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合集下载

探中日宪政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探中日宪政近代化成败的原因

探中日宪政近代化成败的原因内容摘要:十九世纪末期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壮大,西方的宪政思想和制度带领着日本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与此同时也让晚清时期的清政府看到了希望,清政府看到日本的成就,寄希望于通过新政实现宪政,摆脱统治危机,挽回人民和西方实行宪政的国家的支持,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清政府的新政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其陷入了泥潭,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日本的成功与清政府的失败这二者的差异在背景、领导者与支持者以及改革的内容和成效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关键字:工业革命经济形态社会现状地域原因人才储备贯彻程度十八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架起了世界通向工业文明的桥梁,工业革命是生产领域一场了不起的革命,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由于资产阶级的扩张性,使得早期工业革命的成果给当时相对隔绝的世界带去曙光的同时更多的是灾难。

许多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难以应对工业革命国家的刀枪火炮加廉价商品的攻击,再加上封建官僚主义的腐化堕落,任由鸦片泛滥,国中金银大量外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统治开始动摇,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由于难以抵抗资本主义的掠夺,开始解体,国家主权也开始遭到破坏,封建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开始被打击。

此时的清王朝统治者在安稳与享乐中失去乐祖先开疆拓土、戎马生涯的斗志,他们没有选择反抗,相反他们选择了在保守中退后,验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事实。

而日本却走上了另外一条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面对资本主义的入侵,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机遇,同属于封建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选择了相似的近代化道路,都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来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令人费解的是,在古代盛极一时有着几千年历史并且还一直自以为是“天朝上国”的中国一败涂地,而一个落后贫穷的小小岛国日本却取得了改革胜利,在近代化道路上迅速迈进,成为了亚洲国家近代化的一个神话,这样的结局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其原因。

另一个角度探析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另一个角度探析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建社会呢?在相同外部 因素的前提下 , 出现了截然 不同的内部因素变更 , 这样疑问 自然地落在我们内 部因素上。在研究层面上我们对列强的原因研究得 简直无以复加的程度, 因此暂且把“ 列强” 由搁在 理 侧, 冲破不想在 自己身上找毛病 的人性弱点入手 , 鼓起勇气对 自己的不是点评一二 。
的生活水平将趋于世俗化 , 机会将 以平等的形式展
现在全体国民面前。已经具有那种至高无上地位的 统治阶级决不允许这种局 面的产生, 终于使他们 凶
相毕露 , 对维新 派进行 了血腥 镇压 , 使得 中国第 一次
痛失了历史所给予的最难得的机会 。维新派在国家
层, 即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为主体的结构 , 就是说 在这个几千年文明荣耀中充分享受高质量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的权利一直属于统治阶级一侧 , 而贫穷和 愚昧则是广大黎民百姓的, 近代化就是这种体制 的
现。被誉为五千年文 明古 国的中 国, 经历 了无数次
利走上近代化之路 , 中国却变成 了半殖 民地 半封 而
痛苦和磨难之后 , 到上世纪七 十年代末才开始 了 直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航程, 特别是进入 2 世纪 , 1 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使得世界为之震惊 , 不管 怎么说我国这种经济层面上 的现代化建设 已成时代
[ 收稿 日 20 一 5 1 期) 6 O — 5 0 [ 作者简介] 阿思 ̄(95 )男, 15 一 , 蒙古族, 内蒙古扎鲁特旗人,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列教研部劓教授, 研究方向为现代化问
题、 民族社会学等。
・4 ・ 1
维普资讯
主义相互勾结” 把中国推向灾难的“ 封建统治者” 将 成 为锁定 的研究 主题 。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封建传统 国家, 它具有完备 的以封建等级制为基础的儒教统治秩序、 思想体系

中日近代化成败之政治原因探究

中日近代化成败之政治原因探究

中日近代化成败之政治原因探究摘要: 中日两国在相同的背景下, 被迫踏上了近代化的征程, 走过了一段极为相似的道路, 即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然而, 在近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却成功了。

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国民素质和国际环境因素。

本文仅从政治方面给出一点思考。

19 世纪中叶, 中国和日本先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 开港通商, 由此踏上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两国的近代化历程大致走过了一段极为相似的道路,即从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入手, 再到变革经济和政治制度, 但结果与成效却截然相反。

造成这样的结局并不是一种偶然, 究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多种原因。

现在就从政治方面加以简单探讨。

一、政治因素1、政权结构不同中国的中央集权官僚制是典型的政治全面控制社会的体制,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道德生活以及其他社会领域都纳入这下高度板结的宝塔体系中,归根结底又纳入最高权威人物(集团)手中,任何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的因素都被视为异端而被消灭。

同时权力的集中也有利于统治阶级动员全国力量来镇压来自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而各地方作为中央的一个行省,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大都是皇权的代表,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此外还设提督学政,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分管民政,财政和人事以达到相互制衡的日的。

权力有限,都要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约束,不可能也没有自由从根本上为改善统治而进行变革。

在这样的务件下,任何改革或变革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得到最就统治者的支持, 否则就会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而统治者必然会对有利于巩固其统治的改革和变革加以支持, 反之则万般阻挠。

戊戌变法正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 而真正握有实权的皇太后从变法一开始就加紧部署策划, 准备政变。

因此, 得不到最高统治者支持的改革派不可避免地被联合起来的封建反动势力所绞杀。

而日本实行的是幕藩制,分布于全国的200多个藩国对幕府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各藩的大名是世袭的封建领主,在经济上是领地的所有者,并因此有权向领地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

浅谈中日近代化道路之分歧的背后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可以追溯到公元1793年的马戈尔尼访华事件。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门户进行贸易以发展本国经济,以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契机派遣马戈尔尼一行人来到中国,希望可以达到通商的目的。

但是由于礼仪之争没能完成任务,马戈尔尼遗憾而回。

但是通过这次旅程,他们也看清了当时中国的情况,认定早已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繁盛。

于是在40年后,英国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

从此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化进程。

而同时期日本也踏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这源于1853的佩里叩关事件,美利坚合众国派其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沙斯克耶哈纳号等四艘船开到江户湾的浦贺,强令日本开国。

日本经过几多考量,最后接受美国国书。

佩里基本达到了目的。

随后日本在开国的条件下经过明治维新很快走上近代化道路,迅速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日两国都面临新近资本主义国家强硬开国的要求,双方的选择不同,最终结果截然不同。

是什么导致双方面对相似的状况而做出不同的选择呢?一价值观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人们一直安定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不一而足。

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国家经济也得到了发展,随之军事、文化都得到提高,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封建社会,最终达到顶峰。

人们可以看到不断有外国人来华进行学习,进行贸易。

最初,由于中原的社会发展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就产生了民族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夷夏观念,故而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封。

认为中国位于世界的中心,别的国家都是低于中国的,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所以对那些‚夷‛完全不必看在眼里的。

因而他蔑视一切非本土的文化。

在对外问题上就形成了妄自尊大、傲慢的态度。

当时为了避免倭寇的侵扰,清政府采取了海禁的政策,即开始闭关。

由于人们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生活,思想也变得很保守,对外界无所求。

而且人们又有很浓重的安定思想,从不愿意主动作出任何改变,期望可以永远维持现状。

因此他们拒绝开国也成为必然但日本不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以及他们血液中流淌的等级制度,为了实现各得其所,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应该主宰世界,但是现实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于是他们就需要不断学习别国,从国外获取资源以完善本国的发展,最终达到各得其所,像不断派遣留学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 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 ” ;“ ……如有偷渡者, “ 应处死罪。船及船主一并扣留, 并备文呈报” ; 如 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
B!% ) 应即依照往例, 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 等等。 M ! N (
幕府推行 “ 锁国 ” 政策, 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 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 众的反抗; 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 从中获利; 三 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这种 “ 锁国体制 ” 在日本维持了 %@@ 余年, 对外只与荷 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统治当局 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 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 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同时期中国的 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 策。 !K&" 年虽曾一度开放海禁, 设立了 F 个海关 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 但到 !A"A 年关闭了其他 H 关, 仅留粤海关一处。 锁国状态 下的中日经 济发展形态 也呈现出 相同的特点。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社会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 世纪中叶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了德川幕府统治的末
’()*+,- (. /),0120 3(,- 4+5)67*8 92,:;2*6 3(--2<2
# B;0-(6(C;8 ,+5 D(:0,- D:02+:26 $
=(-> %& ?(> ! E21> %@@A
探析中日近代化结局殊异之因
姚晓玫
(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安徽 芜湖 %F!@@@ ) 摘 要: 近代化是指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 中日两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先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_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_崔青青

CANGSANG19世纪中期,中国首先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紧随其后,日本也被西方列强用同样的手段打开了国门,两国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双双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

在此情形下,两国国内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觉悟,开始寻求救国真理,由此开始了两国的近代化。

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走在日本的前面,两国的近代化历程也很相似,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则相反,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中原因究竟如何,中国近代化缘何失败,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两国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不同,日本的经济基础优于同时代的中国马克思说:“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到解体作用,这首先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中日两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浙江、江苏、长江流域的一部分以及广东地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而在日本,这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包括北海道、琉球在内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而中国则由于地理疆域广阔,交通手段极不发达,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以上现象的形成追根究底是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坚固程度所形成的。

封建土地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变革封建土地制度为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到了清末,土地买卖更为频繁,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的俗语,土地具有很大的流通性。

又由于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有钱了就会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而不会来完成资本积累。

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来自商品经济的冲击有极大的适应性,很难从中分化出一支反抗力量。

而日本实行的是领主土地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该土地所有制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基础上,将军部分的土地分封给大名,大名再把自己土地的四分之三分给家臣和武士。

中日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

中日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

中日变法成败原因之比较19世纪后半期亚洲的两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与日本,分别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最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富国强民。

但中日变法成败原因是什么?第一、清政府自以为国富民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界一无所知,鸦片战争也未能打破清朝人的封闭心态,被迫打开国门。

而日本当时虽然闭关锁国,但仍有一定途径了解世界。

兰学尽管处处受幕府打压和限制,然则幕府并未命令禁止兰学,相反,兰学的科技、医学在日本影响相当大,以致200年来,西方不断演进的思想文化一直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部分日本人。

只要合适的气候到来,实行西方那一套东西,在日本本土就有相当的基础。

第二、中国戊戌变法仅仅是少数先进的爱国者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只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力量小,没有社会基础,又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派反对与镇压,难以成功。

日本的明治维新几乎是全民出动,把社会各个阶层都发动起来,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想推翻幕府统治就很容易。

第三、清政府实行高度中央集权,权力掌握在中央,确切说是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而且封建统治根深蹄固。

而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将军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统治者是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将军为官职,挟天皇以令诸侯。

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已经很脆弱,摇摇欲坠。

第四、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而在后期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虽说日本已经完成明治维新,但客观上仍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戊戌变法很不利。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浅谈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原因多种多样。

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首先,政治体制的问题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的封建专制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权力高度集中,君主尊重儒家思想,漠视法治和科学理性。

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排斥外来思想,严格限制国内民众的思想和言论自由,导致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僵化和学术进步的停滞。

其次,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粮食产量低下,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

此外,清朝政府对外贸易限制严格,独占海外贸易权利,限制了与外界经济接触的机会,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清朝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限制和压制,更是导致了中国工商业的长期停滞。

第三,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封建等级制度压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使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极高。

父系家族制度和男权制度使女性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限制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

此外,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困,进一步加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最后,文化观念的滞后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长期保持着封闭和保守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对科学、技术和创新持怀疑态度,导致了中国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滞后。

此外,宗族观念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体制的问题、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社会制度的滞后、文化观念的保守等都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要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才能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NGSANG19世纪中期,中国首先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紧随其后,日本也被西方列强用同样的手段打开了国门,两国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双双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

在此情形下,两国国内一部分有志之士开始觉悟,开始寻求救国真理,由此开始了两国的近代化。

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国走在日本的前面,两国的近代化历程也很相似,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失败了,而日本则相反,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中原因究竟如何,中国近代化缘何失败,本文就此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两国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不同,日本的经济基础优于同时代的中国马克思说:“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到解体作用,这首先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

”[1]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中日两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中国的浙江、江苏、长江流域的一部分以及广东地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而在日本,这时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包括北海道、琉球在内的统一的国内市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更为迅速。

而中国则由于地理疆域广阔,交通手段极不发达,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

以上现象的形成追根究底是由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坚固程度所形成的。

封建土地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变革封建土地制度为资本主义土地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到了清末,土地买卖更为频繁,有所谓“千年田,八百主”的俗语,土地具有很大的流通性。

又由于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人有钱了就会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而不会来完成资本积累。

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来自商品经济的冲击有极大的适应性,很难从中分化出一支反抗力量。

而日本实行的是领主土地所有制,其基本特点是该土地所有制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的基础上,将军部分的土地分封给大名,大名再把自己土地的四分之三分给家臣和武士。

家臣和武士不从事农耕,而是把土地分给农民做份地。

幕府禁止土地买卖,各级合法取得土地唯一途径就是靠上一级领主的封授,土地成为“硬化”的财产,流动性较小。

这就使得日本的土地领主所有制在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时显得更易被瓦解。

当下级武士不能获取生活来源时,就会奋起反抗,从而转化为武装倒幕的一支主要力量[2]。

二、中日两国政治体制相比,中国的封建集权更为强大中国是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特别是到了清朝,皇权尤其强大。

皇帝集“天地君亲师”于一身,是全国最高政治权威。

中央通过各种手段,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地方政权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政策。

在遇到底层的反抗斗争时,中央有力量迅速扑灭。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改革力量都很难从中央束缚下分离出来。

日本实行的是幕藩体制,在幕府将军下有大名,大名下有家臣,之下又有武士,集权之中有分权,是一种等级式的中央集权制,日本的大名对德川幕府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其领地内有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

将军就其自身而言,只是一个最大的大名,只在其专属的领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威。

天保年间,“藩政改革”后,西南诸藩迅速崛起。

社会上各种先进分子迅速在西南诸藩中聚集,形成了一支极其强大的武装力量。

以这些藩为倒幕运动的经济和军事基地,日本的改革派迅速壮大,并最终成为日本的统治力量。

三、两国选拔和任用官吏制度相比,中国的科举制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在日本,等级制度十分严格,有士族和华族之分。

各等级间不能互相通婚,低等的武士不可能出任高级职务,这就极易使统治机构僵化,同时极易引起下级武士的不满,从而在潜意识里反抗这种等级制度,使其统治阵营出现分化。

而中国实行的科举制,对社会各阶层都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只要考试中榜,就是出身寒门也可以跻身封建统治集团。

这就扩大了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维持了官僚机构的活力。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制度由于维护封建制度,必然会成为推翻封建制度的障碍。

四、两国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态度相比,日本表现得更为灵活,而中国则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儒家文明,深深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

然而正因为它太辉煌了,一旦需要变革,反而成了一个文化负担。

中国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以中华文化而自豪,而视外邦为蛮夷,视外来文化为“小术”。

日本虽然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和文化,但这种文化的形成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来自中国、印度和朝鲜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浅析中国近代化失败之原因———与日本近代化相比较崔青青摘要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并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的深层次原因。

与日本相比,中国近代化所遇到的阻力更为强大,所处的国际环境更为险恶,其先进的阶级力量亦远弱于日本。

因此,中国近代化的失败是很容易理解的。

关键词中国日本近代化比较历史研究125--··2010·6CANGSANG··2010·6队伍。

要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职工、感化职工这一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企业政工干部的身上。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职工主体,而职工的思想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要使全体职工统一到经济工作中心上来,就必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用“软”功教育启发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激励职工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更好地发挥职工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

实践证明,只有政工干部真正树立良好的形象,真正为生产经营一线解决实际困难,为职工办实事,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出色地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就一定能使企业不断发展。

四、政工干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市场在不断变化,要使企业政工干部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就得学习。

政工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就不能很好地把党的路线贯彻到基层。

在当前的形势下,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等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层出不穷。

所以,政工干部要认真学习,带头贯彻落实,并且要组织好党员干部职工的学习。

同时,要深入基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去调查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

参考文献:[1]董启明.企业政工队伍综合素质要求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N].天津日报,2010-06-01.贾丽萍太化集团党校政工师(责编张文娟)因而它有引进外来文化的传统。

日本虽有它的固有文化,有中国传来的文化,但日本的负担没有中国那样重,所以便走得快。

中国开始大规模学习西方在鸦片战争之后,又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因此,他们只学外国利器之道,而不学外国的社会制度。

而日本大规模地学习西方一开始甚至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们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更好地学习了西方各方面的政策。

清朝政府在兴办工业方面差强人意,不能处理好利益方面的关系,公私不分,经营不当,再加上决策方面的失误,终于导致近代工业的裹足不前。

而日本则一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之后迅速转向民用工业,并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保证其发展,从而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其近代化。

五、两国所处国际环境相比,日本相对宽松,而中国则严峻得多19世纪中叶,日中两国虽然同样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但严格来说,日本的处境是较为有利的。

这是因为:第一,与中国的战略价值相比,日本的战略价值不大。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是资本主义国家垂涎已久的肥肉,是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

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不能吸引列强的胃口。

列强将主要着眼点放在中国,日本受到的压力比中国要小得多。

第二,中国当时正逢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将西方侵略军拖在中国大地上,甚至英国把原打算派往印度的殖民军都开到了中国。

在此情形下,列强根本无法顾及日本。

同时,这也从反面教育了日本人,认识到落后挨打的教训,激励了他们加速改革、振兴国力的步伐。

此外,正是由于帝国主义干涉太平天国运动的前车之鉴,才使得他们没有在日本进行倒幕运动时静观其变,客观上保证了日本倒幕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醒了一些日本先进人士的民族意识,他们把中国作为前车之鉴,决心要摆脱日本开国后所面临的民族危机。

六、两国社会变革进程相比,日本更完善日本的倒幕运动是一次由多种形式的斗争所推动的社会变革过程。

它所依靠的力量是新兴地主、下层武士和广大的农民,打着拥护“天皇”统治的名义。

倒幕派拥有强大的实力和群众基础。

在中国,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进行了反复不断地反侵略的斗争,从三元里的反英斗争到义和团运动,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都在不断的寻求救国之道。

但是他们都有缺点,或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或者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维新变法也不例外,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必然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变法诏令颁布后,各省督抚置若罔闻,消极怠工,最后终于在顽固派的疯狂反扑中失败。

反观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从而巩固了日本近代化的成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19世纪中叶以前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的全面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封建制度强大,改革力量弱小,这都是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的失败并不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其背后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环境的深层次原因。

在中国强大的封建统治营垒面前,没有一支先进阶级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中国是不可能突破旧的框架,实现近代化的。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71.[2]依田熹家.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8.26.崔青青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责编樊誉)(上接第94页)历史研究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