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思考
中医现代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 医 现 代 化 几 个 问题 的 思 考
李盈 文 湖北省 宜昌市委机关卫生所 ( 4 0 0 43 0 )
二第总期 第年・刊 。8第 8四半 一期8 卷月月 。下 8
摘 要:中医现 代化是 中医发展 中面 临的关 键 问题 。通过 剖析 传统 中医 学术理 论和 临床 诊疗 体系 的优势 与 不足 ,及其 与现 代科 学技 术相结
如果他们掌握 了中医学 的理论体系 ,能较好地把握 中医 学的观 点,其本 身就是 “ 中医 ” ,来承担 中医现代化的工 作 当然 是无可非议 的,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发挥 多学科研 究 的优势 ,应当积极鼓励和支 持。孟庆云『指出:“ 2 中医 现代化 的成败 关键在 于 良好的学风、宽松的学术环境和 规范 的学术机制至 为关键 。因此 ,急需调整学术制度 导 向, 整顿 学术规 范。 只有提 高中医 学人资质 的学术功力 , 才能使 中医现代化 的过程顺利进行 ,制 止伪现代化 ,实 现 中医学超越 发展的伟大 目标 。 j ”I 5 中医现代 化的方向是研 究中医 “ 究中医”是中医现代 化 的方 向和趋势 ,中医学 研 本 身作为研究对象 ,融入多学科知识 ,特别是现代科学 研 究方法来研究 中医本身存在 的不足 , 并找出解决办法, 再将研究 的成 果充实到其理论中去,充实 中医 内涵,促 进 中医药事业 的全 面发 展。从 自发的整体综合到 “ 分析 时代 : ,再到现代科学方法论 ,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的方法论经历 了一个 “ 否定之否定 ”的过程 ,即一个重 大质变 的 “ 螺旋式上升 ”[。中医科 技人员必须对 当代 4 】 科 学技术有高度 的敏感性和研究热情 ,应 当认真学 习和 研 究科学技术史 ,为 中医现代化确定 “ 参照系” 。可 以预 言 ,以高度 综合为主要倾 向的现进 步和 历史的发展,中医 学发展 现代化 是必然趋势 。在发展过程 中, 中医现代化的 内涵、模式 及途径等很多 问题 尚需深入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现实选择

【 作者简介 】喻冰( 96 )女 , 宁沈阳人 , 16- , 辽 复旦大学社会 科学基础部 中共党 史专业博士研 究生 , 阳建筑大学 文法学院 副教授 , 究方 向 沈 研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史、 中国现代化。
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与科学的力量的同时 , 看到了现代社会 的对抗性矛盾 , 现代工业 、 即“ 科学与现代 贫困、 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 , 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 出, 。指 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 , 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 占有和有计划的组织社会生产 ,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合 , 形成 自由人联合体 。② 东西方社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 东方社会还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 即前现代社会 。l 世纪 5 年代中 9 0 期, 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落后 国家的发展问题 , 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断。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 , 这些 以 “ 细亚 生产方 式 ” 亚 为基 础 的社 会 , 凭其 自身 的力量 , 是没有 进 行变 革和 现代 化 的手段 , 制度 上 的推 动力 的。 或 在 l 纪的历 史条 件下 , 9世 亚洲 摆脱 闭关 自守 的国家建 立现 代工 业 的道路 , 只能是 “ 方化 ” “ 西 或 欧洲 化 ” 的道 路 。 7 年代到 8 年代 , 0 0 马克思恩格斯从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环境出发随着对俄 国公社发展道路 பைடு நூலகம்深入 探索, 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 的设想 , 即东方落后 国家可以“ 不通 过 资本 主义生 产 的一切 可怕 的波 折 而吸收 它 的一切 肯定 的成 就 ”走 向社 会 主义 。这个 特定 历 史条 件包 括 内外 , 两个 方 面 的条 件 : 部 条件 即恩格 斯后 来强 调 指 出的是 “ 外 外部 的 推动 , 即西 欧经 济制 度 的变 革 , 资本 主义 在 最先 产 生它 的那些 国家 中被 消灭 ” ③ 。 内部 条件 应 同时具 备两 个必要 条 件 。 一是农 村公 社 土地 公有 制 的存在 ; 二是资 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存在。 同时 , ⑤ 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 中还表达了不要盲 目 ( 跋》 搞社会主义的思想 , 指出“ 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只有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 , 这在历史上是不 可 能的 ” 。⑥ 可 见 , 马 克思恩 格 斯 的现 代社 会 理论 中 , 方 资本 主 义社 会 就 是现 代社 会 , 会 主 义社 会 是在 现 代 资本 在 西 社 主义社会 的基 础上 即实 现 了现代 化 的基础 上建立 起 来 的未来 社 会 。东方 前 现代 社会 在 特定 历 史条 件下 也 可 以 走 向社会 主义 。但 无论 是东 方 的社会 主义 还是 西方 的社会 主 义其 根本 点是 必须 是实 现 了现代 化 的社会 。 而实际的进程是,0 2 世纪的社会主义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 国家 , 都是前现代社会。这与马克思恩格 斯 所论 述 的社会 主义社会 是 有质 的区别 的。 由此 决定 , 些 国家进 入 “ 会 主义 ” 首 要 的 任务 就是 实 现 现代 这 社 后 化, 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 在这个问题上 的偏差和失误正是社会主义发生曲折乃至苏东剧变的 根 本原 因 。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探讨其背后的动力和挑战,并分析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独特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并不仅仅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这种独特的现代化路径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独特的挑战。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并分析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启示和反思。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依次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并为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我们的力量。
例: ___。
(2021)。
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中国学术杂志。
12(3)。
45-67.]()例: ___。
(2020)。
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科学研究。
30(2)。
89-102.]()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模式和风格。
它不仅包含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还融合了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和国情国力等因素。
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走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成就。
它包括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政治制度的现代化、社会文明的现代化等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质量的提升。
政治制度: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制度上强调稳定和发展的统一。
通过坚持___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了政治体制的稳定和效能的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给企业的思考

中国式现代化给企业的思考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在国家层面实现的,也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中国式现代化给企业的思考,不仅是管理模式的革新,更是价值观念和发展理念的转变。
本文将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企业的影响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新型管理思维。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企业在管理模式上不断创新,突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践、总结并进行多维度的改进。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更多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不断引进新观念、新技术、新思路,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2.人性化管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强调人本理念,注重员工的价值和尊重。
企业应该关注员工的成长、满足员工的需求、促进员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通过管理手段来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中要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建立更加灵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机制。
3.信息化管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企业在管理中更加重视信息化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动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它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员工的行为习惯和企业的氛围。
中国式现代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念的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要求企业在文化建设中注重民族自信、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要求企业文化要具有自主自信、爱国爱公的良好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2.创新文化的培育。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企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文化中要有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2021.1中国之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考荆林波,奚祺海(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北京100732)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熟与完善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的抬头与全球治理失序,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带着巨大的活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之治这一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也让世界瞩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管理者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充满信心。
我们始终坚定认为,推进中国之治将更好地把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关键力量。
关键词: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1-005-012作者简介:荆林波(1966-),男,山西临猗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管理、产业经济学研究。
奚祺海(1991-),男,湖北黄州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经济法学研究。
当今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放眼全球,人类数千年依托地理屏障和政治屏障形成的生存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全球化步伐的加速将世界各国都拉到了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每个国家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
从表面上看,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大多表现为经济竞争,每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由其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所决定。
但国家的经济力量来自何处?尽管不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有一个最基本的现实无法否认,那就是国家的治理能力。
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竞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制度体制和中国治理方式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的解析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相。
换言之,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纯粹的、抽象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和现代化恰恰是一种“重合”的世界历史进程。
(参见叶险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初探》,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XX年第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结果。
因此,他们确实不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
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人类社会以种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与19世纪50年代初期把英国对印度的破坏行为称为一场“社会革命”相反,马克思后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公社制度的破坏,将很快在东方社会形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无疑将使东方社会进入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用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地机械地挤压到欧洲模式中去。
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提出了避免俄国重蹈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苦难的设想和要求:“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四大矛盾

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四大矛盾张博树 -作为拥有悠久的前现代农业文明历史、又是在外力拉动与逼迫下强行进入现代世界的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国近百年来的制度现代化历程,曾先后为下述四大矛盾所困扰,它们是:1、在以悖论方式出现的“外来”文明的冲击面前,华夏中心主义的“天朝”心态与正在加速发生的帝国自身衰败间的矛盾。
人们都该记得1793年英国人马戛尔尼使华时围绕“叩头”之争展开的有名的故事。
这个故事典型地说明了两百年前我们的先人是以怎样的优越感看待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
事实上,迟至19世纪中叶,中国人(从皇帝、朝臣至普通百姓)尚无现代主权国家与民族平等的概念。
有限的国际贸易被理解为是对“四夷”的“恩惠”。
甚至当英国人的炮舰已经开到了家门口、且国人已实实在在地看到对方的“船坚炮利”绝非自己所能及时,仍摆出一副“天朝”的姿态,要求对方“处处恭顺”,因为中国的“大皇帝抚有万邦”,舞刀弄枪,就会“上干天怒”…这里,具有悲剧意义的不但在于我们的先人乃以坐井观天式的愚蠢看待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与一个正在迅速工业化的西方民族的对抗,而且在于对抗中的弱势的一方由于其本身正在经历的衰败化过程而更显得不堪一击!中国的皇权专制制度到明清本已发展到极致,满清政府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消除汉人的反抗,曾采取积极笼络与消极压制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获得康、雍、乾三朝的一时繁荣。
然自乾隆末年起,官场日趋腐败,人口压力骤增,财政危机凸显,天灾人祸频仍。
这个加速进行的衰败化过程与自鸣得意的“天朝”思维定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正是后者,阻碍了中国人向日本人或俄国人那样,自觉地吸收外来文化,重新界定自己在世界的位置,2、由边缘化危机导致的救亡图存的防御型现代化的选择与现代化制度定位间的矛盾。
这里所谓“边缘化”,借自“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始人华伦斯坦。
边缘者,列强(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国家”)之附庸也。
这对两次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对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对20至30年代的南京国民政府,都一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某些时间竟部分地成为现实)。
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有企业治理不规范:国有企业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效率低下、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企业决策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导致资金浪费和资源分配不公平,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和发展。
2. 股权结构分散化:在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分散化程度较高,股东利益代表性不强,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一些股东可能仅关注短期利益最大化,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
3. 董事会独立性不足:董事会作为企业治理的核心机构,其独立性和专业性对于企业决策的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现实中,一些董事会成员与企业高层存在利益关联,独立性不足,难以对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和决策合理性的审查。
4. 监管机制不健全:企业治理的有效性需要有健全的监管机制来确保,但是在现实中,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不足、监管手段单一、监管落地不实等问题依然存在。
5. 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披露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环节,但是一些企业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存在着不透明、虚假宣传等问题,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影响决策效果。
综上所述,企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国有企业治理不规范、股权结构分散化、董事会独立性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和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和不足。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完善股权激励机制、提升董事会独立性、加强监管力度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思考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的阶段。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皆获得迅猛的发展并
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也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中就包括党政机构的贪污腐败。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建设良好的风气,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 问题 贪污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持续开展的打击严重破坏经济犯罪的斗争中,贪污
贿赂犯罪占据突出地位。贪污贿赂的泛滥,不仅严重腐蚀了国家肌体和人们
的灵魂,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和正常的经
济环境,阻碍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惩
治腐败斗争,不能搞一天两天,一日两日。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
败。”路漫漫其修远兮,反腐建设具有长期性以及很大的艰巨性。
一、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价值失范和道德约束力缺乏
在商品经济逐渐活跃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一定的混乱。一些错
误的东西往往被加以新的“包装”,成为一些人搞腐败的所谓“理论” 。随
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领域方面,人们越来越注重效率和利益,,以
至出现了种种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现象,而且在诚信规制以及社会扬善抑恶
机制方面还缺乏有利的社会外在制约手段。由于道德失范,一些政府官员和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大肆侵吞国家和人民财产,腐败势头难以遏制。
2. 权力过分集中,而现行的监督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监督是制约权力免其腐败的更大手段,而现行的监督机制对权力的制约存
在严重的缺陷。目前,我国监督主体的过多过滥容易出现职权不清、职责不
明、互相推诿的情况,从而导致监督不力、效率不高的结果。如果这些问题
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影响党风廉政建设的进
展;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和国家的威信;影响依法治国进
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进一步加强廉政法制建设势在必行。
3.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
治。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
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在打击腐败
犯罪的实际操作中,难度要比打击其它犯罪行为来的更大。“官官相护”是
打击腐败犯罪的最大障碍。
二、当前贪污腐败新特征
1.群体化
当前的腐败案件越来越呈现群体化的趋势。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
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
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
2.高官化、巨额化
近年来,一批百姓眼中的大人物纷纷栽落马下,落马官员的贪污数额被曝
光后也让人瞠目结舌,以中石化原董事长陈同海为例,其涉贿金额高达1.97
亿元。
3. 国际化
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流动的机会,与境外的不法分子相
勾结,共同犯罪;有的利用国际间法律的差异,国内犯罪,国外洗钱;有的
以境外商人为合作对象,赃款赃物滞存境外。
三、惩治腐败的主要对策
1、加强思想教育
要遏制腐败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防
范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
义荣辱观,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思想,改造落后文化,在经济贸易中,
要时刻警惕外来腐朽文化对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
2、深化改革,完善法制
建立有效的行政系统和干部人事制度,按照科学化、系统化、严肃性和可
操作性的原则制定廉政法规,逐步将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轨道。从源头治理,
权力是贪污之源,因而要加强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健全我国的监督,检查制
度,完善我国的司法体系,使司法体系真正能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让司法
权有更大的空间去制约行政权。
3、制约权力,强化监督
首先要制约“一把手”的权力,决议要由集体做出;其次,决策应当规范
化、程序化、公开化,除涉及泄密的事项,应当提高民主化,党务和政务透
明度;在管理和执行过程中要强化内部制约机制,相互约束,相互监督;各
级监督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
4、动真碰硬,严肃执纪
在查处中要敢于碰硬,不管涉及到谁,不管职位多高,功劳多大,只要
触犯法纪,都要严肃处理,不能有任何的特殊和例外。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
社会福利待遇,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
使经济不断发展,为高薪养廉提供条件。
社会主义的中国不能容忍贪污腐败,但是它依旧还很盛行,要彻底根治
贪污腐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贪污腐败问题,
党和政府就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实现最高层次的安定团结,人
心的安定。这样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实现了富足,国力上达到超级大国水平,
人心上实现了长治久安,从而真正实现江山永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