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论文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日期:2007-08-17] 来源:宁夏日报作者:白皋 [字体:大中小] 为什么要把近代的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这是因为中日两国近代有很强的可比性。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点是差不多的。
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处境是那样的相似,都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当时,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都遭受到了西方强国的侵略,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国门。
可是进入近代之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到了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洋务运动,日本是明治维新,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1/ 3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对中日近代改革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中国近代落伍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应该是很有益的,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兴衰规律的认识。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近代改革的一次检验中日甲午战争,固然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对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1895 年 3 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 71 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权益;(二)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 3000万两共 2. 3 亿两)。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
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
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
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
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
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
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论中国与日本的早期现代化

论中国与日本的早期现代化——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中国,在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沧桑中走来,走向了19世纪。
在那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风欲来,雨亦来……在大体相同的时间和背景下,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对比开始时间和起点众所周知,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的现代化不是完全自发的,而是在西方文明的推动下,开始发展的。
在日本,其近代化的具体标志性事件是1774年兰学运动的兴起;而在中国,则是以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史的研究热潮”为标志性事件,或者说是从鸦片战争的失利后开始的。
自1543年葡萄牙人始通日本后,随着西方“拉丁文明”的陆续传入,日本的精英阶层开始敏锐地意识到在日本、中国、印度之外,还有一个文明的西洋世界。
由此,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世界观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774年,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兰学家翻译出版了《解体新书》,证明了荷兰医学的正确性,纠正了传统中医理论的错误,由此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和激烈批判,揭开了日本学习西方、追求现代化的序幕。
相比之下,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感应则比较迟钝,直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海国图志》等开眼看世界的史地著作诞生作为标志,才摆脱了华夷观念的束缚,承认西学的先进性,完成了由传统世界观到现代世界观的转变,早期现代化才得以启动。
可见,从两国现代化的起点看,日本现代化的启动发轫即比中国早了80多年,这种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时间差”,正是两国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现代化的推进与日本早期现代化“先难后易”的推进路径相比,中国早期现代化是循着“先易后难”的路径向前推进的。
从历史上看,19世纪下半叶日本社会的现代化变革大体上是以观念革新为前提,制度变革为基础,辅之以器物文明的移植输入,全面、有序地向前推进的。
明治初年,他们便制定了“求知识于世界”、仿效欧美各国制度、殖产兴业的现代化方略,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立宪君主制,同时还学习西方经济、法律制度。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引言可以说,在发生1853年黑船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和1840年之前的中国一样,是一个封闭在自己狭小世界当中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社会体制和经济水平在清帝国之下,而日本却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几乎自主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并在中日甲午战争和之后的日俄战争中一举奠定了其亚洲第一强国,仅次于美英等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而发生这一惊天转变日本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
这与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坎坷曲折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我对两个民族截然不同命运的思考,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的快速崛起,又是什么绊住了中国帝国转身前进的脚步?而这样的历史是否也在今天继续以某种方式暗自得延续着?这一切又有怎样的渊源,怎样的后话,怎样的影响?一切都值得如今的国人去反思,去体会,继而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步伐。
为了解答我的这些疑问,我开始从书籍中了解两个国家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故事和社会的微观图景,以求找到问题的真相。
第一部分暴风雨前夜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日两个国家都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之中,然而社会体制、面貌确实及其不同的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纵观各个国家的封建文明史,没有一个封建国家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民族的持续兴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表现出高度统一性和自我稳定性。
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伟大智慧高度完善了这一体制,以自我禁锢为代价,换来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内部稳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刻入人的灵魂中;经济上限制商业的发展(主要是对外的),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建立了完善中央集权政治,使得一切反抗力量降到了最低。
这一体制有着全方位的完善性,几乎设计好了每一个社会阶层的生存方式,拥有极大的容错率,自范性——当然,也同时意味着它的顽固性、难以变更的存在性。
中国人民自古就过着平淡而稳定的农业生活,哲学家们也把某种亘古不变的平淡生存方式注入了整个民族,安于平淡,安于现状,安于空前强盛的太平盛世。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国家,历史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包括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二者的近代化进程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探讨二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社会背景的差异19世纪初,中国处于封闭状态,较为落后;而日本在与外国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进步。
特别是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权利。
随着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日本的现代化迅速启动。
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变化。
中国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一系列战乱中,国内经济严重受挫,社会矛盾激烈;而日本则没有遭受太多战事破坏,社会相对稳定,发展轨迹才得以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日本则胜券在握。
二、政治制度的差异政治制度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的清王朝一直维持着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贵族阶层占据着实际权力,百姓处于被支配和剥削的地位。
这使得中国面对外来压力时,无法团结一致,导致积弱难振、民族危机迫近。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大力改革,取得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明治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日本更注重民众生活的改善,采取了借鉴了欧美国家政治制度,通过开放选举、实行平民主政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
三、文化传统的差异传统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但在近代时期却被视为挡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一道“拦路虎”。
中国重视文化传承,对西方科学技术等新事物则几乎毫不关注,这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受阻。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明治维新后,很多原本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保护意识的人也开始转向接受和研究西方知识。
同时,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快速吸收西方文化,从而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的位阶大大降低,成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

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等世界大国在近现代振兴发展的不同道路当今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挺平坦,所以我们很需要吸取别的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这个路走得更顺一点。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后起国家可以避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不重蹈前人覆辙,吸取前人好的经验,使得我们这条路能够走得平坦一些。
让我们比较日美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从它们的历程中来寻找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向。
首先,来看看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岛国邻居——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美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紧锁国门几个世纪的日本,胁迫其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
随后欧洲各列强纷纷对日本进行各种侵略,日本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外部压力成为日本国内部变革的动力。
1868年,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在“求知识于世界”的维新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
此后,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推进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但是天皇制的写日宪法,为日本埋下了军国主义的祸根,随后的近50年,军国主义日本对周边国家发动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反对。
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
二战后的日本,以《和平宪法》为基础,在美国扶持下,经济迅速发展。
在1968年,即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经济强国。
1620年,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开始了在新大陆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100多年后,由于英帝国强行增税,殖民地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87年制定了对美国发展影响深远的成文宪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时,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美国快速发展,但制宪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奴隶制问题,最终在1860年导致了南北战争的发生。
林肯总统带领北方打赢了这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渐壮大。
在政府推动下,历时一个多世纪的西进运动成果斐然。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近百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经历了一场场的现代化进程,这场进程改变了两个国家的面貌。
尽管两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他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和日本的异同。
首先,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经济大国。
然而,两国在追求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上却有所不同。
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高度增长的时期,而从那时起,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经济改革。
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改良传统产业并打造了市场竞争力强的制造业。
相反,中国更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利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两国的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对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其次,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的路径上也存在差异。
日本通过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推行家庭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实现了人口红利的转型,并形成了高度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社会。
而中国则借助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政策,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国还通过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放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资技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最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音乐和传统文化等也在日本流行。
日本的动漫、电影和时尚等文化产品也在中国受到欢迎。
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还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存在着差异,但两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对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还是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希望未来,两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为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供各位读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difference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japa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ctors, for every reader reference.
key words: japan, china, modernization, comparative study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文明传统相近,自古交往频繁,互相影响较大。
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希望对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
1、现代化进程模式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上而下的,从最高领导人发起的较为平稳的发展路线,国家政权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太大的波动。
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下而上的,是领导人不愿意改革而促使了一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处于
下层阶级的群众为了现代化进程而推翻了上层统治,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几经更迭。
2、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同,由于国家政权组织性质的不同,也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差别,这决定了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寻的最根本利益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描述成日本资产阶级的壮大史,或者日本的军事经济发展史,而在这点上中国更为优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综合国力整体发展。
同时,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强国之路,从学习中发展自己。
而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更多的是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当然,这两种方式都是确实可行的,如果能结合应用相信效果会更好。
3、现代化进程路线不同。
由于两国土地面积,人口差异的关系,现代化进程中所走的路线也是不同的,日本从改革的一开始就重视了效率的提高,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缺少的,譬如土地运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人力利用效率等等,在这方面中国应该向日本多多学习。
二、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
1、日本和中国的文化差异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中国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化,根基深厚,五千年来绵延不断,一脉相承,兼有独立性传承性强和包容开放的特点。
历史上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和过程中,汉族文化多居于主导地位。
中国文化融和吸收落后、
相近、弱小的文化比较容易,而与新的较强的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汇则困难多些。
日本文化没有中国文化那样悠久的渊源和厚重的传统,也没有中国文化那种惯性,且自古受外来文明影响大,并善于把拿来的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
在日本文化中,守成与变新是不可分割的两面。
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与日本文化的两重性密切相联。
当面临先进和强大的新文明挑战时,日本人更倾向于改弦更张,较快地向新文明靠拢。
首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历来有天下华夷之说,视自己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中心或正统。
日本人从不讳言古代曾以中国为师,近代起则奉西方为范。
在引进西方文明上,日本的历史文化包袱比中国轻得多。
第二,日本能够并善于向对手学习。
日本武士文化传统是崇尚实力,愿赌服输。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与英、法等舰队的冲突中惨败并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协定。
现实的日本人没有寻求报复,反而努力与西方建立良好关系并实行开国方针。
二战后日本人并未仇视美国,而是平静、自愿地接受了美的占领和改造。
与此相反,中国对政治军事斗争的对手,往往不能予以正视,有时还要加以贬低或扭曲。
第三,日本能较快地把外来文明,包括政治文明转变为自己的和内生的。
战后日本的民主化,已成为人们至高无上的要求。
这一点虽然是随着无条件投降而由外力施加给日本的,但在今天,已在大多数人民的心里扎下根基。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大力引进的国外现代科技和管理,也是移植模仿多,自我“内生”少。
第四,中国文化素有重文理,轻工技之风。
中国的士大夫多不屑于研究和操弄器物之类的东西,历史上士农工商的地位尊卑排序也说明了这点。
这种观念至今仍有影响。
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软肋。
靠技术吃饭的日本人一向以研发、掌握先进技术为重为先为荣。
以先进技术为本的发达的制造业则是日本经济的脊梁。
2、日本和中国的制度差异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首先,十九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在制度改革上一败一成使中国深陷沉沦,日本则大步前进。
鸦片战争后,中国发起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其前提是不触动中国的封建制度,其目的是维护这个制度。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开始崩溃到新制度逐渐建立需要一个不短的过渡时期,这段时间中国民族经济高速增长,政治整合有所成效,文化相当繁荣,教育发展很快,但中国这一良好的势头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侵略性。
第三,二战后,日本在进行了又一轮制度性改革。
改革以成为世界潮流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宗旨,由美国政府通过占领当局主导,日本方面主动接受并配合。
这次改革扫除了日本社会的大量封建痕迹,日本政治、经济等制度得以与美欧比肩。
改革的成功确保了日本战后在废墟上重新高速崛起,成为富裕、民主、发达的国家。
而新中国建立后,在国家建设上学习并照搬了苏联的体制制度,
酿成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人道灾难。
这一时期中国在现代化上又更大地落伍于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
第四,中国是第一个奉行改革开放,也是第一个转向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转变不仅解放了思想和生产力,也为制度进步打开了闸门。
改革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政治环境也比过去开明宽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快于日本。
但中国发展所付出的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环境等代价太大。
此时,日本的发展已主要不在量的增长,而在质的提高。
日本在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提升国民福祉,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正诸方面成绩明显。
所以,中国与日本在现代化程度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而且赶超的势头即不稳固,也不全面,在某些方面的落后仍在加大。
3、日本和中国的素质差异对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日本的政治家和学者在谈到日本能几次力转国运,危难兴邦的原因时,无不强调首先应归功于日本国民的“机智”、“勤勉”、“坚韧”,日本人民能忍受艰苦、勤奋劳动、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以及日本人的认真、负责、守纪律和敢于担当的传统。
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并无夸张之处。
日本自明治时代起即实现“教育立国”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素养。
日本偏居四岛,天灾频仍,几无自然资源,能凭知识与技术强国富民,其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日本国民。
同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长期落后是制约国民素质提高的基本原因之一,国人的现代公民社会、当代世界文明、民主、人权、法制观念薄弱。
因为信息来源、真伪和传输方式的限
制,很多人往往缺乏独立、客观判断内外古今事物的能力。
由于权力腐败导致的社会溃烂和风气败坏,中国国民素质正遭受至少是近代以来空前的侵蚀,这一损失至少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修复。
三、结语
总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明传统相近,自古交往频繁,互相影响较大。
通过对日本和中国两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对比研究,希望能找到制约我国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并协力解决,使中国在经济日益繁荣的同时不断加快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1年版.
[2] 魏晓波.论当前我国文化现代化建构问题及其优化途径[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蒋苇苇.中日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