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艺术审美研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1.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羌族人们在火堆旁手拉着手跳萨朗舞的风俗已经传承了很久,通常是男子在前女子在后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逆时针方向行进,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火光招到每一个人的脸上,在舞蹈速度之间加快的过程中将气氛烘托的越来越热烈。

萨朗舞最初是两人相对而立拉手进行舞蹈,在长时间的演变中,结合外部环境,将他们生活态度与期望融入到舞蹈中,最终形成了朴实的萨朗舞特征。

上文中提到萨朗舞还会出现在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中,不管是为了祈福还是怀念亲人,更或者驱逐鬼怪,都会伴随着萨朗舞。

无论是什么活动羌族人们都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融入到舞蹈中,这就使萨朗舞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萨朗舞中的虚幻之美。

羌族人们为了向大自然表达崇敬,会定期的举行祭山大典,运用舞蹈来向神明和大自然表示感谢,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羌族人们都是沿用这种方式来将内心真是的情感表达出来。

2.羌族萨朗舞的文化内涵在长久的发展中,羌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藏族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习俗。

文化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部分羌族人们在祭典活动中会加入以下藏族特色的元素,但是并没有大范围的沿用;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羌族人们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对汉族的一些神明表示敬畏,在特殊的日子里很多羌族的人也会到当地的寺庙里祭拜,并且羌族中的女性也会祭拜观音,祈求子嗣。

羌族人们既注重农业,没有也荒废牧业,羌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当前羌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牧业转变为农业的一影响,逐渐发展成极具本民族特点的高原农牧文化。

并且四川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人们还会敬畏“释比”,“释比”是一种称呼,是属于一种讲师,而“释比”与正常人无异,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博学多识,能够为羌族人们提供季节气候、医学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萨朗舞中也会将对“释比”的敬仰融入到舞蹈中。

萨朗舞是由羌族人民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萨朗舞与羌族人们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是羌族文化和传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形式。

舞蹈表演专业-浅谈羌族锅庄舞的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

舞蹈表演专业-浅谈羌族锅庄舞的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

摘要羌族历史悠久,是一个以歌舞著称的民族。

锅庄舞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一直以来,羌族人们都很喜欢锅庄舞,在本民族内流传度很广。

羌族人民主要分布在陕西汉中的西南部地区,民俗风情浓郁,拥有厚重的历史沉淀,其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内容的多样化,既朴素典雅又开放豪迈,是民族历史中的一个精华,很受国内外推崇。

本文中,选取羌族锅庄舞为案例,分析研究其风格特征,阐明锅庄舞之于当地民族的精神象征,希望以此推动锅庄舞蹈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锅庄舞风格特征社会功能ABSTRACTThe Qiang ethnic group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 nation famous for singing and dancing. Guozhuang Dance is one of the more representative folk dances. The Qiang people have always liked the Guozhuang dance, and it has been widely circulated within the nation. The Qiang peopl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ern area of Hanzhong, Shaanxi. They have rich folk customs and a heavy historical precipitation. Their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ontent are both simple and elegant and open and bold. It is an essence in national history and is very popular. Respected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article, Qiangzhuang dance of Qiang people is selected as a case to analyze and study its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clarify the spiritual symbol of Guozhuang dance to the local people, hoping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ozhuang dance.Keywords: Guozhuang Dance Style Features Social Function目录浅谈羌族锅庄舞的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 (1)1引言 (1)2羌族锅庄舞的风格特征 (1)2.1 锅庄舞的律动特征 (1)2.2锅庄舞的节奏特征 (2)2.3锅庄舞的造型特征 (2)3.羌族锅庄舞的社会功能 (4)3.1锅庄舞凝聚民众之心 (4)3.2锅庄舞弘扬民族文化 (5)3.3锅庄舞带动经济发展 (6)4结论 (6)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羌族舞蹈中“巴绒”的舞蹈语言与审美特征考究

羌族舞蹈中“巴绒”的舞蹈语言与审美特征考究

羌族舞蹈中“巴绒”的舞蹈语言与审美特征考究摘要:“巴”——“旧的、古老的”、“绒”——“歌舞”,“巴绒”是羌族北部方言羌语“古老的歌舞”之意,主要流传于茂县赤不苏区雅都乡和维城乡一带。

“巴绒”主要以展现女子胯部动作为主,特别是展示胯部轴向“往复转动”的动律。

作为羌舞之根的“巴绒”,韵律典雅而动人,是古羌原始审美情趣的折射,“巴绒”的舞蹈语言和审美特征,影响到了整个羌区,渗透进羌族民间舞,也是羌民族心理、审美习惯、民族气质的体现,因此它对研究羌族舞蹈乃至整个羌艺术文化至关重要。

关键词:羌族舞蹈巴绒舞蹈语言审美特征“巴”——“旧的、古老的”、“绒”——“歌舞”,“巴绒”即羌语北部方言的“古老的歌舞”之意,也有称“忍木·那耸瓦”。

“巴绒”是羌族古老的礼仪性舞蹈,此舞主要由其羌族老年人所跳,其舞一般出现在家中迎宾送客、婚丧嫁娶时、由长者围绕火塘的“老年礼仪舞”和每年羌族妇女在“哇尔喔觉节”,(“瓦尔俄足”(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等节庆的礼仪活动始尾。

主要流传于茂县赤不苏区雅都乡和维城乡一带。

羌族是个重礼仪的民族,“巴绒”是羌族“古老的歌舞”,自然它便为羌族古老的礼仪性歌舞的总称。

它的胯部动律,“顶胯转胯被称为活的“化石”。

“巴绒”是羌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其后影响到整个羌族舞蹈风格和动律,如前所述也是形成羌民族诸多舞种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

一、羌族舞蹈“巴绒”的来源民间传说“巴绒”主要流传于茂县雅都乡和维城乡一带。

关于“巴绒”舞蹈起源的传说,我在茂县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各人皆有不同但都大同小异,以下是整理的最普遍的一种。

故事源于原始的古羌时候,有一个羌民的祖先的老辈子,有一天在田坝里劳动间隙休息的时候睡着了,便做了个梦,梦到“巴绒”这个歌舞,边唱边跳,醒了以后就把梦象里唱到的歌舞慢慢记忆起来,之后又把村寨里的所有的老人(男女)集合在一起,给大家分享梦到的歌舞并把歌唱给大家听,舞跳给大家看。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羌族舞蹈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支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

在羌族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立、热情、豪放的个性风貌,以及内敛、含蓄的文化积淀。

本文将会从音乐、舞蹈姿势、服饰、舞步节奏等层面,来探讨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音乐
羌族舞蹈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音乐方面,羌族舞蹈多为以乐器
为主的伴奏配合,其中主要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

由于羌族的生活
经历和祖先信仰的影响,羌族舞蹈的音乐节奏鲜明,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魅力和感染力。

其音乐表现形式多以心灵的呼唤为主题,极富情感力量。

舞蹈姿势
羌族舞蹈的舞蹈姿势具有独特的韵律性和形态美感,舞姿大多简洁、自然、灵动,偶
尔融入柔美的舞蹈元素,让身体与空间形成对话,表达出独有的民族气息。

此外,羌族舞
蹈的舞者在扭腰摆臀、卷曲手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手法和技巧,体现出舞蹈的协调感和美感。

服饰
在羌族舞蹈中,服饰也是表达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舞蹈的服饰主体颜色
多为红色、白色、黑色、蓝色等鲜明的明亮色调,服装采用紧身、宽松的设计,多以花鸟、格子、绣花等特色纹饰为主,使舞蹈形象更具有传统的民族韵味。

舞步节奏
羌族舞蹈的舞步节奏明快,跳跃、起伏、旋转非常明显。

舞步的跳跃和轻盈旋转带着
狂放、野性的力量;而舞姿的起伏则是展现出内敛、含蓄、深思熟虑的一面,呈现出羌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指人们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所追求的美的体验和价值感受。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舞蹈动作、音乐和舞台艺术等元素,传递情感、表达思想,并引起观众的审美共鸣。

以下是舞蹈艺术的一些审美特征:1.美的表现力:舞蹈艺术通过舞姿、动作、表情等方式,能够传递情感和意境,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美。

舞者通过肢体表现技巧的运用,展现出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从而引起观众对美的感知和欣赏。

2.空间和时间的艺术:舞蹈艺术是一种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艺术形式。

舞蹈通过舞者在空间上的移动和舞蹈节奏的掌控,以及舞蹈动作的时序安排,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塑造出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艺术氛围。

3.舞者的技艺和身体美:舞者的训练和技艺对于舞蹈艺术的呈现至关重要。

舞蹈艺术追求舞者的身体美和技巧的完美表现,包括舞姿的流畅、舞蹈动作的精准和舞者的体魄表达等。

舞者的优美身姿和独特的身体语言,能够引起观众的美感和共鸣。

4.舞蹈音乐的配合:舞蹈艺术与音乐密切相关,舞蹈动作和音乐的配合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音乐作为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舞蹈动作相辅相成,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绪传达,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呈现。

5.舞台美术和舞台效果:舞蹈艺术在舞台上的艺术呈现也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特征。

舞台美术包括舞台布置、灯光效果和道具等元素,它们能够为舞蹈作品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氛围,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

6.独立的舞蹈风格和流派:舞蹈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发展出了各种独立的舞蹈风格和流派。

这些舞蹈风格和流派各具特色,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和表达方式,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

总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涵盖了舞蹈作品本身的表现力、空间和时间的艺术、舞者的技艺和身体美、舞蹈音乐的配合、舞台美术和舞台效果,以及独立的舞蹈风格和流派等方面。

这些审美特征共同构成了舞蹈艺术的美学标准,对于观众欣赏舞蹈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视听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舞蹈艺术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和情感表现三个方面,探讨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舞蹈艺术的视觉效果舞蹈艺术的视觉效果是舞蹈作品给观众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

它包括舞者的形态、节奏和色彩等方面。

1、形态舞蹈艺术的形态是指舞者的身体动作、姿态和造型。

优秀的舞者往往能够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传达出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在舞蹈作品中,舞者通过不断地变化身体姿态和造型,展现出身体的柔韧性和爆发力,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节奏节奏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者通过把握音乐的节奏,运用身体动作的快慢、轻重和幅度,表现出舞蹈作品的韵律和氛围。

在舞蹈中,节奏的变化往往代表着情绪的变化,舞者通过节奏的掌控,让观众感受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

3、色彩舞蹈艺术的色彩是指舞者的服装、舞台设计和灯光等方面。

这些元素为舞蹈作品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例如,红色的舞服通常代表着热情、喜庆或愤怒等情感;灰色的舞服则传达出沉闷、抑郁或思考等情感。

二、舞蹈艺术的听觉效果舞蹈艺术的听觉效果是指舞蹈作品中的音乐、器乐和声响等元素。

这些元素为舞蹈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1、音乐音乐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优美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为舞蹈作品提供背景音乐和情绪基调。

在舞蹈中,音乐能够激发舞者的情感,帮助舞者更好地表现出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同时,音乐也能够引导观众的情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作品。

2、器乐器乐是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听觉效果之一。

器乐通过演奏各种乐器,为舞蹈作品提供不同的音乐氛围和情感基调。

在舞蹈中,器乐能够丰富舞蹈作品的听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立体的音乐体验。

同时,器乐也能够协助舞者更好地表现出舞蹈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3、声响声响是舞蹈艺术中另一种重要的听觉效果。

它是指除了音乐和器乐之外的所有声音,如自然声响、动物叫声和人声等。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摘要】:正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

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

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关键词】:氐羌族群羌族舞蹈羌族文化游牧文化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中国地理古羌人农耕文化青藏高原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

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

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起来的通道。

这样的地理位置促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成为游牧文化南下,农耕文化北进的文化交汇之所,也是多民族的交汇之处,为该地区文化间的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由来已久,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陇夷者武帝所开…其中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的记载即可见一斑。

今天,四川羌族地区(主要集中在阿坝州)依然保持羌、藏、汉、回等多民族杂居。

根据州志记载,截至2003年底,阿坝州总人口85万,其中藏族约占51.8%,汉族约占27%,羌族约占18%,回族约占3%,其它民族约占0.2%。

多民族杂居促使他们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交融适应,在受到非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也相互包容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且多种民族文化和谐共存。

其中,羌族歌舞艺术较好的保留着羌族先民的文化习俗与乐舞技艺。

从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依然能发现诸多古羌人所创造的农牧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不同时期文化的遗存,故这些传统歌舞形态对传承抑或认识羌族文化均弥足珍贵。

羌族文化中包含着若干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在长期交锋中逐渐适应并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羌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者的身体动作和表情,传
递出情感、意念和思想。

舞蹈的审美特征包括动作、音乐、舞台布景以及
表演技巧等方面。

首先,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动作。

舞蹈是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
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优美的动作可以打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舞蹈的动作可以是慢柔美的,也可以是快速有力的,舞者的身体柔韧
性和力量都要得到充分展现。

舞者的动作还要与音乐、舞台布景等元素紧
密结合,形成整体的艺术效果。

舞台布景也是舞蹈艺术中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舞台布景可以通过舞
台背景、灯光等来衬托舞蹈的氛围和气氛,营造特定的表演空间。

舞台布
景的设计要符合舞蹈的主题和情感要求,能够增强舞蹈的视觉效果,使观
众更好地进入舞蹈的世界。

此外,表演技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

舞者通过精湛的技巧
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传达出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舞者的姿态、表情、肢体语言等要具有感染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共鸣。

舞者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高超程度直接影响着舞蹈作品的艺
术效果。

总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动作、音乐、舞台布景以及表演技巧
等方面。

这些元素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舞蹈的魅力所在。

优美的舞蹈动作、与之相匹配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舞台布景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能够给
观众带来身心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正是这些方面的
完美融合,使得舞蹈成为一种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市北川、平武为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30余万。

羌族是我国至今唯一保持几千年前古老族称的民族,他们是古代羌人一部的直接后裔,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族属,传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远厚重的羌族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其独有的民族艺术,羌族舞蹈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羌族人民“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羌族民间舞蹈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韵律,是羌族人民性格和情感的展现,凝聚着羌族人民千百年来的审美实践智慧,它保留着丰富的古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对舞蹈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对中国圈舞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尤其是藏缅语族的民族文化的研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羌族舞蹈的主要形式及分类
羌族崇尚“万物有灵”,至今生活中仍保留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以及巫术活动的遗存;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凡是节日、迎送贵宾、消灾祈福、祭祀鬼神、婚丧礼仪等都要有歌舞活动,可以说舞蹈联系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羌族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羌族常年生活在川西北高原高半山区及河谷地带,羌族人民为适应这样的山地环境所形成的行动往来的体态和所进行的生产劳作方式,逐渐形成了羌族民间舞蹈独有的风格特点。

舞蹈时,往往手臂动作较少;腿部动作较多,小腿尤为灵活敏捷;肩、胯部动作丰富,出脚顶胯的同时,肩部带动上半身作轴向的环动,形成“S”形体态。

羌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主要有“萨朗”、“哟粗布”、“布兹拉”、“巴绒”、“克西格拉”和“哈日”六种。

“萨朗”和“哟粗布”是流传于羌族地区不同区域的自娱性舞蹈。

“萨朗”,羌语北部方言“歌舞”之意,流传于岷江上游上段和黑水河谷。

舞蹈时,一字排列呈圈,连臂踏歌围火而舞,具有欢快跳跃的特点,它的风格是由腿部轻快而跳跃、小腿尤其灵活敏捷,直身的胯部转动和不同方位顶胯、甩胯形成特有的“S”形姿态。

其中“小腿画圈”的动作,“前后悠腿”、“对衣角”等动作都是很有特色的。

“哟粗布”,羌语南部方言“办酒席时跳舞”之意,又称“席步蹉”、“索达席”,流传于杂谷脑河河谷和岷江上游中断,通常连臂围火呈弧形而舞,舞蹈时,含胸屈膝,小臂随步伐自然摆动,突出胯部转动、上身倾斜转动和两肩交替往后绕圆的韵律,其风格特点是舞步重而有力,给人以沉而稳的感觉。

如“蹲梭步”、“顺摆步”、“拧倾侧推”等动作,就非常具有代表性。

“布兹拉”即“羊皮鼓舞”,属羌族巫师“释比”跳的祭祀性舞蹈,又称“莫恩纳莎”或“尔波毕毕喜”。

现如今羊皮鼓舞已由释比的巫术活动逐渐发展为群众自娱性舞蹈,有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群体的表现形式。

其舞蹈沉稳、敏捷、粗犷、虔诚,动作时胯部稳而沉地轴向转动同时上身拧倾,这种韵律伴随屈膝颤动,借此带动手中羊皮鼓做各种舞动,如“蹲步跳推击鼓”、“商羊腿跳击鼓”、“蹉步跳击鼓”、“蛾蛾鼓”等都极具特色,非常精彩。

“巴绒”即羌族北部方言的羌语“古老”之意,属羌族在“瓦尔俄足”(羌族妇女节)民间节日场合跳的礼仪性舞蹈,主要流传于茂县曲谷乡的西湖寨、河曲寨等地。

动作时双手小指头勾住两旁人的腰带,上身始终保持平稳,只是随腿部的颤动,伴以双脚急促踏地,胯部快速的作轴向往复转动,显得古朴、端庄又不失新奇别致。

“克西格拉”和“哈日”即“盔甲舞”或“跳盔甲”,都属于成年男子参加的军事性舞蹈,前者是为纪念战死者、民族英雄和有威望的老人举行的丧葬仪式舞蹈,后者作为战前召集性
的舞蹈,具有召唤性、示威性的特点,以达到壮大声势、鼓舞士气的目的。

二、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歌舞合一的和谐美
“羌族民间艺术中,歌舞是一个结合的整体,有歌才有舞,有舞就有歌。

” [1]羌族的传统民间舞蹈,除“布兹拉”有单面羊皮鼓和响盘做道具,并为舞蹈伴奏外,其他舞种都没有乐器伴奏,舞蹈或以呼喊、踏地声为节奏,或和以古羌语吟唱的古老民间歌曲踏歌曼舞,形式古拙,风格质朴。

古歌或欢快热烈、或沉稳凝重、或粗犷奔放,节奏自由,山歌风味浓郁,交替反复,感情质朴;歌词的内容多表示欢迎、祈福、丰收、祭祀和怀念等内容。

“萨朗”的歌曲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节奏速度均有强弱快慢的对比,与舞蹈动作交相辉映,如《莫斯罗多》、《真真真哟嘞》等;“哟粗布”的歌曲沉稳古朴,速度缓慢,节奏平稳均匀,与一起一落、一上一下、平平稳稳的舞蹈动作相互呼应、紧密结合,如《查查查威勒》、《莫连舍舍》等;“巴绒”的曲风古朴,悠扬抒情,简单质朴的唱词,伴以舞蹈动作急促的踏步转胯,对比非常鲜明,产生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和谐效果,如《嗬伊莎》、《嗬罗三啧》等。

这些歌曲的形象往往就是舞蹈形象的内在动律,歌曲为舞蹈提供了完整的音律支撑,舞蹈使歌曲的表达更为形象化,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象达到高度统一的和谐美。

围火连袂的古朴美
羌族人民围火而舞的习俗由来已久,羌族民间故事《燃比娃取火》中说,远古的时候,羌族青年燃比娃(天神格蒙西与羌族姑娘阿勿巴吉之子)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从他阿爸那里取回火种(两块白石),并按照阿爸的旨意,用白石相撞发出火星,点燃干草和树枝,燃起了羌家第一堆篝火。

人们围着这象征温暖、幸福的火堆,欢乐地唱啊、跳啊……[2]从此每逢丰收节庆、婚丧嫁娶、消灾祈福、祭祀鬼神,羌族人民都要点起“万年火”,围着熊熊烈火,跳起不同形式的传统舞蹈。

“萨朗”一般是男队在前,女队在后,相互拉手,形成圆圈,围着篝火逆时针方向行进,欢歌劲舞。

在圆圈的行进中,在火光的照耀下歌舞不断反复,速度由慢渐快,情绪逐渐热烈。

“哟粗布”多在室内进行,参加人数不限,男女两队拉手连袂呈弧形面向火塘站立,舞蹈时也多沿逆时针方向起舞,时而一唱一和,时而左右移动,时而拉手连臂,时而甩手搭肩,往往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天地可以交合,阴阳可以协调,心心可以相应”[3],这种祖辈们流传下来的最原始古朴的面对着面,手牵着手,围着火堆共向一个圆心,伴随着整齐统一的节奏踏歌起舞的形式,是千百年来羌人在与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坚毅、团结、乐观的精神表达。

其质朴的生存愿望直接影响了羌人的审美心理,从而塑造了羌族舞蹈围火连袂的古朴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