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诗词中透视出得美学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鉴赏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鉴赏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丰富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聚焦于唐诗宋词中体现的美学元素和鉴赏方法,并对其中一些代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1. 美学元素1.1 象征意象唐诗宋词中经常使用各种象征意象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
如描写季节时候可以用花开花落、草长草枯等来象征光阴流逝;描写爱情时可以用明月、春风等来象征爱情的美好与浪漫。
1.2 和谐韵律唐诗宋词注重声音和音乐上的美感。
作者通过精心选择字音和押韵方式,使得整个作品在朗朗上口之余也能带有一定的旋律感。
1.3 情感表达唐诗宋词能够通过简短而凝练的语言,集中地表达出作者真挚的情感。
不论是忧伤的离别、爱情的甜蜜,还是对社会风俗的议论,都能以简洁有力的方式触动读者的内心。
2. 鉴赏方法2.1 品味诗人情感在鉴赏唐诗宋词时,我们应着重体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通过深入理解并感受其中所包含的喜怒哀乐,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2.2 感知意象与意境唐诗宋词常常借助生动形象的意象来营造独特的意境,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仔细体会作品中各个细节描写和隐喻比喻,进而领略其中蕴含的美感。
2.3 欣赏音律与押韵唐诗宋词在音律和押韵上讲究丰富多样。
欣赏时,我们可以留意作者运用的韵律模式和押韵技巧,并尝试将其口述出来以感受其中优美旋律。
3. 代表作品简介以下是几首著名的唐诗和宋词作品:•李白《静夜思》:表达了孤寂夜晚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清新、落寞的意境令人动容。
•杜甫《登高》: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示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追求。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游猎为题材,融入了对青春岁月逝去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语言优美流畅。
结束语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两个时期,其美学价值不可忽视。
通过鉴赏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元素与韵律感,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满足与启迪,并从中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和审美思想。
了解古诗词中的美学意蕴

了解古诗词中的美学意蕴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通过欣赏和理解古诗词,我们可以深入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体验到古人对于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音韵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的美学意蕴。
首先,古诗词的音韵美令人陶醉。
古人注重音韵的和谐,追求声音的美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中的“银烛秋光”、“轻罗小扇”等词语,通过音韵的搭配,使整首诗的节奏感强烈,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其次,古诗词的意象美让人如痴如醉。
古人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景象。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宏伟。
最后,古诗词的情感美引人深思。
古人在表达情感时,往往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内心的感受传达给读者。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通过对草的生命特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在阅读时不禁沉思起来,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思考。
通过对古诗词中的美学意蕴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创作诗词时所追求的美感和情感。
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艺术表达和审美体验。
通过欣赏和理解古诗词,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提升审美能力,感受到古人对于美的独特见解。
总之,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从音韵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来看,古诗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欣赏和理解古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从诗歌中了解中国美学

从诗歌中了解中国美学中国美学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自然环境、哲学思想、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念。
而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珍珠之一,承载着大量美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美学的多元面貌和深厚底蕴。
一、自然美学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以自然为师,以山水、花鸟、植物为对象,借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唐代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是描绘江山美貌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自然景观被赋予了美的形式。
另一位唐诗大师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则以广袤的草原为主题,歌颂自然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景物美的感受。
二、人文美学人文美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强调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观鹳为引子,表达了他对远处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在表述自然美的同时,更加强调了人文情感的表达。
唐朝杜牧的《赤壁》中表现了他对友谊深厚无间的追忆,也夹杂了对自然的描写。
这种将人文美和自然美融合在一起的诗歌手法十分独特。
三、哲学美学哲学美学强调思维的力量,是一种对心灵深处的表达,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表达了对尘世万物的感悟,呈现了一种富有哲理性的表述方式。
其它通过王维的《山居秋暝》、苏东坡的《临江仙》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诗歌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的不同表现。
四、心灵美学心灵美学是中国美学中的一种极端哲学思考,强调心境、意境,以及内心感受的表达。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典型的心灵美学的作品,通过描述滕王阁的气势宏伟,以及自己的心灵感受,突出了意境和氛围的重要性。
雍正时期荷花船御史选編的《东篱乐府·登临绝顶》更是一篇绝妙的心灵美学之作,描绘了作者登上高处,俯瞰大山河的壮观景象,将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
五、现代美学现代美学带有浓厚的现代性和时代感,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更关注现代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美学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美学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令人们为之倾倒。
在古代诗词中,意境和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美学,并分析其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首先,古代诗词以独特的意境著称。
意境是指通过言语和形象的组织,使读者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和感受到诗词表达的情感。
古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达到创造意境的目的。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对山、河和天空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壮丽和广阔的自然景象。
这种意境的营造,在读者心中引起了情感的共鸣,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其次,美学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是对美的认识和感受的学问,它与意境相辅相成。
古代诗词中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来追求美的表达。
比如,《鹅鹅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通过对鹅和水的描绘,使诗句充满韵律感和美感。
这种对美的追求,使古代诗词更具审美价值,成为文化艺术的瑰宝。
另外,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境和美学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旨在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想。
通过诗人对自然、人情、爱情的描绘,可以窥探到作者的心灵世界。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飘飖兮若流水,飞颻如逝丝”,通过对风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这种通过意境和美学来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古代诗词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性。
最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美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诗词注重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美学,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传统。
因此,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美学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境与美学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意境和美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的价值。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思想研究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思想研究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美学思想一直为世人所推崇。
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探索到丰富多彩的美学思想,其中包括审美观念、意象构建和修辞手法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唐诗宋词中的美学思想进行研究。
首先,唐诗宋词的审美观念是整体美、动态美和人文美。
整体美强调诗歌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旋律,通过对韵律和音调的精确运用,使得诗词在整体音韵上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旋律感十分突出。
动态美则主要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与流动来表现,在这种美感中,世界万物呈现出流动、变幻的特点。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中庭树杪树”描绘了月光下树叶摇曳的场景,带有强烈的动感。
而人文美则更注重人类情感的表达,通过对人物心境、情感的描绘达到美的目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传达了作者的壮丽情怀,展现了辽阔的天地之美。
其次,唐诗宋词的意象构建是其独特之处。
充满丰富意象的诗句往往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提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画面感和意境都非常鲜明。
在宋词中,苏轼的《定风波》中“三万里河东人海尽,五千仍岳上摩天”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意象极具震撼力。
意象构建不仅仅展示了作者的细腻感知和想象力,更使诗词富有鲜明的视觉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唐诗宋词的修辞手法是其独特之处。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拟人化手法,使太阳和黄河具有人的特质,增加了诗意的浪漫色彩。
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鹤调”通过拟物手法,将人的情绪和自然景物进行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美丽的画面。
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诗词更加生动,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联想空间。
中国古诗词中的美学价值

中国古诗词中的美学价值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美学价值。
古诗词既是文学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古诗词的形式美学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受到广泛的赞誉。
古人善于运用平仄、押韵、对句等手法,使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音韵美。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押韵等手法,使得整首诗的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古诗词的形式美不仅体现在音韵上,还表现在字词的精练和排列上。
古人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意境美。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思乡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二、古诗词的意境美学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美吸引了无数读者。
古人善于运用形象、比喻等手法,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意象美。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词通过描绘明月和天上宫阙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意境。
古诗词的意境美还体现在情感的表达上。
古人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情感美。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追求进取的激励,给人以豪情激荡之感。
三、古诗词的价值美学古诗词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美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古人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价值美。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萧萧凉风起,天涯何处情。
愁多夜漫漫,孤月照江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思考,表现出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古诗中的美学品味唐诗的艺术之美

古诗中的美学品味唐诗的艺术之美古诗中的美学品味:唐诗的艺术之美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
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融汇了丰富的美学元素。
本文将从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三个方面探讨唐诗的艺术之美。
一、语言美的展现唐诗的语言美是其独特之处,以其简练、优美、精炼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陶醉其中。
首先,唐诗追求音韵的和谐统一。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句子,通过韵律的统合,使整句诗句铿锵有力,吟诵起来如同音乐般动听。
其次,唐诗注重对词语的精准运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明月”和“故乡”这两个意象化的词语,表达出寂静之中的思乡之情,更加深了诗的意境。
二、意境美的构建唐诗在意境的表达上独具匠心,善于通过意象的运用塑造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首先,唐诗以自然为媒介,展现出唯美的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写,通过山河流水的景象,表达出壮丽和辽阔的意境。
其次,唐诗善于运用人物与自然的结合,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杜牧在《秋夕》中描绘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景象,绚丽的自然与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散发出丝丝忧伤的意境。
三、思想美的抒发唐诗还以真善美的思想内涵,展现出其深厚的人文情怀。
首先,唐诗倾注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表达,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活变迁的深思。
其次,唐诗承载着对人情世故的触动。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戏为兄弟儿,相因犹可颜”的诗句,通过兄弟的情深义重,表达了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综上所述,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之美。
它以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享有盛誉至今。
唐诗的艺术之美无论是对诗歌本身的审美享受,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因此,在欣赏和研究唐诗时,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美学品味,去寻找其中的艺术之美,也使我们更加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唐诗中的美学

唐诗中的美学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在唐诗中,美学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境优美。
唐诗往往通过对景物、人物、情感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浪漫、清新的意境。
如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通过描绘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引领读者进入一个豪华、放纵的氛围。
二、词藻华丽。
唐诗的词藻非常丰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用典雅华丽的字眼,将庄严、壮美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意境深邃。
唐诗往往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富有哲理的思想,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意境深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社会风云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关注。
四、音韵悦耳。
唐诗的音韵优美悦耳,如杜牧的《赤壁》,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用平仄对仗、押韵等手法,营造出一种优美的音韵效果,让人愉悦。
总之,唐诗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瑰宝,其美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蕴含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深度。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典诗词中透视出得美学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简单的谈了谈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
第一方面,古典诗画的意境,主要是从空间关系上进行分析和阐述的,中国古典诗词和文人画是分不开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以后中国画的发展也有所影响。
第二方面边塞诗中表现的民族精神,这部分主要以唐代的边塞诗为主,简单的写到了初唐、盛唐和晚唐的三个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关键词:古典诗词;文人画;边塞诗;唐代
接触中国古典诗词对于我来说应该算是很早了,还没上学时就回背几首唐诗宋词。
当让那时候还只是会背而已,根本不明白那些是什么,更不知道他们在写什么,说什么啦。
现在上了这么多年的学,也算是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浅显的了解。
但自从学习艺术以后,我在理解很多事物(包括文学、自然学科等等)都会不自觉的会跟艺术或是设计扯上关系。
有一位我的专业老师叫这一现象为“通一”,我实在觉得很有意思。
在这里恐怕有要犯毛病啦。
一、古典诗画的意境
每当提到中国古诗词时,我就很自然的联想到中国的绘画(中国画)。
在古代诗画是不分家的,一首诗往往会配有一张画,古代文人只推崇文人画,他们觉得如若太写实就失去了诗词的魅力,也失去了画中的意境和韵味。
早在宋代一位博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就曾讥评大画家李成采用透视立场“仰画飞檐”,而主张“以大观小之法”。
他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阁之类,皆
仰画飞檐。
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立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榔角’。
此论非也。
大都山水之法,改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
又如屋舍,亦不应见中庭及巷中事。
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
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
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能在掀屋角也?”
沈括认为上水画家,并非如常人一样站在一个固定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笼罩全景,从全体上来看,“以大观小”。
把全景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和谐的艺术画面,而不是机械的照相。
那么我想古代的文人、诗人和词人大底追求的也是这种气韵、节奏和和谐吧。
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地。
古典诗词也同中国画一样追求气韵生动、有节奏、有意境。
中国诗人、画家确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而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某些方面诗人和艺术家的气质也是十分近似的。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苏东坡论唐代大画家兼诗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王维的画我们现在不容易见到(传世的现有两三幅)。
我们可以从他的诗中看他的画境(或者你也可以说是从画中看他的诗镜),不难发现他里面的表现空间的手法与后来的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基
本一致。
王维的诗中有一绝句云:
北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
中国人于有限中见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
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中国画中都有这一特点。
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云:“行道受穷处,坐看云起时。
”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都是写出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
二、边塞诗中表现的民族精神
古典诗词中有典雅、唯美、婉约的一面,当然也有他豪放、大气的一面。
这里仅以唐代的边塞为主。
初唐时期,因为唐朝刚刚建立,这正和人的少年时代一样,带着一种活泼的朝气。
初唐是唐代三百年的一个开始时期,初唐的统治者唐太宗,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赶超古今。
而那时候的诗人,也能一洗六朝靡靡的风气,他们都具有高远的眼光,把我这显示努力的生活,他们都有投笔从戎,立功海外的壮志,抒写伟大的怀抱,成为壮美的文字。
就连当时的诗人都如此,当时的政治家魏征也有一首遇诗:《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我么看他的“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是何等的气概!这种有力的风格,对唐代诗坛的影响很大。
在初唐诗人之群里,首屈一指的,要数陈子昂了。
他是唐代文学革命的先锋,他的诗歌也流露着极强的民族意识。
到了盛唐,国家对外战争的次数更多,社会的组织也渐渐呈着不安状态,所谓“长安之乱”就是在这时种下的种子。
那个时期的诗人,目击“内忧外患”相因未已,他们一方面诅咒内战,如度少陵的《石壕吏》等篇,充满着厌恶战乱,悯恤无辜的意义。
另一方面都存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壮志。
以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代表。
王昌龄的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读了一些唐代诗人的诗歌后,不得不佩服他们对于修辞学的讲
究,字句的美术化,使我觉得十分满足,而音律的婉转洋溢,真可谓”弦弦掩仰声声思”了!但其实晚唐的诗人颓废的,晚唐的诗是没落的。
虽然一直都有学习和接触古典诗词,但仍然觉得自己对诗词的了解甚少,着道的也十分有限。
因而文章大底从两个方面谈中国古典诗词。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非一日(或一时)之功。
日后课虽然是结束了,但这并不代表对古典文学的关注减少,文章粗浅的从两方面谈了谈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看法。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