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的虚拟性看网络谣言
治理网络谣言对策研究

治理网络谣言对策研究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学习平台和广阔的信息空间,也给谣言提供了新的、更具时效性和隐蔽性的传播工具。
网络上散播的虚假言论、恶意炒作、错误思潮腐蚀广大网民思想,混淆公众视听,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有损他人利益,降低政府公信力。
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谣言危害治理对策研究一、网络谣言的内涵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里,网络使用实体通过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
即通过网络媒介(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微博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信息。
主要涉及公共突发事件或人们广泛关注的、与社会公众人物密切相关的事情,借此吸引观众眼球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实现经济利益,而有些谣言的编撰仅仅只为娱乐消遣或打击报复。
网络谣言是复杂多样的,根据不同领域可以把网络谣言划分为:网络政治谣言、网络经济谣言、网络军事谣言、网络社会生活谣言和网络自然现象谣言五种。
其特征具体表现为:(1)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3)传播方式的隐蔽性。
(4)传播目的复杂性。
(5)极快的传播速度和极强的影响力。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一)扰乱公共秩序,危害社会和谐在网络谣言事件中,社会公众普遍存在恐慌、焦虑心理,却又无法准确掌握真实信息及事件发展的具体进程,此时网络谣言便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
这使得一些谣言散播者有机可乘,他们依据自身的经验和主观臆断在网上大量散播经过编撰或曲解的虚假信息,意图煽动网民的非理性情绪,激发社会矛盾,破坏社会稳定。
如:网络上流传有人用针管在闹市区向行人注射艾滋病病毒,引起了百姓们的恐慌以及网上传播强抢拐卖幼儿的谣言,引发家长们的不安,进而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二)损害网民利益,影响经济发展网络谣言不仅引发了社会恐慌,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网络谣言传播

网络谣言传播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的历史可谓久矣;先秦时代的察传一文曾生动地描绘了谣言传播的奇景:故狗似獗,獗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2谣言中外皆不能幸免;1981年,美国首屈一指的日用消费品制造公司――宝洁公司每个月都要接到成千上万个电话,因为外面谣传宝洁公司为了生意兴隆,与魔鬼缔了约,将其利润的百分之十交付给一个信奉撒旦的教派;这个谣言引发了一场特殊的星球大战,形形色色的宗教组织纷纷出场,到处宣扬抵制刊有这个不祥印记的商品;31966年,法国北部鲁昂市谣传该市一家遐迩闻名的服装店是贩卖白人妇女的诱饵,于是威胁的电话纷至沓来,无论女经理如何辟谣,也无济于事;最后她不得不放弃斗争,离开该市,一走了之;4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接触到谣言;八十年代物价不稳定的时候,不时风传某某商品要涨价;人们闻风而动,出现了囤积火柴、食盐的笑话;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谣言又多了一种传播途径――那就是跨越国界与地缘的英特网;在网络上,人人都是消息传播者,过去被排拒在媒体之外的小道消息、八卦、耳语,如今可堂而皇之的公开传播;因为英特网的传播特点,谣言的发展达到了极致;无论从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来看,谣言的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其杀伤力也更为强大;网络匿名、自由和交互的特点为网民提供了隐藏身份,不必显示任何社会责任感的机会,使得躲藏在网络背后的芸芸众生,没有了面对面的尴尬和法律的顾忌,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垃圾肆无忌惮地在网络上进行倾泄,于是,网络成了谣言丛生的地方;以下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为防再有人受骗,请将这封信传给你所认识的人......;类似这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作者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一封;目前世界网民已达3亿人,越来越多的人即将上网;不过在法律规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情况下,骗局与谣言充斥网络,其杀伤力已不下于黑客与电脑病毒;有人因此破财、失身、信誉受损、生活饱受干扰,甚至网络也被利用成中伤对手的舞台……网络中最广为人知,受害最深的大谣言,当属肯德基炸鸡;当肯德基炸鸡是用基因工程在大桶中培育的快速成长的无头鸡的电子邮件谣言在世界各地传送时,可以想象,这对肯德基是一个多么大的名誉打击;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对这类耳语一笑置之,并不会信以为真;但研究显示,大多数人甚至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却在网络世界中抱有一种不妨信一次或这很难令人相信,但却值得一试的心态;在美国也有很多专业人士被骗的例子;如网络上一篇广为流传的电子邮件:微软公司拟与美国在线进行一种电子邮件资料测试,如果你把这封信转寄给朋友,你就可以获得245美元的回馈;而你的朋友再将信件转寄出去,你又可得243美元........一名在纽约工作多年的财经记者与德州财务公司一名博士级专业人士,分别将此信寄给多名亲朋好友,他们推荐说,这是非常专业的好朋友寄来的信;但是3个多月过去,他们一毛钱也没有收到;更可怕的是,在长期的网络虚拟社会中待久了,很多网友每天有谣言饥渴症状,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现出十分难受的神情,希望网上出现够份量的谣言,如同吸食海洛因,有了瘾,定期必须吸食一些;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和危害是巨大的;台湾日前公布了一项名为网络10大罪状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外遇、垃圾邮件、网络谣言、网络上瘾症、网络色情、网络并发症、网络赌博、网络购物狂、网络疏离症、网络假民主为网络10大罪状;小而言之,网络谣言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添麻烦;大而言之,诚如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所说:新兴的网络媒体是极重要的战略阵地,对国家安全、社会人心影响巨大,网络上的意识形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控制策略,已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谣言与网络谣言:定义与特点一、谣言的几种定义及特点;首先对谣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人;在二战期间沸沸扬扬的各种谣言及其对部队和人民士气的作用,使很多研究小组对这个题目产生了兴趣;这个领域的两位奠基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5而纳普则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相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6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所下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7这三种定义的共同之处是都确认谣言是一种信息,并且是为了使人相信;但缺点是都忽略了谣言所传达的信息中包含的真实性成份,忽略了谣言最后核实的结果;据此,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8最著名的对谣言的定义应归功于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他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9而法国一本相关谣言的刊物在对谣言下定义时,则开宗明义地写道:谣言没有任何根据,这大概才是谣言最难以推翻的定义了10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11,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谣言的定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还有的人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虚假消息;12至今还没有出现一个为大家公认的谣言定义和谣言标准,但综合以上形形色色的谣言定义,可以看出谣言有以下特点:一是必须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流传,二是必须为众多人相信,三是它是与事实有出入的消息;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网络谣言只不过因为其发布及主要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比起网络时代之前的谣言来,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英特网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二、谣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一个谣言往往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然后就开始迅速繁殖、流传开来;一般来讲,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等三个阶段;在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谣言的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谣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迅速传给谣言的次级源地,再传给他人形成一种锁链式传播,这样就进入了谣言传播的形成期;在形成期,谣言的传播速度逐渐加快,谣言很快呈燎原之势,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当谣言为绝大多数公众所接受,传播达到或者接近一种平衡状态,谣言传播就进入到了高潮期;其后,随着谣言重要性的减弱,谣言传播的频率开始下降,谣言传播逐步进入衰退期,直到谣言完全消失;网络谣言的产生和发展比起一般谣言来,又有一些特别之处;网络谣言因为网络传播迅捷、广泛的特点,因而从形成期到高潮期的时间大大缩短;往往在一夜之间,甚至几小时之内,就可以形成声势浩大,跨越国界的谣言;如果说一般的谣言是在疾走,在飞奔的话,那网络谣言就称得上是以超音速的速度翱翔了;而因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网络谣言从高潮期发展到衰退期的时间往往也很短;从传播速度来看网络谣言呈现一种加速度传播的状态;在这种速度下,网络谣言往往极为短命,上午的谣言下午即消解并不罕见,网络谣言经常处于昙花一现的状态;在网络上,还常常出现谣言与真相并行传播的状态;在过去,谣言与真相往往是相互独立进行传播;谣言在过去是经由人际口头传播进行,而真相往往通过大众传播和传统媒介进行;谣言经由的是私人关系网传播,真相则往往是通过公开渠道发布;到了网络时代,出现了谣言与真相并行公开传播,在同一个舞台竞争的现象;并且因为谣言传播的非理性因素,谣言还常常压倒真相;此外,与口传谣言相比,网络谣言的变种也更为丰富;人们造谣与解释谣言的想象力和天赋在网络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演示;一个谣言从漏洞百出到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往往不用多久;在网络上上了别人谣言当的人往往会受 quot;启发,炮制出新的谣言并首先选择在网上进行谣言的传播试验,并从谣言的传播中得到某种畸形成就感的满足;谣言既是一种信息的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有时即使信息没变,人们对信息赋予的不同解释和评论也能形成谣言的丰富变种;三、谣言的分类:谣言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分法;根据谣言的来源来看,可分为有意捏造的谣言和无意讹传的谣言;有意捏造的谣言往往是制造者出于某种利益驱动,针对具体目标和对象炮制出的;而无意讹传的谣言则是因为消息在传递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遗漏、颠倒或错误,甚至被传播者进行了任意的增补以自圆其说,这样由虚构、联想和夸张产生的不准确传播,极容易成为谣言的来源;从谣言传播的后果来看,又能分为有害谣言和无害谣言;并非所有的谣言都会造成危害和破坏;有时,谣言能帮助表达民意和了解舆情;比如,近年关于手机实行单向收费的谣言数度流传,实际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的一种期待心理,使得相关方面不得不数度解释,同时在制订未来政策时也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在战争中,有时能够从谣言中获取某些隐匿的实情;有时候,谣言的流传能对相关方面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迫使当局做出解释,使公众了解到真相,行使知情权;比如今年五、六月份在水木清华的BBS上谣传四川某地黑社会组织为了报复社会,专门奸杀女大学生,已杀了20个;后来发现,原来确实该市发生了好几起学生被害的案件;从谣言的褒贬色彩来看,谣言可分为黑色谣言、玫瑰色谣言和白色谣言;谣言大多数总是预告坏事、灾害、死亡、背叛:黑色是谣言的主基调;但有时也会出现玫瑰色谣言,上述的手机实行单向收费就是典型的玫瑰色谣言;作者所在高校近期数度传言研究生要涨补助,也属玫瑰色谣言,表达了公众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是把欲望当作现实的谣言;也有白色的谣言,即中性色彩的谣言,如某明星要出家,又如网络OICQ上常传的某某地方某某人生了某种病,请把以下信息传给你的20个朋友,你就会成为阳光天使,你在OICQ上的头像就会变为金色;根据谣言的内容来划分,又可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军事谣言、社会生活谣言和自然现象谣言;政治谣言是相关政治生活的谣言;它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斗争的产物,往往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有意捏造,是对相关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的攻击和诽谤;如1998年10月,马来西亚出现网络谣言,有人假冒政府首席秘书阿都哈林的签名,通过国际网络和寄发信件,唆使及煽动公务员反政府;阿都哈林不得不公开辟谣,但因为国际网络散播的谣言无从查究,他并没有报警;经济谣言则是相关经济生活的谣言;它往往与经济利益相关,会直接导致经济上的得益或失利;近年来,利用网络发布谣言,从中捞取好处的事件屡见不鲜;如去年二月,美国一名23岁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放相关EmulexCorp.科技公司的虚假消息,以致其股价在一天之内大幅下跌六成;另外,一名新泽西州的15岁男孩列别德,用八千美元做本钱,先以低价买入一些不受注意的蚊型股,再利用多个假名在Yahoo的BBS上发表言论吹捧这些股票,从中获利222万港元;军事谣言是相关军事生活和军事行动的谣言;战争年代军事谣言往往此起彼伏;在网络上,军事谣言也并不罕见;前年两岸关系紧张的时候,网上谣言横飞,当时,很多人见面都问,你看到消息了没有两岸的战斗机在海峡上空打起来了,据说,大陆的SU-27战机击落了四架台湾F-16,后来,有两架大陆战机遭到台湾幻影-2000的攻击,几乎被击落……最后,这条让两岸都震惊的消息终于被揭穿是谣言,是江苏某网虫在信息港网站散布的;可笑的是,这样的消息,国内很多著名网站居然不加分析、核实,就连忙转载;社会生活谣言主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这类谣言中最多的要数娱乐界相关大小明星的谣言了;一会儿传这个明星与那个明星有染,一会儿传某明星在闹离婚;这个明星有同性恋嫌疑,那个明星有私生子;又如近来在网络上出现了一封中伤的e-mail,矛头直指被日本女子高中生誉为流行教主的人气女歌手滨崎步,称听了滨崎步的歌会被洗脑变成白痴而这封e-mail在大家以讹传讹的连锁散播之下,谣言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自然现象谣言主要与自然界的特殊现象和宇宙神秘现象相关;比如最常见的外星人谣言;又如因某些异常天气现象而谣传某地要发生自然灾害等谣言;网络是谣言的温床吗――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形态分析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便利及商机的同时,也会成为犯罪渊薮造成民众伤害;在网络发明以前,谣言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方式经由人际传播而流传的;自从英特网发明以来,谣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网络谣言生生不息,令人不得不慨叹其强大的生命力;谣言为什么能在网络上恣意而为,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呢这与谣言的本性相关,也与网络传播匿名、互动、发布和复制过程简单快捷、辐射面广等特点相关;一、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1.英特网的匿名性;13因为在网络上,人们的身份被隐藏,使得人们的行为因失去有效的监督而走向反社会化,在极度膨胀的恶欲指引下在网上做出很多与正常人格背道而驰的行为;网络的虚拟特征使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化了的个人身份可以被任意加以隐藏和改变;这样,在实际生活中散布谣言诽谤他人或与自己利益有冲突的组织机构往往会受到指责的;在网络上,这样的担心变成了多余;既能很多人能通过在网络上散布谣言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又不用担心承担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谣言又怎能不像野草一样蓬勃生长呢2.网络的复制性;网络的复制极端容易;利用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可以在以分秒计算的时间里向成千上万的网民发送相同的一条消息;在口头传播时代,谣言虽快,总还要经过由一个人到两个人,两个人到多个人这样的物理时间阻隔,网络时代,这样的物理防碍也不存有了,谣言一量上网,就以几何倍速向外传播,在以分秒计的时间里到达分布在整个地球上的数亿网民;3.检验网络真实的间接和滞后性;网上发布信息很难进行事前审查过滤,人们在获取信息时也很难根据信息本身进行真伪识别;网络的互动性使得信息的发布不需要取得特定的资格,发布的信息不需经过检查而又无事后追查;信息的发布极为直接而又容易,信息的发布者可以是满腹诗书的学者,也可以是文化不高的农民,可以是法官,也可以是在逃的罪犯;发布信息不再是一件庄重而神圣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很难得到保证,而真实性的检验往往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加以印证,而且这种检验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的特征;这便给谣言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从谣言发布到发展到最后被揭穿和消亡有相当的时间人们无从辨别真相;而因为谣言又往往有相当的伪装,相当的欺骗性,人们在被谣言包围而又得不到充足的信息验证真伪时就往往会信假为真;4.网络信息的丰富性造成的信息竞争压力带来信息的夸张性和片面性;网络被称为海量信息的集散地,在网络上争夺眼球变成了一场异常激烈的竞争;谁能得到网民的注意力谁就能得到名和利;这样,很多人就放弃了应有的准则,或者捏造,或者发布半真半假,或者抽取部分事实而不顾,还出现了虚假的标题和真实的内容的现象等等,总之,针对网民的求新求奇心理很多人对信息进行了扭曲和夸大,造成信息的失真和谣言的兴盛;二、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和方式: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渠道:1.BBS与各类论坛:BBS电子公告版与各大网站上的各类论坛几乎已经成为众人心目中谣言的集散地了;造谣和传谣的活动往往在在上面此起彼伏,一谣未平,一谣又起;在很多人心目中,BBS上的消息可信度极低;很多人喜欢灌水,意即在BBS上发表文章,在即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注时,得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和愉悦;不过,并非所有在BBS上和各类论坛上的消息都完全虚假;在清华大学的BBS上,有相当一部分消息事后被证实是真实的;这就使很多网民面对上面的消息,无法完全将之搁置不理;在将信将疑中,谣言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传播价值,在网下又通过人际口头传播广为人知;2.网络新闻:网络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传播迅速的优势,迅速席卷全球;据统计,时下有超过二成的网民通过网络获取每日最新的新闻,有超过六成的新闻媒体采用英特网技术传输新闻,几乎百分之八十的报社建立了自己的因特网站;如果健康地发展,网络新闻事业一定能够以自身的独到优势,迅速超越以往作为优势媒体的传统媒体;不过,在很多网民心中,网络新闻不只什么时候丧失了自己的可信度,被人们称为谣言新闻;新闻网站往往依赖于网民的自由投稿获得信息,这就造成检验事实真实性的困难;更有很多新闻网站在新闻竞争的过程中往往不顾事实,怎么吸引人怎么写,怎么激动人怎么编,还有的将明明已被证明是不真实但颇具吸引力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转载,利用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提升点击率;3.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具有传输快、复制方便,而又带有私人色彩的特点;利用电子邮件的群发功能,可以使一条信息顷刻间到达成千上万的网民;而私人色彩会使电子邮件显得比一般的消息更为真实;在口头传谣时代持续出现的连锁信谣言,在网络时代化为了连锁电子邮件谣言;请你将收到的这封邮件转发给你的二十个亲友,你就会得到许诺好处,如果不发呢,就威胁会受到惩罚;这样,很多人就觉得发一下电子邮件仅仅举手之劳嘛,何必搞得自己既担忧又不愉快呢于是谣言就这样泛滥成灾;4.OICQ:作为网络聊天的工具,OICQ具有相当的个人化水准;而因为聊天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活动,会增强所传信息的真实色彩,使谣言被误认为是真理;信息的真实性是建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判断;OICQ具有模拟真实社会人际交往的特点,极为接近口头传播,这大大增强了它在人们心目中所传信息的可信度;而它又具有电子邮件的某些特点,可以在网上方便地复制,在对方离线时留言等,因此,OICQ也是网络谣言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三、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纵观形形色色的网络谣言,会发现它既具有口头谣言的特点,又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网络谣言像口头谣言一样,具有阶段性 quot;主题特征,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特征,以及同一谣言反复出现的特点;主题特征指谣言在某段时间会集中于某个主题,如台湾一度网络流言造成饮食恐慌,出现了吃柠檬虾会产生砒霜、可乐加味精等于FM2蜜饯、金针、果糖含高量二氧化硫,会造成气喘、吃多了猪脖子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吃花枝、鱿鱼就不要吃红萝卜、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吃半熟的蛋会致命、可乐加烤肉等于骨癌等二十二个与饮食相关的网络谣言,引起消费者恐慌,最后台湾政府不得不发布新闻辟谣;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传谣者加以增删和修改的再创作,使一个谣言出现多个版本;这叫做谣言的变异特征;口传谣言常因记忆缺失或错误及口误等客观原因出现变异现象,而网络谣言因复制的方便,这种情况比较少见;网络谣言的变异往往是因传播者出于某种主观动机对原始版本加以改变而形成;谣言还有反复性;同一谣言有时会反复出现,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比如最近几年里关于手机单向收费的谣言就多次流传,而且每一次还都声势浩大;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公众所关心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疑问没有得到解释,给谣言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可能;四、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模式;网络谣言传播速度之所以很快,除了因为它的内容吸引人外,还与谣言传播的特殊形态相关;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可抽象为以下几种主要传播模式:1.链状传播;链状是一环扣一环,即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链状传播是谣言传播,也是一切传播的基本模式;链状传播也是口传谣言时代谣言形成的重要原因,因为在链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误听误传而形成谣言;2.树状传播;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再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口传谣言传播模式,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建立在这种传播模式的基础上;这种传播模式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谣言的传播;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网络传谣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近年来,网络传谣现象日益严重,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维护网络空间清朗,本报告对网络传谣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网络传谣现状1. 网络传谣类型多样化网络传谣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虚假新闻:编造虚假事实,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传播,误导公众。
(2)网络谣言:无中生有,散布不实言论,造成社会恐慌。
(3)网络暴力:恶意攻击、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
(4)恶意营销: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
2. 网络传谣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传播速度快,一旦谣言产生,短时间内即可迅速传播。
同时,网络传播范围广,涉及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3. 网络传谣主体复杂网络传谣主体包括个人、自媒体、企业等。
其中,自媒体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
4. 网络传谣危害严重网络传谣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谣言传播可能导致社会恐慌、不安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网络暴力、恶意攻击等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3)扰乱网络秩序:谣言传播可能导致网络空间秩序混乱,影响网络生态。
三、网络传谣成因分析1. 网络传播特点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网络谣言传播更加隐蔽、迅速。
2. 网络监管难度大网络空间治理涉及多个领域,监管难度较大。
部分网络平台监管不力,导致谣言传播。
3. 部分网民缺乏法律意识部分网民对网络谣言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法律意识,盲目传播谣言。
4. 自媒体监管缺失部分自媒体为追求关注度和利益,传播不实信息,导致网络谣言泛滥。
四、网络传谣治理对策1.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网络传谣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强化网络平台监管督促网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及时清理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研究

“ 流言 蜚语 ” 等 。英 文 中对 于 谣言 ( mm o  ̄的解释 方面 , 牛 津字 典 称其 为“ 存疑 的言 论或 道听 途 说 ” , 相似 的词 有“ g o s s i p ” ( 闲言 闲 语) 、 “ w h i s p o r ” ( 私 密或具 阴谋性 的谈话) 等。 从 这些 字面上看 , 谣 言 多被赋予 了“ 私密 ” 、 “ 闲话 ” 等 方面 的意 义 。而 在 学术研 究上 , 学者 们多给予 了中性 的界 定 。被 称 为“ 谣 言研 究之父 ” 的美 国学 者 奥尔波特认 为谣 言是一 个“ 与当时 事件相 关 联 的命 题 , 是为 了 使人 相信 , 一般 以口传媒 介的方 式在 人们 之问 流传 , 但是 却缺 乏 具体 的资料 以证 实其确切 性 ” 。美国学 者彼得 森和 吉斯特则将 谣 言 定义 为“ 在 人们 之 间私 下流 传 的 , 对 公 众感 兴趣 的事 物 、 事件
张明网 络 谣 言 成 因 及 治 理 研 究
信 息技术 与教育
网 络 谣 言 成 因及 治 理 研 究
张 明
( 郑帅 I 轻 工 业 学院 思 政部
摘 要
河 南 郑 州
4 5 0 0 0 2 )
网络谣 言 即是在 目前 这 个 互联 网 时代 , 人 们 利 用 网络 为平 台 进行 传播 的谣 言 ,Βιβλιοθήκη 它融 合 了传 统 谣 言和 现
代 网络 的特 点 。 深 入研 究 网络 谣 言 , 对 于合 理 的认 识 网络 谣 言 的危 害 , 并 合 理有 效规 避对 促 进 社会 舆 论 的健 康运 行 都 有 着 重要 的 现 实意 义 。 关键 词 网络谣 言 成 因 治 理
网络是个 开放 的世界 ,它为 当今 社 会的发 展提 供 了 巨大 的 支持 和帮助 。但 网络是 把双刃剑 , 它在 使人们 在里 面畅所欲言 的 同时, 也为网络谣 言的传 播提供 了滋生 的 壤 。近年 来 日本 大地 震的 “ 碘盐 防辐射 ” 、 “ 艾滋 病患 者滴 传 播艾滋 病 ” 、 “ 地 震谣 言 令 山西数 百万 人街 头避难 ”等骇 人听 闻 的事件 最后 兀不 证 明是 谣言 。 “ 谣 言害人 , 自古有之 ” 。 进 入互联 网 时代 , 谣 言更像是 一个
探究群体极化中的网络谣言传播

件 中的潜伏 期,网络 谣言促进群体性事件提前 进入潜 伏期 谣 言,介入谣 言,就会 网络 谣言在 群体性事件消退期终结 。因此 ,需 加剧谣言的散布 ,他们就会成为谣 言的奴隶, 要治 理 网络 谣 言 , 以 平 息 群 体 性 事 件 ,维 护 社 被谣言政府和利用 。人们在接触谣 言前是冷静 会 的和谐稳定 。 的、理智的 。可是他们一旦被谣 言征服 ,就会 变得失去理智 ,谣言 的诱惑力就会促使他们发 参考文献 表 激 烈 的 言 论 ,做 出疯 狂 的行 为 。这 种 力 量 足 [ 1 ]朱丹 .网络 谣 言 的传 播及 应 对 策略 研 究 以使他们产生烧杀抢的行为 。他们在这个过程 [ D 】 . 湖 南师范大学 , 2 0 1 3 . 中失去 了清醒 的意识 ,迷失 了自我 。所 以,疯
2治理网络谣言 ,平息群体性事件
网络 谣 言 与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关 系 密 切 , 在
群体极化 的作用下 ,谣 言兴起和传 播,经过激 烈的群体活动后 ,真相浮 出水面 ,谣言就失去 了存在 的意义 。可 以说,正是在 群体极化的作 用下 ,谣 言完成 了一个 兴起 ,繁盛、消退的过
的 形 式 呈 现 ,通 过 论 坛 、微 博 、微 信 的方 挂行 传 播 ,其 中包 括 对 政 府 的贬 低 和 谴 责 言
例如 ,在重庆万州事件发生前 ,有 网友 声 肇事者是公务员 ”,贵州 瓮安事件发生前 , #树芬是被奸杀后投入河 中”,这些谣 言在
里措 施 。
3 结 束语
综上所 述 ,群体 事件 和 网络谣 言之 间关 系密 切 ,主 要 表 现 在 : 网 络 谣 言 发 生 在 群 体 事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诽谤行为也随之增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我国《刑法》对网络诽谤的规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困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对策。
一、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困境1.隐匿性强,难以查证网络诽谤的行为通常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网络虚拟世界的匿名性和隐蔽性非常强,这使得网络诽谤的行为者很难被查证。
正因为网络诽谤的匿名性,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时常发生,而且受害者也无法找到真正的肇事者。
2.证据收集难度大,需要依赖技术手段网络诽谤行为的证据也较为难以收集,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手段辅助挖掘。
比如,一些造谣者会利用诸如虚拟身份、匿名IP、加密传输等技术手段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就需要通过信息安全技术来获取证据。
而且,即使获取到了证据,还需要进行真伪鉴别和验证,加重了工作难度。
3.赔偿标准低、调解难度大网络诽谤行为的赔偿标准较低,而且赔偿一般采用调解方式,这就给受害人的损失赔偿带来了很大的不公平性。
因为很多损害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受害人的名誉和心理健康,赔偿标准低就会使得受害人难以得到公正的赔偿。
二、网络诽谤行为刑法规制的对策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针对网络诽谤行为,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规定和实施体系。
有关部门需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网络行为的管理和获证工作。
同时,应当加大对网络诽谤的打击力度,对网络诽谤行为进行高压打击,降低其危害性。
2.加强证据收集技术的研发为了有效打击网络诽谤行为,需要加强证据收集技术研发,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究网络数据挖掘、信息安全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收集证据及证明网络诽谤行为的真实情况。
3.加强受害者的维权保护为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和利益,应当加强受害者的维权保护。
既要提高受害者维权的门槛,又要完善赔偿制度,让受害人有一个安心的环境。
三、案例分析1.某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关于某知名企业造谣的消息,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分析及治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本文将从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具体表现、原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深入剖析网络社会失序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建议。
一、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具体表现1. 不良信息泛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如谣言、低俗内容、暴力恐怖等泛滥成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 网络造谣传谣。
在互联网上,有些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散布谣言、造谣传谣,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和正常的信息传播。
3. 网络暴力现象。
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存在着恶意人员对他人进行网络言语暴力攻击的现象,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4. 网络诈骗行为。
各种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给人们的财产和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具体表现,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利益,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往往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导致的。
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原因:1. 网络监管不力。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网络监管难度大,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搞起各种违法乱纪的活动来。
2. 信息泛滥导致失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其中不乏大量不实信息和低俗信息,这种信息泛滥导致了网络社会的失序现象。
3. 个人道德观念淡化。
在网络社会中,个人往往可以隐藏身份,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而不为人知,这种行为是因为一些人的道德观念淡化,失去了对社会秩序的责任感。
4. 技术手段的滥用。
一些人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不法行为是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网络社会失序现象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治理。
针对网络社会失序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进行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网络监管。
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治理

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治理(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普及,我们很大的一部分生活融入到网络中,我们在网上购物、获取信息、咨询、娱乐等。
网络同时也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媒体平台,网络迅捷、及时、简易等方面的特点快速促进社会信息的流通;但同时也导致网络成为滋生各种谣言的放大镜,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引起巨大的负面效应与危害。
同时,网络谣言还会损害公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近日,甘肃兰州出现食盐“涨价停产”等谣言,引发了新一轮抢盐风波。
部分市民轻信谣言,开始大量购买食盐,很多商场、商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
抢购到盐的人短期吃不完造成浪费,而真正需要盐的,尤其是一些餐饮机构,又因抢购买不到盐。
陈柏峰说,“与事实偏差较大或完全相左的谣言谎话,借助网络和个别不负责任媒体的传播,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损害许多公众的利益。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谣言的制造者利用了一些人的心理弱点。
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天津社会科学院首席专家潘允康表示,有些人喜欢求新、求奇,常常抱着“别人不知道的我知道”的心态,以寻求刺激;有些人则是从众心理,“别人知道的,我也应该知道”;当然还有一些人的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即使有些谣言毫无逻辑、漏洞百出也信以为真。
潘允康进一步表示,有些网络谣言可称得上是“妖言”,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
它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如同引诱人们吸食毒品一样,慢慢地让人“上瘾”,麻醉人的神经,扰乱人的生理功能,让人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不正常、不健康,进而破坏家庭、诱发犯罪,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造谣传谣不是言论自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政府应该以宽容、包容、虚心的态度,畅通社会公众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保障公民言论自由,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但是,社会公众在享受言论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维护舆论环境,根除网络谣言存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