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不寐的辨证施护

合集下载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ppt课件

不寐的中医辨证治疗ppt课件

Page
11
诊治纲要—
相关检查
临床采用多导睡眠图来判断:
①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延长(长于30分钟); ②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每夜不足6.5小时);
③测定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分钟)。
Page
12
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
西药镇静剂类(毒副作用大,产生依赖性)
中医中药类
(毒副作用小,疗效高,不会产生依赖性,可长期服用)
功能:益气养血,镇静安神,化痰熄风 组成:人工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
大豆黄卷、大枣(去核)、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 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 (炒)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朱砂、雄黄
用于:气血不足,痰热上扰引起胸中郁热,惊悸 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 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
Page 33
心脾两虚型
主要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睡眠浅而朦胧 不实,心悸健忘,四肢倦怠,神疲食少,头晕目 眩,白天思睡,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容易心慌、 出汗,口淡,饮食无味,面色不华,腹胀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而弱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 方药:归脾汤 人参归睥丸
Page
1
定 义
不寐
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
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 — 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
重者 — 彻夜不寐,常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Page
2
中医记载
《内经》:不得卧、目不瞑。 《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伤寒论》《金匮要略》 将病因分为外感与内伤-“虚劳虚烦不得眠” 《景岳全书》将病机概括为有邪和无邪, 明•李中梓“不寐之故,大约有五……” 一日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日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 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日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 雄黄末;一日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 日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端虽五,虚

中医辨证施护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护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避免过度饮酒
中医认为饮酒会刺激神经系统,影响睡眠质量,因此,失眠患者应 该避免过度饮酒。
03
CATALOGUE
中医辨证施护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
01 02
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心理疏导是中医辨证施 护的重要环节。通过了解患者的情绪状况,倾听他们的烦恼,引导他们 正确看待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改善睡眠。
精神状态的改善
中医辨证施护方法能够显 著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 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 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生命质量的改善
中医辨证施护方法能够显 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改善患者的日常功能,提 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活质量评价
1 2 3
生理功能的改善
中医辨证施护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 ,缓解身体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 。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中医情志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失眠类型和原因 ,选择相应的音乐进行治疗。舒缓的音乐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03
放松训练
中医情志护理中还常用放松训练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常用的放松训
练包括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有助于放松身体,减轻压力,改善睡眠

运动护理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医运动疗法,具有调和阴阳、疏通 经络、改善气血的作用。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改 善失眠症状。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健身方法,能调和脏腑、平衡阴 阳、疏通经络。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调整人体的内环境 ,改善失眠症状。
按摩
中医按摩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疼痛、调节神经功能。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 位,可以缓解失眠症状。

中医内科指导:不寐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指导:不寐辩证论治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轻者⼊睡困难,或寐⽽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们的正常⼯作、⽣活、学习和健康。

⼀、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分虚实。

虚证,多属阴⾎不⾜,⼼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华,神疲懒⾔,⼼悸健忘。

实证为邪热扰⼼,临床特点为⼼烦易怒,⼝苦咽⼲,便秘溲⾚。

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

由于⼼神的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

如急躁易怒⽽不寐,多为肝⽕内扰;脘闷苔腻⽽不寐,多为胃腑宿⾷,痰热内盛;⼼烦⼼悸,头晕健忘⽽不寐,多为阴虚⽕旺,⼼肾不交;⾯⾊少华,肢倦神疲⽽不寐,多属脾虚不运,⼼神失养;⼼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胆⽓虚等。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如益⽓养⾎,健脾补肝益肾。

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安神,镇惊安神,清⼼安神。

三、证治分类 1.肝⽕扰⼼证 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鸣,⼝⼲⽽苦,不思饮⾷,便秘溲⾚,⾆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上扰⼼神。

治法:疏肝泻⽕,镇⼼安神。

代表⽅:龙胆泻肝汤加减。

本⽅有泻肝胆实⽕,清下焦湿热之功效,适⽤于肝郁化⽕上炎所致的不寐多梦,头晕头胀,⽬⾚⽿鸣,⼝⼲便秘之症。

常⽤药:龙胆草、黄芩、栀⼦清肝泻⽕;泽泻、车前⼦清利湿热;当归、⽣地滋阴养⾎;柴胡疏畅肝胆之⽓;⽢草和中;⽣龙⾻、⽣牡蛎、灵磁⽯镇⼼安神。

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附、郁⾦、佛⼿、绿萼梅以疏肝解郁;若头晕⽬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便秘结者,可⽤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证 ⼼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伴⼝苦,头重,⽬眩,⾆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痰,郁痰⽣热,扰动⼼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黄连温胆汤加减。

本⽅清⼼降⽕,化痰安中,适⽤于痰热扰⼼,见虚烦不宁,不寐多梦等症状者。

不寐失眠多梦常用法+治疗失眠的十五种秘方+不寐的中医辨证施治+拒绝失眠

不寐失眠多梦常用法+治疗失眠的十五种秘方+不寐的中医辨证施治+拒绝失眠

不寐失眠多梦常用法+治疗失眠的十五种秘方+不寐的中医辨证施治+拒绝失眠不寐失眠多梦常用法敛魂静神法是指运用敛肝魂、养肝血的方法加之养心健脾之策,来达到肝魂舍、肝血充而使肝魂得归、心神得静的治疗方法。

治疗不寐常用此法,效果满意。

病因病机不寐,尤其以噩梦纷纭症状明显者,多为久虚之人,复受七情所累,血不舍魂,则寐难安稳。

《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七情所伤,肝气郁滞,郁而化火,火灼阴血,致血虚不荣,魂宅空虚,肝魂飞散。

相火妄动,炼液为痰,痰火交阻,上扰清窍,则噩梦纷纭,意乱心烦,心神不安。

正如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卷上中所说:“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

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

……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

”神魂不安证,临床症状多见失眠多梦,噩梦易惊,烦躁易怒,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头目眩晕,多愁善感,咽干口燥,甚则疑虑妄想,惊悸夜游,哭笑喜怒无常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遣方用药临床运用“敛魂静神法”治疗神魂不安证之不寐的常用方剂为:生龙骨、白芍、菖蒲、远志、灵芝、合欢皮、枣仁、郁金、沉香、女贞子、旱莲草、甘草。

其中生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涩肠益肾,安魂镇惊,辟邪解毒,治多梦纷纭(《本草从新》)。

白芍,养血柔肝,敛阴收汗。

成无己言:“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注解伤寒论》)。

”上二味敛魂养血为君。

菖蒲和远志化痰宁心;灵芝、合欢皮、枣仁养心敛汗、解郁安神;郁金、沉香行气活血;女贞子和旱莲草滋水涵木。

上八味为臣。

陈皮和茯苓健脾利湿和胃为佐,甘草调和全方为使。

全方共奏调肝敛魂,养心静神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1.选药精准,多入心肝。

本方所选药材多入心、肝二经,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如君药中,生龙骨入心、肝经,白芍入肝经。

臣药中菖蒲、远志、灵芝、合欢皮、枣仁皆入心或肝经。

不寐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考点

不寐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考点

不寐的辨证论治-中医医术专长中医内科学考点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中医内科学考点:不寐的辨证论治”相关内容,相信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帮助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不寐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本病辨证首分虚实。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

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

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与肝、胆、脾、胃、肾相关。

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为肝火内扰;脘闷苔腻而不寐,多为胃腑宿食,痰热内盛;心烦心悸,头晕健忘而不寐,多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属脾虚不运,心神失养;心烦不寐,触事易惊,多属心胆气虚等。

(二)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

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三)证治分类1.肝火扰心证证候主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生牡蛎、灵磁石。

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以疏肝解郁;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证证候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加减: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不寐证的辨证施护体会

不寐证的辨证施护体会

心 烦 不寐 , 痰 多胸 闷, 头 重 目眩 , 嗳气 吞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5 6 ., 苔黄腻 , 脉 滑 数 。 睡 前 中药 ( 陈皮 、 枳实、 灵磁石各 5 0 g煮 水 泡 至 双 踝 以 上 ) 足浴 ; 睡前按 揉百会 穴 、 印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2 3 4 9 ( 2 O 1 3 ) O 5 —0 O 8 O —O 1
堂穴 、 太阳穴、 睡眠 穴 、 风池 穴 , 每穴 3 6次 ; 睡 前 服酸 枣 仁饮 不寐 在《 内经 》 称为 “ 不 得卧” 、 “目不眠” , 西 医称 失眠 , 以 经常不能获得 正常睡眠为特征 , 主要表 现为难 以入睡 、 睡而早 ( 炒酸枣仁 3 0 g , 水 1 5 0  ̄2 0 0 mL ) ; 食 清热解毒化 痰的莲子 银 耳粥 、 百合粥和梨汁 、 枇杷 、 罗汉果等 。
按压印堂穴 、 百会 穴 、 睡 眠 穴、 风池 穴 , 每穴 3 6次 ; 隔 姜 灸 神
门、 三阴交、 心俞 , 每日 1 次 1 5 mi n ; 睡前热水 泡脚 后 , 按摩 涌
泉穴 5 O次 ; 中药 敷 贴 神 阙 穴 ( 茯苓 粉 2 0 g , 陈皮 粉 2 0 g , 朱 砂
过饱 , 睡前温水泡脚或饮热饮料 , 但 不能饮浓茶 、 咖啡等 。
1 . 4 服药护理 按时准确给药 , 中药浓煎 , 实证饭后偏凉 服 ,
粉 1 0 g 调成糊状 ) ; 食甘润补益 的茯苓粥 、 大枣粥 、 桂 园粥等 。 3 体会 由于久病或病后体 虚 、 思虑过 度 、 饮 食不 节 等 , 导致 神不
2 . 3 心 肾不 交 证 心 烦不 寐 , 心 悸多 梦 , 入 睡 困难 , 腰 膝 酸 软, 耳 鸣头 昏 , 潮 热盗汗 , 五心烦热 , 咽干少津 , 男子 遗精 , 女 子 月经不调 , 舌红 少苔 , 脉 细 数 。双 耳 穴 压 籽 神 门 、 心、 交感 , 隔

大德中医谈治疗失眠(不寐)的辩证方法和常用方剂

大德中医谈治疗失眠(不寐)的辩证方法和常用方剂

大德中医谈治疗失眠(不寐)的辩证方法和常用方剂大德中医谈治疗失眠症(不寐)的辩证方法和常用方剂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

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

临证轻者入睡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

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

临床上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

大德中医在临床上对不寐症的辨证宜遵循三个要点:第一是辨轻重:不寐的病证轻重,与其病因、病程长短有关,要通过不同的临床表现加以辨别。

轻证为少眠或不眠,重者彻夜不眠;轻者数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于入睡困难。

第二是辨虚实:不寐的病性有虚实之分。

虚证属阴血不足、心脑失其所养,表现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脑海空虚所致。

实证多为火盛扰心、或瘀血阻滞,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闷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火郁滞、气血阻滞所致。

三是辨受病脏腑: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脑。

由于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致不寐。

亦因肾精亏虚、脑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

同时,其他脏腑如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也可扰动心脑之神而致不寐。

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为肝火内扰;入睡后易惊醒者,多为心胆虚怯;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

中医治疗三要点一是注重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临床上由于不寐主要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而不寐。

因而首先应从本而治,着重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阳,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总则,应用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和胃化滞、活血通络等法,由此使气血和调、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不寐心脾两虚型患者的辨证施护

不寐心脾两虚型患者的辨证施护
不寐心脾 两虚型患者 的辨证 施护
吴新红 申丽 丽
油腻 、 醇 酒 等助 湿 闲 脾 之 品 , 多食莲子 、 山 药、 扁豆、 大 枣 及 黄 芪 粥 等 以健 脾 , 益气 生

同, 采 取 了相 应 的 辨 证 施 护 力 法, 通 过 情 志 护 、 饮 食 渊护 、 按 摩 治 疗 等 综 合措 施 ,
虚 型
辨 证 施 护 不 寐 心 脾 两
虑重重 , 责仟护 士加强 病房 巡视 , 满 足患 者 的需要 , 尽量 为其解 决实 际问题 , 使 患
者 感 到 温 暖 注 意 适 当休 息 , 顾护 心神 , 让
睡 眠 是 人 生命 的 基 本需 要 , 失 眠 症 严
患 者多参加集体 活动 , 如练气功 , 太极 拳 , 增强体质 , 促进身心健康 。②消除思想顾
液循环 , 尤其具 白 养心安 神 、 催 眠导 寐 的
功 效 。按 揉 睛 明 推 擦 涌 , 可 使 人 、 少
阴渊 和 , 阴 阳 此 得 列 平 衡 , 有 效 地
疗效判 断标 准 : ① 痊愈 : 临床 症状 消
失, 夜 间 睡 眠 时 问 延 长 到 5~ 6小 时 ; ② 显 效: 临床症状减 轻 , 夜 间 睡 眠 时 间 延 长 到 4~ 5小 时 ; ③无效 : 症 状 无减 轻 。
⑤按摩是祖 国医学 中颇具 价值 的医疗 保 健方法 , 能消 除疲 劳 , 改善 山液循环 , 沟通 表里 , 达 到 阴 阳平衡 。尤 其 具有 养 心 安
神、 催 眠导 寐 的 功 效 。 中 医 认 为 , 眼 角 是 睛 明穴 , 属太 阳; 足 心是 涌泉 穴 , 属少 阴。
平 衡 。常 用 穴 化 有 冲 f J 、 内关 、 阴炎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不寐的辨证施护
【摘要】不寐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得入睡为特征的一种症候。不寐有虚实
两种,实者由邪气所扰,虚者则由营血不足所致。临床有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
证、阴虚火旺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五种证侯。

不寐又称失眠,因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所致的以经常不得入
睡为特征的一种症候。临床表现不一,有难以入寐,有寐而易醒,有彻底不寐等。
顽固性失眠经常伴头痛、头晕、健忘、怔忡等症状。更严重可发展为情绪异常,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寐有虚证、实证两类,实者由邪气所扰,虚者则是
营血不足所致。

1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不寐患者150例,男50例,女100
例,最小15岁,最大72岁,平均43.5岁。心虚胆怯20例,心脾两虚30例,
阴虚火旺42例,肝郁化火38例,痰热内扰20例。住院期间,经过医生的积极
治疗,和护士的辨证施护,痊愈132例,好转18例,住院时间最短7d,最长21d,
平均14d。

2辨证
2.1心虚胆怯证多为初次或突然发病,患者情绪紧张,夜间失眠多梦,易惊
醒,

2.2心脾两虚证忧思过度,伤及心脾。多梦、易醒、同时伴有心悸健忘、头
晕目眩、肢倦神疲、纳食无味。

2.3阴虚火旺证多见于老年体质虚弱,形体消瘦者。常有头晕耳鸣、稍有寐
即醒或虚烦不寐、多梦易醒。伴心悸,五心烦热,腰痛或梦遗。

2.4肝郁化火证由于恼怒气郁,肝阳上亢,肝火上扰。心神不宁所致。多为
彻夜不眠伴胁痛。烦热不寐,性情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口苦口干,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

2.5痰热内扰证多为暴饮暴食,饮食无节制者。
3辨证施护
3.1询问发病之缓急,辨清实证与虚证。找到发病之原因,针对病因辨证施
护。

3.2一般护理保持病室清洁安静,光线宜暗,床褥要松软,护理人员积极为
患者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做好晚间护理,使患者便于入睡。指导患者养成良好
的就寝习惯。

3.3情志护理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睡眠的影响。不寐和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使患者的症状加重,护士应多方了解患者不寐的病因,并设法
消除其思想顾虑,热情周到地为患者服务,视患者如亲人,对待患者态度要和蔼,
多做解释疏导工作,取得信任,使患者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
动的配合治疗。

3.4针刺护理
体针配合耳针,治疗不寐效果显著。耳针是采用“耳穴埋豆”法,就是用中药
王不留行压耳穴,再用小块胶布固定,每晚睡前指导患者用拇指、食指轻压耳穴
五分钟即可,每次取单侧穴位,每三天更换一次。体针取双侧穴,行针一次;留
针20min。两周为1个疗程。

3.4.1心虚胆怯型配合耳针、体针,体针取神门,耳针取神门、交感以安神
镇静。

3.4.2心脾两虚型体针取脾俞、心俞,针次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
用泻法;耳针取神门、心、脾穴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3.4.3阴虚火旺型体针取神门、照海、内关、三阴交、心俞穴,耳针取交感、
肾穴、神门穴,可滋肾阳,养心神。

3.4.4肝郁化火型体针取行间、神门、内关、曲池、太阳、头维等穴,按摩
天庭、印堂、太阳穴,耳廓背沟处各30~50下;手心按摩对测足心涌泉穴各100
下。

3.4.5痰热内扰型足三里、中脘、丰隆穴,用泻法。耳针取肾、脾、神门穴,
以健脾利湿,消腹胀,安心神。按摩中脘、足三里、合谷各50~100次。

3.5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勿暴饮暴食,晚餐勿过饱宜清淡,寝前
不吃零食。

心气虚者可给予酸枣仁粉睡前服,或遵医嘱给予安神补心的药物,晚餐后适
当活动,不宜剧烈运动。能顺畅气机,促进胃的消化,有利于睡眠。痰热内扰者
可选用消食导滞的食物,心脾两虚者可适当进补营养丰富的食物。

3.6临证护理
3.6.1排除可能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如果是疾病引起的不寐,积极治疗原
发病。
3.6.2病室不要有突然的响声,护士在护理患者时,不要大声,以防突然的
响声吓到患者。

3.6.3指导患者睡前不要看恐惧的电影或电视剧,不要看惊险小说,以免患
者处于恐惧状态,更难入睡,看电视、小说不宜过久,避免过度兴奋。

3.6.4不要饮浓茶、咖啡、可乐等宜使人兴奋之品。
3.6.5不要交谈不愉快的事情,以免情绪激动影响睡眠。
3.6.6睡前应用热水泡脚,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或者睡前适量喝牛奶,
有帮助睡眠的作用。

4健康指导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喜怒要有节,心情要愉快;适当参
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