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茂伟

提要:作者认为,未来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体系,在功能、视角、选题、形式、手段等方面出现新的变化。而要建设新史学,必须对目前中国史学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革新。

关键词: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

作者钱茂伟,男,1962年生,宁波大学历史文化系副教授。(宁波315211)

20世纪是中国 新史学 的发展时期,尤其是经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史学已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于世人眼前。20世纪即将过去,新的一个世纪又将来临。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出现一些什么趋势,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时代与史学

要搞清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特点,首先须搞清楚21世纪中国发展的特点。

21世纪虽未到来,但有两点是清楚的,一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在近二十年已顺利地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21世纪将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时期。在过去的20个世纪里,世界各地的联系,也由 分立 逐步走向密切。近年来,随电脑联网的发展,世界各地信息联系出现一体化趋势。在21世纪,世界各地的联系可以肯定将更趋密切,全球将出现一体化趋势。

因时代的变化,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变化。从社会经济基础来说,80年代以前的中国以计划经济、以农业文明为主体;80年代以后,以市场经济、以工业文明为主体。从国际环境来说,80年代前的中国是一个相对闭关自守的国家,80年代后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国家。这种时代特点,注定了21世纪的中国史学将在国际交往中求发展。同时,史学将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史学将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史学体系。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是服务功能的转变。服务对象的大众化,由 官用史学 转向 公用史学 ,将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面向社会、服务大众,是新史学的基本宗旨。中国史学一直是一种 官用史学 ,因为和政治联系太密切,所以时时出现风波。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中国史学抛开了 官用 轨道,一度出现了所谓的 史学危机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史学和中国经济一样,已成功地实现了 软着陆 。今后,中国史学将一如既往地向 公用史学 方向发展。

因功能的转化,未来中国史学的许多方面将出现新的变化。

趋势展望

未来中国史学是近二十年史学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适合市场经济的、面向社会的全新的史学体系。具体说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历史观的一主多辅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社会历史观是最为重要的。不同的历史观决定了不同的历史著作风格。近几十年,西方

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

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

史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史学流派。这些新史学思潮引进中国以后,一度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了冲击。但实践证明,只有唯物史观才是唯一科学的史观。迄今为止,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探讨上,没有一种史观能超过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仍是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总原则。在具体操作上,应适当地吸收一些西方新史观。毕竟,西方历史观是在发达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有其进步之处。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在19世纪产生的。我们现在又未到达工业发达期,尚不能对唯物史观作出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吸收一些新成果是需要的,近二十年的引进实践,已使我们初步尝到甜头。相信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以西方新史学补充我们的不足。历史观的一主多辅化是可以肯定的。

2.研究视角的多样化

中国史学很长时间处在单一视角时代。古代史家多以 朝代史 眼光看历史,而马克思主义新史学则多以 五阶段论 看历史。两者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在 视角单一 这点上相同。改革开放,社会的变化,观念的解放,西方新史学的引进,终使我们走出单一视角的胡同,观察历史的视野出现了多维化趋势。这是十分可喜的进步。历史是多维体,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历史的不同的倾面。唯物史观提供的仅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看法,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当代中国史学视角的多样化是十分可喜的。如关注热点从上层转到下层,从下层观察上层,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又如 精英 到 大众 的转换,由 点 到 面 的转换, 农民史 代替 农战史 , 妇女史 代替 妇运史 , 工人史 代替 工运史 ,也是十分了不起的。我们成天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是在我们的历史书中,看到的却是 精英人物 ,这是很不正常的。由下面看上面,由大众看历史,这种变化,集中于文化史和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视角的多样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学的面貌。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史学的视角将越来越丰富。

3.课题选择的市场化

选题方式不外两种,或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选题,或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选题。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史学工作者选择历史课题,纯学术性的课题可能多些;而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尤其是大众的需要将跃居首位。皇帝女儿不愁嫁时代已结束,课题选择同样面临市场调节问题。 以需定供 ,有市场前景的课题才能为社会看好。市场调节的实质是调整历史学的功能,适合社会大众的阅读兴趣。历史是现实意义上的历史,历史研究不可能不面临现实的挑战。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历过了 文革 的人们,心有余悸,对 时文 十分讨厌。这是可以理解的。 影射史学 确害苦了不少史家,也损害了史学的健康发展。但这不等于说不要做结合现实的文章。历史研究,就其过程来说,是从史家对现实社会的体验和感受开始的。用克罗齐的话说, 只有现实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第1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我们反对影射史学,但提倡关注现实。只要我们从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历史的 用 ,我们就会发现,搞历史研究,从现实需要出发是多么之重要。近年来,出版社、报刊杂志的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已告别了传统的 等 、 靠 思想,开始主动出击,策划某个选题,搞 丛书 、 专栏 ,向作者要稿子。这是可取的。因为编辑出于商业利润、社会利益考虑,选题总是从大众需要入手的。他们的选题更符合社会需要。而学者们的选题,往往是从学科角度入手的。这些选题有学术水准,但有的已和大众需求脱节。在今天,选题上的 不计功利 的时代结束了。我们提倡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但反对 埋头拉车 。我们应该经常性地抬头看看,社会大众需要什么精神食粮。大众的需要也应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导向。

4.通俗史学的长足发展

中国史学长期是一种 官用史学 ,一种 学人史学 ,近二十年已开始向 公用史学 方向发展。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读者是上帝,历史学工作者写书不能忘记读者。把知识交给更多的人,是我们工作的一条原则。传播通俗史学,普及历史知识,是历史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尤为迫切。通俗史学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史话、历史演义、影视历史。其中,影视史学是最值得提倡的。比起传统的文字形式,影视以其图、声、话三结合的直观形式,传播效果更为理想。通俗史学一开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的历史演义,就是在城市经济、城市娱乐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与发展的。从近二十年的史学历史来看,通俗史学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以各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蜂涌而出,竞相到文化市场上争奇斗胜。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通俗史学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5.学科发展的综合化

中国古代是一个学科浑沌的时代,近代以来学科走了分工之路,出现了碎化现象,而到了当代则又出现了新的综合趋势。学科的交叉渗透,还会产生出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历史管理学、计量史学、历史心理学等。现代史学更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划地为牢只能得出片面结论。今后,跨学科研究将是史学研究不可阻挡的趋势。

6.研究手段的电脑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