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知识点汇总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及考点一、写作手法及作用1.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丰富了文章内涵,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相似,反衬——相反):用……衬托了……的……(特征),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作者本意是……,而先……,然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
(4)虚实结合:将……的虚写与……的实写结合,突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了(表达了)……。
(5)动静结合:将……的动与……的静结合,二者互相映衬,充满情趣。
(6)托物言志:抓住……(事物)的……特点,精心刻画富有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理想(或者……人生观)。
(7)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抒发的……感情更含蓄,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作用是:直接抒发……的情感。
(8)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中领悟到……的生活道理,突出表现中心,更具有震撼力。
2.结构手法及作用(1)首尾照应(前后呼应):……与……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2)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结构严谨。
(3)设置悬念:文章巧妙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主题的目的。
(4)埋下伏笔:此处使用伏笔,为后文……以暗示(或埋伏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
(5)详略得当:详写了……有利于更生动、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了……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
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3.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喻成……(或者把……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观点)。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

(1)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主要人物或点明时间、地点、背景 等。示例:《藤野先生》、《春》、《孔乙己》《那年冬 天》 (2)点明文章的中心或在一定程度下暗示文章的中心。如 《变色龙》、《白杨礼赞》《热爱生命》《我爱昙花》等 (3)有的标题以提问等方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和思考。也有的文题求新求异或富有诗意等方式激发 读者阅读兴趣如:《背影》《山那边》《那年冬天好大雪 等。
内容上:详(泼墨如水)略(惜墨如金)
得当
8、记叙文中常用的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 具体 拟人:生动形象,使物富有人的灵性, 夸张: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给人鲜明的印象。 排比: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增 强气势,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偶:语言整齐,节奏鲜明。
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 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 深深刻到人的心里去。
这是《爱处无声》的结尾,你认为这 句话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含义? 议论。那盘碟是父亲对我的“温情与 爱”的见证,我深深地理解了他的爱。 谈感受
议论与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议论抒情在记叙文中常 常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一般起 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用以揭示 文章的主题,表明作者的观点 态度和思想感情。
6、记叙文的描写方法 第一类: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性格品 质,生活景况等。 语言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内心的想 法,反映其性格品质。 动作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内心的想 法,反映其性格品质。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性 格品质 神态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 映思想性
外貌 语言
地的事。
请用一句话概括《变色龙》的全文内容。 请概括《孔乙己》的全文内容。(40字内)
记叙文知识点

五、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过渡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 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 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 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十一、文章标题的作用
• • • • • •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2、作为文章记叙的线索 3、概括文章记叙的事件 4、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 5、点明文章中心,深化主旨 6、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十二、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 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 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 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 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 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 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 数量的要求)。
七、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
1、记叙:把人物的活动情况和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 、描写:在叙述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 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刻画。 3、抒情:在写人叙事后,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真情实 感。 4、议论:在写人叙事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和见解, 点明中心,深化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 以物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 (3)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4)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4)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5)以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1、记叙文的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其中核心要素是:人物和事件。
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1〕线索的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①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物线〕: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事线〕: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
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人线〕: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开。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展开〔感情线〕: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时间线、地点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见闻线〕: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作用。
明线一般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主要事件。
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情感。
如《背影》《枣核》的线索就是标题;《故乡》的线索是我回乡的见闻和感受……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背影》的线索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父子深情;《枣核》的暗线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3)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④作者的思想情感⑤某一人的见闻感受⑥有的线索较隐含,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4.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1〕顺叙的作用:〔2〕倒叙的作用:〔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防止表达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

记叙文基本知识一、基础知识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 记叙顺序及其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1补充交代了……内容2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形象;突出……主题;3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情节更紧凑曲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4. 人物描写五种: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作用: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状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性格/形象..5. 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表达……情感..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特点..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夸张:极力夸大或缩小;强调突出事物的……特点..反问:加强语气;感情强烈;发人深省..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反复:突出强调……;表达强烈的……感情..6. 常见写作手法: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设悬念;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详略得当;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多感官角度等..记叙文考查类型及应对策略一、对文章内容的考查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全文一件事——“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全文几件事——“人+ 事”或“时间+ 人+ 事”2.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往往涉及中心..如:唤醒生命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的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这一做法答:①上下文中的意思:这是对小鸟的纪念、敬重与感激.. ②结合中心中心“唤醒生命”: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3. 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词:①本义..如:被风吹走的夏天“几回”表明“次数多”;“不停地”强调“频繁”②上下文;联系情感..如被风吹走的夏天“几回”和“不停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担心;母爱的细腻和温暖..句子:联系上下文;以及分层;或找关键词..如25B水饭解释句子的含义“儿女们的筷子上要有出息”就需要解释一下几个词语短语:“筷子头”——吃饭的时候;“出息”——懂道理、守规矩;好菜要先让给父亲吃;不能自己先抢着吃..如33B老王谈谈对“那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就需要解释一下几个词语短语:“幸运者对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变处境;“愧怍”——作者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很不够;所以感到很惭愧..4.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2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归纳其性格..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分析作者对他的评价;同时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如桥在水上分析中年妇女的形象..二、对文章中心主旨的考查1. 对标题的理解..1标题的作用:A线索;B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C概括文章内容;D揭示中心;E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如: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藤野先生表明写作对象;智取生辰纲概括主要内容;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心声透露情感主旨..2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联系文章表层含义——字面含义、上下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主旨、情感如:被风吹走的夏天标题含义表面指: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流逝;“我”生命中最难熬的一个季节的结束2分;深层指:在亲情的呵护下“我”的一段煎熬、痛苦的心路历程的终结2分..再如29B看火车题目的作用3给文章拟题目解题思路:所拟题目应该能体现暗寓中心;或概括主要内容;或是文章的线索等..2. 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揭示文章的主题或蕴含的道理方法:找主旨句——找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3. 详略及其作用:能体现中心的事件详写;不能体现中心的事件略写..三、对文章结构的考查段落、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一句话、一段话:在开头;在中间;在末尾..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方法:两个角度:内容上;结构上..A开头段:内容上:①点明中心②抒发……情感白杨礼赞;写出了表现、反映什么③交代故事背景那年冬天好大雪结构上:①开篇点题白杨礼赞背影②引出下文③统领全文父亲的眼神④设悬念;引起兴趣或思考紫藤萝瀑布;⑤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浇花107;B结尾段大多是议论句作用:内容上:①表明作者……态度;抒发……情感冰心姥姥您好39突出人物……思想品质②点明中心③深化主题④交代故事结局或真相5366页聘任7题;结构上:篇末点题;首尾照应照应开头;使结构完整冰心姥姥您好39白杨礼赞..C在中间作用:内容上:写出了表现、反映什么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②为后文……故事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如p131----三----4题昙花终于怒放结尾再如:唤醒生命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篇末点题;照应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告诉我们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会走出困境..四、对文章语言的考查1. 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代背景..如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穿过的广场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①渲染气氛..羚羊木雕故乡开头;小扇轻摇的时光82页3题②烘托人物心情羚羊木雕故乡小扇轻摇的时光82页3题③烘托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主题..小姑娘看书;鲜花盛开..④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一63页;预示人物……命运<唐家寺的雨伞>、<拔掉那颗蛀牙> 或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浇花107、只是一个普通人110页3题..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只是一个普通人26;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芦花荡..⑥借景抒情..如32B捅马蜂窝第24题划线句“天高云淡;蝉鸣声鸟叫声不绝于耳”的作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周遭的环境;烘托出人物愉悦的心境..2.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3. 语言赏析:角度+特点+情感角度:①修辞②描写③动词、形容词④表现手法4.记叙文的语言特色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记叙文的语言特色主要就是生动形象;然后再扣住文章的具体句子环境回答..如儿时的恶作剧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有真情实感..五、其他1.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便于心理描写;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特别亲切;便于交流情感;使感情更加强烈..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如唤醒生命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能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2.记叙线索种类及作用:种类:物线、人线、情线、事线、时间线、地点线……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如以物贯穿;以物喻人:把花送给你:菊花——陶渊明片段;淡泊;莲花——周敦颐片段;洁身自好;落花——龚自珍;奉献..最后总结;花;一种美好的情操..3. 划分文章的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总-分-总掐头去尾4. 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唤醒生命文章最后一段同前文有什么关系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的议论是前文记叙的深化..5. 悬念与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6.补写、续写1 写出某人的心理活动..一定要注意人称;一般设身处地;使用第一人称..2设想他是怎样说的..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情境..3 按照情节发展向下续写..——人称要一致..7.作铺垫: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准备或是说找理由;使后文故事发展有依据;可能是为后文大面积的内容作铺垫..2007年中考11页16题..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非常明确的一个点或几个点..读到照应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爸爸的花儿落了妈妈眼圈红;有隐蔽性;与前后文不一定有必然联系..8.照应呼应特点:前后写同一内容;只是换一下词语;换一下说法..一般有一定间隔;两处内容一般呈现概括具体、同义词类等关系..常见有首尾呼应..前后呼应、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首尾呼应背影首尾呼应9.文中次要人物次要“所托之物”或其他人物的作用:1烘托正衬、反衬突出主要人物思想;从而突出中心..注:如果问“次要所托之物”的含义、作用类;应补上一条;即该“物”的所托的“志”..象征义如:爱莲说中“菊花”、“牡丹”的含义、作用a.“菊花”象征那些不满恶浊现象而退隐逃循的人;“牡丹”象征那些贪慕富贵之人..b.写“菊花”正衬;“牡丹”反衬;“莲”的高洁的品质..2便于由这个人发表抒情、议论;从而突出主题..3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人物;增强真实性..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我”10.引出下文与作铺垫1引出下文是紧接着的;作铺垫不一定..2引出下文很明显;作铺垫较隐蔽..3作铺垫有内在联系;引出下文只是引出..议论文知识点论证方法有几种;作用的关键词是什么论点的提出方式有哪些问某一论据为什么能够证明观点怎样回答论证思路指什么你积累了哪些论据议论文开头段都可能有哪些作用。
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通过描写人物、事件、环境等,来展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人物的经历。
以下是记叙文的知识点归纳:一、记叙文的基本要素1. 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亲切感;第三人称则能更客观地展现事件。
2. 时间:记叙文要明确时间,包括时间period(时代)、时间point(时刻)和时间relation (时间关系)。
正确把握时间,有助于读者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
3. 地点:记叙文中的地点包括空间location(地点)、space relation(空间关系)和atmosphere (氛围)。
地点的描述有助于读者形成清晰的空间概念,增强身临其境的感觉。
4. 人物:记叙文要描绘人物形象,包括外貌、性格、动作、语言、心理等。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和情感变化。
5. 事件:记叙文要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
事件的描述要有起伏、波折,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记叙文的结构1. 导入:引出记叙文的背景、人物、事件等,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2. 主体:详细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包括人物的动作、心理、对话等。
3. 高潮:事件发展到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阶段,是文章的关键部分。
4. 结局:叙述事件的结果,包括人物的命运、情感变化等。
5. 尾声:总结全文,点明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记叙文的写作技巧1. 描述:通过细节描写,使人物、事件、环境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知力。
2.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
3. 心理描写: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4. 象征手法:运用象征手法,暗示文章主题,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5. 抒情议论:在记叙过程中,适时加入抒情、议论,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四、记叙文的语言特点1. 生动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考点1、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表现手法的作用:①衬托对比:用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更好地表现主题。
②欲扬先抑: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③托物言志:明确指出比喻之人,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感情。
如爱莲说④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出某种抽象意义或精神品质。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3、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富有感染力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4、记叙文的线索:题目人物实物感情5、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题型(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或段意、层意。
格式:通过什么人做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可抓起因+经过+结果找主旨的方法:a.要抓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b.抓结尾的议论抒情句。
题型(2):概括中心事件方法一人物时间地点加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方法二人物加做了什么事6、分析人物性格:(1)抓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品质。
(2)从原文中找关键词。
(文中有原词尽量引用原词)(3)找描写的句子,分析其性格。
7、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了部分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充实;更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
8、了解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使人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记叙文最全面的知识点整理

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的兴趣;
插叙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段。
就
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 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 插入一 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总结插叙的作用有:
①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②衬托人物品质。
③为后文做铺垫。 ④突出文章的中心。 相对而言, 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答题的格式一般为:补充交代了······的原 因 /······的背景 /······的经历;突出 了谁谁谁的· ·····形象 /品质;为下文· ·····事
A、从修辞切入。(运用了……修辞手法……)
B、从句式切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C、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切入。(贬词褒用、褒词贬用)
其实是反话正说,
B 破折号的作用
①解释说明或补充。
此 知
1)“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
识
玛峰。”
点 考
②表示话题的转变
得
1)“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 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 ! ——我能抽
较 少
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
知识点 8:重点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省略号、破折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引号的作用
①引用 1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②强调 1)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③特殊含义 (讽刺和否定、特定称谓) 1)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 明确: 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 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知识点汇总1、段落作用:答题格式:内容(段意+与主旨的关系)+结构该段写了……(段意),表现/抒发/赞美了等……(中心、情感、特点等)+结构作用开头——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等)中间——承上启下、作铺垫(衬托、对比、埋伏笔等)结尾——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呼应标题、突出中心、引人思考等)2、人物形象:1、运用了…的描写(肖像、语言等)•2、概括描写内容•3、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或处境或身份地位等,表现他是…性格或品质的人•4、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的态度。
•5、同时照应了上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注意:分析人物的方法:(1)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情境中去分析;(2)看别人对人物的反应;(3)看作者的概括评价;(4)分析时可以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
3、标题基本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行文线索,贯穿全文3、巧用修辞,新颖独特4、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或环境5、交代主要内容(主要事件)6、点明(暗示)文章的中心7、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标题的含义:浅层含义+深层含义标题的作用:结构+内容4、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反问的作用:增强语势(气),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夸张、对比的作用: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5、环境描写的作用:内容:1、交代背景(时代背景、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交待了……)2、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了……心情)3、渲染气氛(渲染了……气氛)4、突出文章主旨(突出\表现\揭示了……)结构:引出下文(引出……从而推动情节发展)作铺垫、前后呼应等等6、记叙的三种顺序及作用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的作用: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兴趣。
2、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开篇点题,使结构更紧凑。
插叙的作用:1、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
3、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7、小作文:扩写、改写扩写:1、含义: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即将内容比较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原文题旨、内容较为具体的文章。
2、题型:一般是要求把某些句子进行扩写,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把简单的句子扩展成为具体生动的有细节的描写。
3、要求:A、把握原文的主旨和基本内容,这是扩写的依据。
B、在原文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通过想象,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适当细化,增加具体细节,适当增加景物描写)C、想象要合情合理,不违背原文的主旨,不违背生活常识。
改写:题型: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角度;改变表达方式A、正确把握原文主旨和主要内容,尽可能地对原文作仔细地研究,做到真正读懂原文。
B、根据要求,改写原文。
如果改变原文的文体,必须根据文体的特点,对原文作改动,同时发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增删内容,改变文字表达的形式;其他如改变人称、改变角度、改变结构等,必须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从表达形式到某些内容作必要的删改。
C、改写后的文字应当层次清晰,语言通顺8、提炼文章主旨:答题方法:1、精炼地概括全文情节:可用“本文通过讲述一个……的故事”(经过)等句式2、写出文章传达出的情感、哲理、作者贯彻于文章中的写作目的或由文章的话题引申出的感悟等。
3、套用句式:“表达出……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歌颂了……”、“告诉我们” 等9、详略安排:能突出表现主题的则详写,次之则略写,不能表现主题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则不写。
材料必须服务于主题。
方法归纳:1、概括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归纳出全文的中心、2、答题格式:略写(概括略写内容)……,为了突出(概括详写内容)……,从而表现……(文章中心)10、内容概括:方法归纳:1、找到相关内容2、划出关键句3、筛选关键词4、用简洁的语言组织成句套用格式: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1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叙述1、描写:①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见前)2、议论: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情的意义,评价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统领全文,承上启下,表达作者的感情。
3、抒情:突出中心思想,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表达作者对人、对事的思想感情。
12、关键语句的含义A、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和言外之义。
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B、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浅层、深层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解题思路与技巧: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13、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14、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原文中找,找到的内容要放到代词的位置上和上下文连读,读得通就对,否则不对。
要注意提示语,要认真读原文,要把答案放在所分析词语的位置上,看看是否通顺。
15、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二人称:称要写的人为你或你们,抒发强烈的感情。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角度自由的叙述。
16、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疑问句:一般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
一是句式的变换;二是语气的分析;三分析其作用。
议论文主要知识点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论点:是作者要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句型: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一般不用比喻句、反问句);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的若干思想观点。
主要题型:(一)找论点方法:1找标题2、找开头(不仅仅第一段)3、找结尾4、中间承上启下的句子(二)归纳论点方法:概括段意——概括层意——归纳中心论点(或找出分论点——归纳中心论点)从字数、句型、修辞等方面模仿已给分论点二、论据:定义: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理论论据分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数字、图表等证明论点的依据。
理论论据: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如经典性的著作、名言、科学原理、定律、公理、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证明论点的依据。
(一)论据的作用:论证了……观点(就近原则)(二)补充事实论据:方法: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要有典型性、权威性(三)归纳事实论据方法: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格式:何人做何事(侧重点注意论点)(四)论据能否互换位置(删)方法:1、概括论据2、分析是否证明论点3、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三、论证:是作者阐明观点、分析观点的过程。
论证方法分为: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说理、比喻说理、类比说理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比等主要题型:(一)论证方法的判断:方法:在五种论证方法中选择,一般前三种居多。
(二)论证方法的作用方法:找出直接论证的论点格式:论证了……(三)论证结构方法:分析论证结构涉及的各层关系特别注意层进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先分析为什么(why),再分析怎么样(how)(四)段落能否互换位置方法:1、判断两段的论证结构(层进的不能换,并列的可以)2、注意是否有前后照应的句子四、首段在文中的作用1、写了……(内容概括)2、引出论点或论题……(写出论点或论题)。
3、论证……(写出论点)(如果首段是论据)2、尾段在文中的作用:1、提出希望2、论证……(写出论点)(如果尾段是论据)五、议论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果修辞手法句子是论据,要加上论证了……)排比:加强语势,强调……(概括内容),设问:论证了……(论证的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比喻:形象生动地……(句子内容)六、指代的三种情况:1、抄原句2、选取原句部分内容3、需要自己概括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掌握破折号、引号、省略号、冒号、感叹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5种)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义的转换、中断、延长等。
破折号和括号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
一般用法:1、表示解释说明:如: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2、表示意思的转换。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3、表示语音的延长。
如: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4、表分项列举如: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热学;5、用在副标题前。
如: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注意:破折号前的标点,如果是句号或逗号,可不用。
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则保留。
如:人人都知道他是雷锋式的人物——心中只想着他人的好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引号的作用:1、直接引用2、强调,着重指出3、有特殊含义,或是反语,起讽刺作用;或是特定称谓。
感叹号的作用1、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2、很强烈的祈使句也用叹号。
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也用叹号。
4、语气强烈的独词句、在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标语口号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感情,也都用感叹号。
省略号的作用:1、引文的省略2、列举的省略3、用于说话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或表示说话含含糊糊、支支吾吾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常与引号连用;2、表示解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