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传入中国的词汇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

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

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

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

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

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

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

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

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

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

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

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

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

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

原来这些词汇是来自日本...来源:网络侵删【日制汉字】又称和制汉字,新汉语(日本)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词汇是从日文引入的,【日制汉字】数量还不少,如人民、服务、图书馆、共产主义、哲学、世界、民主、病毒、艺术、社会主义、革命、科学、电话、科学、社会、经济、警察、杂志、干部、达人、暴走、逻辑等等,以学术名词居多。

这主要是因为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日本近代化较中国成功,输入西学比中国快一步,清末民初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便从日本人那里获得了转译过来的西学新知,包括一系列汉语新词,并将它们带回国内。

这些词大部分是日本人从古汉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对应于欧美语言中的单词创造出来的,有字义新组合,也有古汉语文献中原本就有只是将用法固定或赋予专门含义的词。

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二十世纪初大量新词汇的出现丰富壮大了汉文。

【日制汉字】有趣的【造词原理】:★抽象化汉语原有词汇★广义化。

例:“社会”作为“society”的译语,社会在汉文原指春秋两季乡村学塾举行之祭祀土地神的集会。

狭义化。

例:“经济”作为“economy”的译语,经济一词出自汉文“经世济民”,包含政治、经济等抽象意义。

★使用汉字的造词力直接新创★如“电话”、“制纸”、“制糖”、“名词”等等……★使用造词力强的词尾大量制造新词★如“~化”、“~的”、“~性” 、“~主义”工业化,工业的,工业性,工业主义……等等创造于明治维新时期的和制汉语,由于多是为了翻译外文中日语本所没有的词汇而创的,通常具有“能与原文词意义完全匹配”的特性。

如“名詞”是“noun”的译语,专为“noun”一词而创,所以这两个词可视为完全等意。

同时,这时代的和制汉语也效法西文里的“字根”用在汉语词,如使用“~化”作为“~ize”的译语、以“~主义”作为“~ism”的译语。

★半和制汉语★前述“世界”、“社会”、“经济”等原出于汉语,在日语中借为欧文翻译,赋予新意义的用词,属于广义上的和制汉语。

2020职称日语:风行于当今中国大陆的日语词汇

2020职称日语:风行于当今中国大陆的日语词汇

2020职称日语:风行于当今中国大陆的日语词汇这些年频繁往返于东京和北京,感觉中文外来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越来越多,这应该和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相关,也和普通话受港台影响水准相关。

特别是在娱乐界和年轻一代的日常语言里,很多人喜欢照搬台湾演艺界人士的讲话习惯,而台湾恰恰受日语影响特别大。

1、卡拉OK"卡拉OK"是"KARA(日语里"空"的发音)"与"ORCHESTRA(管弦乐)"两个词的合并。

据说原来是小乐队所使用的俗语。

各地巡回演出时,在歌手到达之前乐队的练习过程中使用,有"缺了歌手"的含义,即"空奏管弦乐"的暗语。

卡拉OK的发明人通常认为是日本的井上大佑(Daisuke Inoue),从高中时代起,就参加乐队,经常在神户市内的一些夜总会演出。

1970年,他开始在夜总会专门为客人伴奏。

一次,他应一位出差要去外地的客人的要求,把自己的伴奏录在磁带上,客人非常满意。

他由此产生了灵感,用一台汽车音响,加上扩音器,回声设置,麦克风和一个投币100日元能运转5分钟的计数器,拼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演唱机。

1971年,他开始在神户的一些娱乐场所以每月2万日元的价格出租他的机器。

1972年,他创立了克莱森特公司,成为卡拉OK行业的第一人。

80年代初,日本公司大举投资海外,由此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文化开始风靡全世界。

2、过劳死2002年1月17日,「过劳死」(Karoshi)一词在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正式登堂入室,以配合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和最新真实面貌。

Karoshi源自日语“過労死”「过度劳累工作导致死亡」。

通常理解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有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因为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即时而危及生命。

现代汉语从日本引入的词汇整理

现代汉语从日本引入的词汇整理

现代汉语从日本引入的词汇整理从清末开始,中国从明治维新引入大量的日本造汉语词汇。

保守估计现代汉语词汇中大约有不少于3000个词汇来自日语。

大概可以分作一下几类:1,日本用汉字去西洋语发音而形成的词汇,如俱乐部,浪漫等;2,源自纯粹日语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及日语原有的汉字组合,但是在中国汉语里本没有这样组合的,如服务,方针,解决,申请,想象等;3,日本以汉字为素材,来表达西洋语词的意义,如立场,场合,手续,取消,取缔,引渡等;4,日本借用中国古汉语固有词汇,来翻译西洋的词语,如经济,宪法,共和,法律,封建,社会等;5,中国开始使用单却在以后未能广泛流行,后经日本采用,并与西洋学术一道作为新名词逆输入到中国,如权利,文法等。

中国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都一致认为,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汇,大多数不是中国人自己创译的,而是采用拿来主义,把日本人的原译直接拿过来用。

日语新词对汉语影响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文史哲经法艺数理化天地生医农,书面用词和口头用语,几乎无科不由,无处不在。

如科学文化几乎全面采用日本新的词汇。

在法律方面,明治时期日本的法律术语,原样不动地被引入中国语言。

而社会科学方面,差不多中国所有文本上使用的基本语汇都是来自日本,在现代哲学方面,中国人完全依靠日本输出的词语。

根据中国方面学者的统计:在哲学,社会科学(含政治,经济,法学,外交,文学,历史等)方面,列出的有社会,政党,政策,政府等105个词;在自然科学,医学,艺术方面,列出了自然,物质,宗教,代数,物理,化学,生物等55个词汇;在日常生活用语方面,列出了直接,间接,古典,现代,表情等47个词汇。

此外今日中国人所广泛使用的现代汉语的大量复合词中:凡是以学结尾的词汇,如:财政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凡是以化结尾的词汇,如:特殊化,现代化,科学化;凡是以式结尾的词汇,如:速成式,问答式,简易式;凡是以炎结尾的病症词汇,如:关节炎,气管炎,脑炎,胃炎等;凡是以性结尾的复合词,如:可能性,现实性,必然性等;凡是以界结尾的复合词,如:文学界,思想界,艺术界等;凡是以感结尾的复合词,如:美感,好感,恶感等;凡是以点结尾的复合词,如:观点,要点,焦点等;凡是以观结尾的复合词,如:悲观,乐观,人生观等;凡是论结尾的复合词,如:一元论,宿命论,无神论等;凡是以法结尾的复合词,如: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以及凡是以方法,作用,问题,时代,社会,主义,阶级等次为结尾的复合词,例如:心理作用,土地问题,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农民阶级,等等。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汉语中,有许多词汇其实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这些外来语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语言体系,丰富了汉语的表达。

说起日语外来语,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一些与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相关的词汇。

比如“经济”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但其最初是从日语引入的。

还有“社会”“科学”“民主”等词汇,也是通过日语的传播而被我们所接纳和运用。

在科技领域,像“电话”“电机”“电池”等词汇,也是从日语转借而来。

这些词汇的引入,反映了当时日本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方面,“漫画”“茶道”“料理”等词,让我们能够更精准地描述和交流与日本文化相关的内容。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日语词汇进入汉语呢?这与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中国大量知识分子赴日留学,他们在学习日本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同时,也将许多日语词汇带回了中国。

当时的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了前面,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有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词汇。

这些词汇通过留学生的传播,逐渐在汉语中扎根。

另外,日语在吸收西方词汇时,采用了汉字来进行表意,这也为这些词汇传入中国提供了便利。

例如,“俱乐部”(日语:クラブ),就是从英语“club”音译过来,然后被引入汉语。

这些日语外来语的融入,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们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更便捷地表达各种概念和思想。

同时,也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然而,对于日语外来语的引入,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过多地使用外来语可能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和独特性。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外来语的引入也是语言交流和融合的一种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并不会特意去留意哪些是日语外来语,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之中,为我们的交流和表达增添了色彩。

比如“人气”这个词,在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时,使用起来非常形象和贴切。

日语词汇学习:这些流行词来自日本,你肯定不知道

日语词汇学习:这些流行词来自日本,你肯定不知道

这些词来自日本,你肯定不知道我们都知道,日语的组成吸收了很多外来词。

其实在日本文化的崛起的同时,也向外输出了非常多的日本流行词。

尤其是和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将许多日语创造词带入中国,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词。

1、卡拉OK"卡拉OK(カラオケ)"是"KARA(日语里"空"的发音)"与"ORCHESTRA(管弦乐)"两个词的合并。

据说原来是小乐队所使用的俗语。

各地巡回演出时,在歌手到达之前乐队的练习过程中使用,有"缺了歌手"的含义,即"空奏管弦乐"的暗语。

卡拉OK的发明人通常认为是日本的井上大佑(Daisuke Inoue),从高中时代起,就参加乐队,经常在神户市内的一些夜总会演出。

1970年,他开始在夜总会专门为客人伴奏。

一次,他应一位出差要去外地的客人的要求,把自己的伴奏录在磁带上,客人非常满意。

他由此产生了灵感,用一台汽车音响,加上扩音器,回声设置,麦克风和一个投币100日元能运转5分钟的计数器,拼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卡拉OK演唱机。

1971年,他开始在神户的一些娱乐场所以每月2万日元的价格出租他的机器。

1972年,他创立了克莱森特公司,成为卡拉OK行业的第一人。

80年代初,日本公司大举投资海外,由此日本人发明的卡拉OK文化开始风靡全世界。

(微博:惠学日语平台,敬请关注)2、过劳死「过劳死」一词在英语权威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Oxford English 2002年1月17日,Dictionary Online﹚正式登堂入室,以配合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和最新真实面貌。

过劳死源自日语"過労死(かろうし)"「过度劳累工作导致死亡」。

通常理解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注目。

一个是唐代,一个是近代。

唐朝时,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直至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有了自己的文字,学会了书写。

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日本人心目中的“真名”)之变体。

到了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

别的方面姑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而言,日本反倒成了汉语的输出国。

东瀛“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也大量“倒流”回中文里,成为国人日常用语的重要来源与组成部分。

近代由日本输入的汉语词汇,叫做日语“外来语”。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等,有70%竞是从日本输入的。

这些都是日本人用汉字对西方相应词语的对译,原封不动地输入中国后,便在汉语里落地生根。

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的概念、词汇等,竟大都是日本这个昔日的“学生”捣鼓出来的。

平心而论,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张不开嘴。

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诸如此类的词汇相继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

它们迅速取代了当时颇为权威的“严译”(严复所译)术语。

在这些涵盖各类学科的新词汇中,有的是日本“自造”的,有的则是旧瓶装新酒,赋予原有汉字以全新的内涵。

中国乐得坐享其成,就顺手牵羊地拿过来借用,省得自己再去冥思苦想地翻译了。

这无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促进了其全方位的裂变,为中国现代化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上世纪初叶从日本“返销”回来的日语“外来语”,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

此外还有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食堂、公社、写真、空港、给力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一千多年前,先是汉字和汉语词汇潮水般地涌入日本,造就了东瀛倭国的书面语言。

一千多年后,日本大量地使用汉字和汉语词汇去翻译相应的西方名词和术语。

近代日本引入中国的词汇

近代日本引入中国的词汇

版画、半径、半旗、饱和、保险、保障、报告、背景、必要、辩证、编制、变压器、标本、表决、表象、病虫害、舶来品、博士、博物、不动产、不景气、财阀、采光、参观、参看、参照、策动、插花、茶道、常识、场合、场所、衬衣、成分、成员、承认、乘客、乘务员、冲突、宠儿、抽象、出版、出版物、出发点、出口、出庭、初夜、处女、处女作、储藏、储蓄、传染病、创作、催眠、催眠术、错觉、大本营、大局、大气、代表、代言人、单纯、单位、单行本、蛋白质、导火线、登记、登载、低调、低能、低能儿、低压、敌视、抵抗、地上水、地下水、地质、帝国主义、动态、动议、动员、独裁、独占、短波、二重奏、二次元、发明、法律、法人、法庭、法则、番号、反动、反对、反感、反射、反响、反应、泛神论、范畴、方案、方程式、方程、方针、放射、分解、分配、分析、分子、风琴、封建、封锁、否定、否决、否认、服务、服用、辐射、复式、复员、复制、腹黑、副食、副官、副手、改编、概括、概念、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炉、高射炮、歌剧、工业、攻守同盟、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念、观测、观点、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库、国立、国税、国体、过渡、海拔、寒带、寒流、函数、航空母舰、和服、黑死病、化石、化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谈、会社、混凝土、活跃、机关、机关枪、机械、积极、基地、基调、基督、基督教、基准、集团、集中、计划、记号、记录、技师、加农炮、假定、假想敌、尖兵、尖端、坚持、简单、见习、间接、间歇泉、建筑、鉴定、讲师、讲坛、讲讲演、讲座、交换、交通、交响乐、脚本、教科书、教授、教养、教育学、酵素、阶级、接吻、节约、结核、解放、解剖、介入、借方、金额、金刚石、金牌、金融、金丝雀、紧张、进度、进化、进化论、进展、经费、经济、经济恐慌、经济学、经验、精神、景气、警察、警官、净化、静脉、竞技、就任、拘留、巨匠、巨头、巨星、具体、俱乐部、剧场、决算、绝对、军国主义、军需品、看守、科目、科学、客观、课程、肯定、空间、会计、扩散、困难、劳动、劳动者、类型、冷藏、冷藏车、冷战、理论、理念、理事、理想、理性、理智、力学、立场、立宪、例会、量子、了解、列车、淋巴、临床、领海、领空、领土、流感、流行病、流行性感冒、伦理学、论坛、论战、科学,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革命,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自然科学、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财团法人、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工艺美术,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肤炎,生产力、原动力、想像力、劳动力、记忆力,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习惯性,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绝对的、公开的,文学界、艺术界、思想界、学术界、新闻界,新型、大型、流线型、标准型、经验型,美感、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重点、要点、焦点、观点、出发点、盲点,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世界观、宏观、微观,直线、曲线、抛物线、生命线、战线、警戒线,效率、生产率、增长率、利率、频率,辨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方法、宪法、民法、刑法,进度、深度、广度、强度、作品、食品、艺术品、成品、展品、废品、纪念品,作者、读者、译者、劳动者、缔造者、先进工作者,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国际问题,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新时代、旧时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际社会,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浪慢主义、现实主义、帝国主义、排外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竞争,独立,演说,版权,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重新开国的改革开放后,日本先是向中国输入技术,最早一拨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后来又见高档点的照相机摄像机,再后来是核心技术含量更高的电脑汽车等,交替往复,方兴未艾。

其实日本不光输出技术,还捆绑式地出口文化。

像日本语就尾随西进,登陆中国,这种例子,俯拾即是,随手就能找出不少来:
在中国,早已老少咸宜的“卡拉OK”(カラオケ),就是其中之一。

它原本是日语“KARA”(“空”的发音)与英语“ORCHESTRA(与管弦乐有关)”两个词的组合,原意是乐队演奏的无声伴唱带,给歌手练歌用的。

在70年代进入日本各种餐饮娱乐场所,成为客人自娱自乐的热门方式。

传到我国时找不出确切译法,就改加汉字直译为“卡拉OK”了。

与“卡拉OK”相联系的,还有中国现行的不少“量贩KTV”歌厅。

“量贩(りょうはん)”在日语中有大量批发、批量销售之意。

引申出来,兼有薄利多销、平价、自助之类经营方式。

我们现在的“量贩KTV”歌厅,不但有按时计费的演唱包房,还有几十万首能自己点唱的歌曲系统,外加供顾客饮食消费可计入同一账单的小型超市,一应俱全,自主自由得很。

另外,像中国一些电视台或影视机构经常推出的“影视新干线”栏目或广告,也毫无疑问是引征日本时速500公里的高速火车“新干线”而来。

我国近年常见的“闪亮登场”一词,是对日本商界、娱乐界推出某种新商品或新人新作时,习用“新登场”(しんとうじょぅ)这一惯用语的改造。

这词本来源于中国,像唐代白居易就有“日暮麦登场”的诗歌,《红楼梦》里也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名句。

只是后来我们中国人反而淡化不用,现而今又从日本移植回来,成了商界和娱乐界的炫句旺词儿。

同类的还有“人气兴旺”、“有人气”、“很人气”之类,都源自日本句式“人气がある”,是日本形容一件事或一个人物很受大家欢迎程度的流行用语。

和人气挺近乎的,在中国还有“追星族”一词。

这显然引自“暴走族”、“斜阳族”、“窗际族”之类日本流行语,指特定的一批具有相同属性的人。

而对年纪大些的女性,我国现在不时出现的“熟女”,也是日本称谓年纪大一点的女性词语。

不过与“淑女”不同的是,“熟女”原本贬义较浓。

但在引入中国后,中性的表意更多了些,甚至还转换为“成熟女性”的褒义成份,有点靠近“知性女士”的意思了。

不过,有些日本话中描绘人的用词,比如“痴汉”(趁车上拥挤吃女乘客豆腐的男人),再
比如“女子大生”(大学女生)什么的,以及我国当下流行的“80后”之类,在日本多叫做“八十代”,不知何故未见引入我国。

这几年,中国开始有了春季和秋季的长假,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十几年前就把它译做“黄金周”,现在已经是与我国国民人人休闲相关的生活方式了。

这个词的原创系日本人,是他们把英语“golden(黄金)”和“week(周)”组合拼写后的一种再创造,但没有汉字写法,只是用日语片假名写成“ゴ—ルデンウィ—ク”,专指日本每年四月底到五月初连续一周的国定休假周。

另外,与休长假相对的一个有点反义的词,也传到我国来了,那就是“过劳死”(かろうし)。

大意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重,心理压力大,人总是处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造成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危及生命。

据说除了日本每年约有上万人因过劳而猝死以外,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甚至在我们中国,也都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过劳死现象,这使得“过劳死”一词,成为了医学界正式命名的一种词语。

导致素无此词的英语圈,干脆就直接借用了日语的读法了事。

其他还有不少,比如写真、料理、寿司、便当、乘用车、物语等,也都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不少商家如果开业时,还模仿日本的做法,挂上“营业中”的小牌子。

如果没有开业,就像日本人那样挂出“准备中”的小牌子,不再不搭理顾客,而是告诉顾客即将开业。

仔细回顾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后传到中国来的日本话,其实多与经济活动以及衍生的娱乐休闲方式有关。

我也不无尴尬地统计过,与日语输入中国相比,中国在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向日本输入的汉字,好像唯有吃喝玩那点东西。

如吃的:饺子(ギョウザ)、馄饨(ワンタン)、皮蛋(ピータン)、五香粉(ウーシャンフン)、酸辣汤(スアンラータン)、麻婆豆腐(マーボーどうふ)、拼盘(ピンバン),以及青椒肉丝、春卷、中华锅(即马勺)等。

近年,阳澄湖大闸蟹风靡世界,不过日本人在大街小巷做的广告,却是“上海螃蟹”。

我估计可能是阳澄湖的地名太小,不好辨识,反被没那么大螃蟹名气的上海沾尽了光。

再如喝的抽的玩的,有乌龙茶(ウーロンちゃ)、工夫茶(クンフーちゃ)、花茶(ファーチャー)、茶壶(チャフー)、盖碗(ガイワン)以及青岛啤酒、珍珠粉、中南海香烟等。

日本称中国的“麻将”为“麻雀(マージャン)”,还包括不少中国玩法的汉语直接音译,用片假名书写,诸如:和了(ホーラ)、听
牌(テンパイ)、青一色(リューイーソー)、岭上开花(リンシャンカイホー)等。

我有时琢磨,在可预见的现在和未来,中国什么时候能再现盛唐那般全面向外输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国实力呢?这从近年来中国产生的新词传到日本等国的情况看,似乎还实难预计,连谨慎乐观的程度也难上胸:慢慢的(マンマンデー)、没法子(メーファーズ)、老头儿(ロートル)、秧歌(ヤンコ)、哈日族(ハーリーズー)、韩流(ハンリュウ)、电脑(でんのう)等。

估计像最近进京的东北“二人转”,离传到日本也不远了。

不过,这些词语在我看来,对于中国从生产加工或制造大国,最终成为能输出制度和价值观的强国,好像都不太搭边儿靠谱,更不是那种响当当的硬词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