,这些道具和服饰的运用丰富了舞蹈的视觉效果,增添了舞蹈的仪式
感和庄重感。
6. 藏族舞蹈通常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舞者们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舞动身体,舞蹈与音乐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7. 藏族舞蹈常常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或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将这些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传承了藏族的文化和历史。
总之,藏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和智慧,同时也传递出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敬畏。
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承载着他们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以下将从舞蹈形态、舞蹈主题、舞蹈动作和舞蹈表演中细致剖析藏族舞蹈的特点。
首先,藏族舞蹈的形态多样丰富。
藏族舞蹈通常分为群舞和独舞两种形式,前者多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后者则是由独舞者独自表演。
群舞以舞蹈团队形式出现,动作统一而协调,表达出整体性的美感。
而独舞是一对一的表演形式,突出了个体的艺术魅力。
其次,藏族舞蹈的主题广泛多样。
藏族舞蹈以自然景观、民间传说、生活习俗和宗教仪式为主题,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崇敬。
舞蹈中常常表现出山水、花草、湖泊和动物等自然元素,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第三,藏族舞蹈的动作优雅独特。
藏族舞蹈注重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优美,舞者在舞台上以轻盈的动作展示出柔美的形体;通过手臂、腰部和腿部的协同运动,以传神的舞姿表达内心情感;舞蹈中有许多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动作,如踩点、摇篮、龙鳞步等。
最后,藏族舞蹈的表演技巧丰富多样。
藏族舞蹈以旋转、飘逸、跳跃等形式进行,舞者在表演中充分展示了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表现出优雅的节奏感和舞台魅力。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通常会配合音乐的节拍和调子,用各种身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情感,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以其丰富的形态、多样的主题、优雅的动作和丰富多样的表演技巧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
在今天的舞台上,藏族舞蹈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为世界观众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为我们传递了和平、友谊与美好的文化价值。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继承了藏族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藏族舞蹈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欣赏。
本文将详细介绍藏族舞蹈的特点。
一、藏族舞蹈的历史藏族舞蹈源远流长,始于古代礼仪舞蹈。
据传,藏族舞蹈的祖师是穆潘扎莲巴,他于13世纪创立了“扎西拉姆”(也称“坐莲花”)舞蹈,成为藏族舞蹈的开山祖师。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藏族舞蹈不断地吸收和吸纳外来文化的因素,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特点。
二、舞蹈形式多样藏族舞蹈形式多样,包括传统的宗教舞、边疆民族舞、民间舞等多种舞蹈形式。
其中,宗教舞是藏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体现宗教仪式和神话传说,旋转和行跳动作突出,形象鲜明。
而边疆民族舞则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强调节奏协调、跳跃活泼。
民间舞则多取材于生活实际,旋律优美、动作轻盈。
三、舞蹈优美高雅藏族舞蹈以优美、高雅、纯朴、清新为特点,富有情感、艺术性和民族性。
舞蹈中大量运用手势、步伐和面部表情等元素,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幅度。
在服饰方面,藏族舞蹈也非常讲究,服饰造型简朴、色彩鲜艳,充满藏族特有的符号意义。
四、舞蹈气势雄奇藏族舞蹈整体气势雄奇、气宇轩昂,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引领舞蹈的乐器主要有唢呐、芦笙、手鼓、锣、鼓等,这些音色独特,加上明快的节奏,为藏族舞蹈增色不少。
在动作的呈现上,藏族舞蹈强调舞者动作的统一、协调,力求形成整体性的舞蹈效果。
五、民族风情浓郁藏族舞蹈是一个极具民族风情的表达方式,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其舞蹈动作、服饰、音乐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深入描绘了藏族人民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等情感和时代变迁。
是一种体现藏族历史文化和民族气质的重要文艺形式。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特别注重表现情感和风土人情,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一大亮点。
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藏族舞蹈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的记忆中。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一、藏族舞蹈的基本特点(一)舞蹈动律藏族舞蹈中的主要动律颤(膝部的颤动),在不同的舞蹈形式里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在踢踏舞里主要是膝部的碎颤,弦子舞里膝部是软颤,而在锅庄里膝部的颤动则主要是硬颤。
所谓碎颤,是指膝盖松弛,有弹性地快速上下运动。
由膝盖的碎颤使踝关节灵活地带动脚掌,跟随音乐节拍打击地面,称为冈达。
所谓软颤,是指膝盖颤动时柔韧性较强,上下运动刚劲有力,连绵不断。
所谓硬颤,是指膝盖同时颤动,上身随膝盖的屈伸而上下起伏,即连续又有停顿。
主要动作有:跨腿踏步蹲、趋步捻转,悠颤跨退等。
(二)舞蹈体态在藏族民间舞蹈中,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和情感,舞蹈过程中,常用一些大幅度的舞蹈动作,跳,颤,跺,撩长袖,旋转等。
由于藏族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以及封建农奴制度,最开始舞蹈都是跳给贵族看的,形成了舞蹈上半身向前倾,以及舒展的手臂动作,都是特殊含义的表现。
这些操作主要是劳动者用以减少自身协调的身体上的负担,从舞蹈的角度来看,与另一种劳动形成身体的协调,具有艺术的再造之美。
在实际的教学中,体态与动律要结合起来训练。
不同的藏族舞蹈形式中,体态的表现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踢踏舞激情活泼,速度较快,动作时上身应随膝盖的颤动而被动运动,胯的摆动幅度要小,故身体动作整体比较灵活;弦子舞优美柔情,身体向前倾的幅度要大些,胯的摆动幅度要向两边送的大些;锅庄舞在训练中既要有踢踏舞的激情,又不失本身的沉稳矫健。
(三)动作与技巧颤、顺、左、开、绕这五大元素是不同类别的藏族舞蹈的共同特征,它构成了区别于别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舞蹈基本规律仍然存在着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及四步回转。
根据该规则,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加上手势动作,身体韵律以及不同的音乐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下肢动作十分丰富,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上肢动作可以概括为拉悠甩绕推升扬等七种手势。
藏族传统舞蹈的起源探访西藏舞蹈的历史渊源

藏族传统舞蹈的起源探访西藏舞蹈的历史渊源西藏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而其传统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备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访西藏传统舞蹈的历史渊源,了解它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藏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起源与背景西藏传统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
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舞蹈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成为了一种与信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它以儒雅、庄重和神秘为特点,成为了藏族人民沟通神灵、宣扬宗教思想的媒介。
二、藏族传统舞蹈的特点1. 舞蹈形态多样:西藏传统舞蹈包括了舞剧、舞蹈、舞技等多种形态。
在舞剧中,舞者通过动作和面具等舞台展示元素,展现出故事情节。
而舞蹈则更强调动作的美感和韵律。
舞技的表演则更加注重身体的平衡和柔韧性。
2. 独特的服饰与道具:西藏传统舞蹈在装饰方面,通常采用鲜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将舞者们打扮得宛如仙境中的精灵。
此外,舞台上会使用一些特殊的道具,如青稞酒杯、五色丝带等,以增加舞蹈的视觉效果。
3. 寓意与象征意义:西藏传统舞蹈在表演中往往寓意深远,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螺旋舞是一种常见的舞蹈形式,它象征着人们与自然交融的力量。
这些象征意义的元素为西藏传统舞蹈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舞蹈的发展和传承西藏传统舞蹈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逐渐丰富和发展。
它的发展与藏族社会的变迁、宗教文化的发展等密切相关。
此外,舞蹈在各个年龄段都有着重要的传承环节,从儿童时期开始学习舞蹈,在长辈的传授和指导下,逐渐继承了传统舞蹈的技艺和精神。
四、西藏传统舞蹈的意义西藏传统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了藏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价值观念。
同时,传统舞蹈也成为了西藏文化的窗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了解西藏的文化底蕴。
因此,西藏传统舞蹈也对于西藏地区的旅游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西藏传统舞蹈作为一种源远流长、充满韵味的艺术形式,通过特有的舞蹈动作、服饰和象征意义,展示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和藏族人民的精神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舞蹈的特点
舞蹈艺术就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
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与阶级斗争的风云变换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老歌舞艺术与具有浓厚神秘色彩的宗教舞蹈。
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万里高原上,它就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与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
谈到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就是如何瞧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
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
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
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就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就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就是最具有代表性就是舞蹈理论部分。
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就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
正就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风格,不同地区舞蹈,动作力度、软度、开度、幅度与舞律存在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正就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就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
其中包含了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藏族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舞蹈;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
以上舞种虽然表现形式与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与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与节奏曲风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
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就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就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
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与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与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步伐灵巧多变,充分体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
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
胸部就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就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就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就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就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师,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
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与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就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
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就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就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与优美的感觉。
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就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就是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就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藏民族舞蹈不仅就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歌舞剧(戏)就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
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瞧,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
我们在观瞧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就是非常丰富并极富活力。
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
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与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
藏戏舞与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为具体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
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与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与古籍中还提到“双脚就是锅庄的滚球”、“双脚就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等,脚就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
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
如果说手势动作就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就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
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
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就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
上空。
此外,民谣与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就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与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瞧,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瞧”。
从中不难瞧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与形体与谐运用的美学特征。
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就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就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与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瞧好像没有臀部,从前面瞧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
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
形体就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
在藏文古籍与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就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一。
另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就是藏族舞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藏文舞谱”有一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
…………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就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
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颤”、“开”、“顺”、“左”、“绕”就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她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这五大元素的形成,就是同藏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联系的,就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点外,在舞蹈的动律上还普遍存在着最基本的“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倒脚辗转”、“四步回转”的共同规律。
在这种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种种不同的变化,再加上手势的运作、腰身的韵律、音乐的区别而构成不同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辗转、刨腿转、踢腿转、果谐转、跨腿转、跳跨转、推磨转、蹲转、跪转、掖转、正反转、扭腰正反转、拧身反跨转、点步翻身、踏步翻身、点转、平转、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转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盖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猫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