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遗传学
进化心理学的历史及批评

进 化 心 理 学 的历 史 及 批 评
许 波
( 河南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 究所 , 南 开封 4 50 ) 河 70 4
[ 关键词 ] 进化 心理 学 ; 习性 学; 社会 生物学 ; 批判 [ 摘 要 ] 进 化心理学是 当代西方心理学 出现 的新取 向之一 。进化 心理 学认 为, 人是 由生理和 心理 两
社会 生 物 学 的创 始 人 是 威 尔 逊 ( . . l E 0 Wi —
行为模式一旦被发动 , 就顽 固地把整套动作完成
下来 。 除 了对 物种 的行 为进 行 研 究 以外 , 习性 学 家 也 研究 个 体行 为 的习 得成分 。洛伦 兹提 出一 个很
重要的印刻( p n n ) i r t g 概念 , m ii 他发现小鹅往往跟 着一个运动的物体走 , 而且往往是跟孵 出以后最 初几小时所遇到的物体走 , 这是一种 习得 的行为 , 这种习得的行为似乎能保持很久 , 甚至终生不忘。
第3 7卷 第 2期
2 1 年 3 月 01
徐 州师范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f uhuN r a U i( hlspyadSca Sine d i .o zo om l n. P i oh n oi c cs io X o l e E tn
V 1 3 No 2 o . 7. .
题, 近年来 以英 文 出版 的心 理 学 书籍 中开 始 出现 越来 越多 的有 关 “ 化 心 理 学 ” 内容 进 的 引。在 美 国加 利福 尼亚 大学 巴 巴拉 分校 ( nvrt o C l U iesy f ai i - fri, at abr ) 进 化 心 理 学 研 究 中 心 ona SnaBraa 有 (etro vltnr pyhlg) 其 国际组 织是 cne r oui ay sco y , f e o o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

近代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81人名单近代中国人才辈出,因此,在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就汇集了在文、理、工、医等各学科方向能够独当一面的卓越人才。
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成立,然而直到20年后的1948年3月,才正式召开了院士评议会,当选出首届院士,共81人。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合影具体名单如下:姜立夫(1890.7.4-1978.2.3),数学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许宝騄(1910.9.1-1970.12.18),数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陈省身(1911.10.28-2004.12.3),数学家,伯克利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创始人。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在数学多个领域有杰出贡献,有「”华氏定理”等。
▲ 陈省身和华罗庚夫妇苏步青(1902.9.23-2003.3.17),数学家,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
吴大猷(1907.9.29-2000.3.4)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物理学之父。
吴有训(1897.4.26-1977.11.30),物理学家,国立中央大学教授,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奠基人。
李书华(1889.2.10-1979.7.5),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叶企孙(1898.7.16-1977.1.13),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始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赵忠尧(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
▲ 梅贻琦(前排左二),叶企孙(正中),赵忠尧(前排右二)严济慈(1901.1.23-1996.11.2),物理学家,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饶毓泰(1891.12.1-1968.10.16),物理学家,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研究进展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研究进展何世斌;柴连琴;谭珺隽;沈尧;周萍;马云峰;李立家【摘要】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在染色体、间期细胞核和DNA纤维上进行DNA序列定位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年来,围绕提高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性,不断将免疫染色、量子点和微流控芯片等物理化学技术引入到荧光原位杂交中,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荧光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免疫染色-荧光原位杂交(immuno-FISH)、量子点-荧光原位杂交(QD-FISH)和微流控芯片-荧光原位杂交(FISH on microchip)等多种新技术及其检测特点,如快速、灵敏、动态、多样化等.随着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将在细胞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植物科学学报》【年(卷),期】2014(032)002【总页数】6页(P199-204)【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免疫染色;量子点;微流控芯片【作者】何世斌;柴连琴;谭珺隽;沈尧;周萍;马云峰;李立家【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43分子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为宏观细胞学和微观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架起了一座桥梁。
早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是建立在细胞核和染色体基本特征上的,如染色体的长短、臂比、着丝粒、端粒、核仁组织区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的出现标志着分子细胞遗传学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
近年来,随着物理、化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免疫染色、量子点和微流控芯片等不断被引入到荧光原位杂交中,促进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的发展。
发酵工程研究进展

发酵工程研究进展1.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发酵工程是泛指利用微生物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
它包括厌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酒精、乳酸、丙酮丁醇等)和有氧发酵的生产过程(如氨基酸、柠檬酸、抗生素等)。
发酵技术是人类最早通过实践掌握的生产技术之一,产品也很多,以传统食品来说,东方有酱、酱油、醋、白酒、黄酒等,西方有啤酒、葡萄酒、奶酪等。
这些发酵食品都是数千年来凭借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在没有亲眼看到微生物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微生物生产的产品。
1.1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发酵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自然发酵阶段:这个阶段为从史前到19世纪末,主要特征为人类利用自然接种的方法进行传统酿造食品的生产。
(2)纯培养厌氧发酵技术的建立:这个阶段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特征为人类在显微镜的帮助下,把单一的微生物进行纯培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厌氧发酵生产酒精等工业产品。
(3)通气搅拌发酵技术的建立: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技术特征为,成功地建立起深层通气进行微生物发酵的一整套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微生物有氧发酵的通气量、温度、pH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使得抗生素、柠檬酸、酶制剂等好氧发酵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是现代发酵工业的开端。
(4)代谢调控发酵技术的建立: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技术特征为,以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为基础,研究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机制,选择巧妙的技术路线,人为地控制目的代谢产物的大量合成,从而得到所需产品。
(5)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建立:这个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技术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在微生物菌种选育方面的应用,为发酵工程技术带来了方法上、手段上的重大变化和革命。
②计算机控制发酵技术,固定化细胞技术,发酵工程优化控制技术,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发酵与提取设备的应用,使发酵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2013年考研统计过线率

郑州大学
有机化学
41
68
89
103
301
104
吴琼
化学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
63
67
179
309
105
谢宁
化学
郑州大学
分析化学
56
67
96
87
306
106
宋静静
化学
中南大学
无机化学
复试不过
62
65
133
106
366
107
马金勇
化学
湖南师范大学
物理化学
复试
49
68
115
92
324
09生物过线46人,总人数88人,过线率52.3%;09地1过线19人,总人数61,过线率31.1%;09地2过线12人,总人数68,过线率17.6%;09化学过线24人,总人数59,过线率40.7%;理工系考研过线101人,总人数277人,过线率为36.5%。
121
354
4
刘杭
生物
华中农大
微生物
43
59
104
125
331
5
孙会
生物
郑大
生物工程微生物
49
62
127
124
362
6
李锦
生物
武汉大学
发育生物学
复试过
60
65
145
109
379
专硕
7
侯肖楠
生物
华中师范,
遗传
56
67
97
107
327
8
李伟杰
生物
华中科技大学
河南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探索

和人才培养 等方 面取得 了可喜 成果 ,促进 了地 方科 技进 步 和经 济 发展 。这 些 实 验室 在 建 设 和发 展 中 ,
形 成 了 自己的特 色 ,积 累 了成功经 验 ,值 得研究 和
调 控技术 等 ,坚 持基 础性 研 究 与 生 产 应 用 直 接 衔 接 ,发展 植物 逆境生 物学 和旱作农 业 与节水灌 溉农
E p o a in o o sr ci n a d d v l p n fk y x l r to n c n tu t n e eo me to e o
l b r tre n He a i e st a o ao is i n n Un v riy
DONG e , W U a W i Ch o
,
( eate t f q i n & Lb r o , ea nvrt, a eg 70 1 C ia D pr n up t a oa r H nnU i sy K i n 50 , h ) m o E me ty ei f 4 n
Ab t a t a e n t e r s ac f c n t cin a d d v lp n fAd e i e ilg y L b r tr n He a sr c :B s d o h e e r h o o s u t n e eo me t o v r t s B oo y Ke a o ao i n n r o s i y
设 、科 学研 究与 发展 、人源自培养 与学 术交 流 、促 进 经济 与社会 发展 等方面 ,都发挥 着 十分重 要 的支 撑 与促 进作 用 。各省 市也 根据本 地 区经济 、科 技 和社 会 发展需要 ,有计 划地建 设 了一批地 方重 点实 验室
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与抗肿瘤策略

肿瘤细胞的部分分子生物学问题与抗肿瘤策略探索张海鹏1,张力2,李新兵1,李玉清1,刘庆梅1,张效云3,赵红珊4,杨子军1,杨明川5(1. 涿鹿县医院神经外科,075600河北涿鹿;2. 河北北方学院药学系,075000张家口;3.河北北方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075000张家口;4.北京大学医学遗传学系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100191北京;5.河北省涿鹿县中医院普外科,075600河北涿鹿)[提要]本文提出机体细胞个体恶变为肿瘤细胞而“独立”于机体的细胞求生现象;多细胞真核生物起源于肿瘤细胞。
提出激活有氧呼吸相关线粒体蛋白、调节因子基因之表达的抑制肿瘤甚至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治疗策略,应用维生素B1、辅酶Q10衍生物等等辅助治疗。
[关键词] 肿瘤;细胞,真核;进化;基因,线粒体;自噬;肌萎缩侧索硬化肿瘤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对生命科学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临床抗肿瘤治疗的科学基础。
本文从进化生物学角度,探讨肿瘤细胞的部分分子生物学问题与相应的抗肿瘤策略。
1.肿瘤细胞生物学在进化生物学上的意义作为真核细胞的肿瘤(指恶性肿瘤)细胞却以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1,2],这有力地提示高等动植物肿瘤细胞与原核细胞、生物的亲缘性(这也是肿瘤细胞与机体正常细胞的在细胞生物学上的主要区别,这一点虽然早在1956年就由Warburg提出[1],但以此用于临床有效治疗的文献很少)。
而实验研究已发现,在心肌急性梗死中,心室肌细胞(已高度分化的细胞)糖酵解的关键酶类上调(而有氧代谢的关键酶下调)[3]。
这无疑是一种细胞求生的本能调节和适应。
我们初步推测,肿瘤细胞在细胞生物学上可能是:当有毒物质尚未达到致死剂量时,其通过“独立”于(“叛逆”)机体而实现求生本能的现象(而多数有毒物质可能有潜在的致瘤性)。
也因此,既有偶然性(单基因突变尚不发生肿瘤)又有必然性(细胞求生的本能)的肿瘤细胞的发生,在进化生物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体细胞个体恶变为肿瘤细胞而“独立”于机体的细胞求生现象,说明肿瘤细胞要比一般真核细胞生命力强特别是增殖传代的能力强,这在真核生物起源、进化史上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初步推测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能起源于肿瘤细胞!实验研究已发现,小鼠红白血病细胞株FBL-3(肿瘤细胞)约0.64%自然分化为正常的单核细胞[4],此有力地支持上述假说;而经检索,植物机体同样存在肿瘤现象[5],此更有力地支持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可能起源于对环境适应力更强的肿瘤细胞。
中国大学MOOC 生物类专业课程表(2020年)优质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学校课程类型开课期数总选课人数1植物学强胜南京农业大学专业课5221522植物学刘文哲西北大学专业课6370403植物学姜在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课4169674植物学张乃群南阳师范学院专业课323955植物学刘朝辉中国农业大学专业课360546植物生物学朱诚中国计量大学专业课312297植物分类学侯学良厦门大学专业课171398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应用蔡冲中国计量大学专业课39759植物生理学(全英文课程)莫蓓莘深圳大学专业课186210植物生理学李玲华南师范大学专业课41103511植物生理学宋纯鹏河南大学专业课149212植物生理学陆长梅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2102013植物生理学熊飞扬州大学专业课6895414风景园林植物应用洪婷婷福州大学专业课194115动物学张雁云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41581916动物学周青春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1134819普通动物学谷艳芳河南大学专业课3408220普通昆虫学(一)周兴苗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81796721普通昆虫学(二)周兴苗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81533722水生生物学周琼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4843123储藏物昆虫学白旭光河南工业大学专业课4102424甲壳动物增养殖学阎斌伦江苏海洋大学专业课5196125生理学(上)王世强北京大学专业课21347826生理学(下)罗冬根北京大学专业课2446427生理学汪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业课41685928生理学刘传飞杭州师范大学专业课2447529生理学实验周辰北京大学专业课2663630动物生理学李大鹏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94253631动物生理学宋予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专业课3253632动物生理学实验马明兰州大学专业课1148733生物学核心概念选讲(生理篇)张铭华中师范大学专业课2160034人体解剖生理学武祥龙西北工业大学专业课53235035遗传学(英文)刘夏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课197836遗传学乔守怡复旦大学专业课32036537遗传学何予卿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2310738遗传学余潮南昌大学专业课179139遗传学李京宝西北工业大学专业课194940遗传学张边江南京晓庄学院专业课1104241遗传学李锁平河南大学专业课1111942现代遗传学王亚梅厦门大学专业课63205843遗传学与社会陈火英上海交通大学专业课4940344人类遗传探秘杨易NXU 宁夏大学专业课175045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章军厦门大学专业课83014246遗传学实验张文霞北京大学专业课3501747细胞生物学:细胞社会的奥秘黄峙暨南大学专业课41377148细胞生物学任海云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1516949细胞生物学叶军厦门大学专业课85333050细胞生物学邹方东四川大学专业课1014154651细胞生物学李静首都师范大学专业课2430852细胞的奥秘曾宪录东北师范大学专业课3661353细胞生物学实验薛秀花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1262354细胞生物学实验薛雅蓉南京大学专业课1251755细胞与显微技术实验叶军厦门大学专业课150956动物细胞工程邓宁暨南大学专业课1121157微生物学辛明秀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3910060微生物学陈雯莉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51781461微生物学吴丽萍南昌大学专业课285262微生物学郭峰厦门大学专业课54375063微生物学夏飞陕西科技大学专业课192664微生物学林雁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课2245666微生物学焦新安扬州大学专业课7584167微生物学王刚河南大学专业课2107268微生物学徐淑霞河南农业大学专业课4368971微生物学实验郝晓冉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1107972微生物学实验张霞上海交通大学专业课4838673基础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部分)王新风淮阴师范学院专业课6330174微生物学模块化实验戴亦军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655967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张连茹厦门大学专业课73056076微生物生理学潘皎南开大学专业课3345377食品微生物学彭霞薇北京林业大学专业课1205578食品微生物学郭晓琴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专业课2143679生物化学汪艳璐南昌大学专业课2535580生物化学何海伦中南大学专业课1178782生物化学单志四川农业大学专业课156683生物化学实验杨冬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167684生物化学实验张冬梅南京大学专业课41162985生物化学实验石艳厦门大学专业课3589886基础生物化学何焱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2421787基础生物化学韩召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课42432888结构生物化学杨荣武南京大学专业课13303代谢生物化学杨荣武南京大学专业课89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谢彦杰南京农业大学专业课2149590分子生物学实验尹燕霞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41555191分子生物学郑伟娟南京大学专业课1373892分子生物学刘青珍武汉大学专业课119506793分子生物学卢晓云西安交通大学专业课21447294分子生物学刘静中南大学专业课53113995分子生物学杨献光河南师范大学专业课41087296分子生物学曲良焕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2981197分子生态学赵小虎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150998基因组学杨金水复旦大学专业课31413199基因工程朱旭芬浙江大学专业课22251100基因工程陈建军河南师范大学专业课28346101基因操作原理汪艳璐南昌大学专业课1735102分子生物学简明教程王文雅北京化工大学专业课33645103生态学:管理大自然的经济学赵斌复旦大学专业课12283104生态学娄安如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412012105生态学李韶山华南师范大学专业课11984106生态学王艳荣内蒙古大学专业课11479107种群生态学李德志华东师范大学专业课41825109污染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段昌群云南大学专业课1560110基础生态学严燕儿淮阴师范学院专业课2786111城市生态学达良俊华东师范大学专业课11133112生物信息学魏天迪山东大学专业课662443113生物信息学袁猛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38499114生物信息学范丙友河南科技大学专业课12935115生物信息技术金垚四川大学专业课11508116大学生物学朱玉贤教育部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课14456117生物学概念与途径饶毅北京大学专业课424008118普通生物学高晓蓉大连理工大学专业课25379119普通生物学闫云君华中科技大学专业课14536120普通生物学魏道智福建农林大学专业课45572121普通生物学胡春红周口师范学院专业课11169122普通生物学实验(细胞与分子)薛秀花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35308123普通生物学实验(个体与生态)宋宏涛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32599124普通生物学实验余娴文厦门大学专业课15495125生命科学基础谭信北京理工大学专业课414270126生命科学导论郑用琏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613607127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卢大儒复旦大学专业课11332128现代生物学实验技术鲁吉珂郑州大学专业课11168129生物学实验基本技术与方法叶覃江苏师范大学专业课1444130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郑惠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课12322131生物统计学管荣展南京农业大学专业课625795132生物大数据何华勤福建农林大学专业课723526133生物教学法张颖之首都师范大学专业课48830134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刘福林商丘师范学院专业课67181135中学生物教学设计曹志江南京师范大学专业课21242136生物技术概论周选围上海交通大学专业课11138137食品发酵技术张浩玉洛阳理工学院专业课1537138发酵工程与生活林标声龙岩学院专业课52698140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张连茹厦门大学专业课43206142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吴水才北京工业大学专业课31337144医学图像处理刘惠大连理工大学专业课55351145神经生物学概论俞洪波复旦大学专业课27417146神经工程学明东天津大学专业课11330147奇异的仿生学刘燕吉林大学专业课1156663148免疫学张吉斌华中农业大学专业课414125149进化生物学陶士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业课21262通识课1微生物的世界陈峰上海交通大学通识课346542生物演化顾红雅北京大学通识课4321603生命的教育吴根福浙江大学通识课117624生命的奥秘-不朽的基因李曦山东大学通识课17365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吕红复旦大学通识课4178506植物与人类田兴军南京大学通识课6150617生物材料伴我行谭志凯湖南大学通识课681828生态之美李庆顺厦门大学通识课25829生命科学与数码革命魏天迪山东大学通识课2171610生命科学发展史孟和上海交通大学通识课252911生命科学与伦理吴能表西南大学通识课51132012趣味生物学实验郭卫华山东大学专业课41230013走进性科学江剑平福建师范大学通识课86790314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包国章吉林大学通识课123328315自然保护与生态安全:拯救地球家园黄柏炎暨南大学通识课710592316生活与生态杨永川重庆大学通识课1195917营养与健康郑伟娟南京大学通识课18营养与食疗张浩玉洛阳理工学院通识课51024119心理活动之生理奥妙——生理心理学漫谈张铭华中师范大学通识课2229720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杨玉珍郑州师范学院通识课152021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武祥龙西北工业大学通识课21495723生理与生活张成首都师范大学通识课199524生活中的DNA 科学谢建平西南大学通识课31530925生活微生物圈赵玉萍淮阴工学院通识课160226人体科学袁崇刚华东师范大学通识课129513327奇妙的昆虫世界刘长明福建农林大学通识课530802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张铭华中师范大学通识课72232229诺贝尔奖与生命科学张玮玮首都师范大学通识课1579中国大学MOOC 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010-********推荐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1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DNA:最常见,是Watson和Crick提出的双 螺旋模型,是钠盐存在,92%湿度下的结构, 3.4nm,10bp。 Z-DNA:1979年Rich等发现的,左手螺旋, 分子骨架呈锯齿型,4.46nm,12bp,碱基靠 近螺旋的外表面,不是体内DNA或RNA的主 要形式。 A-DNA:75%湿度下的结构,2.8nm,11bp, 20℃倾斜,RNA中也存在。 A-DNA的意义在于它是RNA及RNA与DNA杂 合体的主要螺旋形式。
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促 进下开始的,最开始是作为模式生物,后来不断发展, 已成为研究微生物学的最有力的手段。
/tdb/mdb/mdb.html
截止到2001年4月: 43种微生物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 100多个正在进行之中;
三、大肠杆菌基因组
(3)S型菌的无细胞抽提液试验 活R菌+S菌无细胞抽提液——长出大量R菌 和少量S菌
以上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III型细菌细胞内可 能存在一种转化物质,它能通过某种方式进入RII型 细胞并使RII型细胞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转变为SIII 型细胞。
1944年,美国科学家Avery等人又对实验进行了修改: • 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外培养——没有生长现象 • 活的R型菌——体外培养——只能分离出R型菌 • 二者混合培养——能同时分离出S型菌和R型菌(S型菌 能分离给后代); • 从加热杀死的S型菌分离种种物质,如蛋白质、荚膜多 糖、DNA、RNA等,分别与R型菌体外培养 DNA能使R型转化为S型。所以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 物质。
2、复制过程:起始——延伸——终止
①起始:识别复制起点,合成引物,在起点 形成引物—模板复合物,按碱基配对加上 第一个核苷酸,这个阶段最重要,因为调 控主要发生在复制起始阶段。
②延伸: 主要是DNA聚合酶Ⅲ的作用 回环模型
③终止:终止位点(ter),终止蛋白Tus识别 ter序列,并阻止复制叉移动 。
染色质:细胞静止期在光学镜下看到的颗粒状的物质,是 由许多核小体连接形成的串珠状,染色质折叠,浓缩形成 染色体。
2、染色体及染色体包装模型
核小体→染色质纤丝→超螺旋环 →中央骨架→染色单体→中期染 色体(2条姐妹染色单体)
长度压缩 8000~10000倍
J. Painta & D. Coffey (1984) 提出的“染色体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4、端粒酶的作用 ①端粒:真核染色体末端特殊的结构,含有重复序 列,并结 合蛋白质。 功能:- 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帽子” - 参与间期核三维结构的建立 - 有利于染色体末端的复制 端粒DNA组成单一,富含G的重复序列,不含遗传信息。
②端粒酶
1.5 基因结构和基因组 一、基因结构和基因概念的发展 1、基因结构 ORF
患典型症状,而且在病斑中还能分离出正常病毒粒
子。
HR
HR的蛋白质外壳
HMV
HMV的核酸
HR 抗血清
TMV 抗血清
抗血清处理,证明杂 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 来自病毒1,而非病 毒2 杂种病毒的后代的 蛋白质外壳表现为 病毒2,而非病毒1
遗传物质是核酸(RNA)而非蛋白质
病毒的拆开和重组实验
1.2 DNA的结构和复制 一、DNA的结构
2、基因组:单倍体细胞所含的全套遗传物质(核基 因)。 细胞器基因组:如线粒体,叶绿体基因组等。 基因组的大小,不同生物是不同的.
核基因组
染色体
基因(核DNA)
遗 传 物 质
质体基因组(DNA) 细胞器 基因组 细胞质 基因组 非细胞器 基因组 叶绿体基因组(ctDNA) 线粒体基因组(mtDNA) 共生体基因组(果蝇因子) 附加体基因组(细菌质粒)
吸附 10分钟后 用捣碎器 使空壳脱离 离心
上清液中含 15%放射性
沉淀中含 85%放射性
沉淀细胞进一步培 养后,可产生大量 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
吸附
10分钟后 用捣碎器 使空壳脱离
离心
上清液中含 75%放射性
沉淀中含 25%放射性
沉淀细胞进一步培 养后,可产生大量 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rRNA:以转录单元的形式串联在一起,每一个转 录单元以16s—23s—5s的顺序串联排列,16s和 23srDNA以及它们之间的间隔序列广泛用到微生 物的分类鉴定中,与蛋白质基因的单拷贝相比, rDNA以多拷贝数存在。
tRNA:tRNA的种类较多,tRNA基因也有转录单 元,K12有86个tRNA基因,形成43个转录单元。 多数基因以基因簇的形式存在,在复制起点附近。 重复序列:比真核少,而且大多是短重复序列, 主要的有REP、ERIC、Chi等,它们都与染色体的 重组有关,Rhs是最大的重复序列。 插入序列和转座子: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接合作用中起作用。 噬菌体及其残迹:K12除λ-phage外,还含有一些 缺陷性的和隐蔽原噬菌体。
由DNA、RNA、蛋白质组成,蛋白质主要是参与 DNA折叠的,称类组蛋白,最多的是HU蛋白。 DNA是呈高度螺旋的,以不规则小体存在即拟核, 在对数期的细胞中,拟核不只1个。
大肠杆菌的染色体
三、细菌染色体的复制 1、必要条件: 与复制有关的蛋白质、酶和复制起点,其 中DnaA和DnaB蛋白是必需的,它们突变后, 复制不能启动。
2、基因概念的发展
移动基因(跳跃基因):转座子
断裂基因:内含子、外显子 重叠基因:同一段DNA不同的读码或终止方式, 产生不同的表达产物。一般常见于原核生物。
A
B A B
假基因:与正常基因序列高度同源,但是不表 达。
二、基因组学 1、基因组学:研究生物体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组成、 不稳定性及功能的一门学科。 结构基因组学:基因组成结构、序列特征、基因作 用和定位。 功能基因组学:序列与功能的关系,表达调控,基 因和环境关系。
四、φX174噬菌体的基因组 较小,20面体,DNA为单链环状,序列分 析由Sanger1977年确定。
3、复制的几种主要方式 双链环状DNA有3种复制方式:θ型、滚环 型、D型。 ①θ型复制
②滚环复制 φX174,
细菌质粒的复制方式
③D环复制: 线粒体DNA的复制方式
1.3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及其复制 一、染色体数目和大小
一般以环状、双链,共价闭合的形成存在,一般 只有1条。
二、细菌染色体的结构
第一章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1.1 证明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 一、细菌的转化(transformation) 1、转化的概念:一种生物接受了另一种生物的遗传 物质而表现出后者的遗传性状,或发生遗传性状 改变的现象。 2、转化实验介绍:F.Griffith,1928 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双球 菌) SIII型菌株: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致病性 RII型菌株:无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致病性
二、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
1、真核生物染色体复制的特点 ①真核细胞染色体复制只在S期。
②复制子只有起始点,没有终止点,也是双向复制, 它的终止靠的是相邻复制子汇合。 ③复制子比原核小,复制速度也慢。 ④染色体在全部完成复制之前,起点不再启动,快 速生长时靠的是采用更多的复制起点。
2、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及有关蛋白质 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数量很多,有5种 主要的。
(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
在DNA中存在着包括 合成蛋白质外壳在内 的整套遗传信息。
三、病毒重建实验
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 Fraenkel-Conrat (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TMV)进行了著 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将TMV在一定浓度的苯酚溶液中振荡,就能将 其蛋白质外壳与RNA核心相分离。分离后的RNA 在没有蛋白质包裹的情况下,也能感染烟草并使其
一些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组的比较
生 物 单倍体的染色体 数 23 4 7 1 1 1 1 分子量约数 核苷酸对数 已知基因数
人 黑腹果蝇 粗糙脉孢菌 大肠杆菌 噬菌体T4 噬菌体λ 噬菌体MS2
3~~5×1012 7.9×1010 2.8×1010 2.5×109 1.1×108 3.2×107 1.1×106
5~~7×109 8.0×107 4.5×107 4.6×106 2.0×105 4.8×104 3.5×103
~~4,000 5,000~6,000 >500 ~~1,027 ~~135 ~~35 3
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 1985年提出; 1990年正式开始实施; 2001年2月,测序工作完成; 后基因组时代(Postgenome Era)
催化超螺旋化或回到松驰状态的酶类称为 拓扑异构酶,可分为Ⅰ制方式 1、半保留复制:CsCl密度梯度离心证实。
2、复制起点、方向和复制单位
定点起始:称复制起点(ori),原核只有一个起点, 真核有多个起点,酵母菌的起点也叫自主复制序 列(ARS)。 复制子:复制区,原核只有1个,真核有多个复制子。
长出S菌
只有R菌
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 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 型。且 DNA 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 S 型菌株转 移给R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
Avery在四十年代以更精密的实验设计重复了以上实验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A. D. Hershey和M. Chase, 1952年
•以SV40 DNA复制为代表,除聚合酶外还需要 有一些有关的蛋白质
3、真核DNA复制 ①复制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