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要点与主要问题

1.净化说(亚里斯多德)

即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心情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

2.惊羡体验

惊羡体验是现代中国人对于新的现代性景观的震惊与羡慕体验。

3.风骨(中国古典美学)

风骨:风骨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是由刘勰确立起来的。这一范畴实际上特指情与理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感人的凌厉气势。后来,风骨演化为一种“刚健”的美的理想。有时被称为“汉魏风骨”或“建安风力”。

4.审美距离说(西方美学)

由瑞士美学家提出来的一种学说,他主张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地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他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求,使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这里的距离不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特指一种无功利的观赏态度。

5. 审美符码

审美符码,就是在审美创造和审美沟通中被注入了审美意义的符号或代码。审美符号就是把各种媒介和符号编码成审美符号的一套特定规则系统。

6.(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由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黑格尔提出来的关于美本质的论断。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与柏拉图不同,黑格尔的理念强调的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在他看来,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7.综合艺术符码

综合艺术符码是指把自然媒介和人文媒介及多种艺术手段编码成综合艺术符号的规则系统。

8.美在关系说(狄德罗);

狄德罗依据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美在关系说”,认为“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美在关系”就意味着

美在事物的客观性质,事物的性质是美的根源。狄德罗还认为“关系是悟性的一种作用”。根据这一点,他把“关系”基本上分为实在的关系、察知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与这3类相应,美也分为3种:“实在的美”,又称为“在我身外的美”:“见出的美”,又称为“与我有关的美”;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

9.谈谈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比德”说。

比德是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总是习惯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比德说”是以中国古代哲人的天人相感为思想基础,是最早的一种以自然物比人格道德的范畴学说。“比德”是儒家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0.谈谈西方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

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从古希腊美学一直到德国古典美学,这种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他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因而也被称为形而上学的方法。

11.结合当代生活的发展谈谈生活审美符码。

生活审美符码:是指由生活中多种媒介编码成生活审美化符号的一系列规则系统。生活审美符号主要包括下列符号系统:自然审美符码、人体审美符码、科技审美符码、时尚审美符码、广告审美符码、城市景观审美符码等。下列结合汽车这一技术产品来具体了解技术审美符码形态。首先,技术审美符码具有观赏性。作为一种技术审美符号,汽车具有赏心悦目的外表和优美雅致的造型,消费汽车也就是属于消费造型外观。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消费品,汽车又具有亲和性和诱惑力,以至于在消费者的想象中,它就是“机器新娘(新郎)”。消费一款自己喜欢的汽车,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而且更重还要的是释放了视觉审美欲望,将激荡在想象中的欲望升华到象征中。其次,技术审美符码具有开放性。汽车开进普通家庭,大大开拓了家庭生活的空间,解放了个人生命的潜能。汽车的运行速度,是空间变小,使更丰富的世界景观展现在自己的眼前。这充分说明技术审美符码的开拓力量

12.如何理解李泽厚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首先,李泽厚的美学观点大都是针对朱光替和蔡仪的批判。李泽厚坚定地肯定了美不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社会性,但对美的反映的美感却始终没有清晰的理论界定,对自然美的“人化”也一直没能说清楚;他机敏地用“实践”的概念统一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但却始终无法回答美的规律是怎样的,而对纷繁复杂的审美快感更采取了无动于衷的态度;他提出了“实践积淀”中的人的主体性思想,但除了用以证实其理论的唯物性,并未给现实的审美实践提供多少有价值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他一方面强调“美的存在本身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美是第一性的、基元的”,“具有不依存于人类主观意识、情趣而独立存在的客观性质”,另一方面却认为“自然对象只有成为‘人化的自然’,只有在自然对象上‘客观地揭开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时候,它才成为美”,“自然本身并不是美,美的自然是社会化的结果,也就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结果”。

其次,李泽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的论述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时候,也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其中最根本的表现在他对“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引证上。

第三,马克思对美的最直接的表述是“劳动创造了美”,而不是美的客观性。劳动当然是人类社会的劳动,其本质的体现当然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句话里的动词是“创造”。既是创造,就不是固有的,就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因此,李泽厚硬性地把美界定在“普遍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基元的”社会存在的范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悍卫了马克思主义”是很值得怀疑的。

可以这样认为,李泽厚是先验地用“唯物主义”的概念来批判“唯心主义的美学观”从而确立他自己的美学观点的,而对纷繁复杂的美和审美现象缺乏具体地、深入地研究。这就使他的美学观在现实的审美实践中难免面临难堪的处境。

李泽厚的这些解释显然是理论上的不深入和实践上的无力的表现。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自然和社会(包括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确定为“客观存在的,第一性的、基元的”,那么,美和审美体验属人类意识形态的范畴的观点为什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呢?也许,这正是李泽厚美学观点的时代局限性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