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众说纷纭《大分流》

众说纷纭《大分流》《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a,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代表作。
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自2000年《大分流》出版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围绕它展开的激烈争论不仅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对中国的史学界的震动不小。
该书被公认为是“对西欧中心论的新颠覆”。
“中国经济史论坛”曾专门邀请国内史学界的专家讨论如何评价彭慕兰及其加州学派。
学界虽说好评如潮,针锋相对者却也不乏其人。
弗兰克在《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上评论说,它对于重新了解东西方之间发生巨大分歧的原因和机制有着最重要的贡献。
《美国历史评论》认为,这本书“每一页都新见迭出”。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黄宗智,他在美国《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5月号(61卷第2期)发表长篇书评《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回应彭著观点并阐述自己观点,彭亦予长篇回应。
同期发表的还有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与艾仁民从中国与西欧比较角度对彭书的评论,以及李中清(James Lee)、王丰、康文林等人对他们人口史某些观点的解释。
世纪中西方的历史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大分流

世纪中西方的历史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大分流,即中国为什么没有在商品经济十分活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类似西方那样的理性资本主义?早在近一个世纪前,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1864—就曾提出并谈论过这一问题。
1915年韦伯在他有关中国宗教伦理的名着《儒家与道教》中,就提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乏有利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但中国之所以没有能发展出西方式理性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中缺乏一种像西方新教教义那样的精神心态。
简言之,中国缺乏一种类似于西方基督教新教那样的宗教伦理作为必要的启动力量。
时至当代,美国加州大学的彭慕兰教授2000年发表了其专着《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引发了一场以美国学者为主的中英近代历史比较的大讨论。
《大分流》的主题是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相互联系的角度来探究现代世界经济的起源及其发展。
在这一主题下,彭慕兰也提出了韦伯已经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会发生在西欧,西欧有什么独有的优势?围绕这一问题,彭慕兰主要从地理、环境、人口与生态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作为对上述讨论的回应,提出导致18世纪中西方大分流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主要包括东方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集权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马克思提出要理解东方社会必须从东方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手。
地理环境在东方早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地图上对比东亚大陆与欧洲大陆,很容易发现一个差别是东亚大陆呈比较规则的椭圆形板块,海洋未能深深切入陆地腹里。
中国的西北广大地区均距海一千公里以上,这种内陆区约占全国版图的百分之六七十。
马克思指出:东方的这种“气候和土地条件,特别是从撒哈拉经过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区直至最高的亚洲高原的一片广大的沙漠地带,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方农业的基础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四大史观

• (革命史观与现代化史观)
启示8:用新史观指导复习, 启示 :用新史观指导复习,以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有必要采取专门课时中心教学 有必要采取专门课时中心教学)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有必要采取专门课时中心教学 例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分析: 分析: 从革命史观—— 从革命史观 从现代化史观—— 从现代化史观 从整体史观—— 从整体史观 从文明史观—— 从文明史观
三.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理解历史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理解历史 ⑴含义: 含义 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 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 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⑵内容: 内容: 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的城市化 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的城市化。 思想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 ⑶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的多样性: 世界各国近代化道路的的多样性: 英.法.美: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法 美 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俄.日:自上而下的改革 日 自上而下的改革 德.意:统一战争 意 统一战争
2.中国古代文明涉及的相关内容 2.中国古代文明涉及的相关内容 ⑴政治(制度)文明 政治(制度) 专一】 【必1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人物评说】 秦始皇.唐太宗. 【人物评说】: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改革回眸】 【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⑵经济(物质)文明 经济(物质) 专一】 【必2专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⑶精神文明(思想文化和科技) 精神文明(思想文化和科技) 专一】 【必3专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二】 【必3专二】: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人物评说】:孔子 人物评说】 ⑷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改革回眸】 【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1840年前)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新史学观念及解析(09.6)-历史文明史观

新史学观念及解析:历史文明史观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典型试题例析:例1:(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见表一)表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大分流

“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评析杜恂诚【摘要】美国学者格里高利·克拉克把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等亚非国家的持续落后所形成的所谓“大分流”,归因于所谓文化因素,即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国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企业管理水平,而劳动态度和管理水平则决定了劳动效率,从而决定了各国经济的不同走向和发展水平。
他在进行中国和英美比较时使用了1910年棉纺织业劳动力使用效率作为证据。
事实上。
他把机器棉纺织工业刚起步不久的中国与工业革命已开展100多年的英美作静态比较,并得出文化差异的结论,是不合理的。
在1910年以后的二三十年中,中国机器棉纺织业劳动力使用效率有明显的提升,提升的原因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人职业培训的加强、工人“自治”制度的实施等;但负面的制约因素持续存在,如货币和经济的大幅波动、社会和政治局势的动荡、国民教育水平提升缓慢、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等。
这些有待于国家的全面转型。
这些正面和负面的因素说明:随着企业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改进,劳动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文化差异并不妨碍制度改进。
“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很难成立。
【关键词】大分流;文化差异;机器棉纺织业;劳动效率【作者简介】杜恂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沪),2011.11.136~142一、“大分流”的文化成因说世界经济大致从18世纪起出现了所谓的“大分流”(Great Divergence),即有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人均收入快速提高,成为越来越富裕的国家,而有些国家则继续其贫穷、落后的状况,改变甚少。
对于“大分流”原因的探讨,是包括经济学界、历史学界等在内的世界各国很多学者长期研究的最主要的学术课题之一,并产生出好几种有价值的却彼此不同的观点。
笔者大致上把这些观点分成两类:一类是综合因素观点,一类是特殊因素观点。
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西方国家的兴起是经济、政治、法制、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等综合因素的结果,认为“最大的错误莫过于硬说资本主义只是‘一种经济制度’”【1】。
新人教版通史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一板块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转型_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单元

(一)综合分析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 1.明末清初,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重农抑 商政策始终未能动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 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农为本,抑制商 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 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 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理学家们的空谈理性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解析:“游谈无根”是指理学家们空谈理性,脱离社会实
际,故C项正确。答案:C
(二)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西方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展工 业革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
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 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 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 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 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
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发展趋势加以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所 学知识以及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社会的不同发展趋势,从政 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不同历史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答案:政治上:中国明清两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而西方逐渐确立起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中国没 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仍以自然经济为主,实行“海禁”与 “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西方则进行了工 业革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并继续走殖民扩张的道 路。文化上:中国在明末清初产生了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 想,但影响并不广泛,明清中国社会的思想仍以理学为主体; 西方17世纪末以来产生了启蒙思想,影响广泛。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中期)1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文明(14—19世纪中期)【阶段特征】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
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已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伴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知识梳理】(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①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对地方控制;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开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② 清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箝制思想。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
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玉米、蕃薯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②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冶炼业(焦炭冶炼)、丝织业(苏、杭)、棉织业(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制瓷业(斗彩、五彩、珐琅彩)全面发展。
③商品经济出现新特点: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农产品商品化;徽商、晋商等区域性商团形成 。
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文化上承古萌新。
①《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说明传统科技还继续走在世界前列,②思想史上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理学有新发展(王阳明心学)并占据了主流地位;③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④文学艺术繁荣,四大小说名著;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世俗化;京剧诞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赵轶峰【专题名称】明清史【专题号】K24【复印期号】2005年03期【原文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2005年01期第42~48页【英文标题】“Great Divergence”or “Great Mergence”:a 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China during the Ming-Qing PeriodZHAO Yi-fengThe Institute for Ming and Qing Studi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China【作者简介】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赵轶峰(1953—),男,内蒙古开鲁人,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历史学博士。
【内容提要】美国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说具有纯经济学的类型比较意义,但缺乏历史学上的意义,在分析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动态趋势中显现出诸多盲点。
在由西欧率先发动起来的工业化发展起来以前,中国与西欧的历史,或者社会体系,或者文明运动有接触和相互关联性但却从来也没有“合流”,因而其后的“分流”是并不存在的;反倒是16世纪以后西欧的世界性扩张导致了19世纪以来欧洲与中国社会体制趋同的倾向;这种趋向使中国的社会历史运动、社会组织体系乃至文化形态与西欧具有了巨大的相似性和可融和性。
在考察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时,文明史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American scholar Kenneth Pomeranz's “Great Divergence”theoryprovided an attractive ecoonomic perspective on Chinesehistory.In terms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however,it isnarrow and problematical.Befor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industrialization initialed by the Western Europe,the historicaltrends,social systems,and civilization movement of China and thoseof the Western Europe had never reached a non-dividedpoint;therefore, the so called“great divergence”between Chinaand Western Europe in the 19th century did not everexist.Rather,It was the worldwide expansion of the WesternEurope,which included but not limited to industrialization,forcedthe Chinese to change their own social systems largely based uponthe pattern of Western Europe.This trend made China's historicalchanges,social organization system,and even cultural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ed greater similarity and compatibilityto that of the West.In dealing with the relevance of the 16 to 19-century Chinese history with the histories of the other parts ofthe world,the idea of civilization studies is with undeniableusage.【关键词】大分流/明清时期/现代性/文明史观great divergence/Ming and Qing period/modernity/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 studies[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5)01-0042-07一、问题的背景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提出:“欧洲的核心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
”[1](序言,P1)这项结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极其丰富和富有启发力的一系列分析自发表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和美国学术界都参照这一成果重新思考中国16世纪以来的历史过程与比较视野下的欧洲历史过程的相互关系问题。
这种思考无疑为解释中国16世纪以来的历史宏观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本文意在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大分流” 说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其核心观点是,这种解释模式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许多解释模式一样,既深化了关于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同时也制造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为了使讨论稍微具体,这里先提出一个看去似乎是与“大分流”概念针锋相对的说法,即:在由西欧率先发动起来的工业化发展起来以前,中国与西欧的历史,或者社会体系,或者文明运动从来也没有“合流”,因而其后的“分流”是并不存在的;反倒是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化在内的西欧的世界性扩张导致了19世纪以来欧洲与中国社会体制趋同的倾向;这种趋向使中国的社会历史运动、社会组织体系乃至文明形态与西欧具有了巨大的相似性和可融和性,但并没有使之同一化。
说这“似乎”是一个反命题,是因为这里的讨论和许多看去是针锋相对的辩论一样,只是部分上在讨论同一个问题,“ 大分流”说是以经济命运为核心尺度展开的,本文则采用了文明史的概念和视角。
这种概念方面的局部的差异并不抹杀两个命题的相关性,因为双方都不限于几个核心概念的定义,都构成对更宏观的也是更具有同一性的历史现象的解释。
而且,正是文明史的视角方便了我们对“大分流”说某些局限的分析。
在直接讨论“大分流”说之前,有必要就稍早出现的几个相关的框架做简要的回顾。
这些理论各自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但都包含了对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与西欧历史的关系做出说明的倾向。
上一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史学界围绕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了长期的讨论。
这次讨论大体上是一个“求证”的过程。
问题本身的前提假设夸大了人类历史普遍规律的严格统一性,更具体地说是夸大了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的普遍性和严格性(注:五种社会形态依次递进的理论是斯大林提出的。
有关其提出的源流及其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关系,参看赵轶峰、杜文君“斯大林社会发展五阶段图式探源”,《时代论评》,19 89:1;以及赵轶峰等著《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第一部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
因为要论证一种没有历史地发生的现象之发生的必然性,这种讨论陷于实证和逻辑的双重困境。
在具体的方面,经常可以看到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作为普遍趋势的资本主义过于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的情况。
但是在这场长期的讨论中,明清时代甚至更早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观念的许多具体特征却得到了相当充分的研究,从而为后来其他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争鸣时期,不承认中国受到近代西方冲击以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味着认为中国历史是“停滞”的,或者是某种“古代东方”式的,同时意味着在哲学上采取了一种“外因论”;承认在西方人冲击中国之前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就要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中找出符合西方资本主义概念的要素来,同时要解释这种萌芽为什么没有成长起来。
这一方面从一开始就落入了西方中心论,另一方面始终没有达到经验证据充分的程度。
这种困境使许多历史研究者在立足于资本主义萌芽说来描绘和解释明清时代中国历史的大趋势时,左右无法摆脱中国历史的“非正常”发展的阴影。
如果说资本主义萌芽说没有摆脱西方中心论的阴影,战后美国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山者费正清教授在上一世纪50年代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则包含着更强烈的西方中心论色彩(注:费正清阐述和运用这一模式的主要著作是他与邓嗣禹合作编写的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East Asi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等。
)。
根据这一模式,在西方直接对中国社会形成猛烈冲击之前,中国社会内部基本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归结为“发展”的;而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是参照西方的“冲击”,在反应中被动地形成的。
在这一框架下,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在与日本比较中显示为极其迟缓和被动的状况,而这种被动性的原因主要被归结为中国文化的特质。
美国学者柯文在80年代对这个模式的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主张从中国自身的角度而不是西方人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在中国发现历史”(注:柯文的主要著作是在1984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Dis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
在柯文提出批评之后,“冲击——反应”模式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分流”说是柯文提倡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一项有成效的尝试。
不过,“冲击——反应”模式并不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框架,更不是毫无认识能力的方法。
无论如何,1840年以后半个世纪的中国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强有力的冲击,中国在此后发生的许多大的变化的确是在这种冲击的震撼下,参照西欧的全球扩张展开的,因而那个时期的中国历史运动大大加快了节奏。
剔除了欧洲中心主义以后的“冲击——反应”模式在社会、文明历史考察中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华裔美国历史学家黄宗智先生提出的“内卷”化的理论在提出的顺序角度可以被看作是个承前启后的体系(注:黄宗智的有关著述,参看他的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以及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