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治进展
儿科学课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VMC )

疑似心肌炎? Probably myocarditis(1984年,Goodwin)
译为:可能心肌炎? Borderline myocarditis(1984年,Dallas)
译为:临界心炎?
二、心肌酶谱
心肌炎急性期测定有意义 常用: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功酶
α- 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功酶 肌钙蛋白(cTn) 谷草转氨酶(GOT)
2004临床诊断标准
(二)次要指标
1.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史。
2.有明显乏力、苍白、盗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 心前区不适、手足凉、肌痛等症状;小婴儿可有拒食、发绀、 四肢凉。查体有第一心音低钝、安静时心动过速。
3.ECG有轻度异常,如窦速、窦缓(运动员除外)、偶发早 博(<5次/分)。
乳酸脱氢酶(LDH)
特异性差,心肌受损后24h~48h开始上升,3~6 天达高峰, 8~14天逐渐恢复,部分病人2个月左右 恢复。
心肌、肾脏、RBC-LDH1、LDH2
(正常情况下血清中LDH2>LDH1 > LDH3 > LDH4 > LDH5;心肌损伤时 LDH1>LDH2 > LDH3 > LDH4 > LDH5 , LDH1/LDH2 >1.0, LDH1 >40% )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
• 科萨奇B组和A组(最常见) • 埃克病毒 • 腺病毒 •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 • 脊髓灰质炎病毒 • 麻疹病毒
发病机制
• 具体原因不详,自身免疫激活导致的免 疫损害可能是主要原因。
• T淋巴细胞(CD8+)过度活化可能是主要 病理机制。
临床表现
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

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李光超;金瑄【摘要】目的研究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9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1组(n=30)、观察2组(n=31)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C;观察1组在观察2组的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均治疗2w,比较3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血清中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和白介素-10(IL-10)、IL-23水平的变化.结果 3组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1组最高,其次为观察2组,对照组最低(P<0.05);3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比较,以观察1组最短,其次为观察2组,最后为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的CD3+、CD4+、CD4+/CD8+比较,以观察1组最高,其次为观察2组,对照组最低;治疗后3组血清IL-10显著升高,IL-23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观察1组变化幅度最高,其次分别为观察2组和对照组.结论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关.【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7(027)006【总页数】4页(P606-609)【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小儿;环磷腺苷;维生素C;免疫功能【作者】李光超;金瑄【作者单位】710400陕西周至,周至县人民医院儿科;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心肌细胞发生变形、坏死、凋亡、溶解、间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渗出等的病变过程,一般由多种嗜心肌病毒感染直接损伤心肌细胞或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是儿科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初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升高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2]。
大剂量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及对心功能指标、炎症指标的影响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Apr32(8)大剂量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及对心功能指标、炎症指标的影响马永涛(开封市儿童医院急诊科,河南开封475000)摘要:目的研究大剂量磷酸肌酸钠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炎症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患儿使用大剂量磷酸肌酸钠(1.5g)治疗,对照组常规剂量磷酸肌酸钠(1.0g)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短轴缩短率(FS)及等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与白细胞介素-8(IL-8)等炎症因子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中心律失常、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75.76%)(P<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LVEF、FS 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FS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前,两组患儿TNF-α、IL-6与IL-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TNF-α、IL-6与IL-8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无肝肾功能损害表现,对照组患儿出现心率失常、血压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剂量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改善其心功能指标,减低炎性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率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大剂量;磷酸肌酸钠;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图分类号:R72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11 ̄8174(2021)08 ̄1288 ̄02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是由柯萨奇病毒B、肠道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流感等病毒的直接侵袭作用导致患儿机体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主要侵犯患儿心脏,可引起心肌细胞病变或坏死,本病一般以夏季多见,死亡率高达8%[1,2]。
小儿暴发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

— 长 5天 。诊 断标 准『 照 19 l l 参 9 9年 9月 昆 传 导 阻 滞 。 窦 综 合 征 、 性 心 动 过 速 者 化 道 症 状 。数 小 时 或 12天 即出 现 急 性 病 室
明 全 国 小 儿 心肌 炎 、心 肌 病 学 术 会 议 制 使 用 了 肾上 腺 皮 质 激素 ( 塞 米 松 或 甲 心 力 衰 竭 ,或 心 源 性 休 克 ,或 脑 缺 氧 发 地 定 的 (  ̄L 毒 性 心 肌 炎 诊 断 标 准 》 修 基 强 的 松 龙 ) 及 大 剂 量 丙 种 球 蛋 白 作 。故 对 有 病 毒 感 染 的患 儿 排 出 了其 它 dJ 病 (
治疗的措施 。 1 临床 资 料
2 治 疗 及 转 归
所 有 患 儿 住 院 后 抗 病 毒 ( 扰 素 或 干
l 一 般 资 料 1 9 年 1月 一 病 毒 唑 ) 休 息 、 氧 等 基 础 治 疗 , 尿 、 现 为 首 发 症 状 .从 而 易 造 成 误 诊 或 漏 诊 _ 1 98 , 吸 利 扩 用 20 0 7年 1 收 治 暴发 性 心 肌 炎 8例 , O月 男 强 心 、 管 等 纠 正 心 力 衰竭 。 多 巴胺 及
衰 竭 、心 源 性 休 克 或 致 死 性 心 律 失 常 。 例 、 Ⅲ度 房室 传 导 阻滞 2例 、 性 心 动 过 窦
( ) 病 急 骤 , 情 发 展 快 , 发 生 2起 病 可
由 于 临 床 表 现 缺 乏 特 异 性 。 期 确 诊 有 速 3例伴 S — 早 T T改 变 。4例行 超 声 心 动 图 猝 死 。 组 2例 入 院 后 3天 内 死亡 , 此 本 因
龄期为 主 , 有前驱 症状 , 均 以呼 吸道 、 消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病毒性心肌炎(Vira1myocarditis)系由于心肌细胞及细胞间质被柯萨奇、艾柯、流感、腺病毒、脊髓灰质炎、流脑等病毒直接浸润和机体对病毒反应的炎性细胞浸润所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非特异性心肌病变。
也可导致心包炎及心内膜炎,部分进入慢性阶段,病变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亦可造成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
【诊断提示】1.病史发病前1〜2周内多有明显的或隐袭的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病毒感染史。
2.症状可有发热、胸闷、心慌、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表现。
3.体征安静时心率增快,心脏增大,可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听诊可有心包摩擦音、第3心音、奔马律和收缩期杂音等。
伴心功能不全者可有周围性水肿的表现,如下肢水肿。
重者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
4.病毒累及其他脏器的症状和体征5.实验室及特殊检查(1)心电图:有明显的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及一至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多见)、ST-T广泛改变(持续4d以上,可有动态变化)、心肌梗死样图型。
(2)心肌损伤的血清生化标志:心肌肌钙蛋白T与I可评价心肌损伤,具有高度敏感性与特异性。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T(1DHT)或谷草转氨酶(AST)急性期增高,但持续时间短。
(3)病毒学检查:感染早期,心包液、大便、心肌、心内膜及咽拭子中可分离出病毒,或查到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阳性。
(4)X线检查:心功能不全者可见肺野不同程度的充血、心脏扩大及心搏动减弱。
(5)超声心动图:可见局限或弥散的室壁活动减弱、心包少量积液、心室扩大等。
(6)心脏核素显像:可见心肌弥散性病变及心功能降低。
【临床分期】1.急性期新发病者,临床症状多变,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恢复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逐渐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多在1年以上。
3.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及X线表现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的表现,病程在1年以上。
4.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心力衰竭,病程1年以上。
果糖二磷酸钠联合辅酶Q10片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分析

果糖二磷酸钠联合辅酶Q10片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分析刘振球1 蔡亲武2 梁安珊2DOI:10.3969/j.issn.1009-816x.2020.03.024作者单位: 571500 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1,儿科2诊治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果糖二磷酸钠联合辅酶Q10片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
方法选取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辅酶Q10片治疗)和观察组(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溶液联合辅酶Q10片治疗),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31例(96.88%),对照组为26例(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 < 0.05)。
观察组治疗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T)、免疫功能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心肌酶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χ2=26.541、6.295、2.271,P < 0.05)。
结论果糖二磷酸钠口服溶液与辅酶Q10片联合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显著,可降低患儿心肌酶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关键词】 果糖二磷酸钠;辅酶Q10片;病毒性心肌炎;心肌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常见病,与病毒侵犯心肌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散性间质炎性损害、细胞免疫异常、氧自由基释放引起的心肌细胞过氧化损伤等密切相关[1]。
多数患儿经抗病毒、营养心肌等治疗后病情转归,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儿可进展为扩张性心肌病,甚至导致患儿死亡[2]。
果糖二磷酸钠是一种代谢调节剂,参与调节葡萄糖代谢过程中多种酶系活性,可激活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增加细胞内A TP 浓度,促进K+内流,可促进心肌损伤修复、改善心肌细胞功能[3]。
辅酶Q10是一种心肌营养剂和心肌代谢改善剂,可促进氧化磷酸化反应,保护心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4]。
儿童甲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

提高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
儿童免疫力与抵抗力是预防甲流病毒 感染的重要因素,应通过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等方式提高儿童的免疫力与 抵抗力。
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 体质,提高抵抗力。
家长应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保证儿 童获得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 质等营养素。
儿童甲流引起病毒性心肌炎 的预防与控制策略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水平
总结词
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媒体、学校、社 区等,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 他们对儿童甲流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 认识和重视。
详细描述
向公众普及儿童甲流引起病毒性心肌 炎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保持社交 距离、避免接触病毒源等。同时,强 调早期发现、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以 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要点二
背景
甲流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 年来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 染引起的心肌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甲流与 病毒性心肌炎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因此,了解儿童 甲流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 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风湿性心肌炎是由A组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风湿热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关节痛的表 现,以此鉴别,本病无关节表现。
➢ 中毒性心肌炎
中毒性心肌炎是指毒素或毒物所致的心肌炎症,实验室检查可有毒物反应,以此鉴别。
➢ 结核性心包炎
结核性心包炎通常由气管、支气管周围及纵隔淋巴结核直接蔓延而来,有结核全身表现,痰培养结核杆菌阳性, 以此鉴别。
加强监测与预警机制建设
总结词
建立全面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儿童甲流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疫情动态,为采取有效的 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参麦注射液与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参麦注射液与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与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78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年限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
采用简单化随机法将7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
对照组患儿实施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参麦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容积(LVPWT)均明显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参麦注射液与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心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参麦注射液;左卡尼汀;心功能【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 A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炎性疾病,多发于免疫系统不全的幼儿中,其发病病因是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心肌出现弥散性急性炎性反应。
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中晚病情进展迅速,晚期预后较差,临床症状主要为心律失常、胸痛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
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强心剂和利尿剂,但部分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
因此,探寻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参麦注射液具有增强心功能、提高免疫、抑制病菌的作用,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而左卡尼汀具有改善患者心功能的作用,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疗效切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