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肝的认识

合集下载

浅谈疏肝健脾安神法治疗失眠

浅谈疏肝健脾安神法治疗失眠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 2 3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0 2 — 0 0 1 3 — 0 2
失眠, 表 现 为不 易入 睡 , 或 睡 中反 复 苏 醒 , 或 早 醒 不 能 够再 现肝 郁 化 火 的证 型 , 子病 及 母 故 又 可 引 起 心 火 炽盛 , 火为热邪,
药 出版社 , 1 9 9 9 , 8 : 1 1 2 .


【 4 降 刘坤. 吴鞠通医学全书・ 吴鞠通案『 M 1 . 第1 版. 北京: 中国中医
药 出版 社 , 1 9 9 9 , 8 : 3 4 4 .
浅谈疏肝健脾安神法治疗失眠
许 平 刘 岩
关 键词 : 疏 肝健 脾安 神法 ; 失 眠

l 3
细, 二两 ) 、 龟板( 炙, 四两 ) 、 枸杞子( 四两 ) 、 当归( 炒黑 , 四两 ) 、 肉
苁蓉 ( 六两 ) 、 小茴香( 炒黑 , 四两 ) 、 鹿 角胶 ( 六两 ) 、 沙苑蒺藜( 二 两) 、 补骨脂( 四两 ) 、 人参( 力 绵者 以九 制洋 参 代之 , 人 参 用二 两 , 洋 参用 四两 ) 、 杜仲( 二两 ) 。 上 味极 细末 , 炼 蜜为 丸 , 小 痦 子大 , 每服 二 钱渐加 至 三钱 。 大 便溏 者 加莲 子 、 芡实 、 牡蛎 各 四两 , 以蒺 藜 、 洋 参熬 膏法 丸 。 淋 带 者 加桑 螵蛸 、 菟 丝子 各 四两 。瘕 久聚 少腹 痛者 , 去补 骨 、 蒺藜 、 杜仲 , 加 肉桂 、 丁香 各二 两 。 吴鞠 通 的 以上 医案 , 体 现 了他诊 治 月经病 重 视奇 经八 脉 的思 想, 为后世 月 经病 从奇 经八 脉论 治树 立 了榜样 。

浅谈乙型肝炎的中医药临床治疗

浅谈乙型肝炎的中医药临床治疗

3 治疗 乙型肝炎 的中成药
3 . 1 甘草甜素片
别名 为强 力新 ( S NMC ) 、强力 宁 。具有皮 质激 素样作 用 , 可 调 节免 疫 作 用 、保肝 和抗 纤 维 化 。适用 于急 、慢 性 病 毒 性肝 炎 ,中毒性肝 炎 ,肝硬化 ,流 行性 出血热 等 。 片剂 : 甘 草甜素 片 5 0毫 克 ,7 5毫 克。 注射 剂 : 强力 宁注射 液 2 0毫 升 ,含 甘草酸单胺 4 O毫 克 , 半胱 氨酸 2 O毫克 ,甘氨 酸 4 0 0毫克 。 使 用 方 法 :① 静 脉 滴 注 , 强 力 宁 ( 或 强力 新 ) 注 射 液,每 次 6 0~ 1 2 0毫 升 加 入 5% 或 l 0% 葡 萄 糖 注 射 液 2 5 0 ~5 0 0毫 升 ,每 E t 1 次 ,疗程 l~3个 月 。待 丙氨 酸氨 基 转移 酶 明显 降低 后可减 量 ,后可 改服 甘草甜 素片维 持 。② 口服 , 甘 草甜素 片 , 每次 1 5 0毫克 , 每 日 2~ 3次 。疗程 l~3 个月。 注意事 项 : ①不 良反应 。少数 患者在 应用 过程 中有头晕 、 恶 心 、胸 闷 、 口干 、乏力 、皮疹 和 低 热 ,不 须 处 理短 期 内 即可 自行 缓解 或 消失 ; 个别 患者 可 出现低 血 钾及 血压 升高 。 长 期 应 用极 少 数 患 者 出现 轻 度面 部 或下 肢 水 肿 ,极个 别 出 现 体 毛增 生 。 ② 长 期 大 剂 量 应 用 应 监 测 血 钾 、血 压 变 化 。 ③ 甘 草 甜 素 口服 后大 部 分 在 胃 内分 解 为甘 草 次 酸 ,易发 生 类 似醛 固酮增 多症 的临床表 现 。
1 . 1 湿热 中阻型
般 属慢 性活动 性肝 炎 。临床表 现为胁 胀脘 闷 ,厌 油恶 心纳 呆 ,身 目发 黄 ,尿 黄 ,大便 黏 滞 或 先 干后 溏 ,肢 体 困 重 ,倦 怠 乏 力 ,舌 苔黄 腻 ,脉 弦数 或 弦 滑数 。病 机 为湿 热 之 邪 扰 于 肝 胆 ,疏 泻 不 利 ,以 致气 机 失 调 ,湿 热 中阻 。治 疗 以 清热利 湿 、疏肝健 脾为 主 ,常用 中草药 有醋 柴胡 、茵 陈 、 板 蓝根 、蒲公 英 、金钱 草 、茯苓 、炒 白术 、车前子 、炒 栀子 、 牡 丹皮 、炒 知母 、小蓟 等 。

常用中药肝损害

常用中药肝损害

浅谈常用中药的肝损害【摘要】本文就常见致肝损伤的中药及其成分与致肝损害机制及临床特点及加强预防措施等作简要述。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合理用药,才是防止中药引起肝损伤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药;肝损害近年来中药及其制成品所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增多之势,而中药所引起的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20.04%一74.14%不等[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重视中药的肝损害。

1 中药引起肝损害的原因1.1 中药因素①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非常复杂,表现出药效和药害的双重性。

即既可治疗肝病,同时也能引起肝损害,如大黄、柴胡;②对一些中药的毒性认识不足,传统认为“无毒”的中药品种,现代临床却发现其具有肝毒性,如黄药子、天花粉、番泻叶、何首乌等。

③中药中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的情况不少,可因误认误用而致中毒。

如防己有广防己、粉防己,广防己临床己报道有肝、肾毒性。

④中药因产地、种植、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运输贮存等条件不同,也可影响其药效和不良反应,⑤中药引起的肝毒性损害也与剂型、剂量、用药时间过长、配伍和使用方法等有关,如服用大剂量未经炮制的生首乌会导致肝脏的损害。

⑥不按照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本特征使用中药,违反禁忌原则。

1.2 患者因素①患者缺乏对某些中药制剂具有肝毒性的认识,因而服用中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肝损害。

②患者因年龄或健康状况和个体差异,在常规剂量也可发生毒性反应;③某些人存在遗传性肝脏代谢缺陷的疾病,容易导致药物性的肝损伤。

中药中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分为三类,有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1.2.1 常见植物药物及其肝损害的临床症状见下表[2]—[8] 1.2.2 单味动物药如蜈蚣、蟾蜍、斑蝥、青娘虫、穿山甲等[9] 1.2.3 单味矿物药如朱砂、雄黄、铅粉、硝石、砒石、代赭石、胆矾、硫黄等[9]。

2 中药引起肝损害按照其所含的主要成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2.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是一类植物性毒素。

浅谈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浅谈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浅谈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病程长,病势缠绵,反复难愈,危害较大,部分病人可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按本病演变的不同病期,制定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健脾、滋肾养肝等治法,临床用之,疗效显著。

一、清热解毒法适用于乙型肝炎初起之湿热蕴结时期,症见胁痛,口苦而粘,脘闷泛恶,颜面巩膜发黄,小便黄,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自拟虎杖解毒汤:虎杖、蒲公英、贯众、绵茵陈、田基黄、滑石、泽泻、栀子、大黄。

例一:熊某,男,25岁,2006年4月10日诊,患者半年前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疗好转,近一月来,自觉乏力、口苦、右胁胀痛、纳呆、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体检:肝肋缘下1cm,质软无压痛,脾未扪及,巩膜中度黄染。

肝功能检查:alt191u,ast89u,tbil120u,dbil85u,ibil35u,hbsag+,hbeag+,抗-hbc+。

诊为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湿热蕴毒,治当清热解毒,兼以利湿。

处方:绵茵陈、郁金、虎杖、贯众、田基黄、滑石、泽泻、柴胡、大黄等。

服上方20余剂,湿热之邪大减、诸症均有改善,肝功能检查正常。

后以本方加减,经近三个月的治疗,乙肝dna检查转阴,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缠绵难愈,与湿热疫毒之邪相似,故祖国医学认为乙肝病毒属于一种湿热疫毒,故清热解毒法应贯穿于治疗乙型肝炎的始终。

方中虎杖、蒲公英、贯众、田基黄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滑石、泽泻利湿于下,使湿从小便而出,栀子清泄三焦之热,大黄降泄瘀热,此方重点攻邪,以期达到邪祛正安的目的。

二、活血化瘀法适用于乙型肝炎急性期过后所致的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症见两胁胀痛,或呈刺痛,痛处固定,甚至肋下可触及痞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自拟疏肝活血软肝汤:柴胡、香附、当归、赤芍、白芍、丹参、红花、郁金、川芎、鳖甲、牡蛎、夏枯草、三七。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几个问题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几个问题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几个问题
刘平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00(0)S1
【摘要】中医中药在肝病的临床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如何进一步拓宽临床思路,发掘中医药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是我们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现就侵性肝病治疗中常见的临床问题,如抗病毒、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以及清除腹水等,从中医药的临床特点,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角度出发,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总页数】2页(P1-2)
【关键词】慢性肝病;中医中药治疗;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抗肝纤;临床疗效;中医治法
【作者】刘平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中医中药治疗肝硬变腹水临床治疗病案分析总结 [J], 李成洙
2.中医中药治疗治疗不孕症的疗效观察 [J], 徐海燕
3.中医中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护理体会 [J], 赵君红
4.立体适形放射治疗辅以中医中药治疗腹腔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J], 高钧;孙英华;贾立红;王熠欣;成庆杰;张伟中;李珑
5.浅谈对中药处方的认识——就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对中药处方的认识 [J], 刘小霞;张庆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谢兆丰老中医治疗肝癌的经验之浅谈

谢兆丰老中医治疗肝癌的经验之浅谈
J d , azo gS di me o , i e o gn Y n ynQn r to . a uSni me dWige i u Xioh n a e t dZ s nR u a, ag i igeme d e h e h h h
【 y r s Xi Z a fn ; l ia e p r n e He ai c c o ; rame t f e e ws Ke wo d 】 e h oe g C i c l x ei c ; p t i ma T et n v nl n e ca n r os a
肝 癌 是 常 见 的 恶 性 肿 瘤 之 一 。因其 起 病 隐 匿 ,难 以早 期发 现 、早 期 治 疗 ,恶 性程 度 高 ,死 亡 率 高 , 被 称 为 “ 中之 王 ” 癌 ,
血 化瘀 、清 利 湿 热 、攻毒 散 结 等法 调 治 ,而 扶 正 则 是 因 为 罹病 之 人大 多是 年 老 体 弱 , 即 使壮 实 之 人 得 之 ,亦 常 有 脾 气 亏 虚 ,
C C 中 医 临 床研 究 2 1 年 第 3 第 2 JM 01 卷 期
.O 一 1 5
谢 兆 丰 老 中 医 治 疗 肝 癌 的 经 验 之 浅 谈
Ex e i n eo E Z a —e g f rte t g h p t a c n ma p re c f XI h o f n o ai e ai c r i o r n c
【 关键词 】 谢兆丰;老 中医经验 ;肝癌;治疗七 法
[ b tat E pr neo EZ a— n rraig e accrio . ra n eai crio yS u a eu L q S ni A s c] x ei c f h of gf et pt ac ma Tet gh pt ac ma h gnJ y , ii aj , r e XI e ot n h i n i c n b i e J n i iiXi zo gS ni me o , n r i iXi zo gS ni me o , o u u y , aze gSnimeh d X ei Z uh i i p q, a h n aj t d Qige s , a h n aj t d Hu x e au Xiohn aj to , ixa h su, a L o e h L h o e h H e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一、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人的整体健康为目标,注重积极预防和保健,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从而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

本文旨在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进行浅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⒈阴阳平衡: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人体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⒉气血调理: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气血的畅通和充盈,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调节情绪可以调理气血。

⒊五脏调养:中医养生认为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和情绪。

通过调养五脏,可以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

⒋祛邪扶正:中医养生注重排除体内的邪气,增强人体的正气。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调节生活习惯可以实现祛邪扶正的效果。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⒈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药膳搭配和季节性的食物选择。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选择适当的食材和制作方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⒉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推崇适度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活络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⒊心理调节: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情绪,认为情绪的不平衡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通过学会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来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平衡。

⒋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借助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和经络通畅。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帮助舒缓疲劳、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等。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⒈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体质、疾病状况和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非常重要。

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强调动静结合,既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又要保持充足的休息。

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过度劳累。

⒊循序渐进:中医养生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和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中医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学术,阐明药物功效和应用,是中医药理一大特点。

其中以四气五味为运用中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中药性能的核心。

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四气五味,对学好方剂和指导医疗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现就四气五味的运用原则,配伍方法和性味取舍等问题概述如下。

1、运用原则(一)四气是指寒凉温热四性。

运用原则是:“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温性,热性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症;寒凉性药如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等,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阳热症。

温热与寒凉药同用,则多用于寒热错杂症。

(二)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寒、咸五味,“辛散能行,”“甘能补能和”,“酸能涩能收,”“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

”运用原则是:辛味药如麻黄,川芎,半夏等多用于外邪袭表,气滞血瘀,痰湿等症;甘味药如生地,鹿茸,黄芪,阿胶等多用于阴阳气血诸虚症;酸味药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金英子,白芍等,多用于久病滑脱虚症;苦味药如大黄,葶苈子,槟榔,莪术等多用于瘀结,痰饮,积滞,气逆,湿阻等症;咸味药如芒硝,牡蛎,鳖甲,海藻,等多用于瘰疡,瘿瘤,血分瘀结,大便燥结等症。

大部份药物只具有一性一味,即使多味药也是其中一味为主,绝无二重性。

诚然单行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因此必须相互配伍运用。

2、配伍方法:(一)辛甘温热法:辛甘发散以治寒症。

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为发散风寒,如桂枝汤,用辛、甘、温配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外感风寒症;二为发散风,寒,湿如桂枝附子汤,用甘大热附子,辛、甘、温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痹阻筋脉症。

(二)辛甘化阳以治阴虚里寒症。

主要用于三种情况:一为心阳虚,如桂枝甘草汤,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配甘草益气。

二药辛甘合化,阳气乃生,用于心阳虚心悸症;二为脾阳虚,如附子理中汤,甘辛大热附子,干姜配人参,白术,甘草合化,温中助阳,益气健脾,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三为肾阳虚,如四逆汤,用甘辛大热附子,干姜温肾回阳,配甘草益气补虚,合为辛甘化阳,回阳救逆要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浅谈中医对肝的认识 摘要:“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体阴而用阳。中医认为肝脏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一方面取决于五脏气机的好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肝之疏泄不利,则五脏气机不畅,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可以引发各种疾病。如今,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肝病的认识也逐步加深。 关键词:肝;中医;肝病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器官,是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中心,是重要的解毒器官,不论是外来的,或是自身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要经过肝脏处理,使毒物成为比较无毒或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最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中医认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气能够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肝脏可以分泌胆汁促进食物的消化。肝的作用很大,古人对肝的认识也很深刻。 1 中医对肝的解剖学认识 《灵枢经》说:“阙,……在下者肝也”,这里“阙”指的是胸廓,在下即指季肋部,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肝的位置在季肋。《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难经·四十二难》又说:“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文中所言肝重与现代肝脏解剖学的认识,男性平均肝重1450g大致相近。前者所言肝独有两叶当指肝脏本身,后者似指肝脏下面之胆囊、肝门等邻近器官,这些虽描述不尽精确,但反映了中医关于肝脏最早的解剖学概念。 2 肝的生理功能 2.1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在正常情况下,肝就是依其条达疏泄之性来保证其本身和其他脏腑的正常活动的。疏泄功能体现在:一是调精神而出谋虑。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肝有密切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宣明五气论》也说:“肝藏魂”,“谋2

虑”和“魂”都是精神情志的反映,《灵枢·本身》篇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唐容川说:“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这些论述都反映了人的精神情志与肝脏的关系,肝疏泄正常,气机调达,则精神畅悦,疏泄失其常度则引起神志方面的改变,反过来,任何情志的刺激则都可导致肝气的郁结和逆乱,二者互为因果。同时,由于气机郁滞,常可引起血行受阻,气滞血瘀,或为气血逆乱。《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临床所见肝气郁结者多有两胁胀痛、胸闷不畅,而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等现象,都说明肝的疏泄作用与气血运行的关系。其二是促进消化,以助吸收,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消化吸收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而脾胃升降和胆汁的分泌又必须依赖肝的正常疏泄,如果疏泄失调就会出现相应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脘闷腹胀或大便溏泄等。 2.2 主藏血而调节血运:《六节藏象论》说:“肝者……其华在爪,……以生血气,”《素问·五脏生成论》说:“故人卧而血归于肝”,李梃《医学入门》也提到“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些都是说明肝脏对于血量的调节作用的。血液在人体保持一定衡量,以供机体之需要,当人体进行剧烈活动或白天从事其他活动时,机体需血量就多,而当夜间睡眠或休息时,则机体需血量相应减少。需血量多时,肝脏就排出贮存的多余血液;需血量少时,则多余血量又归肝脏。古人认为肝为藏血之脏,藏血这一生理过程对人体的正常代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唐容川说:“治一切血症总不外乎理肝也”,又说:“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 中医的整体观认为,人体脏腑气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靠相互协调和制约来保证其生理功能的完成,肝脏亦然。以肝而言,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有赖于肾水之滋养,营血之濡润,肺金之制约,脾土之栽培,方遂其条达畅茂之性,得为柔和之体,为无病之肝,四者若失其一,兼或气血失调,皆可变生疾病,同时肝的疏泄周转功能又有助于脾胃气机的升降、饮食的消化和吸收、肺气和宣发和敷布、胆汁的排泄及气血的周转,它们是一个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共同协调,维持脏腑气血的平衡。 3

3 肝的病理特点 各种肝病的生成在中医看来,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不及或障碍,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所以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4 中医关于肝病的分类 4.1 肝郁: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导致气血郁滞,一般以气郁为先导,先由情志郁结,引起气郁,继而使血行障碍,造成血瘀,在气表现为郁郁寡欢,意志消沉,胸胁苦满,饮食呆钝,甚至烦躁易怒;在血则胁痛如刺,肌肉消瘦,赤痕纹缕及妇女月经不调等。肝郁是为疏泄无能,作用不及,其性消沉,木不疏亦可影响中焦,出现痞满腹胀,消化呆滞等证,另一方面,由于情志忧思郁结,气机不舒,久则化热,郁伏于内,不易发泄,出现急燥忧愤,小便黄赤等,甚或耗气烁血,出现潮热盗汗、失眠惊悸等证。 4.2 肝火:凡肝病机能亢进,出现热证即冲逆现象,统称肝火。肝火之原因,一是肝木与胆火同居,容易形成风火交煽;也可由肝气转化而来,即古人之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由于火性上炎是其症状,以头晕胀,面热面红,口苦口干,目赤耳鸣为最常见,冲逆无制,常可影响他脏,如《类证治裁》所言:“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皆肝火冲激也。”肝火来势较猛,临床表现大都是实证,其治多为苦寒直折。同时应注意到火盛伤阴的一面,泻肝火而勿忘护阴液。 4.3 肝风: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血虚化燥而后生风,故称肝风。因不同于外来之风,4

故亦称“内风”。风性动摇,其主要表现为眩晕欲仆,耳鸣、肢麻、抽搐,亦可引起呕恶、心悸。《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类证治裁》也说:“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为痹、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肝阳化风,上扰清窍,则巅痛、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心烦”临床上概称为肝风证。 4.4 肝虚:肝主藏血,肝虚证多指血虚和阴虚,主要表现为眩晕、失眠、消瘦、脉细弱、面光白,妇女有月经量少,色淡及经闭等。肝虚除血亏而体不充外,还有体衰而气不充的一种,这就包括气血阴阳在内的四种虚证。《圣惠方》上说:“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善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滑者,此皆肝虚之候也。” 4.5 肝厥:厥证有三个特点,一为气自下上逆,二为手足逆冷,三为昏仆不省人事,一般所说的肝厥往往不只一个证候,但总不外这三种现象,如急怒引起之气厥,证见猝然昏倒,牙关紧闭,手足不温,形似中风;肝阳上扰引起之晕厥,证见头目晕眩,昏倒不省人事、汗出、面白、肢冷;肝火上冲导致的薄厥,证见猝仆、面赤、气道不利,喉有痰声,脉弦紧而数;肝肾阴虚内风所致的“痉厥”,证见神昏,舌謇烦躁,手足抽搐,时时欲脱等,临床上称肝厥。 4.6 肝积:肝积为五脏积之一,指肝脏体积增大,按之有形,《难经》上说:“肝之积曰肥气,在左胁下,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咳逆,阂疟,连岁不已”,又说:“脾之积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古人在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结论,只是描述时提法不同,在实际内容上与现代医学是一致的。

5 中医对肝病的治法 传统肝病治法的确立源于《内经》,对肝病的治疗《内经》提出三个原则,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辛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明确地提出了甘缓、辛散、酸收5

三大治法,成为后世治肝的理论基础。 清代王旭高根据肝气、肝风内动和肝火的特点,提出了更为详尽具体的三十个治法,并附列方药,其中关于肝气治法有八个,即①疏肝理气法,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作痛者,用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②疏肝通络法,理气不应,营气痹瘀,络脉阻滞,宜兼通血络,用旋覆花、新绛、当归须、栀子、泽兰;③柔肝法: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用当归、枸杞、柏子仁、牛膝;④缓肝法:肝气盛而中气虚者,用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小麦;⑤培土泻木法:肝气乘脾,脘腹胀痛,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⑥泻肝和胃法:肝气乘胃,脘痛呕酸,用二陈汤加左金丸、白蔻、川楝子;⑦泻肝法: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用川楝子、元胡、吴萸、黄连;⑧抑肝法:肝气上冲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者用吴萸汁炒桑枝、苏梗、杏仁、橘红。 在肝风内动方面,他提出五个法则:①熄风和阳法,即凉肝法,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羚羊角、丹皮、菊花、双勾、决明等;②熄风潜阳法:即滋肝法,用牡蛎、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等;③培土宁风法:即缓肝法,用人参、甘草、麦冬、玉竹等;④养肝法:用生地、归身、栀子、胡麻等;⑤暖肝法:用术附汤。 在肝火方面定出十个治法:①清肝法:用羚羊、丹皮、山栀、黄芩等;②泻肝法:用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芦荟丸之类;③清金制木法:用沙参、麦冬、玉竹、石决明等;④泻子法:肝火实者兼泻心,用黄连、甘草;⑤补母法:用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⑥化肝法:用青皮、陈皮、山栀、白芍、贝母等;⑦温肝法:用肉桂、吴萸、川桂;⑧平肝法:用川楝子、蒺藜、橘叶;⑨散肝法:用逍遥散;⑩搜肝法:用天麻、羌活、防风、僵蚕、蝉衣等。 以上30条治法,全面而具体,符合肝病临床实际,这些治法与方药至今仍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对肝病各个环节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