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文化名人形象建构与产业化资源开发

合集下载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_吴飞

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_吴飞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22(2013)01—0008-4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不断播放,并陆续在欧洲、亚洲多家电视台播出。

这一中国官方的公关行为引起世人高度关注,褒贬不一。

不过,争论的只是方式方法问题,没有人怀疑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性。

事实上,国家形象的建构,历来受到各国的重视。

2002年,英国发起以“酷不列颠”和“创意英国”为主题的国家形象推广活动,试图打造创意产业“领头羊”的新形象。

2003年,法国推出以13名普通法国女子(其中包括8名北非移民或移民后代)为代表的国家形象广告,以反映自身多元文化融合的开放形象。

2006年,美国聘请美籍华裔、前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关颖珊出任公共外交大使,注重利用“名人效应”。

此外,印度努力打造“世界办公室”的国家品牌,瑞士、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也都开展了国家形象的推广活动。

①贾非和内本扎尔在他们合著的《国家形象与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形象,或有利的或不利的形象,或正面的或负面的形象。

有些国家被视为仁义、进步之邦,而另一些则被视为卑鄙、专断之国。

有些国家以工程开发闻名,有些则以设计精巧著称。

无论这些看法如何,它们都影响着投资者或消费者对一国之国家‘品牌’的判断。

而这些判断将部分决定该‘品牌’的销路,或影响其出口,或左右外国投资者的选择。

”俞可平同样认为,“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时代显得特别重要,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损害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损害国家利益,反之亦然。

由是之故,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势必要关注国家形象”。

而肯尼斯·布尔丁亦指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观念和形象,往往会影响其对该国的政策和行为,进而影响国家间的关系。

那么何谓“国家形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又从何入手?当下中国学界关于国家形象研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本文试图简要分析。

文化景观与记忆建构:纪录片《广西故事》的叙事策略和价值表述

文化景观与记忆建构:纪录片《广西故事》的叙事策略和价值表述

RESEARCH ON DOCUMENTARIES纪录片研究在媒体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电视节目成为塑造地区形象、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突出方式之一。

利用好这一传播媒介,将地区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现出来,从而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地区文化的窗口。

纪录片《广西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广西篇章,于2016年3月19日开播,立足于广西的本土风光、历史文化、经济建设等方面,以更广阔的视野解读大美广西,重塑广西形象,提振广西文化自信。

《广西故事》中深掘广西多样的文化符号,以“民族性”的叙事策略、“在地性”的表述方式及故事化的镜像语言等对广西文化进行重塑,使“美丽广西”逐渐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在激发广大受众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情感认同的跨越,进而转化为热爱、传承与保护广西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

一、《广西故事》中的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文化的具象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的凝结式标示,反映了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质”[1]。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各地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

纪录片《广西故事》从多元融合的视角出发,全景式地呈现出了鲜明的广西特色,如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物传奇等,展示出了广西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这些文化符号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时,也成为了展现广西地域形象的代表性符号,赢得广泛共识。

(一)山水图景的影视呈现广西山清水秀,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这些别致的景色,不仅让众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更成为了当代广西的响亮名片。

以《广西故事》为代表的纪录片则是以影视化的形式将这些山水图景在线呈现出来,并突破了传统文学、绘画等的限制,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广西本土的美景环境,而且与故事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随着广西山水以现代视觉展示的形式进入广大民众的视野,山水符号也逐渐成为了广西形象的代表。

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是广西的优势特征,成为了营造广西形象的不二选择。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

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

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

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

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

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2、课题研究的价值(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

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与功能解析

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与功能解析

145摘 要: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新时期打造中华文化标识、实现区域文化振兴的新举措。

有关“国家文化公园”的理论阐释和建设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

要完整解析“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需从其文化主题、文化载体、空间范围、建设与管理主体、建设目标以及功能价值等几个方面展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中华文化标识意义。

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需首先厘清其文化主题和文化载体,探讨其功能,方可引导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研究逐步深入。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文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涵与功能分类号:G122;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1-145-07收稿日期:2022-11-19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 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21ZD10)的系列研究成果及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1AH017)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汪欣(1981~),女,汉族,安徽安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艺术人类学。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理论延伸和实践拓展,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和区域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创新。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三五”期间,需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系统阐释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念与方针。

2021年4月,发改委、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布《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规定“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相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综合效益有效发挥,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旅游资源开发及理论基础

旅游资源开发及理论基础
• 在着力完善提升山水圣人、黄金海岸两大传统旅游线路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逍 遥游”旅游理念并组织开发,形成了以泰山、曲阜、济南为主体的山水圣人旅游线, 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滨州为主体的黄金海岸旅游线和以潍坊等鲁中地 区城市为主体的逍遥游旅游线三大骨干旅游线路 。同时,以高端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 大力推进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现在,温泉旅游、湿地旅游、葡萄酒庄旅游、高尔夫旅 游、海滨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新兴高端旅游产品成为山东旅游的新亮点。另外,以 打造旅游目的地,优化“好客山东”环境为重点,全力构建“ 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 地域载体。为了实现“至2013年成为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充分调动地 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且最大限度地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能和资源优势,形 成党政主要领导“关注服务业、聚焦旅游业”的崭新局面。如今,“好客山东”旅游 品牌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山东旅游核心竞争力,推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设与完善。 加速了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使区域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 (3)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 (4)改善旅游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旅游地整体
形象和完善服务环境
• (5)制定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并建人才的培养
2.1.2 旅游资源开发程序与模式
1旅游资源开发程序 (1)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2)项目选定 (3)可行性研究 (4)制定旅游开发规划 (5)施工准备 (6)施工建设
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从事旅游规划设计一年以上; (二)规划设计机构为企业法人的,其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规划设计机构为非企业法人 的,其开办资金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 (三)具备旅游经济、市场营销、文化历史、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专职规划 设计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从业经历不少于三年; (四)至少完成过一个具有影响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 (五)项目委托方对其成果和信誉普遍评价好。

李清照论文题目(推荐标题118个)

李清照论文题目(推荐标题118个)

李清照论文题目(推荐标题118个)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以下是整理好的118个关于李清照论文题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清照论文题目一 1、清照“诗词差异论”探微 2、情疏迹远只香留——从翻译美学角度阐释李清照词英译的语言审美特征 3、李清照的当代文学观照 4、论李清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5、李清照词研究新的里程碑——《漱玉词全璧》读后 6、试论李清照诗词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及其成因 7、透过诗词花意象看李清照的人格追求 8、从梅花词看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9、试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 10、论李清照的愁情艺术 11、词坛“三李”说考论 12、易安词的海外传播与流变 13、李清照酒词初探 14、论苏轼、李清照词中的“陌生化” 15、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16、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差异 17、李清照《词论》“不提周邦彦”问题之我见 18、浅谈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19、《蔡忠惠赵氏神妙帖》缺名跋非赵明诚所作考——兼论李清照南渡初期的行踪及《金石录后序》的真伪问题 20、漫话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1、人间四月花相似——林徽因诗与李清照词对比解读 22、许渊冲英译本中李清照词的美感体现 23、试论李清照词中的意象 24、春游“清照园” 25、古典诗词西班牙语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李清照《声声慢》为例 李清照论文题目二 26、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翻译李清照词中的体现 27、浅谈李清照其人其文 28、金樽解人生杯酒尝滋味——浅探李清照之酒词 29、论李清照词作之愁绪类型 30、李清照词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31、浅析李清照《词论》的承传 32、论“易安体”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33、李清照词中“冷”的内涵探析 34、《李清照词一首》 35、从意义对等视角看李清照诗词意象英译——以《声声慢》两个译本为例 36、汉英句法意合与形合的对比研究——浅议李清照《诉衷情》的英译 37、李清照与徐灿的词作比较 38、李清照诗歌中“横戈好女子”形象分析 39、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探析 40、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及艺术特色 41、《李清照"诗意"旅游衍生品》 42、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藏书 43、李清照诗词豪放风格分析 44、产业融合视角下历史名人文化旅游优化路径研究——以李清照为例 45、李清照《醉花阴》教学案例 46、痴痴离愁的绵延吟唱——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细读 47、柳永与李清照词作中女性形象的相异之探 48、诗意词情今俱在史上盛开女儿花——李清照影像小析 49、整合视角:让古诗词教学更丰厚——从《如梦令》走向李清照 50、色黯声哑声声悲——李清照《声声慢》赏析的又一角度 李清照论文题目三: 51、民国期刊李清照研究的特点及其意义 52、从咏花词看李清照 53、李清照南渡后婉约词“愁情”之表现 54、婉约柔美中的铮铮铁骨——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与对比 55、关注学情质疑究难——李清照《渔家傲》听课心得 56、《唐诗宋词选读》“南宋词”所选李清照词不妥 57、李清照两首词的比较阅读 58、《声声慢》课例赏鉴 59、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赏析 60、李清照《声声慢》乃悼亡词解析 61、浅谈李清照《月满西楼》诗与曲的结合 62、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设计及反思 63、李清照《醉花阴》与勃朗宁夫人《我是怎样地爱你》对比赏析 64、倜傥丈夫气:论李清照词的豪迈色彩 65、论李清照的士大夫意识 66、李清照《如梦令》英译与翻译策略研究 67、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的异同及成因 68、李清照《醉花阴》写作背景探究 69、《蔡忠惠赵氏神妙帖》缺名跋非赵明诚所作考——兼论李清照南渡初期的行踪及《金石录后序》的真伪问题[J/OL] 70、花景酒意寄愁情——浅探李清照花酒词的独特意境 71、李清照词中的花意象 72、李清照词中花意象探微 73、论李清照后期词的情感内涵 74、论李清照爱情观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75、论李清照词的愁字倾向 李清照论文题目四: 76、浅谈李清照词中香意象的意境效果 77、中国古代女性作家身份与其文学特征关联——以许穆夫人、蔡文姬、李清照女性身份为例 78、浅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79、家国之痛沦亡之悲——从李清照、姜夔词作看其心路历程之异同 80、李清照《词论》思想正解——也以李八郎之例的解读为基础 81、以李清照词为例谈婉约词的艺术美 82、翻译与赋形: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的女性形象塑造及启示 83、浅谈李清照词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84、浅谈李清照闺阁时期的诗词作品 85、李清照词中的女性意识 86、盛开一枝女儿花——《走进李清照》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87、探析李清照词中的梅花意象 88、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声情之美的建构 89、李清照:既是才女,更是“赌神” 90、《才女的累赘:词人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91、浅析李清照婉约词中隐藏的豪放情怀 92、李清照诗作豪放特征探微 93、李清照与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相似的文化根基 94、浅析才女现象——李清照与柳如是 95、论李清照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96、从易安词的叙事特征看其前后期的不同心境 97、从宋到清理学背景下的李清照“再嫁”之争 98、从《词论》看李清照的词学观念 99、词坛皇后婉约宗主——李清照词于清代的接受与影响 100、论李清照词作的魅力之源 李清照论文题目五 101、许渊冲、王红公之李清照词意境美英译策略对比 102、从声声慢到慢声声——我看昆曲版《李清照》 103、浅议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李清照作品的选择与教学 104、基于许渊冲“三美”原则的英译李清照词赏析 105、王昶对李清照词学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106、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论析 107、论李清照形象与山鬼原型文化的契合 108、李清照与纳兰词常用意象之比较 109、王灼与晁公武的交往——李清照研究中一桩不为人知的史实 110、青梅·红藕·黄花:时代变迁中的李清照 111、论李清照词中的梅意象 112、论朱淑真与李清照诗词作品之比较 113、浅析李清照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 114、从《金石录后序》谈李清照的文献观 115、画阑开处冠中秋——浅论李清照的“咏桂”词 116、李清照《词论》首句的解读及相关问题的辨析 117、简论李清照与纳兰词中相似的花蕴 118、刚柔并济言志言情——论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的差异及其成因。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学术思考理应关注社会现实。

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也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毋庸讳言,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已是学界共识,如察哈尔学会认为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良好的国家形象将会给一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巨大红利。

一、国家形象的认知管文虎主编的《国家形象论》是比较早的以国家形象为题进行论述的专著。

他在书中简要地梳理了国家形象的基本架构并较系统地厘清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流变。

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家形象的理论建构多有论述,主要是进一步梳理了国家形象的概念,解析了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尤其是重点探讨了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但当前还没有形成对国家形象的系统的理论体系,甚至在“国家形象”一词的定义上也有较大的分歧。

(一)国家形象的定义国家形象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词语,对其下一个精当的定义是国家形象相关研究的起点。

国内学者对其定义大体分为三派。

一派倾向于把国家形象认定为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的媒介形象,将国家形象简化为国家的媒介形象。

一派倾向于认为,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即他国及其公众对另一国的形象认知和评价。

而另外一派则认为,国家形象还应包括该国内部公众对本国的评价与认定。

(二)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及特征在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方面,很少有学者作出过具体的论述,没有将国家形象细化到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指标上,只是将其模糊认识融入到了国家形象一词的概念上,容易造成对国家形象空泛的理解。

也有不少学者则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

综合各学者的论述,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物质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等三类要素。

虽然学者们对国家形象具体的构成要素的阐述不太一致,但无疑都承认了国家形象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国家形象的特征是对国家形象本质属性的抽象归纳和宏观认识,意义重大。

只有明晰了国家形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其机理并进而提出国家形象的建构策略。

菏泽历史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研究

菏泽历史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研究

第 5 卷 总第 125期 45影视传播收稿日期:2021-2-9基金项目:2019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9-44作者简介:齐燕敏(1989—),女,山东滨州人,菏泽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影视美学研究。

菏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

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在这一区域,历史上著名改革家吴起、军事家孙膑、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

同时菏泽还是著名的中国牡丹之都、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并且还有斗羊、斗鸡、曹州灯会、皮影等历史民俗文化。

可以说,菏泽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

在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热潮的推动下,当下的文化形态正在经历一场变革:即从阅读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向,正如学者所言“以传统广播影视为依托,以视听新媒体为先导,以大数据、大网络、大传播为技术支撑和总体架构,以人性化为价值轴心,视听文化在当代人类文化时空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扩张力,日益成为现代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这足以见证视听文化在当下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历史文化、地方文化等文化力量也开始认识到以影视为代表的视听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以影视为代表的视听文化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有效载体,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所以各地基本都开始借用一些视听符号、影像符号等对本地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宣传。

菏泽这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亦是如此。

那么,菏泽具有怎样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菏泽历史文化的影视传播现状是怎样的?菏泽历史文化的影视传播策略是什么?一、菏泽历史文化特色资源梳理菏泽地处鲁西南地区,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除了特别有名的水浒文化之外,菏泽还具有祖源文化、牡丹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

(一)祖源文化菏泽临近黄河,黄河的水土养育了一方人。

若对菏泽的历史文化进行溯源的话,基本可以追随到中国的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后期,黄河族、炎帝族等在菏泽定居过,也就是所谓的炎黄子孙,所以当时的菏泽可以说是中华大地的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文化名人形象建构与产业化资源开发 本文介绍了衡水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董仲舒形象概况与构成,分析了衡水地区对历史文化名人董仲舒形象的保护与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历史文化名人董仲舒的形象建构与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路和途径。要充分发掘董仲舒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研究群体与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跨界融合,打造衡水文化品牌;提升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水平,扩展文化创意产业营销体系。

标签: 历史文化名人;形象建构;文化产业资源;开发;董仲舒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历史文化名人,如何宣传其文化内涵及精神气节,构建丰富立体的历史文化名人形象,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地政府与民众积极探索的方向。2016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文件,提倡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以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衡水市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丰富,但却是“资源大市,产业小市”,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更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规模。如何利用国家的政策导向,依托衡水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本市在发展方面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衡水市历史文化名人董仲舒为例,梳理衡水市目前对董仲舒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讨论现有发展条件与不足,分析历史文化名人形象的建构与产业化发展,以达到推动本市经济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目的。

一、衡水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董仲舒形象概况与构成 “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个地区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彰显地域性人文特色、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1]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人事迹、思想和著述等,还包括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历史文化名人故里、故居、碑刻石刻以及墓园等。衡水地区属于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界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文化名人更是灿若星辰,董仲舒作为衡水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典型代表在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深远,文化内涵丰富。以存在方式的类别划分,可将与董仲舒形象相关的文化内涵分为物质层面、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三个方面。

1、物质层面 衡水地区的董仲舒文化資源在物质层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董仲舒相关的历史遗迹、纪念性建筑等,一类是董仲舒的个人作品。与董仲舒相关的历史遗迹主要包括衡水景县大董故庄村董子祠、故城县董学村董子祠和枣强县旧县村董子祠三处,所存建筑均为近代重修;当代人文景观包括董仲舒艺术碑廊、景县文史馆暨“董子纪念馆”大殿、广川董子文化园、衡水市区董仲舒铜像等。

2、行为层面 行为层面主要包括学习、研究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兴建祠堂等纪念活动,衡水市作为董仲舒故里,近年来董学研究发展迅速。2009年在衡水市举办董仲舒诞辰2200年纪念活动,2013年由衡水学院承办的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正式成立,此外,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枣强董子文化研究会、衡水学院学报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衡水学院董子讲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展开,促进了董学研究不断发展。衡水学院学报作为衡水地区的学术期刊,在董仲舒研究方面一直走在董学研究的前沿,栏目不断革新完善,文章质量不断提升,名家稿件数量大幅增加,对董学研究起到了直接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衡水地区对历史文化名人董仲舒形象的保护与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历史文化名人形象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与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现存历史遗迹的保护,例如名人故居、祠堂墓地等的开发与保护,另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精神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包括对历史文化名人著述、思想的研究,围绕历史文化名人开展的纪念活动等。[2]但是在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以衡水市为例,作为“资源大市”,却是“产业小市”,与董仲舒相关的形象建构十分单薄,导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品牌意识淡薄,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品牌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随着“名人效应”的不断发酵,各地都逐渐认识到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但衡水地区对于董仲舒历史文化名人的品牌化利用还不成熟,虽然董子研究会、董子讲坛、广川董子园等活动与旅游项目已经在行业内取得较高的知名度,但在产业化方面尚未形成品牌化运作,特别是在品牌塑造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微博、微信等宣传形式重视不够,对传统媒体的宣传公关也十分有限。面对当今社会信息扩散更趋向于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式的趋势,利用主流搜索引擎搜索衡水董仲舒等关键词,所得信息陈旧,内容单薄,缺乏互动性,难以形成代表地方形象的文化品牌。

2、旅游项目基础设施落后,客源市场无法形成 对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旅游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旅游项目的发展过程中,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好坏是影响游客客流的重要因素之一,让游客来得了、吃得饱、住得好、玩得进去、买得尽兴,是一个优秀的景点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目前衡水地区针对董仲舒文化资源的旅游项目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周边其他景点并无过人之处,甚至处于劣势。首先,宣传力度不够大,互联网搜索衡水地区旅游信息,无法搜索到董子文化园、董仲舒故里的简介、图片、路线等信息。其次,目前已经建成的广川董子园位于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并且没有火车线路相通,也没有旅游班车或专线班车提供,只能自行驾车前往,交通不便,住宿、餐饮等景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最后,各旅游景点的游览项目单一,以简单的陈列展览为主,各陈列展览主题不明确,难以做到与时事热点相呼应的 定期更新,游览形式以参观为主,游客参与度不高,无法与景点形成有效互动。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衡水地区董仲舒文化资源相关的旅游项目与周边其他地区相比缺乏竞争力。

三、衡水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董仲舒的形象建构与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路和途径如何充分利用衡水地区董仲舒历史文化名人形象资源,形成规模化、产業化的文化市场,是衡水市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依托各类文物、文化资源促进各类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这是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化产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地区软实力,充分发掘和利用董仲舒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是促进衡水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力途径。[3]

1、充分发掘董仲舒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研究群体与平台 政府应当充当主导角色,充分重视董仲舒思想的研究,联合本地高校、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研究单位的力量对董仲舒相关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搜集和整理,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联合枣强、景县、德州等地,摈弃门户之见,抛弃地域之争,组织学术论坛,形成董仲舒文化研究的学术群体,建设相关的学术交流平台,延伸董仲舒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形式扩大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范围。在发展过程中,部门间、地区间要注重协同合作,政府部门要发挥好组织者的角色,把握发展方向,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科学论证、确保质量。

2、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跨界融合,打造衡水文化品牌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遵循跨界融合的思路,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城市特色的改造、新农村建设、公共设施的规划等相融合,扩大文化创意产品的应用范围,在细微处体现文化特色,促进董子文化园、衡水湖、习三内画博物馆等旅游、文保单位的深度合作,打造具有衡水特色的文化名片与品牌,实现形式多样、参与面广、影响范围大的文化氛围,丰富城乡环境的文化内涵,优化城市人文内涵,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环境。

3、提升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水平,扩展文化创意产业营销体系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国务院《关于推动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也提出,依托各种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陈出新、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意见》中指出,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社会效益的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引入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创意和科技的力量,实现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以衡水地区董仲舒文化资源为例,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文化单位的积极性,依托现有文物、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主题活动、陈列展览等形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引入市场机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托文化创意企业打造衡水地区的文化名片,加强与地方高校的合作,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元素,将高校的科研力量转化为生产力,开发更多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完善现有董子文化园、董仲舒历史遗迹的相关设施条件,鼓励各种电子商务平台、社交电商进入到餐饮、住宿、交通设施的改造中,打造互联网、数字化形式的互动体验模式,改变以往文化单位单一的展览形式,以更丰富多彩的互动交流吸引更多的游客资源,形成“互联网+智慧旅游”模式,以优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和创新管理方式,助力品牌建设,助推衡水文化旅游在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传播,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董子讲坛、相关文创产品等形式,将董仲舒这一历史文化名人形象进一步丰富化、立体化,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历史文化名人形象的建构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可以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扩大董仲舒文化的影响范围,并极大的推动衡水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