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第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三单元课题1.下面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汇报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位于第三单元课题1,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神奇的微观世界,是从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始。使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知识认识的更加深刻,从而为学习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物质的微观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分子性质的探究性学习,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通过分组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探究欲,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辩证统一的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

围绕这几个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我确立了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和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

三、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学生刚接触微观概念,是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飞跃。八年级学生已有对宏观物质的观察思考能力。但由于微观粒子的不可视性,使其建立微观想象具有一定难度。鉴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宏观变化入手,利用分组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从宏观现象探究微观本质,通过借助多媒体动画实现微观粒子的直观化、形象化的转变。通过学生交流合作,动手实践,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手段:微观演绎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新课引入

我在引入的环节准备一束鲜花,搭以唐代诗人王安石的诗词“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意引入。学生在欣赏诗句感受花香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力,也为学生创造了生动优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

(二)新课讲授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多媒体展示苯分子图片和移动硅原子形成的文字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时微观粒子形象化,直

观化,增强教学直观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2、实验探究,多媒体展示

学生很容易接受分子存在的事实,而不容感知分子的性质。鉴于此,设计实验总结分子的性质,边观察边讨论,学会运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同时通过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1)探究分子很小:多媒体展示一滴水的图片提问:已知一滴水中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若一人一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多久能喝完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和学生一起计算:需要五十万年。幻灯片展示水分子的真实数据,当用科学计数法展示一滴水中水分子个数 1.67×1021时,学生没有概念,所以和学生一起板书具体的数字16700000000000000000000后面十九个0,学生可以真真切切体会分子很小。引导学生归纳分子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将微观粒子形象化,举出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微粒。

(2)实验1 分组实验—分别向冷水和热水中加入少量品红。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牵动学生思维,是他们很快认识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块,举例: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使学生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3)探究演示实验—氨使酚酞变红提出问题:“为什么氨水与酚酞没接触,酚酞却变红了?”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思考,并播放此实验中分子运动的微观动画,使学生分析实质,得出结论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从所学知识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品红扩散、观察氨分子运动动画,从观察宏观物质阔赛到微观粒子运动动画,实现了微观粒子的直观化、形象化的升华。

(4)实验2 分组实验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体积是否等于200ml?提出启发性问题:“黄豆和小米混合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混合是否相似?”通过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对比启发学生透过现象思考本质,使学生茅塞顿开“分子间有间隔”,再通过动画模拟,使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和学生玩小游戏进行分组小实验: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吸满空气和水,堵住小孔,缓慢压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空气比水更易压缩。得出结论:气态物质分子间隔大,固态液态较小。且温度升高,分子间隔间隔变大,用微观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3、通过谈论研究用微观知识解释物理、化学变化

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逐渐减少,那么“两个过程中水分子有何不同变化呢?”多媒体播放动画,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①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②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③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的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别的分子。

动画模拟微观本质,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两种变化,水受热蒸发是水分子的间隔变了,而水通电分解是水分子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便于建立分子原子概念。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不再是原来分子,使学生明白分子变了,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是学生对分子概念很容易理解,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手段。

(三)课后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根据板书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小结。

(四)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