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共同对比基础
第二章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第二节 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1945年,Charles Fries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提出对比分析的思想。
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文化 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产生正迁 移,反之,负迁移; 差异(difference)=困难(difficulty)
对比(Contrast)
音位(phoneme)、语法(grammar)、 书写(writing)、文化(culture)
2. 鉴别偏误
偏误的标准 偏误和失误的辨别 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
3. 描写偏误
表层特征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errors) 表层策略分类(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 Corder(1974):前系统偏误(presystematic errors),系统偏误(systematic errors),和 后系统偏误(postsystematic errors)。
区分了: “失误”(mistakes):无规律、无系统、 偶然性 “偏误”(errors):有规律、成系统、必 然性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认识改变 了人们以往排斥语言偏误的看法,学习者 的语言偏误进入SLA研究的视域。
1. 收集资料
《对比语言学》教学大纲

《对比语言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对比语言学课程编码:学分:2 学时:40 实验学时:适用(学科)专业:语言学类执笔人:周国宝学科负责人签字:单位负责人签字:一、课程目的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对比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汉英语言对比的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进行汉英语言微观对比研究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应用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汉英语言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旨在揭示汉英语言的相似和差异,以寻求可用于语言教学与英汉互译等实际问题的原理。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对比语言学的学科定义、发展与现状、研究范围与对象、基本理论与方法、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对比语言学在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着重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篇章、修辞、文化等方面,对汉英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对比。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 2学时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对比语言学的分类;对比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2章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方法 4学时语言的可比性;对比描述的基础与内容;对比语言材料的选择;对比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3章语音对比 4学时语音研究与语音对比;语音学对比;音位学对比;生成音系学对比。
第4章词汇对比 4学时词汇研究与词汇对比;词汇形态学对比;词汇语义学对比。
第5章语法对比 4学时语法研究与语法对比;语法范畴对比;表层句法对比;深层句法对比。
第6章篇章对比 4学时篇章研究与篇章对比;篇章粘连性对比;篇章连贯性对比。
第7章语用对比 4学时语用研究与语用对比;语用功能对比;话语结构对比。
第8章对比分析与外语教学 4学时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位置;对比分析假设;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第9章对比分析与翻译 4学时对比分析与翻译理论;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
第10章定量对比研究 6学时定量对比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设计;定量篇章对比分析研究;语言对比试验研究;语言对比调查研究。
不同语言的句法分析方法对比

不同语言的句法分析方法对比句法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的分析,理解句子的语义和语法,进而实现对句子的自动处理与理解。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规则,因此在句法分析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对比分析英语、汉语和日语三种不同语言的句法分析方法,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英语句法分析方法英语句法分析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依存句法分析和短语结构句法分析。
1. 依存句法分析:该方法将语句中的每个词依存于其他词语中的某个成分,通过构建词语之间的依赖关系图,可以确定语句的具体结构和语法关系。
依存句法分析方法在英语文本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对语句的结构化表示和语义关系进行了清晰而简洁的描述。
2. 短语结构句法分析:该方法通过分析句子中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将句子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短语结构单元,从而找出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成分。
短语结构句法分析方法更加注重句子的层次结构和组合规则,对于句子的细节分析更加准确,但其描述复杂度较高。
二、汉语句法分析方法汉语句法分析方法与英语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心词的确定:汉语中的中心词往往通过一系列的修饰词语和状语来进行确定,相较于英语中的主谓结构,汉语中的中心词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
2. 语义的模糊性:由于句法结构的特殊性,汉语句法分析面临着语义的模糊性问题,需要更加准确地判断词语之间的关系以及上下文的作用。
3. 成分的省略与空位:汉语中常常存在着成分的省略和空位现象,这对句法分析带来了额外的困难,需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三、日语句法分析方法日语句法分析方法与英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助词的存在:日语中助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对句法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助词的作用和语义进行准确的判断。
2. 语言表达的形式:日语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敬语、尊敬语等,对句法的分析和理解需要考虑到这些特殊要求。
第二章 英汉语言的对比分析

翻译技巧:英译汉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译成句尾封闭式;汉译英时, 要把汉语的句尾封闭译为句首封闭。
第二节 英汉语言的不同点
〔例1〕 I am very happy and grateful to receive your message of greetings. 〔译文〕接到你们的贺函,我十分愉快和感谢。 〔分析〕在表示原因的句子中,英语表态在前,叙事在后;汉语则往往相反, 叙事在前,表态在后。
[译文] 声明宣称:国际经济秩序必须改变,否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之间的差距将继续加大。
[分析] 上述译文采用顺译法,语序与原文相差无几,只是用了一个冒号 ,切开原文的长句,使译句层次了然。
第一节
英汉语言的共同点
[例3]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phenomena of our generation. It has revolutionized our way of living—and possibly also our way of dying. You may not realize what is happening because it is a piecemeal process. But you can feel the increasing convenienctelevision, telephones, and even insect killers. There is hardly anything that we see, hear, feel or eat that hasn’t been chang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译文] 科技的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惊异的现象之一。它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 革命性的巨变,可能还改变了我们的死亡方式。你也许意识不到其中的变化——因为 这一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你能感受到飞机、电视、电话甚至杀虫剂所带来的越来 越多的方便与舒适。我们所看到、听到、感觉到和吃到的,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科技变 革的结果。
第二讲 语言迁移与对比分析假说

第二讲语言迁移与对比分析假说(Language Transfer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对儿童而言,他们从对母语一片空白到流利表达,一语习得是个虽然复杂但是相对快速的过程。
过了儿童时期,再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似乎就没有母语那么简单,这个过程相比之下显得极其困难,而且绝少能够达到精通与流利的程度。
成人学习者往往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够达到儿童在四五岁时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语言熟练程度。
过了儿童期,无论成人如何努力,二语习得似乎都很难达到类似母语的水平。
二语习得者经常困惑于这样的问题:成人二语学习者与儿童一语学习者的差异、成人的二语学习效果为何如此糟糕、成人的二语学习与儿童的一语学习路径是否一致、成人的二语学习如何达到高效,等等。
对于二语习得领域的这些核心议题,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关注了很长时间,不过第二语言习得仍然是一个新的领域。
从1940年代至今,学界一直试图运用许多理论研究人类如何学习第二语言,从行为主义学习模式,到近来认知视角的输入与互动假说,不一而足。
如今,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诸多论题,大多植根于早期的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学论的研究进展,从本章开始,我们试图探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基础,这种基础的构建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而这正是对语言学习进行理论研究的时期。
一、理论背景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有争议的论题。
其理论基础就是对比分析理论假说。
对比分析理论假说主要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背景,在20世纪50-60年代盛于一时,余脉迄今未歇。
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探索绝对是语言教学实践的附属,从19世纪的教学革新运动开始,语言教学只能适应于学习过程的观念深入人心。
当时语言学理论体系里,索绪尔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还在摇篮之中。
“the conviction that language systems considered fo a finite set of ‘patterns’or ‘structures’which acted as models……for the production of an infinite number of similary constructed sentences;the belief that repetition and practice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ccurate and fluent foreign language habits; a methodology which set out to teach ‘the basics’before encouraging learners to communicate their own thoughts and ideas”.对比分析假说理论的首创者Charles Fries (1945)就提出假设: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套习惯,在此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把母语及其文化的形式、意义以及分布迁移到目的语及其文化之中。
英汉运动类动词语义-句法界面对比研究①

英汉运动类动词语义-句法界面对比研究①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研究英汉运动类动词的框架语义、构式论元选择及其语义—句法界面,以揭示英汉运动类动词的语义与句法异同点。
通过分析发现其相同点为:英汉运动类动词框架语义范畴一致,符合致使—移动构式“X cause Y/X to move Z path”,句法映射到主语、谓语、宾语、地点状语和结果补语上;差异为:汉语鲜有<致事客体目标>论元选择,借助“把”字等小品词调整语序完成构式的句法表现。
英汉运动类动词的词汇化程度以及句式表达的个性特征是造成其语义—句法界面差异的根本原因。
标签:英汉运动类动词构式语法框架语义语义—句法界面一、引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张建映、张跃滨,2005),这不仅道出了运动是常态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经验。
其折射在英汉语言层面便是英汉运动类动词。
近年来,学者主要从动词隐喻、词汇化与论元关系、词汇化模式等角度(如韩大伟,2007;李来发,2008;秦洪武、王克非,2010;李雪,2010),对英汉运动类动词进行了对比。
这些研究详细分析了动词词汇化的特征与类型,指出了英汉运动类动词在表层组织上的差异并合理解释了论元实现的差异性。
本文拟在Goldberg构式语法下,进一步分析英汉运动类动词的框架语义②、构式论元及其语义—句法界面,以揭示其语义—句法界面的异同。
二、英汉运动类动词的框架语义英汉运动类动词可归至“致使—移动构式”,其意义为“X cause Y to move Z path”(Goldberg、Casenhiser and Sethuraman,2004),表明该运动事件的基本框架语义。
致使实体、运动实体、致使力、运动、路径;由于动词对运动事件贡献部分语义,下文拟寻找动词与构式语义的相容性以及英汉运动类动词的框架语义。
(一)英语运动类动词框架语义特征Levin(1993)把245个英语运动类动词分七个次类:第一类,内驱导向类,如“advance,arrive”;第二类,他向类,如“abandon,leave”;第三类,方式类(包括无生命实体和生命实体的运动动词),如“drop,walk”;第四类,工具类③,如“balloon,drive”;第五类,舞步类,如“waltz,tapdance”;第六类,跟随类,如“chase,trail”;第七类,陪伴类,如“accompany,lead”。
汉英句式对比

汉英句式结构对比文学院对外汉语0711 何晓楠07102089摘要:语言研究通常是从共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着手。
英语和汉语都是属于分析语,他们有共通之处。
但同时,它们也有差异。
汉语从词法上分属于孤立语;而英语则是曲折语。
这说明汉语虚词与词序很重要,而英语则是靠词形的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这使得汉语和英语在句式结构上夜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突出表现在汉语的竹式结构和英语的树式结构的差异。
正确的掌握这些差异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树式结构;竹式结构;汉英语对比Abstract:The research of the Language usually starts from two aspects,commonness and otherness.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Analytic Language,and theyhave something in common.Meanwhile,they also have something indifferent.From the morphology,Chinese belongs to analytic language,butEnglish is fusional language.So we can find that function word and wordorder are very important in Chinese ,howev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and word in English depends on the change of morphology.It also shows anobvious difference in sentence structures between Chinese andEnglish,especially on the tree-structure of Chinese and the bamboo-structureof English.So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se differences when you arelearning the second language.Keywords:tree-structure ;bamboo-structure;contrast Chinese with English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

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一、本文概述本文主要探讨了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并提出了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个重要领域,而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一门新的学科——对比认知语言学,将对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本文主要研究了对比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对比的原则和方法、对比的范围和内容。
通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语言进行系统的综合对比研究,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体系,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对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介绍认知科学的基本理念,即人类的认知功能是如何影响和塑造语言结构的。
强调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类的感知、记忆、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紧密相连。
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阐述概念隐喻理论,即人们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来构建抽象概念,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些概念。
同时,讨论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人类如何通过认知操作将不同的概念结构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
框架结构和理想化认知模型:介绍框架结构的概念,即人们如何通过共享的社会和文化经验来组织和理解世界。
这些框架结构为语言的使用提供了背景和上下文。
探讨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ICMs)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原型理论和范畴化:讨论原型理论在语言分类中的应用,即如何通过典型的成员和边界案例来定义语言中的范畴。
这包括对词汇、语法结构和语音等方面的分析。
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强调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汉对比研究中的应用,指出通过比较两种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表达方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该段落可能会提出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鼓励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统计、语料库分析等,以全面地探索语言的认知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翻译 2018年第1期·16·1.引言在进行具体的句法对比分析(syntactic contra-stive analysis ,简称SCA )之前,应先选择特定的句法理论作为描写的理论框架,并确定SCA 的共同对比基础(Tertium Comparationis ,简称TC )。
由于句法理论框架和TC 的选择会影响其他研究环节,如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实验设计、理想的终点研究环节等,因此在SCA 的研究方法中,这两个研究环节比较关键。
2.SCA的理论框架我们首先介绍主要的句法分析方法、流派和代表理论,以及如何科学地看待和选择适合的句法理论框架。
许余龙(2002:151)指出,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大致有两种:依存关系(dependency )分析法和构成成分(constituency )分析法。
依存关系是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组合支配关系。
依存关系分析法基于依存关系结构,把中心词直接和修饰它的依存成分按照特定的关系连接起来(Kruijff 2007:444)。
成分结构(constituent structure )指句法功能相同的一个或一组词构成的单位。
构成成分分析法不仅关注句子的线性结构,还关注在句子层级结构上的成分结构(Jacobson 2007:58)。
主要的句法理论基本都采用这两种分析法。
例如,依存关系语法(dependency grammars )主要基于依存关系分析法,如词语法(Word Grammar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 algrammar )则基于构成成分分析法;还有一些理论综合了两种分析法,如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简称HPSG )。
2.1 句法理论的形式和功能流派Newmeyer (1998a :18-25)认为句法理论可以分为形式主义(formalism )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两大流派,其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语言在三个方面“自主”(autonomy ),即:1)句法自主:人类认知包含一个由句法成分构成的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内容不是产生于语义或篇章,而且这些句法成分的组合原则也不涉及任何句法外的因素;2)语法自主:人类认知包含一个由语言特有的结构成分构成的系统,而且这些结构成分的组合原则不涉及任何系统外的因素。
3)语言知识自主:语言知识类似于语言能力(competence ),与语言使用相对而言。
后者与社会、认知和交际因素相关。
句法自主和语法自主都是语言知识,与其他认知系统相对而言。
语法自主比句法自主内容更宽泛,不仅句法知识,全部语法知识构成一个独立的认知系统。
语言知识自主不关注该知识系统是否只包含语法因素,而是强调这种知识必须与其使用截然分开。
句法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共同对比基础杨春雷(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上海 201600)摘要: 确定句法理论框架和共同对比基础(Tertium Comparationis ,简称TC )是句法对比分析(syntactic contrastive analysis ,简称SCA )的重要研究环节。
首先,介绍SCA可选择的句法理论框架、所属流派,以及它们的主要特点。
然后讨论影响SCA的理论框架选择的多种因素,包括句法理论的研究重点、SCA的研究的目的与对象、对语言解释的理解等。
最后,根据所选择的句法理论框架所属的流派,分别介绍并讨论了SCA可采用的相应TC 。
关键词:句法对比分析;句法理论框架;共同对比基础;对比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18)01-0016-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短语结构语法及其计算实现研究”(16BYY13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课题“语言量化现象的多维度研究”(2014BYY001);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外国语言文学)项目“跨语言视角下的短 语结构语法”作者简介:杨春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句法学、语义学和计算语言学。
句法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共同对比基础·17·生成句法理论承认所有三个自主假设。
换言之,生成句法把理清句法构成成分间的形式关系作为中心任务,这些成分的语义和语用特征并不是研究重点。
此外,宁春岩(2000)从认识论基础、理论对象和理论方法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形式语言学的基本特征,即:1)承认语言具有生物遗传属性,而且是第一位的;2)语言能力和物化这种能力的人脑语言系统是形式语言学的理论对象;3)自然科学的公理系统推导法是形式语言学的理论方法。
此外形式句法又分为转换生成句法和其他生成句法。
Newmeyer (1998a :11-12)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1)前者用转换规则连接多层次结构;而后者则直接面向表层结构。
2)模块化的程度不同:前者是“深度模块化(deeply modular )”;后者的模块化的程度较轻,或者反对在句法内部划分模块。
3)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前者认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唯一联系是逻辑式这一抽象层次(它其实是转换操作的产物);后者中的多数认为每条句法规则都有相应的语义规则。
另一方面,功能主义模式并不完全承认所有的自主假设,反对的焦点在于句法自主。
功能句法不对句法形式进行内部分解,强调句法形式具有的强大表意功能,与其语义、语用功能间有密切联系,其特征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它在交际中的表意功能为理据。
功能主义的解释和类型学调查相结合,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句法特征相对更普遍,为什么一个句法特征的出现会预示其他句法特征的出现。
关于功能主义模式的内部分类和代表理论,可参看Newmeyer (1998a )和Butler (2005)。
Newmeyer 还特别主张用generative 取代formal-ist 指形式句法。
多数语言学家都使用formalist 指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但该术语一方面有“与形式相关”的意思,与意义和用法相对;另一方面还有“形式化”的含义,即用数学般精确的词汇表述阐释自然语言。
但是,形式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形式,也研究语言意义。
而且,形式化表述的语言学不一定就是形式语言学。
例如,计算语言学中的形式表述不能算作形式语言学,只能算作一种应用技术;而形式语用学虽然有一套完善的形式化描写体系,但由于不承认句法自主,它仍属于功能主义理论。
基于以上讨论,表1概括了主要句法流派、代表理论和著作。
关于表1,有两点需要说明:1)由于篇幅所限,表1仅列出了部分代表理论和著作,还有许多句法理论和有影响的著作未被列入,如功能主义的自发语法(Emergency Grammar )(Hopper 1987,1988)和哥伦比亚学派(Columbia School )(Garc ía 1979;Diver 1995)。
2)关于形式和功能的区分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各理论之间也并非平行关系,有些理论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彼此存在交集。
以上的分析是基于Newmeyer 的标准,这些标准和归类尚存在争议。
例如,有语言学家认为认知语言学根本不属于功能主义派(Newmeyer 1998a :14)。
又如,从转换生成句法诞生之初到生成语义学,到认知语言学,再到构式语法的发展进程中,一直都存在继承和批判的关系(Harris 1993)。
再如,原则参数理论中的特征核查操作是借鉴了HPSG 语法中的合一操作(uni-fication )(Carnie 2010:368),而后者又借鉴了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又称Functional Unifica-tion Grammar ,简称FUG )(杨春雷 2014:30)。
最后,还有一些随着理论发展而转变立场的句法理论,如词语法的早期成果集中于句法层面(Hu-dson 2007:639),面向表层结构,并兼顾研究句法成句法流派 代表理论代表作 形式派早期经典理论 Chomsky 1957标准理论(Standard Theory ) Katz & Postal 1964 Chomsky 1965 扩充标准理论(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 Chomsky 1970 修正的扩充标准理论(Revised Extended Standard Theory ) Jackendoff 1977管约论(The Government-Binding Theory ) Chomsky 1981 原则参数理论(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heory ) Chomsky & Lasnik 1993转换生成句法 最简方案(The Minimalist Program )Chomsky 1995配价语法(Valency Grammar ) Tesnière 1959格语法(Case Grammar ) Fillmore 1968 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antics ) Lakoff 1971 树邻接语法(Tree-Adjoining Grammar ) Joshi et al. 1975 词汇—功能语法(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 )Bresnan 1982关系语法(Relational Grammar ) Perlmutter 1983 词语法(Word Grammar ) Hudson 1984,1990 广义短语结构语法(Generalized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Gazdar et al. 1985范畴语法(Categorical Grammar ) Steedman 1993中心语驱动的短语结构语法(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Pollard & Sag 1994;Sag et al. 2003其他生成句法 基于语符的构式语法(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 )Boas & Sag 2012 功能派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 Dik 1981;Dik & Hengeveld 1989 角色参照语法(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 ) Foley & Van Valin 1984; Van Valin 1993 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 Halliday 1985 功能句法(Functional Syntax )Kuno 1987Kuno & Takami 1993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 ) Langacker 1987,1991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Goldberg 1995表1 主要的句法流派、代表理论和著作语言与翻译 2018年第1期·18·分间的句法和语义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