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2)

合集下载

复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他领导的这次运动与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性质各是什么?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这两场运动都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从 当时的国情来看,他们探索失败说明了什么?( 2分)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和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 中国是走不通的。

7、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 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 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 中国人每向前迈一步,都异常艰辛,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 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 断想》 回答:(1)文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 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举出这些事件力图达到的主要目标。
前期: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1918年底,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 评论》,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
1、洋务运动的目的 2、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同盟会的纲领 5、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内容 6、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7、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阵地 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9、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10、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2、初二同学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探究“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请你一起参加。 ( 1) 搜集、整理资料:将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整理归类:(将字母填上)
8课 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主张、代表人物及人物图片 2、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领导人、要求、

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重点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

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重点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

中考历史复习重点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一、阶段特征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

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复习

(封面)八年级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复习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一、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3.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5.主张(口号):师夷长技(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二、戊戌变法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自上而下)2、公车上书内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科举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结果失败(选)3、公车上书的标志:是维新变法的序幕。

4、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了《万国公报》,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纸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了。

三、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是:“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全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享有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四、新文化运动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族政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阵地:《新青年》杂志。

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归纳总结一、促进近代化的因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的科技、思想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3、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4、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运动的推动与促进 二、近代化事件的共同影响1、推动近代化2、促进思想解放3、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4、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等5、推动社会进步 三、阻碍近代化(没有实现近代化,没使中国富强)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2、封建制度腐朽落后;3、战争不断,政局动荡,缺少稳定发展的环境;4、生产力落后,科技水平低;教育落后,缺乏现代知识,缺乏人才;5、传统思想的束缚;6、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四、近代化探索的感悟1、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2、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五、六、2、请完成下表: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思想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政治制度确立经济启蒙思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1、请完成下表: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思想政治经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七、知识概括⑴、近代化探索的几次运动: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中国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政治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它只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只是经济领域的变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把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经济领域的变革发展到政治领域的变革,开始追求西方的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又把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由政治领域的层面推广到思想领域,出现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知识概括⑵、经济近代化: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迈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

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分析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一、一、知识导航:1. 1.学习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 2.学习指导: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同学们要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等内容。

深入理解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为什么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二、二、热点点击例1: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D.引进了一些先进生产技术解析:首先,审清题目。

题目考察的是洋务运动的作用,而题型是逆向选择题,即选择不正确的选项,在不能直接找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采用排除法无疑是最佳途径。

然后,结合已学知识,对选项进行判别:A项表述是明显错误的。

如果不能肯定,可用反证法论证。

假设它真的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就应该没有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继续,加深,也没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等情况出现,显然这不是成立的。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

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知识点

第二部分 河南中招题号专题第22题专题二 近代化的探索线索梳理线索 1 中国近代化起步示意图线索 2 近代化探索的概况(2016.22) 背景(1)政治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剧;(2)经济方面: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3)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解放;(4)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探索主要内容 (1)经济上的工业化(近代化的核心):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 洋务运动;自然经济向近代工业转变→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2)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近代化的保证):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3)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近代化的前提):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 思想获得解放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4)社会生活的西方化、文明化(近代化的表现): 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近代交通工具及通讯工具等的出现,社会生活逐渐体现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观念目标 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富强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方式封建统治阶级自救运动、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思想解放运动历程学习西方技术—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制约因素(1)经济领域: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②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③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不能彻底发展资本主义;(2)政治领域: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的条件;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③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动荡;④阶级局限性导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3)思想领域: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其不能科学决策特点①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西方近代化发展历程相反),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②进程艰难曲折线索 3中国近代的侵略、反抗与各阶级派别的探索——鸦片战争开始180周年(2010.22)线索 4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领域1. 经济近代化(2015.22、2014.22、2011.22)背景(1)政治: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2. 政治近代化——同盟会成立115周年(2018.22、2013.22)3. 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兴起105周年(2018.22、2013.22、2012.22)4. 教育近代化5. 科技近代化6. 社会生活近代化(2017.22)7. 军事近代化(1)军事近代化(2)海防近代化8. 外交近代化9. 交通工具近代化特点(1)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2)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内地比较落后作用(1)积极: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消极:从负面看,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等10. 通讯传媒近代化(1)通讯工具的近代化背景(1)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列强为发展商业和情报的需要,西方的先进通讯技术和工具传入中国;(2)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先进的通讯工具;(3)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投资兴办近代实业,促进了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概况(1)19世纪70年代后,先后出现了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2)1900 ~1906 年,南京、苏州、武汉、广州、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先后开通市内电话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通讯手段,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加强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使异地联系更加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3)信息的快捷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4)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同时也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2)大众传媒近代化发展原因(1)鸦片战争后,人们对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报刊不断涌现;(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4)西方传媒的发展和对中国的侵略扩张表现(1)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2)1897年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特点(1)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2)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为传媒的主体,重视政论、言论,与挽救民族危亡密切联系在一起;(3)它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紧密相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出现高潮影响(1)传播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开阔国人视野,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2)为近代民主革命提供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3)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4)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线索 5中国近代化起步中创办的刊物名称时间内容发表文章实践影响《直报》1895年创办于天津宣传变法思想严复的《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戊戌变法为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严复发表《天演论》《知新报》1897年创办于澳门宣传变法方针,主要强调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重科学《西士谈天》《夜间照相》《化学新理》《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宣传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机关报,促进辛亥革命的发展《新青年》1915年陈独秀创办于上海宣传民主、科学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共同点宣传西方民主政治和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线索 6近代化探索中的重要人物(2019.22、2016.22)人物主要活动曾国藩(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创办洋务: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1)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创办洋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开平矿务局;(3)组建北洋水师;(4)甲午中日战争,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5)设立翻译馆,翻译西方先进书籍与刊物左宗棠(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福州船政局(中国第一个新式船政局);(2)收复新疆:率装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地区,主张加强塞防张之洞(1)兴办洋务,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2)参与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主张变法图治;(3)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4)镇压义和团运动康有为、梁启超(1)变法准备:1895年,领导公车上书,请求变法;成立强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2)1898年,组织领导戊戌变法;(3)梁启超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孙中山(1)先后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2)提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领导建立了中华民国;(4)1924年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国民革命运动;(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缔造者陈独秀(1)1915年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2)1917年,接受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3)1919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4)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5)1920年,在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胡适(1)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2)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倡导白话文;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一同领导新文化运动鲁迅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李大钊(1)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一系列文章,热情赞颂十月革命;(2)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3)1920年,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4)1924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共同特征①这些人物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不同领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②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进行的探索;③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④他们的探索活动都体现了救国救民的目的;⑤他们的探索活动都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特点;⑥都体现了责任担当与崇高的爱国精神新线索 7中国近代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地位的提高原因(1)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传入;(2)机器化大生产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史实(1)鸦片战争后,西方女权运动兴起、男女平等思想开始传入我国;(2)洋务运动时期,机器的使用,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女子进入工厂工作;(3)维新变法时期,少数先进女性投身创设女子学堂和不缠足运动,公开提出了男女平等、男女同受教育、婚姻自主等思想;(4)辛亥革命前后,在讨论妇女的各项权利的同时,觉醒的先进女性还把争女权与兴民权、女权革命与民权革命有机结合起来。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内容 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
有均等贸易机会
“门户开
代表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
放”政策
上的矛盾(教材最新表述:列强不但划分了
评价
“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
中国)
考点3:戊戌变法戊戌变法125周年(八上第6课P28-31)[2022·乐山7,达州 16(2)]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 东交民巷成为西方列强策划
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 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危害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便利了西方列强通过外交途
班列六部之前
径控制清政府,侵略中国
地位 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 影响
(1)建立新式陆军:19 世纪 60 年代起,洋务派开始 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1875—1878 建立 年,左宗棠收复新新疆疆 主要 新式 (2)建立新式海军:19 世纪 80 年代,福建、广东、 内容 海陆军 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北洋洋舰舰队队规模最 大。1885 年,清政府成立海海军军衙衙门统门一协调指挥, 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争矛头 头主要指向清政府 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
①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②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 相同点 信色彩 ③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
比较:
《南京条 项目
约》
兴办新新式式学学校(校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 主要 发 展 近

近代化探索知识点

近代化探索知识点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层层推进,急速深入、艰难曲折发展或经历了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

第六课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3、主张(口号):师夷长技4、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5、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6、过程:(一)前期创办军用工业(1)口号:自强(2)成果: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仿制西式船炮的开始)②1865年,李鸿章和曾国藩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军事工业)③左宗棠负责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远东第一大船厂)(二)后期创办民用工业 (1)口号:求富(2)成果:①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最大民用工业)②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三)创建海军: 从70年代到80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水师(四)发展教育: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宗旨是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7、洋务运动的性质: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8、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9、失败根源(根本原因):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10、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1、评价;(1)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性: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12、洋务运动给我们的启示:仅仅依靠引进外国先进生产技术不能使国家富强。

第七课戊戌变法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一些仁人志士认为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代表人物:(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3、主张(目的):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近代化的探索(2)
第八课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推举为总理.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又称辛亥革命.
3、1911年12月,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职;但后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

4、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活动的兴起:背景--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

标志: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创办《新青年》杂志.两大旗帜--民主与科学.
2、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不过,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4、李大钊在十月革命后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赞扬十月革命,还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