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视角空间的美学功能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空间美(1)

古代诗词空间美(1)

古代诗词空间美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诗词尤为突出。

历来人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诗词描写景物之优美,本文选择了一些人们比较熟悉的诗词,尝试从艺术的角度——空间来分析古代诗词之美。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空间美文学空间是指空间概念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涉及面极广、极多、极深,表现形式各异,各自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方式,作品中的空间概念、空间关系层出不穷,但往往不易被人们去体味其意境所在,所以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与阅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相关。

文学艺术的诗意空间精神源于对自然的感知和精神体悟,它们的空间语言形式同自然界的形式一样,都存有有形有势、有声有色、有质有气,是极具情感的生命体。

文学艺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文学艺术与空间意境的表达,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

从文学体系中的“局部”来分析其空间概念,可纵观文学艺术的“宏观世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是写在诗中的时间,“彩云间”三字既是呼应“朝辞”的时间,也表现出白帝城地势之高的空间尺度,隐喻地描绘出长江上下游之间存有空间尺度的差别之大。

第二句的“千里”表明路程的空间尺度,加之“一日还”体现出空间概念中还应有速度的存有,以空间尺度之远与时间之快作悬殊对比。

第三句“猿声”是声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啼不住”的声音在大空间“场”的范围内“浑然一片”,如同我们驱车聆听路边蝉鸣的声音。

以“浑然一片”的“猿声”,烘托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速度,更进一步表现出时间概念,瞬息之间的速度观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表达出畅快的心情,通过时空概念的描写来感受精神的愉悦。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月光照在床前表现出月光的澄澈,给人以立体的空间感受,“月光”与“床前”的距离感是一种极大的空间尺度表相。

“疑是地上霜”,从客观现实的视觉层面叙述物相,而非摹形拟象状物之辞,既是错觉,又是在表现月光穿越宇宙空间。

论宋词的空间美学

论宋词的空间美学

论宋词的空间美学
宋词代表中国诗歌的高峰,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灿烂文学流派,它的卓越地位也是影响其他流派和材料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重要的是,宋词拥有独特的空间美学,这是它具有艺术魅力并弥漫于传统文学艺术的主要原因。

宋词融合了审美活动和情境的空间美学,通过它的安排,表现出一种醉人的美感,使空间塑造了诗歌的气质和情感。

它融合了文学和描写性的空间美学,使诗人以独特的诗歌风格强调空间的美感,这使读者有更丰富的可能性以及更多深入的感受。

宋词空间美学中结合了自然和岁月,其中山林、岸边和水库等自然元素,被诗人用来表达当时社会政治困境和内心感受。

而岁月,作为一种时间的力量,常常被用来表达历史和人物的岁月演变。

宋词的空间美学,将自然和岁月的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拥有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多重的情感表现力。

在宋词空间美学中,更值得谈及的是它对虚拟空间的描绘。

它采取了抽象表现形式,用虚幻的景象表达诗歌中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无限的诗意。

这种抽象性手法,既可以体现宋词作者创造性的审美,也可以表达出宋词作者独有的空间美学对诗人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词的空间美学,既可以表达美感,又能把历史深刻描绘出来,充分体现了宋词的审美境界。

它表现了宋代文化的生动内涵,论文。

论中国古代诗词的空间美

论中国古代诗词的空间美

论中国古代诗词的空间美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诗词尤为突出。

历来人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诗词描写景物之优美,本文选取了一些人们比较熟悉的诗词,尝试从艺术的角度——空间来分析古代诗词之美。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空间美ntentabstrat:hineseliteratureinanienttiesisbradandprfund,petryutstandingly. Alaysthepepleallexquisitefrtheliteratureangleanalysispetrydesriptinsenery,thisartilehass eletedsepeplequitefailiarpetry,atteptedanalyzesAeriaftheanienttiespetryfrth eartistiangle—spae.Keyrd:theliteratureinAnientties,petry,thebeautyfthespae文学空间是指空间概念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涉及面极广、极多、极深,表现形式各异,各自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方式,作品中的空间概念、空间关系层出不穷,但往往不易被人们去体味其意境所在,所以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与阅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有关。

文学艺术的诗意空间精神源于对自然的感知和精神体悟,它们的空间语言形式同自然界的形式一样,都存在有形有势、有声有色、有质有气,是极具情感的生命体。

文学艺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文学艺术与空间意境的表达,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术课题。

从文学体系中的“局部〞来分析其空间概念,可纵观文学艺术的“宏观世界〞。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是写在诗中的时间,“彩云间〞三字既是照应“朝辞〞的时间,也表现出白帝城地势之高的空间尺度,隐喻地描绘出长江上下游之间存在空间尺度的差距之大。

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

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

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语,不仅说明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同时也总结了诗歌创作的经验,昭⽰了诗情和画意交融的可能性。

然⽽,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与绘画有所不同,诗歌是以语⾔⽂字作为物质⼿段的,体现各种各样的空间感,它不像绘画与雕塑具有可视性、想象性。

所以,诗歌空间描写,表现⽅法更显得空灵蕴藉,灵活多变。

诗歌是运⽤语⾔⽂字表现空间的。

那么,在诗歌中,空间描写的⽅法是怎样的?为此,选择要点以说明。

⼀、运⽤对偶⼿法表现空间感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偶⼿法是使⽤得特别多的⼀种修辞⼿法,也是⼀种不可少的表现⽅式。

在中国古代中,对偶⼿法表现出更为重要的意义。

就律诗⽽⾔,⼀共⼋句,就有四句形成对偶,也就是第⼆联和第三联要求对偶。

也就是说,律诗更好地发挥了对仗的技巧。

根据对偶的结构和意义的特点,重在⼀个“对”字上。

正如传统的《对仗歌诀》所说的:“中对外,先对后,树下对花前。

⽟⽵对⾦屋,叠嶂对平川。

”从这些先对的语句中,就⾃然把诗歌的空间表现出来了。

如,王维的《⼭居秋暝》。

全诗如下: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诗歌的第⼆联“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第⼀句写天上的明⽉,⽉光洒在松树林上,在稀疏的松树间,透过空隙,照在松林⾥,由天⽽地,空间很是开阔。

⽽第⼆句明显写地上,⾬后的⼩溪,溪⽔上涨了,清清的⼭泉,哗哗啦啦从⼩溪⽯上流过。

这⼀联,由天到地,由“明⽉”到“清泉”,意象明确,空间明确,意境也就开阔。

这就是对偶所起到的审美作⽤。

⼆、通过意象组合描绘空间感利⽤意象的巧妙组合来构成特殊的意境。

在诗歌中,有些诗句,既⾮写实的平平叙述,⼜⾮牵强附会的⽐喻,⽽是采⽤⼀些事物的意象的组合来表现⼀种感情境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如下: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在这⾸诗歌中,审美空间是由诗⼈的视⾓所见⽽形成的,也就是诗⼈采⽤了所见事物加以排列造成空间的转换⽽形成的。

诗词意境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诗词意境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诗词意境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体现作者:侯飞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8期侯飞(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武汉分院,广东广州430056)摘要:现代空间设计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沿用,使设计更加具有文化亲和力,使设计受众在使用和欣赏设计作品中找到本名族的文化归属感,一直是许多设计师研究、探索的主题。

古典诗词的艺术高度以及文化内涵,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从3个方面分析了诗词意象空间与现代空间设计的联系与艺术共通性,为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提供另一角度的借鉴,即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结合声、光、电、形、色、材等设计元素,展现诗意空间。

化诗境为视觉形象,使诗意从思维想象中走出,成为可看、可听、可触的真实空间,为现代空间设计增添更具文化内涵的设计精神。

关键词:诗意拟境;形与神;空间序列1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艺术设计作为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何在设计中更好地运用,更贴近中国人精神归属的设计内涵,成为了当下设计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正视和强调,以及如何恰当的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体现,并真正营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艺术设计,成为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理论家不断思考探索的方向。

从本国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宝贵财富,并加以归纳与丰富,成为当下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从事艺术实践的风潮,也是越来越多设计受众的精神需求。

许多设计师尝试多种角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设计灵感,例如,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就是从苏州古典园林中吸收了创作灵感,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作了苏州博物馆、香山饭店,从而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

在人居环境方面,深圳万科第五园,也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观念结合的佳作,万科第五园在建筑上吸收了徽派建筑和晋派建筑元素。

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中国设计界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从最初的元素直接照搬,到内在神韵的贯穿,并恰当的与现代设计理念糅合,这是一种从“形”到“神”的提升过程。

诗歌中的美学价值与表现形式

诗歌中的美学价值与表现形式

诗歌中的美学价值与表现形式诗歌是一种优美而高尚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诗人都通过自己的写作,表现出诗歌中的美学价值和表现形式。

首先,诗歌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对美的追求和表现上。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精神表现在其中。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具有文学的价值,也有音乐的价值。

诗歌之美,在于其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从古诗到现代诗歌,不论是自由诗还是抒情诗,都体现了这种音乐美和韵律美。

诗人们通过语言的运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韵脚和节奏,让诗歌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次,诗歌的美学价值还表现在其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呼唤上。

诗歌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它能够启迪人类的心灵,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

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人类幸福、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诗人们以自己的传统、文化背景和视角,寄托着对人类文明的向往和探索。

所以,诗歌不仅是一种文艺形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最后,诗歌的美学价值也在于它的传承和创新。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歌在不同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古代的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韵脚韵律十分严格,而现代的自由诗则摆脱了传统的格律和韵律束缚,表现出了更为自由的美感。

同时,近年来,诗歌还在吸收其他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上的元素,创造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现代诗歌。

这种传承和创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也推动了诗歌的发展。

总之,诗歌之美在于其对美的追求和表现,对人类精神追求的呼唤和启迪,以及传承和创新。

我们应该珍视这种表现形式,推广和传承它的艺术价值。

韩东诗歌叙述中的时间与空间美学

韩东诗歌叙述中的时间与空间美学

| 文化艺术韩东诗歌叙述中的时间与空间美学□白溢阳/文韩东曾说:“哪怕是你经历过的时间,它一旦过去,也就成了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了。

[1]”在他看来,历史和未来都是虚幻无实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对当下的强调使他的诗歌体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时空观。

作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韩东在诗歌中以揭示或显现生命的本真状态为目的,强调“此在性”,也就是“此时此地”的生命过程。

在诗歌创作中,韩东注重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拓展叙事元素,从而生发出诗性的可能。

本文将从韩东诗歌中的时间和空间出发,探讨其传递出的过程意识和存在哲学。

1“生命的在场”:现在性在叙述学研究中,叙事文本具有双重时间性质,时间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上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

因此诗歌在叙述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时序、时距、频率等与时间相关的问题。

第三代诗人在诗歌创作时注重本体性叙述,强调“回到事物本身”,以原发性的姿态去感受和表达,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在场”。

因此,“‘时间的现在’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活力形式,瞬间是一种觉悟,也是觉悟的果实:现在只有在意识的觉醒、即时的知觉的觉醒中才存在。

它要求意识到构成某种瞬息境遇的诸多物质的与意识的力量。

‘现在的时间’确实是一种创造或觉醒。

‘现在’是事物的瞬间状态,也是知觉与意识的微观显现。

[2]”韩东在诗歌创作中,常常在话语层次上重新安排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效果。

韩东在诗歌《一刻钟》中通过对事件进程中具体细节的把握,展现了一段被定格和凝视的时间。

“隔着一张发亮的桌子坐在九三年的窗口/下巴上涂着肥皂泡/白色的罩单掖进了领口/理发师微凉的剃刀拍打我的脸颊/在那宝座般高高的椅子上/凝视权威的胡须和戴围兜的统治者的肖像/逐渐形成了钟面/心醉神迷的一刻钟![3]”理发是日常生活中一件非常普通的小事,韩东却将其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凸显了强烈的时间意识。

“隔着一张发亮的桌子坐在九三年的窗口”,“桌子”“九三年”“窗口”三个意象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从而获得一种凝视时间的视角。

诗中有画——论中国古代山水诗所展现的空间艺术(整理精校版)

诗中有画——论中国古代山水诗所展现的空间艺术(整理精校版)

诗中有画——论中国古代山水诗所展现的空间艺术走在天上0109 08:02::诗中有画——论中国古代山水诗所展现的空间艺术内容摘要:诗歌属于时间艺术、心灵艺术。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诗歌也是一种空间艺术,而且是一种流动的空间艺术。

由于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勾勒、白描作用,使诗歌语言本色的色彩也能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受, 通过想象和联想,使其读诗如观画,进入到了一种空间审美的境界。

关键词:诗歌,实体空间,虚化空间诗歌属于时间艺术、心灵艺术。

绘画、建筑、雕塑则属于空间艺术。

这是传统的看法。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诗歌也是一种空间艺术,而且是一种流动的空间艺术。

由于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勾勒、白描作用,使诗歌语言本色的色彩也能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受, 通过想象和联想,使其读诗如观画,进入到了一种空间审美的境界。

关于诗歌所表现的的空间艺术,宗白华作过这样的论述:“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塑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宗老这段话说明了中国诗歌中所表现的空间除实体空间外,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依据自我心灵和意识,凭借虚实、明暗等变化流动的节奏所构造的一种虚化空间,是一种见智见仁见情的虚拟和迁移联想的空间。

因此本文试从实体空间和虚化空间两方面对中国山水诗所展示的空间艺术作一论述。

一、实体空间:关于山水诗歌所展示的实体空间,读者并不难理解.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是用来抒情写景叙事的,故景物与场景是最主要的描写对象。

山水诗人通过采用白描、点染手法,不仅能使所见景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气势得以展示,而且往往还能达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效果。

如贺之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三言两语就把垂柳的娇媚和月色笼罩下的湖水的清丽和微动的姿态描摹的淋漓尽致,使其如在目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合成空间理论简介
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 (m en tal sp ace) 理 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 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建 构 的 小 概 念 包 (concep tual p acket) ”(Fauconn ier & T u rner, 1996: 113)。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 境和文化的制约。概念合成 (concep tual b lending) 过 程是在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进行运演产生 第三个空间, 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 部 分 结 构 (p artial structu re) , 并 形 成 层 创 结 构 (e2 m ergen t structu re)。
[ 10 ] L yon s, J. S em an tic T heory [M ]. N ew Yo rk: H arp er and Row , 1977.
[ 11 ] Q u irk, R. et al. A Com p rehensive G ram m a r of the E ng lish L ang uag e [M ]. L ondon: L ongm an Group L im ited, 1985.
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我们不难得知预言产 生 的方法为: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 豹”。 我们只有将这种层创逻辑投射到目标域 (预 言) , 才能完全领悟本诗的意义。这是一首序诗, 它为 长 诗中亦庄亦谐、金玉良言般的“天真 的 预 言”提 供 了思考的方法。
3. 拟人与视角空间 拟人是视角空间的典型体现方式之一。 作为人 类, 我们习惯于最大限度地运用与我们自身有关的 知识与体验去理解那些自然现象、无生命的东西。例 如:
2002 年 3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
外语教学 Fo 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
M a r. 2002 V o l. 23 N o. 2
诗歌中视角空间的美学功能
汪少华
(复旦大学 外文系 上海 200433)
摘 要: 视角空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空间, 普遍存在于诗歌之中。在诗歌中视角空间主要通过拟人、 移就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来建构。诗歌中的视角空间有着独特的美学功能。分析其中视角空间的建构 及其整合过程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语言中意义的构建与解读。 关键词: 视角空间; 概念合成; 美学功能 中图分类号: H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544 (2002) 0220033205
[ 4 ] Givon, T. O n U nd erstand ing G ram m a r [M ]. N ew Yo rk: A cadem ic P ress, 1979.
[ 5 ] H alliday, M. A. K. A n In trod uction to F unctiona l G ram m a r. 2nd ed. [M ]. L ondon: Edw ard A rno ld, 1994.
[ 8 ] L eech, G. N. & Sho rt, M. H. S ty le in F iction [M ]. N ew Yo rk: L ongm an Group L im ited, 1981.
[ 9 ] L eech, G. & Svartvik, J. A Com m un ica tive G ram m a r of E ng lish [M ]. N ew Yo rk: L ongm an Group L td, 1975.
注: 本文大部分例句转引自 K ies, D , 1988 及 H alliday, 1994.
参考文献
[ 1 ] Chafe, W. Givenness, con trastiveness, defin iteness, sub jects, top ics, and po in ts of view [A ]. L i ( ed. ). S ubject and T op ic [ C ]. N ew Yo rk: A cadem ic P ress, 1976.
收稿日期 2000209207 责任编校 王和平
·33·
Abstract: Persp ective sp aces, a s comm on m en ta l sp aces, a re ub iqu itou s in poem s. Persp ective sp aces a re bu ilt th rough the u se of p erson ifica tion, tran sferred ep ithet and m etap ho r. Persp ective sp aces in poem s have p a rticu la r aesthetic function s. Cogn itive ana lysis of the bu ild ing and b lend ing of p ersp ective sp aces in poem s m ay facilita te m ean ing con struction and con stru ing of them. Key words: p ersp ective sp ace; concep tua l b lend ing; aestheticUM T s 和 PRM T s 的语篇功能、语义特
征及语篇分布, 人们可假设它们的结构形式至少部 分取决于它们的功能。
总之, UM T s 和 PRM T s 结构的使用与交际语 境、说话者的意图及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等因素有 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在书面语篇和口语交际中都具 有重要价值。
[ 6 ] J ackendoff, R. S em an tic In terp reta tion in Genera tive G ram m a r[M ]. Cam b ridge: M ass. M IT P ress, 1972.
[ 7 ] K ies, D. M arked T hem es w ith and w ithou t P ronom inal R einfo rcem en t: their m ean ing and distribu tion in dis2 cou rse[A ]. EH. Stiner & R. V eltm an (ed s). P ragm a t2 ics, D iscou rse and T ex t: S om e S y stem ica lly 2insp ired A pp roaches [ C ]. L ondon: P in ter Pub lishers L im ited, 1988.
Augur ies of Innocence W illiam Blake
To see a W o rld in a G ra in of Sand A nd H eaven in a W ild F low er, Infin ity in the p a lm of you r hand A nd E tern ity in an hou r. 这是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 短短的四 行诗建构了四个输入空间: 从沙子看世界; 从野花看 天宫; 手掌与无限; 片刻与永恒。其内部关系均为: 部 分与整体。由于四个空间的主体都是人, 所以它们都 是视角空间。 这四个视角空间都有着相似的内部关 系。其目标域为预言 (诗的标题)。源域中的内部关系 投射到目标域, 可得出相应的推论。 这就是所谓的 “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 即: 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
一、引言
n ing the b lend) , 即: 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 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视角 (p ersp ective) ”一词源于拉丁语 p ersp ecti2 va, 原义是“透视 ( look ing th rough) ”。它的含义通常 为观察者从某一特定的观察点来观察某物的方式。 话语中的视角化现象 (p ersp ective p henom ena) 非常 普遍。 在叙事语篇中,“视角”可定义为“在叙事者的 话 语现实中嵌入主体 (人物) 的视点”(Jo se Sanders & G isela R edeker, 1996: 291)。 本文主要运用 Fau2 conn ier 的合成空间理论来阐释中英诗歌中的视角 化现象。
·34·
三、诗歌中的视角空间
1. 视角空间的普遍性 由于人类通常把自己视为宇宙的主体, 所以任 何东西都涂上了人的主观色彩。 我们用语言来表情 达意时也不可避免地带上自我的主观性。 正如古希 腊智者派 (前 460- 410) 哲学家普罗塔哥拉所说的 “人 是 万 物 的 尺 度 ”(M an is the m easu re of all th ings)。 我们的古人也早就明白了“以我观物, 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 的道理。 这样, 就其所反 映的内容而言, 很多心理空间都带有人的主观色彩。 因此, 笔者认为, 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 与主体有关 的心理空间大多为视角空间。 2. 诗歌中视角空间的建构与整合 认知科学证明: 概念整合正好构成想象的核心 内容。概念整合的过程主要包括: 首先在两个输入空 间形成映射, 然后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 最后 产生层创结构。 概念整合这一普遍认知过程的揭示 为我们如何通向想象之王国指明了方向。 诗歌的创 造需要想象, 诗歌的鉴赏也需要想象, 因此, 诗歌中 的视角空间与视角空间的整合尤为普遍, 例如:
[ 2 ] F irbas, J. O n defin ing the them e in functional sen tence analysis[J ]. T ravaux ling u istics d e P rag ue, 1964 (1) : 2672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