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笔记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分析化学是研究获取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一门科学。
“发展和应用各种方法、仪器和策略获取有关物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获取图像、数据等相关信息用于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测定其中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与形态。
主要内容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第二节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1.根据分析任务进行分类,分析化学可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形态分析。
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
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包括构型与构象)、晶体结构。
形态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价态、晶态、结合态等存在状态及其含量2.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分析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相应的分析要求和使用的方法也有较大差异。
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无机物,由于组成无机物的元素种类较多,通常要求鉴定物质的组成(元素、离子、原子团或化合物)和测定各成分的含量。
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有机物,构成有机物的主要有碳、氢、氧、氮、硫和卤素等有限的几种元素,但自然界有机物的种类有数百万之多且结构复杂,故分析的重点是官能团分析和结构分析3.根据分析方法测定原理的不同进行分类,分析化学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法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统称为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常称为经典分析法,主要有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等。
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主要用于常量组分(待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大于1%)测定。
重量分析法准确度高,至今仍是一些组分测定的标准方法,但其操作繁琐,分析速度较慢。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是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省时快速结果准确(相对误差±0.2%),是重要的例行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法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故又称为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
《分析化学》读书笔记模板

实验五氢氧化钠滴定液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与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实验六食醋中总酸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实验七硝酸银滴定液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实验十一高锰酸钾滴定液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实验十二双氧水的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实验十三硫代硫酸钠滴定液的配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06
实验十六高 锰酸钾溶液 吸收曲线的 绘制
05
实验十五直 接电位法测 定饮用水的 pH
实验十七维生素B12 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实验十八混合金属离 子的柱色谱分离
实验十九混合氨基酸 的纸色谱分离
实验二十磺胺类药物 的薄层色谱分离
实验一电子天平称量练习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仪器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结果 六注意事项 七思考题
第三节酸碱滴定液的 配制
第四节酸碱滴定法的 应用
第一节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变色范围 二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三混合指示剂
第二节酸碱滴定的类型与指示剂的选择
一一元强酸(强碱)的滴定 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第三节酸碱滴定液的配制
一氢氧化钠滴定液的配制 二盐酸滴定液的配制
(完整版)分析化学知识点总结

1.分析方法的分类按原理分: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按分析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分析,环境分析等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按待测成分含量分: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2.定量分析的操作步骤1) 取样2) 试样分解和分析试液的制备3) 分离及测定4) 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3.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反应要定量进行➢反应速度较快➢容易确定滴定终点4.滴定方式a.直接滴定法b.间接滴定法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C2O42-,间接测定Ca2+c.返滴定法如测定CaCO3,加入过量盐酸,多余盐酸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返滴d.置换滴定法络合滴定多用5.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和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要求:试剂与化学组成一致;纯度高;稳定;摩尔质量大;滴定反应时无副反应。
标准溶液: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配制方法有直接配制和标定两种。
6.试样的分解分析方法分为干法分析(原子发射光谱的电弧激发)和湿法分析试样的分解:注意被测组分的保护常用方法:溶解法和熔融法对有机试样,灰化法和湿式消化法7.准确度和精密度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衡量。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值间的差值, 用 E 表示 E = x - x T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占真值的百分比,用E r 表示 E r =E /x T = x - x T /x T ×100% 精密度: 平行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用偏差衡量。
分析化学重点总结(人卫版)(仅供参考,切勿迷信)

红色字体是重点掌握,蓝色字体是熟悉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P1):分析化学是关于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
定性分析:鉴定试样有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的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测定试样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的量的分析方法。
化学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是使用较特殊仪器进行分析的方法,是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中试样的用量,测定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物理分析法:根据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如相对密度、相变温度、折射率、旋光度、及光谱特征等,不经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定量、结构和形态分析的方法。
二、简答1、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分析任务(定性、定量、结构和形态);分析对象(有机和无机);测定原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试样用量(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被测组分含量(常量、微量和痕量)2、分析过程和步骤:分析任务和计划;取样;试样的制备;测定;结果的计算和表达三、真题1、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名解)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一、名词解释: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绝对误差:测量值与真值的差。
相对误差(P7):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偏差(P8):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称为偏差。
重复性:指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中间精密度: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实验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备等,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重现性(P9):在不同实验室之间,有不同的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华中师范大学等六校合编《分析化学》(第4版)(上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上册)

答:(1)
,
,
因此最少应采取 90kg 试样才具有代表性。
(2)
,
故最多应缩分 6 次。
(3)
所以试样通过筛孔的直径应为 1mm。
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测定下列试样,选择哪种溶(熔)剂为宜?( )[国际关系学院 2014 研] 试样:(1)褐铁矿中铁的测定;(2)硅酸岩中硅的测定;(3)铝合金中铝的测定;(4)钢样中 磷的测定。 溶(熔)剂:(a)HCl 溶液;(b)HNO3 溶液;(c)10%NaOH 溶液;(d)NaOH 固体。 A.(1)—(a),(2)—(b),(3)—(c),(4)—(d) B.(1)—(a),(2)—(d),(3)—(c),(4)—(b) C.(1)—(c),(2)—(d),(3)—(a),(4)—(b) D.(1)—(b),(2)—(c),(3)—(a),(4)—(d)
④药物分析。 (3)按原理分类
①化学分析法; ②仪器分析法。 2.分析方法的选择 明确每一种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及其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发展趋势 (1)对生物活性相关物质的分析; (2)对单细胞、单分子的分析; (3)对生物和环境等复杂体系的分析; (4)对薄层、表面、界面微区及形态的分析; (5)分析仪器智能化、小型化、仪器联用、在线实时监测; (6)分析对象损伤程度转向无损及遥测方向。 2.研究热点 (1)极端条件下的分析测试; (2)痕量活性物质的在线、原位和实时分析; (3)功能纳米材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联用技术与联用仪器的使用等。
分析化学知识点梳理

分析化学知识点梳理
一、绪论
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熟悉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向
二、分析误差和数据处理
1.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定义,特点,分类
2、准确度与精密度:定义,表示方法,两者的关系
3、有效数字:位数判断,修约规则,运算规则。
(注意一些特殊的)
4、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了解基本概念(正态分布、t分布、置信度、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顺序)
三、滴定分析概论
基本概念:滴定分析法、滴定、滴定剂、化学计量点、滴定终点、指示剂、终点误差(滴定误差)、标准溶液、基准物质、标定、滴定度
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定量、快速、易确定终点)
滴定方式:(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间接滴定法,能判断是哪种滴定方式)
常用的基准物质(P64表5-1)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直接法、间接法(能判断什么时候用直接法配制,什么时候用间接法配制)
计算:滴定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溶剂的性质及作用:离解性、酸碱性、极性
均化、区分效应
酸碱的滴定:各自的标准溶液、溶剂、基准物质
六、重量分析法
1、挥发法:能判断什么是直接挥发法和间接挥发法即可
2、沉淀重量法:
沉淀的制备(沉淀剂的选择,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纯度的因素-共沉淀、后沉淀,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
沉淀的过滤、洗涤、干燥灼烧
计算(换算因数)
七、电化学分析
基本概念:液接电位、参比电极、指示电极、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永停滴定法
直接电位法:pH玻璃电极性能(转换系数、酸差碱差、不对称电位)、测量原理、注意事项
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终点判断。
分析化学知识点

1.按原理分: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方法:光谱法,非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等色谱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其他仪器方法:热分析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2.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按待测成分含量分:常量分析(>1%), 微量分析(0.01-1%), 痕量分析(<0.01%)3.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配制标准溶液用的方法:(1)直接法直接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物质,溶解后。
在容量瓶内稀释到一定体积,然后算出该溶液的浓度。
必须具备一下三个条件:第一物质必须足够的纯度,含量大于等于99.9%。
一般可用基准物质或优级纯试剂;第二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应完全符合;第三稳定。
(2)间接法粗略地称取一定量的物质,配制成所需浓度,用基准物质或另一种标准溶液来测定。
第四具备较大的摩尔质量。
4.样品采样(1)固体采样土壤样品: 采集深度0-15cm的表地为试样,按3点式(水田出口,入口和中心点)或5点式(两条对角线交叉点和对角线的其它4个等分点)取样。
每点采1-2kg,经压碎、风干、粉碎、过筛、缩分等步骤,取粒径小于0.5 mm的样品作分析试样。
沉积物: 用采泥器从表面往下每隔1米取一个试样,经压碎、风干、粉碎、过筛、缩分,取小于0.5 mm的样品作分析试样。
金属试样: 经高温熔炼,比较均匀,钢片可任取。
对钢锭和铸铁,钻取几个不同点和深度取样,将钻屑置于冲击钵中捣碎混匀作分析试样。
(2)液体试样液体试样一般比较均匀,取样单元可以较少当物料的量较大时,应从不同的位置和深度分别采样,混合均匀后作为分析试样,以保证它的代表性液体试样采样器多为塑料或玻璃瓶,一般情况下两者均可使用。
但当要检测试样中的有机物时,宜选用玻璃器皿;而要测定试样中微量的金属元素时,则宜选用塑料取样器,以减少容器吸附和产生微量待测组分的影响(3)气体试样⏹用泵将气体充入取样容器;采用装有固体吸附剂或过滤器的装置收集;过滤法用于收集气溶胶中的非挥发性组分⏹固体吸附剂采样:是让一定量气体通过装有吸附剂颗粒的装置,收集非挥发性物质⏹大气试样,根据被测组分在空气中存在的状态(气态、蒸气或气溶胶)、浓度以及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可用直接法或浓缩法取样⏹贮存于大容器(如贮气柜或槽)内的物料,因密度不同可能影响其均匀性时,应在上、中、下等不同处采取部分试样后混匀大气试样静态气体试样直接采样,用换气或减压的方法将气体试样直接装入玻璃瓶或塑料瓶中或者直接与气体分析仪连接动态气体试样采用取样管取管道中气体,应插入管道1/3直径处,面对气流方向常压,打开取样管旋塞即可取样。
《分析化学》复习重点笔记-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用版)

n di
i 1
x1
x x2
x xi
x
n i 1
xi
n
1 n
n i 1
xi
0
①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
②相对平均偏差:
d
d1 d2
dn n
1 n
n i 1
di
六.极差 R:一组测量数据中,最大值( xmax )与最小值( xmin )之差称为极差。
(全距或范围误差)
R xmax xmin
c(H 2 SO4 ) 0.1mol L1
c(
1 2
H
2
SO4
)
0.2mol
L1
c(2H 2 SO4 ) 0.05mol L1
c(B)
1 2
c( 12
B)
2c(2B)
c
b a
B
a b
c(B)
滴定度:指每毫升滴定剂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克或毫克)或质量分数。
TFe K2Cr2O7 0.00500g mL1
四.准确度和精密度: 1.精密度:表各次分析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①重复性; ②再现性。 五.误差和偏差
1.误差 E :测定结果与真值( xT )之间的差值。
x xT E
( E 为正值, x xT ; E 为负值, x xT ) ①绝对误差 Ea :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
例: x =81.18%, xT =80.13%
§1.4 滴定分析法概述
一.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主要方法 1.滴定分析法: 2.滴定剂: 3.滴定: 4.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 5.滴定终点(end point) 6.终点误差(Et)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适合滴定分析法的化学反应应具备的条件:(直接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准确度(accuracy)分析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精密度(precision)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用同一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量的各实验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减免系统误差的方法:校准仪器,做对照试验,做回收试验,做空白试验减免偶然误差的方法: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为提高准确度必须消除系统误差,减少随机误差。
(1)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
要根据分析样品的含量和具体要求来选择方法,(2)减小测量误差。
分析过程中的每一步的测量误差都会影响最后的分析结果结果,所以尽量减小各步的测量误差。
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每种仪器都有一个极值误差,可以估算出最大极值误差。
(3)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偶然误差。
(4)消除测量中的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造成平均值偏离真值的主要原因,根据来源不同,可以采用校准仪器、做对照试验、做回收试验、做空白试验的方法消除系统误差。
两组数据显著性检验的顺序:先进行可以数据的取舍,在进行F检验,而后进行t检验。
即先由F检验确认两组数据的精密度物显著性差异,再进行两组数据的均值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的t检验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当化学反应按计量关系完全作用,即加入的标准溶液与待测定组分定量反应完全时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滴定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反应必须定量完成;反应必须迅速完成;必须有适宜的指示剂或其他简单可靠的方法确定终点标准物质:能够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
标准物质应符合的条件:试剂组成和化学式完全相符;试剂的纯度一般在99.9%以上,且稳定不发生副反应;试剂最好有较大的相对分子量,以减少称量误差标定(standardization)用配制溶液滴定基准物质计算其准确浓度的方法比较:用另外一种标准溶液滴定一定量的配制溶液或用该溶液滴定另外一种标准溶液确定其浓度的方法滴定度(T)每毫升标准溶液所能滴定的被测物质的质量表示(T T/A)。
分布系数(δ):一定型体的平衡浓度占分析浓度的比值称为该种型体的分布系数副反应系数():物质每种存在型体浓度与物质各种存在型体浓度总和比值的倒数电荷平衡: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正离子电荷的总和和负离子电荷的总和相等,即溶液总是电中性的质量平衡:又称物料平衡,指在一个化学平衡体系中某一组份的分析浓度等于该组分各种存在形体的平衡浓度之和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1反应必须定量完成2反应必须迅速完成3必须有适宜的指示剂或其他简单可靠的方法确定终点第四章酸碱滴定法在溶剂分子间发生的质子转移反应,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autoprotolysis reaction)酸碱的强度表示酸或碱将质子传给溶剂或从溶剂夺取质子的能力。
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 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为突跃范围酸度:指溶液中H +离子的平衡浓度,常用pH 表示。
酸的浓度:也就是酸的分析浓度。
指单位体积的溶液中含有某种酸的物质的量。
包括未解离的和已解离的酸的浓度, 用C 表示。
滴定终点误差(titration end point error ):由于指示剂的变色不恰好在化学计量点而使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合引起的相对误差,也叫作滴定误差(titration error ,TE )。
将各种不同强弱的酸(碱)拉平到溶剂化质子水平,而使固有酸度不能表现的效应称为均化效应(levelling effect )能区分酸碱强弱的效应为区分效应(differentiating effect ) 第五章 络合滴定法稳定常数K MY :金属离子M 与络合剂Y 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络合化合物MY 的平衡常数酸效应系数:表示在H +与络合剂Y 之间发生副反应,使络合剂Y 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程度 共存离子效应系数:表示当溶液中有其它离子N 共存时,由于Y 与N 形成络合物,使Y 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程度络合效应系数:溶液中存在其它络合剂L 时,L 与M 发生副反应,形成ML ,使得金属离子M 与络合剂Y 进行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程度由于其他配位剂L 的存在使金属离子与EDTA 主反应的能力下降的现象称为配位效应。
配位效应的大小用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系数αM(L)表示。
条件稳定常数:在一定条件下,校正各种副反应以后,生成络合物的实际稳定常数 金属指示剂是一种有机染料显色剂,能与被滴定金属离子反应,形成一种与染料本身颜色不同的配合物,以此来指示滴定终点。
通常将lgCK'MY ≥6作为能准确滴定能够的条件。
即当C M 在10-2mol/L 左右时,条件稳定常数K'MY ≥8,才能用配位滴定准确测定金属离子。
选择滴定条件就是控制滴定条件使在此条件下的条件稳定常数在108数量级,即满足lgK 'MY ≥8。
第六章 氧化还原反应 标准电极电位:给定电极与同温度下标准氢电极所组成的原电池的电动势。
或电对的半电池反应中氧化形和还原形的活度为1mol/L 时的电位条件电位:在考虑离子强度以及副反应存在的条件下,氧化形和还原形的分析浓度均为1mol/L 时的电位成为条件电位,仅在一定条件下为常数OxRed Red Ox 0'0lg059.0ααϕϕf f n+=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从条件电位的定义式可以知道,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即影响电对物质的活度系数和副反应系数的因素。
这些因素主要有盐效应、酸效应、生成沉淀和生成配合物四个方面。
(1)盐效应指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对条件电位的影响作用。
电解质浓度的变化会改变溶液中的离子强度,从而改变电对氧化形和还原形的活度系数。
单纯盐效应对条件电位的影响可按下式计算:RedOx 0'0lg059.0f f n+=ϕϕ在一般情况下,副反应对电对的影响比盐效应大,估算条件电位时,可以忽略盐效应的作用。
(2)生成沉淀在溶液体系中,如果有与电对氧化形和还原形生成难溶沉淀的沉淀剂存在,将大大降低氧化形或还原形的浓度,导致电对的条件电位的改变。
如果氧化形生成沉淀,条件电位将降低;若还原形生成难溶沉淀,条件电位将升高。
(3)生成络合物溶液中总有各种阴离子存在,它们常与金属离子的氧化态、还原态形成稳定性不同的络合物。
从而改变电对的电位。
一般规律是:若氧化态形成的配合物越稳定,条件电位降低;若还原态形成的配合物稳定性越高,条件电位升高。
(4)酸效应不少氧化还原反应有H +和OH -参加,有关电对的能斯特方程式中将包括[H +]和[OH -]项,酸度直接影响电位值;一些物质的氧化态或还原态是弱酸或弱碱,酸度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存在形式,也会影响电位值。
小结:✧ 当电对发生副反应时,氧化形和还原形的副反应系数可以相差几个甚至十几个数量级,远比活度系数的影响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电对的条件电位主要由副反应的影响决定,盐效应可以忽略。
✧ 副反应的影响足够大时,还可以引起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改变,使反应向相反的方向进行。
✧ 在讨论明显存在副反应的滴定体系的氧化还原性质时,必需采用以条件电位表示的,而不能把分析浓度近似地当作活度或平衡浓度进行计算,否则,会引出错误的结论。
4.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就用氧化还原平衡常数来表示。
平衡常数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对于任意氧化还原反应:a Ox 1+b Red 2=c Red 1+d Ox 2当反应达平衡时的平衡常数表达式:bd aOx dOx c d a a a a K 2Re 121Re =平衡常数可以用有关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求得。
059.0)(lg 0Re 0d Ox n K ϕϕ-=用条件电位代替标准电位:059.0)(lg'lg '0Re '01Re 121Re d Ox bd aOx dOx cd n C C C C K ϕϕ-==表示两电对的条件电位K '相差越大,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稳定常数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
(1)对于1:1类型的反应Ox 1+Red 2=Red 1+Ox 2当达到化学计量点时,要求生成物与剩余反应物的浓度关系是:,10/ ,10/3Re 3Re 2211≥≥d Ox Ox d C C C C则平衡常数应满足6Re Re 10'2121≥=d Ox Ox d C C C C K则V36.0610lg 059.0)('lg '0Re '0'6'0Re '00nn K d Ox d Ox ≥-=∆=≥-=ϕϕϕϕϕ如果n=1,反应定量完成的条件是△ϕ0'≥0.36V ;如果n=2,反应定量完成的条件是△ϕ0'≥0.18V 。
(2)对于1:2型的反应:Ox 1+2Red 2=Red 1+2Ox 2定量完成的条件式为:922Re 10'2Re 121≥=d Ox CC CC K Ox d V 53.0'n≥∆ϕ若反应电子转移数n=2,△ϕ0'≥0.27V ;如果n=4,反应定量完成的条件是△ϕ0'≥0.13V 。
在氧化还原滴定中,不论什么类型的反应,若反应电对的条件电位△ϕ0'大于0.35~0.40V ,该反应的完全程度即能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1) 氧化剂和还原剂本身的性质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速度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增加反应物的浓度,都能加快反应速度。
(2)溶液的温度对于大多数反应,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一般温度每升高10度,反应速度约增加2~3倍。
(3)催化剂的作用加入催化剂可以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二、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 1.滴定曲线在氧化还原滴定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溶液中相应的氧化形物质和还原形物质的浓度在发生变化,在化学计量点附近产生突跃。
以反应电对的电位为纵坐标,以加入的滴定剂的体积或百分数为横坐标可以绘制出滴定曲线。
从滴定曲线可以看出,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电位突跃范围的主要因数是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
2.指示剂在氧化还原滴定法中,常用指示剂有三类: (1)自身指示剂有些标准溶液本身具有颜色,滴定时无需再加指示剂,只要标准溶液稍微过量一点,根据标准溶液本身颜色的出现或消失,即可指示滴定终点的到达。
这类指示剂称为自身指示剂。
例如:KMnO 4标准溶液 (2)特殊指示剂本身不具备氧化还原性,但可以与氧化剂或还原剂作用产生特殊的颜色,从而指示滴定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