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生态种养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是怎样的_虾稻共作的养殖要点虾稻共作是现在常见的种植模式,那么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你们知道吗?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

虾稻共作的养殖方法虾稻共作的优点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及激素,生产出生态、优质龙虾和水稻,龙虾与水稻种养殖结合模式经济效益比麦、稻种植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农业产业绿色化、复合化、高效化、规模化。

虾稻共作的养殖:苗种放养前期准备1月—2月,改造虾沟,采用“一”或者“L”型田边沟,沟深0.6-0.8米、宽4米、坡比1:1.5,对虾沟、大田冻、晒、消毒,消毒用药量按水深1米亩用生石灰160公斤;消毒后10天栽植伊乐藻到沟、田之中,每隔2-3米栽植一族,以星状分布。

虾稻共作的养殖:苗种投放3月—4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发芽后,投放虾苗到沟、大田中(越早越好),投放量5000-7000尾/亩,规格为70~200尾/500g,同时适当投喂浸泡过的大豆、玉米等植物性蛋白饵料。

虾稻共作的养殖:日常管理4月下旬—5月,注意水质调控、水草养护、病害预防治疗等工作,对虾沟、大田中的虾苗加强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一般为存塘虾总量的1-2%。

7月初—8月中旬,做好水稻前期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人工耘耥拔除多余的大杂草,水稻移栽25天后分次轻搁田2-3次。

适当少量辅助投喂人工饲料、小杂鱼等,并适时起捕部分成虾出售。

做好田间日常管理工作。

虾稻共作的养殖:进入共作期6月下旬,(南粳46于5月10—15日育秧,6月上旬移栽;南粳9108于5月底6月初育秧,6月18日—22日移栽。

)大田中水草翻耕后作为绿肥,秧苗移栽前7天亩施优质商品有机肥500-800公斤,秧苗栽插密度:行距为22~625px,株距为450px,水稻栽插的密度为1.3万穴/亩,移栽后做到浅水勤灌。

待秧苗返青后,将虾沟漫水,虾苗进入大田养殖,苗种不足的从外围补充。

同时做好沟、田日常管理工作。

虾稻共作的养殖:适时捕捞6月初—中旬,集中捕捞销售70%的龙虾,余下小规格龙虾暂养于虾沟。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虾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虾养殖业也发展迅速。

然而,虾养殖行业也面临一些难点,其中一个重要的难点是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

本文将探讨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1. 生态环境问题:虾稻共生养殖需要保持生态环境稳定和良好,但现实情况是虾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虾养殖使用大量饲料和化学药品,会导致水质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此外,在虾稻共生过程中,虾在稻田中还会挖掘沟渠,破坏稻田生态环境。

2. 养殖成本问题:虾稻共生养殖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而虾的价格波动较大,因此养殖成本很高。

此外,虾的生长速度慢,需要长时间的养殖才能获得一定的产量,也增加了养殖成本。

3. 品质问题: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的品质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虾在稻田中滋生容易受到稻草、杂草和杂菜等沉积物的影响,会导致虾体质变差,口感变差,影响虾价值。

改进措施:1. 生态环境调控:针对虾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管理,采取生态环境调控措施。

比如,选择适合的种植区域,增加植被覆盖、加强沟渠治理,合理使用化学药品等。

2. 科技创新:虾稻共生养殖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养殖效率,比如开发新型饲料,选育新品种,利用先进技术改善虾的生长环境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节水、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如太阳能供电、光触媒处理等,为虾稻共生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3. 质量控制:为了保证虾稻共生养殖的质量,需要采取措施防止虾受到污染。

比如,选择适合品种,加强水质管理,清洗虾田等。

结语: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养殖方式,但面临许多难点。

通过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调控和质量控制等方方面面的改进措施,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难题,实现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稻田养殖龙虾技术大全(5大要点)

稻田养殖龙虾技术大全(5大要点)

2、⼩龙虾能吃点稻⽥中的野杂草和⽔⽣⽣物,消灭⽥间危害性幼⾍,具有除草除害的作⽤,同时⼩龙虾是不会吃稻秧的,因此不⽤单鞋⽔稻养殖⼩龙虾对稻秧有什么危害。

3、鱼、虾游动、觅⾷有有助于稻⽥松⼟、活⽔、通⽓,增加添加⽔溶氧量,⼩龙虾排出来的粪便可以为稻⽥起到增肥效果。

⼩龙虾稻⽥养殖主要模式有哪些?⼀是稻虾连作:稻虾连作是指在稻⽥中种⼀季稻⾕后养⼀茬⼩龙虾,如此循环进⾏。

稻虾连作最好是选择中稻品种,中稻插秧季节⽐早稻迟,有利于下年稻⽥插秧前收获更⼤更多的⼩龙虾。

晚稻收割季节迟,不利⽤稻⾕收割后投放种虾,此时的种虾已过最佳繁殖期。

⽅法是:选择中稻品种种⼀季稻⾕。

待稻⾕收割后⽴即灌⽔,投放⼩龙虾种虾20公⽄/亩,到第⼆年5⽉份中稻插秧前,将虾全部收获。

⼩龙虾捕捞不尽的,下半年在中稻收获完毕后留作种虾,继续养虾每年只需补种10公⽄左右/亩。

这种模式在不影响中稻产量的情况下,可产⼩龙虾100公⽄左右/亩。

此种模式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当镇⽐较普遍。

⼆是稻虾共⽣:稻虾共⽣是利⽤稻⽥的浅⽔环境,辅以⼈为措施,既种稻⼜养虾,以提⾼稻⽥单位⾯积的经济效益。

由于⼩龙虾对⽔质和饲养场地的条件要求不⾼,加之我国许多地区都有稻⽥养鱼的传统,在种稻效益有限的情况下,推⼴稻虾共⽣,可有效提⾼稻⽥单位⾯积的经济效益。

稻虾共⽣模式可以选择早、中、晚稻均可,但⼀年只种⼀季稻⾕,且⽔稻品种要选择抗倒伏的品种,插秧时最好⽤免耕抛秧法。

稻⽥饲养⼩龙虾后可起到除草、除害⾍的作⽤,使稻⽥少施化肥、少喷农药。

⼀般稻虾共⽣可增加⽔稻产量5-10%。

在8-9⽉份放种虾20公⽄/亩或3-4⽉放3-4厘⽶的幼虾30公⽄/亩,在稻⾕⽣长期可增产⼩龙虾50公⽄左右/亩,在不种冬播的情况下连续养虾,可增加虾的产量100公⽄/亩,⼀年共产虾150公⽄左右/亩。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桥镇农民唐东峰采取的就是这种养殖模式.三是稻虾轮作:稻虾轮作是利⽤稻⽥⽔体种⼀季稻,待稻⾕收割后养殖⼩龙虾,第⼆年不种稻,第三年再种⼀季稻,每三年⼀个轮回,如此循环进⾏。

虾——稻—虾高效生态种养技术试验

虾——稻—虾高效生态种养技术试验

舔赫

高生种技试 效态养术验



质 变 得肥 爽 .大水 面滤 食性 鱼类 产 量 明 显增
加, 病害减少 , 降低 了用药防病治病的成本 , 避免了药残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 .水产 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放流增殖形成了一 个结构合理 、 能量转化率高、 效益好的 良性生 态环境 .是实现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同步提 高的一种养殖模式 。 2河蟹和鳜鱼对 养殖水域 的溶解氧和水 .
( 联:7 50, 东省 邹城 市 水 产局 )通 230 山
质条件要求较高.塌陷区水域清新 的水质和 丰富的饵料 生物完 全满足其 生长必须 的条

0一
渔紫致富指南 21 1 0— 08
投饵 : 虾苗放养后 . 即开 始投 饵 , 日上 每 午 8时投喂 日投饵量的 l3 下午 6时投喂 2 /, / 3 日投饵量以存 池虾 总重量 的 3 5 . %一 %为宜 , 前期投喂粉状饵料 , 用水浸泡搅拌成糊状 , 中 后期改用颗粒饵料或米糠 、 碎麦粒 等, 并适 当 投 喂一些鲜活动物性饵料, 螺、 、 、 如 蚌 蚬 小杂 鱼等 , 并根据气候 、 摄食等情况 , 当调整 , 适 一 般 以投喂后 3 4小时吃完为宜 ;坚持做到定 - 质 、 量 、 时 、 点投喂。 定 定 多 水质管理 : 苗人池后 , 虾 定期加 注新 水 , 加 注新水必 须用 6 O目以上 网布套袋 过滤 , 1— 5天 加 换 新 水 一 次 ,每次 换 水 量 为 1 — Ol , 4 1 .水体透明度保持在 3 e 左右, / 3 0r a p H值 7 — 85 溶解氧在 5 gL以上。6— 月 , .. m/ 8 每周换水
件。增殖提高了水体的利用率 ,增加 了渔产 量, 提高了经济效益 , 是塌 陷区农 ( 民一条 渔) 增 收 的有 效 途径 。 3通过 项 目试验 . . 河蟹在放 流前设置暂 养区暂养一段时间 .可大大提高毛蟹 的成活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作者:汪家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4期安徽省自2016年实施亩收千金稻、亩均增收1000元的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使得稻渔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尤以稻田养殖小龙虾发展迅速。

寿县地处皖西,稻田资源丰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不仅速度快,同时潜力巨大,为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笔者,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总结,现提出稻虾(小龙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稻田选择及田间工程建设1.1稻虾共生养殖在稻田选择宜选择周围无污染源、排灌方便、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保水能力较好,最好是地势比较低洼的田块。

面积大小不限,20-50亩为宜,40亩为佳,长宽比2:1。

1.2田间工程建设1.2.1田埂加固:所需泥土可以从田问挖取,然后再整平田面。

为了防止大雨天气导致田埂坍塌,在田埂加固时要夯实每一层加进去的泥土。

田埂以宽度1米为宜,高度要确保田面蓄水深度达30-50厘米,要预留进排水口。

1.2.2稻田四周环形沟的建设:在稻田的四周开挖宽3-5米、深度在1.2-1.5米的环形沟,以保证在烤田时,小龙虾有栖息之所,同时也为集中喂养、捕捞上市提供方便。

此外,环形沟内要留足5米宽的地方不宜开挖,以便于和田埂衔接,方便机耕作业。

③防逃设施。

在田埂外侧设置彩钢瓦、钙塑板或用聚乙烯网片配合高强度的塑料薄膜向内倒沿作为防逃设施,使用彩钢瓦或钙塑板要保持田埂四周向内圆滑,以防止龙虾攀逃。

为了防止龙虾外逃和敌害生物进入,进排水口要用栅栏、网片围住,或采用双套管技术。

2虾种或亲虾放养2.1放养前准备2.1.1塘口消毒:田间工程建设完毕,做好清塘消毒工作,以杀灭蛙卵、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和致病菌。

一般消毒药剂可以选择生石灰,用量为50公斤庙,也可选用漂白粉、鱼藤精、茶碱等其他药物。

2.1.2种植水草:在清塘后放苗前,即12月至翌年2月底前进行栽培。

主要选择在虾塘环沟的内外斜坡上交错移栽。

虾稻共作模式自然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虾稻共作模式自然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虾稻共作模式自然条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虾稻共作模式是一种利用水稻田生态系统中虾类与稻作相互促进的一种种植模式。

它既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又可以养殖虾类,实现了农业与渔业的有机结合。

虾稻共作模式是针对特定的自然条件而设计的,它需要一定的环境要素和生态条件。

本文将重点探讨虾稻共作模式的自然条件。

首先,适宜的水稻田环境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基础。

水稻田需要有一定的水源供给和排水条件。

水稻要求充足的水分来完成生长发育过程,因此需要有灌溉系统或自然水源的供应。

同时,水稻田排水要良好,以防止积水引起病虫害的发生。

这样的水稻田环境才能满足虾类生长的需要。

其次,水稻土壤的质地和养分含量对虾稻共作模式也有重要影响。

水稻适宜生长的土壤通常是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这样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同时,丰富的营养物质也为虾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此外,水稻田的生态环境也对虾稻共作模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水稻田中的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关系也是虾稻共作模式成立的必要条件。

虾类作为水稻田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稻谷的产量。

同时,水稻田中的植物残渣和浮游生物也为虾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促进虾类的生长和繁殖。

综上所述,虾稻共作模式的自然条件包括适宜的水稻田环境、水稻土壤的质地和养分含量以及水稻田的生态环境等。

只有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虾稻共作模式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实现农渔共生的目标。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对虾稻共作模式的影响,以实现该种植模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的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中各个部分的组织方式和顺序。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对虾稻共作模式进行简要概述,介绍这一种农业种植方式的背景和实施的意义。

可以包括简单的定义解释和该模式的主要特点。

稻田青虾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稻田青虾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3
技术推广价值
分析技术创新点的推广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 以及对其他养殖户的借鉴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广智能化、自动化的养殖设施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 平。
产业融合与一体化发展
产业链整合
加强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整合,实现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 。
多元化经营
鼓励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如开发休闲渔业、旅游观光等,提高 产业附加值。
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青虾养殖企业的集聚和合作,形成 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生态平衡问题
过度养殖青虾可能导致稻田生态平衡被破坏,影 响稻田的生态环境。
经济风险
青虾市场需求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给养殖户 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
改进措施
加强疾病防控
01
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对水源和饲料进行检测,确保不带病菌
。同时,采取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保持生态平衡
02
合理控制青虾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保持稻田生态平衡
土壤要求
稻田土壤应选择粘土或壤 土,田埂要坚固不漏水, 进排水方便。
光照条件
稻田应光照充足,有利于 青虾的生长和繁殖。
苗种选择与放养
苗种选择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 病无伤的青虾苗种。
放养时间
一般在水稻收割前1个月左右放养 青虾苗种。
放养密度
根据稻田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确定 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5~10万 尾。
效益评估
比较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方法的效益,分析优 缺点,为今后养殖提供参考。
05
稻田青虾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与升级

沿海稻区家庭农场稻虾共生养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沿海稻区家庭农场稻虾共生养殖模式及效益分析

/ 2021年第3期82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晓成家庭农场稻虾共生养殖实践为例,探索了江苏沿海稻区家庭农场稻虾共生养殖模式生产技术规程,并对该模式的生态学与农业经济学原理以及取得的效益进行分析,旨在为江苏沿海稻区及我国其他相近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模式提供参考。

沿海稻区家庭农场稻虾共生养殖模式及效益分析文/陆立才1 潘明鑫2 杨晓成3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不少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为摆脱效益不佳困境,紧跟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步伐,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广稻虾共生养殖模式,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富民增效。

盐城大丰晓成家庭农场以稻虾共生养殖模式开展生产,有效带动了当地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大丰晓成家庭农场稻虾共生养殖模式概况大丰晓成家庭农场耕地面积210亩,主要经营稻田综合种养,其中:150亩稻虾共生,60亩稻蟹混养。

经过生产实践,农场探索出稻田“自繁龙虾苗种养技术规程、自创稻虾生态品牌生产流程、自建实体+网络销售渠道”的“三自生产经营管理”家庭农场稻虾共生养殖模式。

二、大丰晓成家庭农场稻虾共生养殖模式生产技术要点(一)田间工程建设稻虾共生稻田,周边应没有环境污染源,水源有保障,水质符合养鱼和水稻用水标准,方便机械作业。

1.挖沟。

在水稻收割后,距稻田田埂内侧2.5m ~3.0m 处开挖面宽2m ~3m,底宽1m ~2m ,深1m ~1.5m 环形沟,不封闭,留10m ~20m 不挖通,作为农业机械通行道路。

稻田面种植水稻,将龙虾苗放入环沟进行养殖,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植面积的10%,稻虾共生田块面积一般30亩作一个单元为宜。

2.加固加高压实田埂。

田埂高于水稻田面0.3m ~0.4m ,田埂面宽3m 以上,避免大暴风雨时引起田埂塌陷,防止小龙虾在田埂上掘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虾生态种养模式探索
稻虾综合养殖是以水稻为中心,以虾等水产养殖品种为主导,以生态安全为保障,以产业化发展为驱动,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对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推动规模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稻虾生态种养模式的优势
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农药,我国土地面临日益显著的面源污染危害。

这一危害不仅影响水质、饮水安全、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而且还导致耕地退化,农村和农业内部环境恶化。

稻田生态种养结合的农耕模式可以有效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因为该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代谢废物,而且减少了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投入。

在稻田生态种养农耕模式中,龙虾将稻田中的杂草作为饵料食用,由于其四处觅食且食量较大,因此可以经常性和彻底性地除掉田中杂草,实现除草剂减量施用甚至不施用。

实行生态种养后,龙虾吃食了螟虫类幼虫和蛹,能够降低螟虫类越冬基数,从而减轻虫害。

另外,采用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稻田常年有水,
还能消灭落水昆虫,从而控制虫害。

稻田种养结合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表明,稻田种养结合模式的田块龙虾吃掉了基部的幼虫(螟虫、稻飞虱、稻蓟马),农药使用量可以减少50%,甚至基本不用农药。

稻虾共生模式顺应目前市场绿色生态环保的需求,更符合循环经济发展。

实行种养结合的模式,虾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所需的基肥,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20%以上,真正达到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的要求,为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典型的示范效应。

因此,运用稻田种养结合模式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减少环境危害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生态体系,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应,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稻虾共生模式技术选择
一:水稻栽培技术的选择
1、稻田选择:周围无化工、养殖等污染源:水利设施完备,旱可灌、涝可排;土质肥沃、保水性较强,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种植。

2、品种选择:养虾的稻田由于经常被水浸泡,水稻易倒伏,因此要选择抗逆性强、抗倒伏性强,适宜推广的品种
3、种植方式:不能直播,机插秧苗小,小龙虾入大田时间推迟,影响小龙虾养殖量;手插秧苗大,有利于小龙虾和大田共生,应采用抛秧、钵苗等新型高效大苗移栽技术是发展方向。

4、移栽密度:净稻田1.4万穴/亩,要比平常少20%,为小龙虾留下活动空间。

如果虾沟占稻田的10%左右,实际秧苗1.2万穴/亩左右。

5、水位控制:移栽后10天,保持田面湿润至薄水层,中期灌水5~10cm,有利于小龙虾入田觅食,为减少搁田对小龙虾在稻田活动的影响,可采用夜晾日灌的方法进行晾田,使土壤凝聚变硬。

6、病虫草害防治:主要使用生物、物理以及生态等对小龙虾无害的技术。

如防治药物首先选用低毒、低残留药物,禁用对小龙虾敏感的有机磷、菊酯类杀虫剂。

7、施肥技术:按照常规水稻种植技术施肥,有机肥一定要腐熟。

小龙虾养殖技术
1、开挖虾沟:在稻田四周距离田埂内侧1~1.2cm处、沿四周开挖环形沟、L型沟,用于繁育虾苗,暂养亲虾或虾苗。

一般够宽1.5~2m,深0.5~0.8m,坡比1:2.5,田块中间应开挖“十”字型或“井”字型的田间沟,沟宽1.0m,沟深0.4~0.6m,田间沟与环形沟相通,虾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20%.
2、注水:水稻收割留茬高20cm,稻田中留有较多的稻茬和秸秆,向虾沟及田中注水,加快秸秆分解,水位保持在20~30cm。

3、种植水草:水草是虾苗的附着物、食物和脱壳时的隐藏物,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大田中不中水草,虾的产量低、死亡率较高、养殖效果差。

一般采用伊乐藻和苦草混种的方式,大田中的水草一般是以伊乐藻为主,苦草为辅的方式,比例为8:2.,种植期一般为11月到羿年的2月份。

虾沟中伊乐藻没个2m种一簇,大田中每隔3~4m种一簇,种植量20~30kg每亩。

4、防逃设施:在养殖区四周围建围栏防止逃逸,为防止水稻插秧前虾苗进入大田,可在环沟内侧使用石棉瓦或塑料薄膜,稻田进水口和出水口都都需使用密网围栏防止逃逸。

5、虾苗的放养:在水稻插秧后,投放规格为2~4cm的幼体虾1500~2000尾/亩或30kg/亩,放养时要注意虾苗的质量,同一块田尽量选用规格整齐的虾苗,放养时一次性放足。

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分钟消毒。

6、饲养管理:稻田养虾一般不需要投食,在生长旺季可适当性投喂一些动物性饲料,如:锤碎的螺、蚌,8~9月份以投喂植物性饲料为主,10~12月份多以投喂动物性饲料,日投喂量按照虾体重的6%~8%安排。

日常管理每天巡田一次,做好防汛防逃工作,维持虾沟内有较多的水生植物。

7、龙虾捕捞:第一批虾应该在4月中左右捕捞,以收
回成本,后面天气逐渐转热,生态开始恶化,部分产卵后的亲虾体质较差出现死亡,及时捕捞出售可以降低损失和养殖风险,捕捞结束后可根据水体环境和苗种状况,决定是否补充外源苗种。

如果发现小龙虾苗种密度过大,则应捕捞部分进行出售,以防止苗种密度过大导致小龙虾规格较小和生态恶化的现象出现。

经济效益
以安徽省怀宁县黄龙镇为例,该镇稻虾共养模式面积达到666.67 hm2,平均每年产虾900 kg/hm2,产稻谷9 000 kg/hm2,平均纯收入6万元/hm2以上,比单一种植一季稻收入增加4.8万元/hm2;益阳县稻虾养殖一般亩产小龙虾
200-260斤,亩产稻谷1100斤左右。

小龙虾产值3500元左右,稻谷产值1500元左右,合计产值达5000元左右。

第一年除去开沟费用、虾苗、稻谷种子、农药、化肥以及水电费成本(不含租田费),每亩收入2500元以上,与单纯的水稻种植相对,比一季稻收入高出1600元以上,比双季稻高1200元左右;南县青树嘴镇八一村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后,稻谷加工成大米后价格可提升3-4倍,而养出来的“渔家姑娘”牌小龙虾,则可被加工成整肢虾、调味虾、虾仁等各种美食,售价高达100多元/斤,深受欧美、韩国、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消费者喜爱。

存在的问题
一:稻虾共生模式虽然效益明显,但由于农业的自然灾害无法避免,尤其是持续发生的特大暴雨和洪水,养殖户根本没有时间采取措施抢救养殖的龙虾。

其次,当前土地流转政策还不成熟,未形成统一模式,在流转时间和流转价格方面养殖大户都没有话语权。

但实施稻虾共生的养殖大户首先要对农田周围进行开沟、围网等进行投资,要求土地不能随意被流转,如果土地被原主人收回,就会给其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基层养殖户对生态农业发展认识不高,在农业效益相对比较低下,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冲突的现实当中,养殖户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缺乏应有的认识。

三: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动成本高。

目前,发展生态农业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行政的力量来推进,养殖户以及农业生产的主体积极性还远远没有发动起来。

生态农业发展创新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和体系,生态农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模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难以推广应用。

展望
虽然稻虾共生模式的推广之路困难很多,但是从过去湖南南县和安徽黄龙镇的成功经验来看,稻虾共生模式能够让农民收入翻番,效益翻番,而且绿色环保,必将成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绿色增产模式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