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轴承的原理

合集下载

磁悬浮轴承

磁悬浮轴承

磁悬浮技术基本原理及磁悬浮轴承的应用和分析戴进墩(上海交通大学电信学院,上海市,200240)摘要:文中介绍了磁悬浮原理和磁悬浮轴承的研究和应用,指出了磁悬浮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磁悬浮轴承The Basic Principle of EML and 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Magnetic BearingsDai Jindun(Telecommunications Institut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240,PR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magnetic suspension and the research on magnetic suspension bearing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magnetic suspensiontechnology is also pointed out.Key Words:Magnetic Bearing;superconductivity0引 言磁悬浮,亦作磁浮,是一种利用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使物件在空中浮动,而不依靠其他外力的方法。

透过利用电磁力来对抗引力,可以使物件不受引力束缚,从而自由浮动。

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

19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

磁悬浮技术是集电磁学、电子技术、控制工程、信号处理、机械学、动力学为一体的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新技术)。

磁悬浮轴承应用发展及关键技术综述

磁悬浮轴承应用发展及关键技术综述

2.1磁悬浮轴承的应用领域
磁悬浮轴承因其独特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1、高速铁路:磁悬浮轴承可以减少车轮和轨道之间的摩擦,提高列车速度 和运行稳定性。
2、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磁悬浮轴承可以消除机械接触,提高系统 安全性。
3、精密制造:在精密制造中,磁悬浮轴承可以实现对工件的无损加工,提 高生产效率。
目前,虽然磁悬浮轴承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控制 精度、能耗和制造成本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探索新 的控制算法提高控制精度,优化电磁材料和线圈设计以降低能耗,以及研究新的 制作工艺和材料以降低制造成本。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磁悬浮轴承的应用领 域,如高精度机床、新能源等领域。
磁悬浮轴承的检测技术是保证其性能和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运行状态 检测和性能检测两部分。运行状态检测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磁悬浮轴承的 工作状态,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性能检测主要包括电磁铁的电气性能、磁 悬浮轴承的振动和噪声等。通过这些检测,可以全面评价磁悬浮轴承的性能和质 量。
结论
本次演示对磁悬浮轴承的应用发展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磁 悬浮轴承在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和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指出 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同时,详细探讨了磁悬浮轴承的设计、制作和检测技 术,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和挑战。
总结:
主动磁悬浮轴承控制器是一种创新性的技术,它可以提高旋转机械的效率和 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并提供远程控制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这项技术将进 一步得到优化和改进,并应用于更多的领域。未来,主动磁悬浮轴承控制器将成 为旋转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推动工业的发展和创新。
感谢观看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磁悬浮轴承作为一种新型的轴承技术,因具有无接触、 低摩擦、长寿命等优点而受到广泛。本次演示旨在综述磁悬浮轴承的应用发展及 其关键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磁悬浮轴承简介

磁悬浮轴承简介

磁力轴承简介磁悬浮轴承又称磁力轴承,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新技术之一。

陆地上广泛采用的是主动控制磁悬浮轴承(简称主动磁轴承-AMB),它是利用可控磁场力提供无接触支承、使转子稳定悬浮于空间且其动力学性能可由控制系统调节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是一种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其技术涉及到机械学、电磁学、电子学、材料学、转子动力学、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等。

由于磁力轴承具有无接触、无磨损、高速度、高精度、无需润滑和密封等一系列优良品质(能耗是传统机械轴承的5-20%,是空气静压轴承的10-20%;若用于机床,其切除量可提高3-6倍,进给速度提高5-10倍,切屑力降低30%),是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主导轴承之一。

一、发展历史简述1972年,法国最早将磁力轴承用于通讯卫星的导向飞轮支承上。

美国于1983年在航天飞机的实验室真空泵上采用了磁力轴承。

1986年日本在H-1火箭进行的磁浮飞轮空间实验上获得了成功应用。

民用第一个产品是1983年,第五届欧洲机床展上,S2M公司展出了磁悬浮电主轴部件。

二、主要性能参数目前,磁力轴承可达的技术指标范围至少为:1)转速:(0~8)×105 r/min2)直径14~600 mm3)单个轴承承载力:(0.3~5)×104 N4)使用温度范围:-253~450 °C三、应用范围根据国际上发表的文献统计,磁力轴承可推广应用的领域如下表(此外还可用于飞轮储能、减震器、尖端武器等):四、应用图解典型的五自由度磁轴承-转子系统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参见下页附图。

五、国内发展及应用现状国内磁力轴承的发展及应用,整体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工业应用很少,水平要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0-20年。

但在某些方面的研究已经接近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内在磁力轴承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机构有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主要致力于磁轴承高频电主轴和阻尼器的研究)、上海交大和上海微电机研究所(惯性器件和仪器)、西安交大(磁力轴承力学特性研究)、哈工大和广州机床研究所(卫星姿态控制飞轮和机床主轴)等数十家。

磁悬浮轴承的优点及原理

磁悬浮轴承的优点及原理

磁悬浮轴承的优点及原理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1基本原理从原理上磁悬浮轴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型磁悬浮轴承;另一种是被动型磁悬浮轴承。

因为前者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所以它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工业上。

主动型磁悬浮轴承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通过传感器检测出转子的位移信号,将该信号送人控制器,控制器按照设定的控制策略处理后经功率放大器产生控制电流,驱动电磁铁线圈产生相应的电磁力,实现转子悬浮。

图主动型磁悬浮轴承系统原理图2磁悬浮轴承的优点与传统的机械轴承相比,磁悬浮轴承具有以下与传统的机械轴承相比,磁悬浮轴承具有以下优点:(1)无接触、无磨损、无润滑:磁悬浮轴承工作时,处于悬浮状态,相对运动表面之间无接触,不产生机械摩擦和接触疲劳,解决了机组部件损耗和更换问题。

同时省掉了润滑系统等一系列装置,即节省了空间又不存在前述装置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2)低振动、低噪声、低功耗:磁悬浮轴承转子避免了传统轴承在运行时的接触碰撞弓丨起的大幅振动以及高分贝噪声,提高了稳定性,降低了维护费用,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悬浮磁悬浮轴承的低功耗,仅是传统机械轴承功耗的6%~25%。

在转速为10000r/min时,其功耗只有机械轴承的15%左。

(3)高转速、高精度、高可靠性:允许转子高速旋转,其转速主要受材料强度的限制,可以在超临界,每分钟数十万转的工况下工作,而且转子的回转精度已经达到微米级甚至更高,这是普通机械轴承远远达不到的转速和精度,而且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高于传统的机械零部件。

(4)可控性、可在线工况监测、可测试诊断:我们可以对磁悬浮轴承的静态和动态性能进行在线控制。

事实上,其本身系统就实现了集工况监测、故障诊断和在线调节的一体化。

磁悬浮现象原理探究

磁悬浮现象原理探究

磁悬浮现象原理探究在现代科技的舞台上,磁悬浮技术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从高速磁悬浮列车风驰电掣般地穿梭于城市之间,到磁悬浮轴承让机械运转更加高效稳定,磁悬浮现象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那么,磁悬浮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理呢?要理解磁悬浮现象,首先得从磁力的基本概念说起。

我们都知道,磁铁具有南北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这是磁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当两个磁铁的相同磁极相对时,它们会产生相互排斥的力;而当不同磁极相对时,则会产生相互吸引的力。

磁悬浮的实现,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磁力的这种特性。

以常见的磁悬浮列车为例,列车底部安装有超导电磁铁,而轨道上则铺设着一系列的磁体。

当列车通电时,超导电磁铁产生强大的磁场,与轨道上的磁体相互作用。

由于设计上的巧妙安排,使得列车所受到的磁力能够抵消其自身的重力,从而实现悬浮。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磁场的强度和分布。

磁场强度越大,产生的磁力也就越强,悬浮效果也就越稳定。

同时,磁场的分布也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以确保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悬浮状态。

除了利用磁极的排斥作用实现悬浮,还有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磁悬浮方式。

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为电动式磁悬浮。

在电动式磁悬浮系统中,通过在轨道上铺设导电线圈,并给线圈通入交变电流,从而产生不断变化的磁场。

当列车上的导体在这个变化的磁场中运动时,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产生一个向上的斥力,实现列车的悬浮。

磁悬浮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运输领域,在工业生产、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一些高精度的机械加工设备中,采用磁悬浮轴承可以大大减少摩擦和磨损,提高加工精度和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磁悬浮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控制系统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一个优秀的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整磁力的大小和方向,确保悬浮物体始终处于稳定的状态。

这需要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快速的信号处理能力以及精确的控制算法。

磁悬浮轴承稳定性分析

磁悬浮轴承稳定性分析

磁悬浮轴承稳定性分析磁悬浮轴承(Magnetic Bearing)是利用磁力作用将转子悬浮于空中,使转子与定子之间没有机械接触。

与传统的滚珠轴承,滑动轴承以及油膜轴承相比,磁轴承不存在机械接触,转子的转速可以运行到很高,具有机械磨损小,能耗低,噪声小、寿命长、无需润滑,无油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高速、真空、超净等特殊环境。

这项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开始研究的一项新的支撑技术。

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分析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问题。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磁悬浮轴承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磁悬浮轴承的一些特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对磁悬浮轴承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先论证了永磁轴承无法实现自稳定,然后对电磁轴承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磁悬浮,轴承,电磁轴承,永磁轴承,稳定性第一章引言第一节磁悬浮轴承的研究背景国际上很早就有了利用磁力使物体处于无接触悬浮状态的设想, 但其实现却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1842 年, Earnshow 证明: 单靠永磁体不能将一个铁磁体在所有 6 个自由度上都保持在自由稳定的悬浮状态.真正意义上的磁悬浮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的利用电磁相吸原理的悬浮车辆研究,1937 年, Kenper 申请了第一个磁悬浮技术专利, 他认为,要使铁磁体实现稳定的磁悬浮, 必须根据物体的悬浮状态不断的调节磁场力的大小,因此必须采用可控电磁铁,这也是以后开展磁悬浮列车和磁悬浮轴承研究的主导思想。

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 20世纪 60 年代中期对磁悬浮技术的研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日本、英国、德国都相继开展了对磁悬浮列车的研究。

资料记载: 1969 年, 法国军部科研实验室(LRBA ) 开始对磁悬浮轴承的研究; 1972 年,第一个磁悬浮轴承用于卫星导向轮的支撑上, 从而揭开了磁悬浮轴承发展的序幕。

此后, 磁悬浮轴承很快被应用到了国防、航天等各个领域。

1983年11月,美国在搭载在航天飞机上的欧洲空间试验仓里采用了磁悬浮轴承真空泵; 同年,日本将磁悬浮轴承列为 80 年代新的加工技术之一, 1984 年, S2M 公司与日本精工电子工业公司联合成立了日本电磁轴承公司, 在日本生产、销售涡轮分子泵和机床电磁主轴等。

磁悬浮制冷原理

磁悬浮制冷原理

磁悬浮制冷原理磁悬浮制冷是一种新型的制冷技术,它利用磁悬浮技术将压缩机和压缩机相关部件悬浮于磁场中运行,从而实现制冷的目的。

磁悬浮制冷原理复杂,涉及磁悬浮技术、热力学原理、流体力学原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磁悬浮制冷系统通常包括压缩机、磁悬浮轴承、电动机和冷凝器等组件。

其中,磁悬浮轴承是核心部件,其采用电磁力使轴承和转子之间产生相互排斥或吸引的力,实现悬浮和旋转的稳定运行。

在磁悬浮制冷系统中,压缩机的运转受到电动机的控制。

电动机通过控制磁悬浮轴承的磁场,实现转子的悬浮和旋转。

当电动机启动后,电流经过磁悬浮轴承产生磁场,使得转子在轴承上悬浮,并且转子可沿轴线自由旋转。

在压缩机中,制冷剂从蒸发器进入,经过压缩后进入冷凝器。

制冷剂在压缩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通过冷凝器向外界散发,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在传统压缩机中,转子和轴承间会有接触摩擦,产生摩擦热量,会降低制冷效果。

而磁悬浮制冷系统中,由于磁悬浮轴承的悬浮作用,转子与轴承之间无摩擦,因此摩擦热量几乎没有产生,可以获得更高的制冷效率。

磁悬浮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通常采用无油设计,这是因为在转子和轴承之间没有直接接触,摩擦几乎为零,无需润滑油来减少摩擦。

因此,磁悬浮制冷系统的压缩机不会产生油污染问题,对环境更加友好。

磁悬浮制冷技术具有多个优点。

首先,由于磁悬浮轴承的悬浮作用,减少了机械摩擦和机械振动,使得压缩机的运行更加平稳、稳定和可靠,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其次,磁悬浮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更高,制冷速度更快,可以大大提高制冷系统的性能。

此外,磁悬浮制冷系统的压缩机噪音更低,操作更加安静。

然而,磁悬浮制冷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磁悬浮制冷系统的研发和制造成本较高,需要高精度的磁悬浮轴承和电动机等部件。

其次,对于大型制冷系统,磁悬浮轴承的承载能力可能成为一个问题。

此外,磁悬浮制冷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总结起来,磁悬浮制冷原理可以通过利用磁悬浮技术将压缩机悬浮在磁场中运行,实现制冷的目的。

磁浮电机工作原理

磁浮电机工作原理

磁浮电机工作原理
磁浮电机是一种利用磁悬浮技术实现无接触悬浮运转的电机。

它由永磁体和电磁体两部分组成。

在磁浮电机中,首先通过永磁体产生恒定的磁场,形成永磁悬浮。

接着,在电机的转子和定子之间,通过电磁体产生变化的磁场,使转子在定子内部旋转。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1. 永磁悬浮:磁浮电机的转子与定子之间设置有一定距离的磁悬浮轴承。

通过永磁体产生的恒定磁场,使转子产生永磁场。

这个永磁场与永磁悬浮轴承的磁场相互作用,使转子悬浮在空中。

2. 线圈产生旋转磁场:在定子中设置有多个电磁线圈。

这些线圈通电时会产生变化的磁场。

通过适时改变这些线圈的电流,可以在定子中形成一个旋转磁场。

3. 转子受力旋转:旋转磁场与转子上的永磁场相互作用,产生转子上的安培力。

这个安培力会使得转子开始旋转。

同时,因为永磁悬浮轴承的存在,转子可以自由地旋转,避免了摩擦和磨损。

4. 控制系统:磁浮电机还配备了一个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电流流过线圈,以调整旋转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精确地控制电流,可以调整转子的旋转速度和方向。

磁浮电机的工作原理使得其具有低摩擦、高效率、高速、无接
触等特点。

它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工业制造、精密仪器等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悬浮轴承的原理
王养丽
(西安武警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西安三桥 710086)
(收稿日期:2000-02-16;修回日期:2000-05-15)
摘 要 本文介绍国内外磁悬浮轴承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它的物理原理.
关键词 磁悬浮轴承;电磁力;基本原理
THE PRINCIPLE OF MAGNETIC
SUSPENSION BEARING
Wang YangLi
(Engin eering College of Armed Police Force,Xi'an.710086)
Abstract T his paper intro duces the physical pr incipl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m agnetic suspensio n bearing.
Key Words magnetic suspersio n bearing;electr omagnetic force;principle
磁悬浮轴承也称电磁轴承或磁力轴承,是利用磁场力将轴承无机械摩擦、无润滑地悬浮在空间的一种新型高性能轴承。

由于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点,近年来对其研究颇为重视。

又因为磁悬浮轴承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多项技术的交织在其中表现突出,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对其研究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强。

1 磁悬浮轴承概述
利用磁力使物体处于无接触悬浮状态的设想由来已久,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早在1842年,Ear nsho w就证明:单靠永久磁体是不能将一个铁磁体在所有6个自由度上都保持在自由稳定的悬浮状态的。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磁悬浮研究是从本世纪初的利用电磁相吸原理的悬浮车辆研究开始的。

1937年,Kenper申请了第一个磁悬浮技术专利,他认为要使铁磁体实现稳定的磁悬浮,必须根据物体的悬浮状态不断的调节磁场力的大小,即采用可控电磁铁才能实现,这一思想成为以后开展磁悬浮列车和磁悬浮轴承研究的主导思想。

伴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对磁悬浮技术的研究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英国、日本、德国都相继开展了对磁悬浮列车的研究。

磁悬浮轴承的研究是磁悬浮技术发展并向应用方向转化的一个重要实例。

据有关资料记载:1969年,法国军部科研实验室(LRBA)开始对磁悬浮轴承的研究;1972年,将第一个磁悬浮轴承用于卫星导向轮的支撑
35
 工科物理 Vol.10 No.3 2000
上,从而揭开了磁悬浮轴承发展的序幕。

此后,磁悬浮轴承很快被应用到国防、航天等各个领域。

美国在1983年11月搭载于航天飞机上的欧洲空间试验仓里采用了磁悬浮轴承真空泵;日本将磁悬浮轴承列为80年代新的加工技术之一,1984年,S2M公司与日本精工电子工业公司联合成立了日本电磁轴承公司,在日本生产、销售涡轮分子泵和机床电磁主轴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磁悬浮轴承在国外的应用场合进一步扩大,从应用角度看,在高速旋转和相关高精度的应用场合磁悬浮轴承具有极大的优势并已逐渐成为应用研究的主流。

2 磁悬浮轴承工作原理
磁悬浮轴承是一个复杂的机电耦合系统。

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它由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化提供了条件,将计算机加到系统中得到磁悬浮轴承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从外界拾取信号,并对其进行智能处理,实现轴承的稳定运行与控制。

机械系统由转子和定子组成(径向轴承结构如图1,推力轴承结构如图2),通常它们都是由铁磁叠片构成的。

转子叠片装在轴径上,定子叠片上开有槽,并缠绕着线圈以提供
磁力。

图1
 径向轴承结构简图
图2 轴向轴承结构简图
控制系统指控制转子位置的电气系统,简单的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组成(如图3)。

传感器:即检测元件,是磁悬浮轴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转子的偏移情况,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转子的运动速度;控制器:是个整个磁悬浮轴承的核心,其性能决定了磁悬浮轴承的好坏,其作用是对传感器检测到的位置偏差信号进行适度的运算,使得转子有高精度的定位,在外力的干扰作用下能通过迅速而恰当的电流变化使转子回到基准位置;功率放大器:其作用是向电磁铁提供产生电磁力所需的
电流。

图3 轴承控制系统简图
磁悬浮轴承工作的基本原理:通过位置
传感器检测转子的轴偏差信号,将该信号送
入控制器,通过功率放大器控制电磁铁中的
电流,从而产生电磁力的变化使转子悬浮于
规定的位置。

磁悬浮轴承可以按磁悬浮方式和结构等
多种方法来分类,有很多类型。

按悬浮方式可
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按结构可分为立式、卧
式、内转子型和外转子型;按作用力可分为吸
(下转第42页)
3 四点建议
产业化是指安全减灾产品及技术形成的产业规模与工业化水平达到相当高程度的体现.虽安全减灾产业具有强烈的社会公益色彩,需要政策干预和立法,政府在安全减灾产业化上的作用尤为显著.但也要实施明确分工的责任制,即
(1)作为政府,目前的基本行为是,出台安全管理政策,制定有关法规及标准,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2)作为研究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多为社会公益型研究机构,因无多少资金投入只愿承担科研风险,虽看重科研价值,但忽略产品中试和最终形成的工艺过程,也不愿承担经营风险,从根本上影响发展,必须要有大改观;
(3)作为生产企业,目前的基本现状是,
小型企业居多,包括一些生产普通安全用品的乡镇企业,自有资金短缺,生产规模小.银行对这类企业贷款回报率期望值不高,生产方对高新技术利润附加值认识不足,造成减灾用品难以形成产业化.生产方原则上只愿以低价接受技术转让而希望带来高额回报,其结果是忽视安全产品的技术性能.
(4)作为公众,首先需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把“消费”安全产品列入日常开支计划,并应进行专项资金的投入.一般讲,安全减灾意识将影响着安全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效益,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树立安全观念.
中国作为灾害及人口大国,安全减灾高新技术产业是“日不落”工业,是重要的工业组成部分.为此要加快其产业化进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及管理对策.(完)(上接第36页)
引式和排斥式;按接触方式可分为完全非接触型和部分接触型;按电磁铁类型可分为超导式、交流控制式和直流控制式.目前,在磁悬浮轴承研究领域主要以主动的直流控制式磁悬浮轴承为研究对象.图4为主动的直流控制式磁悬浮轴承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
图4 主动磁悬浮轴承工作原理示意图
需要指出的是:与主动磁悬浮轴承相比,被动磁悬浮轴承具有系统设计简单,并在无控制环节的情况下即可稳定.但是它不能产生阻尼,亦即缺少像机械阻尼或像主动轴承那样的附加手段,因此这个系统的稳定域是很小的,外界干扰的小变化也会使它趋于不
稳定.3 展望
我国对磁悬浮轴承的研究始于60年代,但由于社会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国外先进国家落后近20年.从80年代起有数家单位开始这方面的样机开发,但到目前为止,开发的多数产品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而且在轴承刚度和承载能力方面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难度,这是我国的科技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施韦策.G,布鲁勒.H,特拉克斯勒.A 著.主动磁轴承
基础、性能及应用.虞 烈,袁崇军译;谢友柏校.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7.
[2] 曹广钟,虞 烈,张 钢等.电磁轴承系统的电气系统
研究.机械科学与技术,1999,18(2).
[3] 施 阳,周 凯,严卫生等.主动磁悬浮轴承控制技术
综述.机械科学与技术,1998,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