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审美]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详细内容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劳动和宗教活动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神灵的热爱与崇敬的表达。
以下将从舞蹈形式、舞蹈内容、舞蹈服饰以及舞蹈意义等方面,详细探讨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首先,藏族舞蹈的形式多样。
藏族舞蹈包括群舞和独舞两种形式。
群舞常表现为多人合作的舞蹈,人数众多,热闹而有秩序,通常在喜庆的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而独舞则是由一名舞者独自表演,展示着个体的艺术表达和舞姿的优美。
其次,藏族舞蹈的内容丰富多样。
藏族舞蹈反映着藏族人民的生活、劳作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在生活和劳作方面,藏族舞蹈常常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对自然力量的赞美。
例如,藏民族特有的牧羊舞蹈和犁地舞蹈都展示了他们对农牧生活的热爱和劳动的辛勤。
在宗教信仰方面,藏族舞蹈往往通过模拟仪式和舞蹈神话来表达对神灵和神秘世界的崇拜。
例如,雪山圆舞和火焰舞等纳瓦尔舞蹈,通过激烈的舞蹈动作和肢体语言,演绎出一幅幅神奇而又神圣的画面。
第三,藏族舞蹈的服饰独特华丽。
舞者身着色彩明艳的传统藏族服饰,如藏袍、头巾和披肩等。
这些服饰以红、黄、绿、白等鲜明的色彩为主,绣有各种各样的纹饰和图案。
同时,遮面布、箭袋、骨饰等也是藏族舞蹈服饰常见的配饰,增加了舞者的神秘感和装饰效果。
通过华丽的服饰,藏族舞蹈更加丰富多彩,表达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最后,藏族舞蹈有着深刻的意义。
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传承和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
在藏族人民心中,舞蹈是一种神圣而又庄严的仪式,是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承载着人们对来世和神明的祈福和祷告。
藏族舞蹈通过肢体的舞动和舞蹈动作的协调,表达出藏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宇宙的理解和敬畏,传递出深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承载。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服饰独特华丽以及深刻的意义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文化体现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
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一起来看看吧。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藏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初,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
藏族以畜牧和农业为主,具有悠远的文化传统。
藏语属汗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本民族文字――藏文,其历史久远,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藏医等著述。
尤其他们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风格。
青海藏族的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与风格。
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发情感,又通过它与神灵沟通企求得到神灵之佑护。
藏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因此,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那么民间舞蹈将会传延下去,并焕发生机。
(一)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
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
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
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
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
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
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
《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
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重要分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承载着他们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以下将从舞蹈形态、舞蹈主题、舞蹈动作和舞蹈表演中细致剖析藏族舞蹈的特点。
首先,藏族舞蹈的形态多样丰富。
藏族舞蹈通常分为群舞和独舞两种形式,前者多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后者则是由独舞者独自表演。
群舞以舞蹈团队形式出现,动作统一而协调,表达出整体性的美感。
而独舞是一对一的表演形式,突出了个体的艺术魅力。
其次,藏族舞蹈的主题广泛多样。
藏族舞蹈以自然景观、民间传说、生活习俗和宗教仪式为主题,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信仰的崇敬。
舞蹈中常常表现出山水、花草、湖泊和动物等自然元素,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第三,藏族舞蹈的动作优雅独特。
藏族舞蹈注重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优美,舞者在舞台上以轻盈的动作展示出柔美的形体;通过手臂、腰部和腿部的协同运动,以传神的舞姿表达内心情感;舞蹈中有许多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动作,如踩点、摇篮、龙鳞步等。
最后,藏族舞蹈的表演技巧丰富多样。
藏族舞蹈以旋转、飘逸、跳跃等形式进行,舞者在表演中充分展示了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表现出优雅的节奏感和舞台魅力。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通常会配合音乐的节拍和调子,用各种身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情感,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以其丰富的形态、多样的主题、优雅的动作和丰富多样的表演技巧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藏族舞蹈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
在今天的舞台上,藏族舞蹈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为世界观众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为我们传递了和平、友谊与美好的文化价值。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藏族舞蹈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具有艰苦而神秘的气息,反映了藏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个性。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创新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艰苦朴素的美学理念藏族舞蹈表现出一种朴素的美学理念,体现出艰苦、朴素、真实的生活状态。
它反映出藏民族勤劳、坚毅、勇敢、深情的精神,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
因此,藏族舞蹈的美学风格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朴实无华的特点。
二、奔放激情的速度变化藏族舞蹈中常常充满着跳跃和转弯、互动和变化、快速和缓慢的节奏,表现出奔放激情、灵活性和美感。
藏族舞蹈的舞动关键在于速度变化,以强烈的心情和动态的旋律为基础,挑战身体的极限,展现出藏族人民的热情、勇气和风格。
三、以色彩和衣饰为主导的审美形式藏族舞蹈的审美形式以色彩和衣饰为主导。
色彩和衣饰在藏族舞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点缀、丰富情感和强调意境的作用。
其中,藏族服装的色彩缤纷、图案多样,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
因此,在藏族舞蹈中,服装和配件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为舞者带来一种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
在藏族舞蹈中,舞者通过舞蹈表演,传递了藏族文化的精髓和历史,强调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因此,藏族舞蹈在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五、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藏族舞蹈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保持着艺术创造性和多样性。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藏族舞蹈在舞蹈表演技巧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革新和提高。
创新发展中,藏族舞蹈不仅保持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而且在艺术创造和变革中,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形式语言和审美趣味。
总之,藏族舞蹈是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和创新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色。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现,还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传承创新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传承创新浅析藏族舞蹈作为藏族舞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传承创新。
审美特征方面,浅析藏族舞蹈以自然、朴实、神秘为主要特点。
在舞蹈中,舞者们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舞姿,展示出浓厚的藏族风情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浅析藏族舞蹈注重形态的自然表现和精神内涵的刻画,追求舞者和观众在超越现实境界的舞台上共同感受到一种宇宙和谐的氛围。
在动作运用上,浅析藏族舞蹈强调舞者身体的协调动作,如旋转、跳跃、仰卧等,充分展示出舞者的力量感和舞台魅力。
舞蹈中的手势和动作也非常丰富多样,如手指的微妙运动、手掌的展开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动作使得舞蹈更加生动、细腻。
传承创新方面,浅析藏族舞蹈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基础,在传承方面注重对舞蹈的保护与发扬。
传承过程中,强调师徒相传和口耳相传的方式,使得浅析藏族舞蹈能够得以传承下来并继续发展。
浅析藏族舞蹈也不断进行创新,吸收外来元素并融入到自身的传统舞蹈中,使得舞蹈更加充满活力和时代感。
除了在传统表演场合上展示外,浅析藏族舞蹈还有一些创新实践。
比如在舞蹈剧目的创作中,将现代故事与传统元素相结合,通过舞蹈形式来表达当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还有一些现代舞蹈团体将浅析藏族舞蹈与其他舞蹈形式结合,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舞蹈作品,为浅析藏族舞蹈注入了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浅析藏族舞蹈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和传承创新。
它的独特性在于充分展示了藏族文化的风貌和民族特色,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舞蹈更具艺术魅力和时代价值。
浅析藏族舞蹈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世人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藏族舞蹈画卷。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藏族舞蹈作为中国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审美特征方面,藏族舞蹈追求自然、朴实、地方特色和宗教意蕴等方面的表达,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舞蹈动作和形式上,还延伸到舞蹈音乐、服饰和舞台布景等。
藏族舞蹈还注重身体的剧烈运动和柔韧性的表达,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舞蹈风格。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体现在舞蹈形式上。
藏族舞蹈中常见的形式有集体舞、对舞和独舞等。
集体舞是藏族舞蹈最常见的形式,通常是由一群人排成一定的队列进行动作的统一呈现。
对舞则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对抗、竞技和互动,通常以交替出场和高潮迭起的方式进行展示。
独舞则是一人单独表演的形式,强调个体的自由表达和个性的展示。
这些舞蹈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藏族舞蹈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同时也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舞蹈动作上。
藏族舞蹈动作多样,有高昂奔放的舞步、激烈激情的跳跃、柔和优雅的转身、流畅连贯的手臂舞动等等。
这些动作形象生动、充满力量和美感,展现了藏族人民的豪迈和激情。
藏族舞蹈还注重表达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如身体的扭曲、韵律性的腰部摆动、短促有力的脚步等。
这些特点使得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震撼。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舞蹈音乐上。
藏族舞蹈音乐多采用传统的乐器演奏,如锅铲、鼓、唢呐、手铃等。
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悠扬、激昂、节奏清晰,与舞蹈动作相协调,使整个舞蹈氛围更加浓厚。
藏族舞蹈音乐还注重表达宗教信仰和生活情感,使得舞蹈音乐更富有情感和内涵。
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不仅增强了藏族舞蹈的艺术价值,也使观众在观看时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藏族舞蹈在创新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在传统的基础上,藏族舞蹈吸收了现代舞蹈的元素,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
通过结合现代舞蹈技巧和形式,创造出更具设计感和时尚感的舞蹈动作;通过融入现代舞台技术,使舞蹈表演更加视觉化和多元化。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舞蹈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独具特色和魅力。
因此,了解藏族舞蹈的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将介绍几个藏族舞蹈的特点。
一、器物舞多样性
藏族舞蹈中的器物舞是一大特色,如手绢舞、高脚板舞、板头舞等。
器物舞不仅涉及器物的使用,同时还包括动作、表情、肢体的运动等方面。
在表现所涵盖的主题、情感、人物角色、场景等方面,器物舞也是非常丰富的。
二、高度舞蹈
藏族舞蹈中的许多动作都是高度舞蹈,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例如,“跳灯”需要踏着高架上一个跷跷板式的长木板跳舞,并
用手持纱络上的灯在空中画圈,与舞者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有直接关联。
三、独特的舞装
藏族舞蹈的服装多是用丝绸、罗纱等材质制成,辅以彩带、腰带、戴珠子头饰等装饰品。
服装的颜色通常以藏蓝色、鲜艳的彩色为主,并大量应用精美的吉祥图案,例如八宝图、缠枝牡丹图等,寓意美好、丰盛。
四、特有的舞蹈肢体语言
藏族舞蹈在表现中,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来传达表笔和情绪。
例如,“龙舞”中,踏着行圆子、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以及奇异的绝对几何图形,表现出龙的神秘、尊贵和活力。
而在“藏戏”中,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诠释工具。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在舞蹈形式、音乐选曲、服装设计等方面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彰显了藏族文化的魅力和卓越之处。
通过了解藏族舞蹈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讲解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讲解藏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的藏族民俗与宗教元素。
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在舞姿、音乐、服饰等方面表现出来。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略探讨。
一、舞姿的审美特征藏族舞蹈的舞姿独具特色,通过舞姿的动作和表情情感的交融,表达出藏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
首先,在舞蹈的动作设计上,藏族舞蹈力求自然、纯净、优美。
舞者的身体动作流畅而协调,舞姿如行云流水,给人以宁静与和谐的感觉。
其次,舞者在表情上注重真挚与自然,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生动地展现出藏族人民的喜怒哀乐。
再者,藏族舞蹈还注重手势的运用,手势丰富多样,通过手部的动作,传递出藏族文化中独特的象征意义。
二、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是藏族舞蹈的灵魂,不同于其他舞蹈形式,藏族舞蹈的音乐在表现手法和音调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首先,藏族舞蹈音乐执行溜有一定的节奏和节拍,既有轻快欢快的曲调,也有沉郁悲伤的音乐旋律。
音乐的节奏与舞者的舞蹈动作相呼应,增强了视觉与听觉的整体感受。
其次,音乐的演奏器乐多样化,常用的有音鼓、竹笛、唢呐等传统乐器,让人们在音乐的体验中感受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服饰的审美特征藏族舞蹈的服饰也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通过服饰的设计和材质选用,体现出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首先,藏族舞蹈的服饰多采用醒目的鲜艳颜色,如红色、黄色等,这些色彩给人们带来热情和活力。
其次,服饰的材质多采用天然纯手工制作,如丝绸、皮革等,质地柔软舒适,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精细工艺和对自然的崇敬。
总结起来,藏族舞蹈在舞姿、音乐和服饰等方面都蕴含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以自然、纯净、优美的舞姿表达出藏族人民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音乐与舞蹈的相互呼应,让人们在欣赏时能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而服饰则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习俗。
通过对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的略探讨,我们更能深刻领略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浓厚的艺术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详细内容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
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
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
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
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 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
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
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
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
)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
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
“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
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
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
“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
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
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
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
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
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
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一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
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
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
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
)一书中把“舞蹈艺技九”变成为“诗歌写作九”,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
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一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
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
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
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
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
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
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 85年。
)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
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
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
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
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
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
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
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
“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
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
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一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一,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
)“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
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
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
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
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
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