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格局下港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_以武汉新港空间发展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进展_0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进展_0

港城一体化战略研究进展
摘 要:把港城一体化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海港区位研
究阶段、港口区域工业化研究阶段和港口区域一体化研究阶段。对港城
一体化战略重点研究领域临港产业发展、物流化营运和健全港城整合机
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港城一体化战略 海陆经济一体化 港口 港口城市
在当前的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从港城关系研究入手,探讨
港口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开展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成为热点之一[1].
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走向协调发展与一体整合,港城一体化的战略构
想成为推动港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港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阶段
港口和港口城市是两个功能差异的系统,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直
接对港城一体化进行理论研究尚不多见,基本上是借鉴区域科学和经济
学的理论。港城一体化的目标是整合区域要素和资源重组,协调各利益
集团关系,提供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港城一体化作为
一个复杂的地域系统,必须以区域科学理论作为研究立论基础,以指导
获得区域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地区)效益的劳动地域分工[2]作为基
础理论。
港城一体化研究肇始于1934年高兹(E.A.Kautz)的海港区位论,
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1960年代,主要为海港区位的
研究。主要研究包括1960年英国学者伯德(Bird)对港口区位工业化
的研究、继奎因(Quinn)的有关中介区位的假想学说、胡佛的港口、

浅谈港城一体理念下空港新城的布局模式

浅谈港城一体理念下空港新城的布局模式

合 一 体 化 外 发趋 辨 . 把
济 I)(的 发 腮 』地 I× 济 }I:会
发 展 紧密 结 合起 米 ,进 行 多 功 能 、多 次 综 介 Jf:, 皮 ;(2)综
合 关 联 性 广:业 发 腱 趋 势 产 、I 选 择 的 I『lfIhJ成 小 和 成 小
之 问 的 动 态 变 化 性 使 临 、』 的 济 IJ卡墁化 艘 也将 ‘t
港 新 城 lJ1 支 地 化 的 址机 场 , 功 能 分 l≮的 。 lJ 素 组 成 与空 模 反 l帙 r』I 功 能 J 紧 衔 依 托 j机 场 的 特 殊 性 .、从 M “0 ,f{I j: r 、I 的 『 一 指 及 化 偏 好 的 作 川 ,空 港 脚 边 地 书 脱 … 一个 多J 次 的 发 腱 模 式 .. 基 小 彳 受 他 响 索 I ,I卷I 式 的 形 』℃ 恐 的机 场 的 毖 钏 ,¨)模 式 ( 1)
观 不 同 的 变 化 趋 势 ,符 临 一 、I 将 依 抛 埘 机 场 资 源 的 小 …
依 赖 程 度 ,构 成 以 机 场 为卡炱心 的 以 状 训分 构 ;(3)…
城 市 功 能 发 肥 趋 势 、机 场 删 边 趟 … J 肜 成 i 仃 十¨刈 的
城 市功 能 的 f 域 , 箭 /I :制 造 、商 、 交 流 、 、休
【关键词 】 港城一体 ; 空港新城 ; 布局 模式; 综合枢纽
【中图分类号 】 Tt J984
【文献标 志码 】 A
1 空港 新 城 的港城 一体 化趋 势
机 场 城 f“的 父 系桁 /f ·I『分 ,随 符 机 场 功 能 逐 渐 … ·
化 向 多几 化 发 腱 ,小 垃 {lltJJ依 附 r城 If 发 的 交通 础 没 施 ,承 载 简 的 送 货 功 能 ,机 场 边 逐 渐 演 , 成 ·个 !t.4j‘

例析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策略

例析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策略

例析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策略引言2008年鄂州市被确定为湖北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随之鄂州紧紧围绕综合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

鄂州是武汉城市圈空间布局的重要内核城市,同时也是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还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先行区城市。

探究适合鄂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策略,是目前鄂州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1、现状特征认知1.1城市规模小1.1.1辖区面积小鄂州市辖区面积1594km2,仅占湖北省面积的0.86%,在全国地级市面积排名中居倒数第三位,为武汉都市圈辖区面积最小的地级市,辖区面积仅相当于黄石市的三分之一。

1.1.2人口规模小2012年末,鄂州市户籍人口109万人,占湖北省人口的1.89%,人口规模在武汉都市圈中位居倒数第二,仅略大于潜江,不足黄石市人口的二分之一;其中主城区人口30万人,相当于黄石市主城区人口的五分之二。

1.2区位特征明显1.2.1地处武汉黄石两大城市之间鄂州西邻武汉,东靠黄石,紧邻武汉和黄石两大经济强市。

鄂州地域边界呈延展式的“几”字行,边界全长近280km,其中三分之一与武汉接壤,三分之一与黄石相连,整个城市广泛而深入地与武汉、黄石在地域、水域相互渗透。

1.2.2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鄂州主城区、葛店开发区、花湖开发区均濒临长江,鄂州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中心位置。

在长江沿岸23个节点城市中,鄂州位居正中:距重庆1100km,向上游有11个节点城市;距上海1025km,向下游有11个节点城市。

顺江而下连接长三角核心地区,溯江而上连通川、渝,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区位。

1.3环境资源1.3.1水资源丰富,南部多为湖面及湿地鄂州境内河湖众多,水面辽阔,素有“百湖之市”之称。

全市现有湖泊面积213.33km2,占鄂州辖区总面积的13.38%。

鄂州南部板块水资源尤为丰富,主体为梁子湖及周边湿地,梁子湖是湖北省容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湖面面积位居全省第二。

武汉新港助推“中部崛起”

武汉新港助推“中部崛起”

武汉新港助推“中部崛起”作者:叶红玲来源:《中国水运》2013年第08期近日,武汉新港因为习近平考察而倍受关注。

武汉新港由武汉、鄂州、黄冈、咸宁4市港口岸线统一规划建设而成,发展目标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建设“亿吨大港、千万标箱”。

把武汉新港打造成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国际港,是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举措,将成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

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据了解,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铺开,更多人倾向于更加快速的铁路、公路、航空,长江干线航运陡然滑落,武汉港的业务逐渐萎缩。

为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武汉新港”的构想,将武汉和鄂州、黄冈、咸宁四市港口岸线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确立了“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发展目标。

2010年5月,武汉新港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

根据规划,武汉新港重点建设27个港区,岸线长785公里,腹地面积12300公里,集中规划建设“一区、两港、十城、十五园”。

根据武汉新港等相关规划,规划区内将逐步迁出武汉主城核心区的货运港口,代之以客运旅游功能,并形成以长江段赤辟、陆溪口、石矶头、鱼岳、潘家湾、金口、青菱、青山、白浒山、葛店、三江、纱帽、军山、沌口、杨泗、谌家矶、阳逻、林四房、团风、唐家渡、张家湾、杨叶23个港区为主体,汉江段青锋、舵落口、蔡甸、永安堂等港口为辅助,并进一步沿长江、汉水延伸和辐射的区域港口集群。

规划中的“一区”是指一个新港商务区,即建设具有企业总部、航运服务、商业贸易、企业咨询、商业保险、船员俱乐部、旅游休闲及地产开发等功能的商务区,形成武汉新港的综合服务中心、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临港商务区。

两大集装箱港区就是阳逻、白浒山港区。

据武汉新港有关人士介绍,阳逻集装箱港是武汉新港的江北核心港,是长江中游的深水良港,规划建设泊位18个,建成后将实现48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远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以武汉市为例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远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交通 第 1卷 第 3 2 1年 5 0 期 02 月
一 文章编号 :6 25 2 (0 2 0 —040 1 7—3 8 2 1 )30 5 —7
Ur a rn p r o h n ,V 1 0 No3 M a 0 2 b n T a s o t fC i a o . , ., y2 1 1
城 乡一体 化 背 景 下 的远 城 区综合 交通 规 划
— —
以武汉市为例
Compr h n i a p rai n Pl n i g i ub r nAr a : Ca e S u y i u n e e sveTr ns o tto a n n n S u ba e s A s t d n W ha
摘 要 :伴 随着 中国城 镇化 的快速 发展 , 究城 乡一体 化 发 研
展 的 交通模 式 、 编制 远 城 区综合 交通 规 划逐 渐 成 为政 府 和
伴随着 中国城镇化的快 速发展 ,城市空
间结构调 整和 区域协调发展正迈人一个新阶
相 关部 f关 注 的热 点 。远城 区是位 于 主城 区外 围的市 级 下 1 属 行政 区划。通 过 分析 编 制远 城 区综合 交通规 划 所面 临 的 问题 和 挑 战 , 结 了远 城 区 交通 需求 的 特 殊性 以及 远城 区 总
与主 城 区的 交通 关 系 , 出远城 区 需要 重 点 关 注和 解 决 的 指
段 ,特别是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城 乡规划 法》 颁 布实施 以来 ,城 乡统筹发展 的思想得到 了 进 一步贯 彻和 落实 ,远 城 区( 于主城 区外 位 围的市 级下 属行政 区划) 为城 市发展 的热 成 点区域 。受历史 原因影 响 ,远城 区在综合交 通发展方面较为滞后 ,缺乏统 筹规划 的指导 和协调 ,在交通管理体 制、交通组织 、交通 建设与服务标准等方面与城 乡统筹发展的 目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评审会召开顶级专家会聚江城为武汉产业空间顶层设计把脉产业战略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研究是修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22 日,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专题———《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在汉召开,多位国内政策、规划、经济领域的顶尖专家为我市未来产业空间布局把脉。

在《武汉2049》中,我市明确提出到2030 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到2049 年建成创新、贸易、金融、高端制造业“四个中心”的世界城市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哪些产业能担当国之重任?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如何从城市空间上引领未来产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开展了《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5-2030)》编修。

评审专家来自多个领域,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

为“把最好的规划变成最好的城市建设”,《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以“多规融合”为创新理念,让规划目标得以在空间上“落地”。

在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的引领作用,不把发展和生态对立来看,而是充分考虑和保护武汉极富特色的山水资源。

在产业发展方面,对接“国家中心城市成长阶段”、“国家中心城市成熟阶段”和“世界城市培育阶段”,提出了分阶段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创新发展的迭代产业体系;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顺应产业空间演变规律,遵从“市场导向”进行产业区位选择,构建激发城市活力的产业网络,促成“产城融合”的城市空间布局。

与会专家一致评价该规划是一项国内少有的优质规划成果,可以成为今后武汉发展的指导性参考蓝本。

武汉市委、市政府一如既往抓长远规划,让人印象深刻。

武汉鄂州三江港区水公空一体化联运现状及发展建议

武汉鄂州三江港区水公空一体化联运现状及发展建议
分短缺,存在商品中转和流通环节多、耗时长等问题。 武汉新港鄂州三江港区是以集装箱运输和综合保
税物流为主导的综合性港区,是支撐我国中部粮食安 全的重要港□,主要为鄂州市、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 地区提供集装箱、粮食、铁矿石、钢铁、件杂货中转运输 以及船船水上加气服务。开展武汉新港鄂州三江港区 多式联运项目研究,可全方位实现鄂州市及区域内公路、 铁路、水运等交通网络对接,有利于充分发挥铁路和水 路运输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应。鄂州三江港区的建设 经验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具有十 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对打造中部崛起战略具有指导意义。
铁矿石等
长潜力,为武汉鄂州三江港区水公空 一体化联运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充足 的货源保障,促进了运输与产业的高 度相融。
(2)实现运输组织一体化。武
汉新港鄂州三江港区在港口物流园 内采用散改集装备,对进□粮食运 往铁路进行散改集运输。粮食送至
铁路或堆场散改集区域,直接将其
二、项目前景
钢铁等
图3示范线路3
又避免了因全程铁路运输导致的费用昂贵,有效缓解 回程运输,将长江中上游省份的货物运输至长三角地
T三峡通航压力,极大地发挥了长江水运成本优势,有 区,有效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的区域联动发展、协调发
力支撑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展,并提升长江经济带对南北两翼经济发展的支撑和
3.项目优势
辐射作用。
(1) 地理位置。以鄂州为圆心,在100公里内可
汉城市圈高新技术的"双创"基地等提供多式联运服务。 公司)他
2021年第4期总第368期 衣11金塁詹理| 89
装入集装箱。通过引入散改集装 备,开展散改集联运模式,极大地节 约了时间成本,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工

推进地区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探索——武汉市汉南区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分析

推进地区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探索——武汉市汉南区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分析

推进地区统筹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探索——武汉市汉南区
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分析
胡跃平;孙鸿洁;游畅;徐国斌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06(022)012
【摘要】在汉南区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地区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下日益尖锐的矛盾和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弊端的主要手段.汉南区城乡体化发展提出产业经济的增长机制、资源利用的协调机制、人口重布的调整机制、设施网络的共享机制,并提出示范区建设要求.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胡跃平;孙鸿洁;游畅;徐国斌
【作者单位】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空间与功能组织优化路径探讨 [J], 朱凯;朱秋诗;张一凡
2.农村地区规划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点--以成都市农村地区"三个集中"规划编制为例 [J], 杨丹宇
3.新形势下县域城乡空间差异化发展路径——以襄城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 [J],
张晓婧;刘克芹
4.武汉市汉南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前景分析 [J], 李旻杉;肖威
5.武汉市汉南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城乡一体化新汉南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