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阳光教育协会远征队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衍生物,它突出显示了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村居民缺乏人文关怀的特性。近年来,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偏差,家庭教育缺乏,生活负担较大,性格缺陷,心理障碍,情感方面等问题,笔者一行十几人通过实地调研对湘西、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城乡二元体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立自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走向小城镇集体规模化,农田大量的整治规模化,涌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人们更以空前的热忱加入打工者的行列,为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活跃劳动力市场开辟了崭新的航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将近1.8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并且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这庞大的劳工队伍中,青壮年居多,为了经济的原因也为了外出能相互照顾,很多的青年劳工夫妇双方双双外出,留下孩子让其他人代为监管,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即15周岁以下的儿童。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现状与实例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万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民“身份”难以改变,他们即使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也不能享受所谓的“市民待遇”,于是,城市只能是他们暂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家庭只能留在农村,子女很难在城市上学。一方面是户籍的限制,一方面是入学费用过高,农民子女通常只能留在农村上学。由此带来的后果很多,除了迫使农民工每年不得不花费巨资从家里来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给运力有限的中国铁路和公路运输也带来沉重压力。尤其是给农民工的家庭关系造成诸多消极影响,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因为缺少父母的照顾与关怀,“留守儿童”的学习、健康、生活、情感等各种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义务教育也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而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不仅和父母感情疏远,而且在城乡分隔体制带来的冷漠、隔阂的心理环境下长大,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为利。可以说,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分隔和某种程度的对立,不仅是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伤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如今中国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法》,以法律性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强制性,同时在此基础上,在教育政策上,又颁布了“两免一补”国家教育政策,

从某些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很可能会起到一个根本性的作用。因这这些问题和教育的投入、体制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它已经考虑到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也考虑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地位。然而,根据湖南师范大学阳光教育协会奔赴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省数十天的实地调研,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仅仅在教育投入或者相应的教育体制改革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已经从经济、教育的角度发展或者过渡到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了。

为了更加真实地论述留守儿童现象的现状,下面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例。

田丽莎和田元,一对姐弟俩。11岁和4岁,家在湖南省湘西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和奶奶相依为命,家里只有3个人。父亲外出打工至今未回家,母亲也改嫁了,爷爷也去世了。家里的所有劳动都由他们65岁的奶奶承担。奶奶平时下地干活,丽莎就在家里帮忙做家务,弟弟由于年纪实在太小,所以无法承担家里的农活。由于没有父母陪伴,奶奶平日里也忙于农活,姐弟俩就相互为伴。田里、家里、山里都留有他们嬉笑的身影。但是,据同村的田嫂介绍,他们没有其他玩伴,也没有其它朋友,就是以他们俩为中心的小型社交圈。丽莎十分内向,平时也不说话,弟弟同样只是自己玩自己的,我们在家访的过程中也只是点点头之类的,不愿意说话。更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是,姐弟俩都严重营养不良,嘴角都溃烂了,头发都蓬烂得不像样子,听说一直都在脱发。很明显,这是缺少维生素的缘故,可对于这样的家庭又怎么样去补充营养药物呢?姐姐丽莎的学习成绩刚上学的时候还不错,据田嫂说还考过第一名,但是后来就不大好了,问她的时候,她也不好好回答我们的问题,只是从她的眼神里面明显地感受到,她是那么地渴望被关心,渴望被理解。但从她奶奶那得知,家里条件不好,女孩子读到小学四五年级就行了,还是让弟弟多读点,毕竟男孩子读书可能有点用。

应该说,这是一个让人心痛的例子。为什么姐弟俩的命运会如此呢?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要是他们像有父母关心的孩子一样,并且接受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不会如此了。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农村数以亿记的进城农民工。在为自己拼搏奋斗的同时,他们也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加速了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速度远远是农村依靠几个打工者所无法比及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表现点而己,多年来的呼吁,可现实的回答只能是等待。可谁又在想象若干年后的今天,二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将来又是怎么样的呢?同样的一个例子,在祖国的云南,却同样让人觉得心痛。

聂玲,14岁,家住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英角村,现在镇一中读初中一年级,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现由两个70多岁的外婆,外公和一个残疾的舅舅抚养。几年前,父母出外打工每年还寄300元的学费,到现在和家里都失去联系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一分钱也没有寄过了,听一起打工回来的人说,父亲做工时候出了意外死了,母亲跑了。于是,她也成了名符其实的“留守儿童”。家住在大山里面,没有养任何牲口,外公外婆年纪也大,舅舅残疾了,出外也十分不方便,只得靠外公到外乞讨一些钱维持日子,因而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好在现在国家义务教育免除了学费,并且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她享受了这一待遇,所

以还可以去上学。但我们在家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聂玲不想读书了,她告诉我们,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年老的外公到外乞讨供自己的生活费了,并且外公外婆的年纪一天天大起来,身体也不好,自理能力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再也无力支持这个家了,并且看现在的情况,不可能继续读下去了。说着的时候,我们分明看到聂玲哭了起来。

像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笔者调研数省发现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痛的实例,在中国农村就不知道有多少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以下将会是笔者就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以及相应对策作具体的分析。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失学儿童。”《千里寻母记》著名导演田纪珍一句话道出了农民进城打工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必然性。经过笔者在调研中的发现与整理,现将问题与成因分析如下:

1、学习偏差与失学严重。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是外于一般水平偏下一点,

两极差的均较少;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而比较令人悲哀的一点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目的与理想比较茫然。

而最为严重的一点是,导致了失学率的大幅度上升,据我们调研统计,有些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其失学率居然高达50%,实为教育界的悲哀。

2、生活艰辛。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年

纪较大,他们很多人除了要自己做饭洗衣服之外,有时候还得帮助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些农活;如果留守儿童生病了,一般也只会到本村的药店拿点药吃,或者由监护人提供一点土方子,遇到大病,经常就会出现问题,经济条件不允许,不敢去大医院,一拖再拖,病搞得很严重。

3、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

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4、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

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如果父母在其子女很小时出去打工,子女一般不会很想父母,甚至有时只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