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袁克文:青帮帮主 势力超过洪门 却因纵欲而死
(11)「冬誓

(11)「冬誓「冬誓—行之心」污蔑国父的几大谣言九十九年十月别鹤(1)污蔑国父之“洪承畴赞美诗”(2)“国父卖国论”为侵华日军的阴谋(3)污蔑国父谣言之:孙中山是陶成章案的幕后主使(4)污蔑国父谣言之:武昌起义不是孙中山领导的(5)污蔑国父谣言之:孙中山勾结苏俄颠覆中华民国“合法政府”北洋(6)污蔑国父谣言之:章太炎挽联讥讽孙中山(7)污蔑国父谣言之:革命党对洪门过河拆桥(8)形形色色的其它谣言(9)一斑窥豹:从两次“倒孙风潮”看同盟会与光复会的关系,与中山先生之胸怀(10)中山先生挽联精选(1)污蔑国父之“洪承畴赞美诗”近几年,满清余孽在洪承畴的家乡“洪氏家族网站”,捏造了一首孙文《赞洪文襄》,全诗如下——1905年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
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
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
文襄韬略策,安裔换清衣。
这种谣言目的何在?如果我们戳穿了它,就明白了。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同盟会宣言明确宣布:“(二)恢复中华。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洽,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难道不是洪承畴之所为?有人继续疑问,那好,我们再看看孙中山对洪承畴的真实评价:孙中山《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中国之见灭于满清二百六十余年而莫能恢复者,初非满人能灭之,能有之也,因有汉奸以作虎伥,残同胞而媚异种,始有吴三桂、洪承畴以作俑,继有曾国藩、左宗棠以为厉。
”这里很明白宣称:洪承畴是汉奸,是灭我中国的罪魁祸首!——综上所述,孙中山明明否定洪承畴、批判洪承畴,为何在满清余孽笔下变成了赞美洪承畴?孙中山明明是1905年组建同盟会、号召“天下共击之”,为何在满清余孽笔下变成了“华夏生光辉”?这就是满清余孽造谣之目的!满清余孽为什么要捏造这样一戳即破的恶毒谣言呢?关键就在他们捏造的“满回中原日”一句。
这句的要害在哪里呢?不妨用阎崇年的名言来说明吧——阎崇年:“清代民族关系是中国皇朝史上最好的时期!明末的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初的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双方矛盾与斗争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明亡清兴!”各位,看明白了么?(2)“国父卖国论”为侵华日军的阴谋请大家先寻找王耿雄先生的两篇论文查看:《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再论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这只是批驳“国父卖国论”的冰山一角,这两篇很长,就不一一发出,且引用段振坤先生《从黄帝陵到中山陵》一段话吧——【日本军部为了达到攫夺中国的阴谋,伪造了有“孙文”签名的《中日盟约》、《日中盟约》及《致小池张造密函》。
张学良同期人物

张学良同期人物“民国四公子”之袁克文:袁克文是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的次子,母亲为朝鲜人。
袁克文作为当时最显赫的官宦子弟,与哥哥袁克定不同的是,他完全没有沾染上政界官场的“恶臭”,反而醉心于艺术事业,他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精于书画古玩,同时还是卓有成就的昆曲票友。
袁克文生活放荡不羁,风流成性,妻妾成群,流连于妓院,混迹于黑道,是民国时期的非典型富二代加官二代。
袁克文一生著述颇多,收藏甚居,更传奇的是,他不从政也就罢了,竟然还成为了天津的青帮大佬,当时有“南有杜月笙,北有袁克文”的说法,可见其在青帮的地位之高。
袁世凯死后,袁克文的生活逐渐败落,长期客居上海,以变卖字画为生。
1931年,袁克文病逝于天津,年仅43岁,上千妓女为其送葬,颇有当年柳三变之势。
方地山在碑文中国赞其曰: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民国四公子”之张学良:张学良大家都比较熟悉,他是一代枭雄张作霖之子,人称“少帅”。
张学良是唯一同时名列“民国四美男”与“民国四公子”的奇人,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力。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班成为新东北之王,统帅30万精锐奉军,雄霸一方,富可敌国。
他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拒不当“东北皇帝”,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促成了国家统一。
之后,张学良又武力调停了中原大战,使中华大地免受内战屠戮。
1936年,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更是直接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日,但他本人却因此遭受了长达54年的监禁。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良不但是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同时也是学识渊博的当世才子。
他懂英文、会开飞机、好收藏、擅写诗,是民国时期颇具异性吸引力的“男神”。
张学良一生争议颇多,但对我党、对抗日大业却是有着不世之功。
2001年,张学良病逝于美国夏威夷,高寿101岁。
“民国四公子”之张伯驹:张伯驹是直隶都督张锦芳的儿子,民国总统袁世凯的表侄。
论家世背景,张伯驹似乎不能与其他三位公子相比,但他的个人才华与历史贡献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国总统总理传记

民国军阀派系中华民国历时38年,在这38年里历经两代中央政府,而这两代中央政府又都是军阀政府。
可以说民国的38年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军阀时代,军阀混战是民国史上的重要内容,民国时代的主要军阀如下:北洋政府时期1、北洋军阀——袁世凯。
北洋军阀的创始人是清末权臣李鸿章,袁世凯于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并成为清廷的精锐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民国实现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
袁世凯死后,旗下的北洋军阀分裂,但北洋军阀派系仍控臸着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2、皖系军阀——段祺瑞。
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来。
3、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
从北洋军阀分裂而出。
4、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山东军阀)。
由北洋军阀分裂出。
5、晋系军阀——阎锡山。
6、浙系军阀——孙传芳。
7、江苏军阀——齐燮元。
8、桂系军阀(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
9、粤系军阀——胡汉民,陈炯明,龙济光等。
10、湘系军阀——谭延闿,程潜,赵恒锡,11、黔系军阀——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
12、滇系军阀——蔡锷,唐继尧。
13、川康军阀——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等。
14、新疆军阀——杨增新。
国民政府时期1、蒋系军阀——蒋介石。
蒋介石是民国后二十年最大的军阀,1928年,由蒋介石主导的南京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直到1949年南京政府倒台。
2、冯系军阀(西北军)——冯玉祥。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解体,旗下将领分裂成多个军阀派系。
3、晋系军阀——阎锡山。
4、桂系军阀(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
5、粤系军阀——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
6、奉系军阀(东北军)——张学良。
7、川康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
8、山东军阀——韩复榘。
9、宁夏军阀——马鸿逵。
10、甘青军阀——马步芳。
11、绥系军阀——傅作义,董其武。
12、滇系军阀——龙云,卢汉。
13、新疆军阀——金树仁,盛世才。
其它军阀:刘镇华,孙殿英,石友三,陈树藩,刘珍年,唐生臹,何键等等。
历史趣谈:袁世凯临死为何没有选择儿子做继承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临死为何没有选择儿子做继承人?
导语:袁世凯临死前说出了“约法”二字,虽然没来得及讲清楚到底是“临时约法”还是“民三约法”,但从尔后他对“金匮石屋”的认同上来看,所指系
袁世凯临死前说出了“约法”二字,虽然没来得及讲清楚到底是“临时约法”还是“民三约法”,但从尔后他对“金匮石屋”的认同上来看,所指系“民三约法”无疑。
所谓“石屋”是一座以云南白石筑成的小房子,建于中南海万字廊内,“金匮”则是一只外面镀了金的保险箱。
“民三约法”规定,总统候选人只能由现任总统推荐,其名册就藏于“石屋”的“金匮”之中。
“金匮石屋”的钥匙共有三把,由大总统、参政院院长、国务卿分掌,三把钥匙中至少有两把进行配合,也能开门启匮。
平时如果不是用于选举,或得到大总统特许,谁也看不到那本神秘的的名册。
自然,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本人是个例外,他只要想看随时能够取出来看。
袁世凯一死,众人遵嘱打开“金匮石屋”,拿出了名册。
关于名册上的名单,据说袁世凯曾做过多次改动,最后一次是把袁克定给划掉了。
这说明在帝制撤销后,袁世凯的脑子并不糊涂,他知道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若仍把袁克定作为继承人,不但不可能得到群臣们的拥护,反而还可能害了儿子的性命。
老袁一辈子说了很多谎话,但他临终前把大总统印交给徐世昌,并且说要让黎元洪做总统,看来是真话??名册上写着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黎元洪居于第一。
即便没有名册,身为副总统的黎元洪在继任总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除了“临时约法”和“民三约法”所提供的法律依据外,由于黎元洪被认为是一个与南方有一定关系的人,所以他还得到了南方的拥戴
生活常识分享。
袁世凯升官的三大绝招历史故事

袁世凯升官的三大绝招历史故事第1篇:袁世凯升官的三大绝招历史故事世人都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只分享他一步步往上爬的诀窍。
第一招:溜须拍马袁世凯窃国有方,拍马亦有术,时人谓之日:马屁精。
清朝末年,袁世凯因小站练兵(编者按:*午中日战争之后,袁世凯奉旨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建陆*”,聘请德国教官,采取近代德国陆*制度,并且注重武器装备的近代化和标准化,强调实施新法训练的严格*,成为*近代陆*训练的开端),给清朝训练新式*队有功而逐渐受到重用,官升直隶总督,成了清朝手握重兵的一品大员。
可他不满足,还想继续升迁。
一天,他听说慈禧太后去沈阳要路过天津,便挖空心思,想了两个献媚邀宠讨好慈禧的法子。
袁世凯仿照西洋人的模式,训练了一支西乐队,想在欢迎慈禧时用一用。
外国人迎接重要客人用乐队奏国歌,可大清朝无国歌可奏,那奏个什么曲子好呢?“就来个《马赛曲》吧,它是法国的国歌,曲子慷慨激昂,老佛爷准爱听。
”果然,孤陋寡闻、不懂音乐的慈禧一听这洋曲子,感到特别新鲜刺激,当即眉开眼笑,将袁世凯大加赞赏了一番。
原本慈禧没打算在天津停留,可袁世凯弄的这洋玩意儿着实惹得她高兴,便临时决定在天津巡视一番,看看袁世凯还能弄出什么花样来孝敬她。
她刚走进总督大门,袁世凯就将一对从印度买来的鹦鹉双手递到慈禧的手上。
平时爱玩鸟的慈禧正在注目观赏,这对极有灵气的鸟儿先后开口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袁世凯吃饭的历史故事袁世凯的牙好,胃口也好,吃啥啥香。
但他的饮食,一年四季是刻板规矩的。
他每天早上六时起床,洗毕便开始吃早点,总是一大海碗的鸡丝汤面条。
吃罢早饭下楼办公。
午饭安排在十一时半。
袁世凯没有专门的膳房,和所有的姨太太、少奶奶在一起,都由一个大厨房供应。
在厨房内设置了几个转桶,早、中、晚开饭、开点心时,就有各房“跑上房的”拿着提盒,向大厨房的厨师说明取哪一房的饭食、点心。
厨师们就把应该供应哪一房的食品,放在转桶里转出来,再由仆人提回去。
袁世凯

有人具体统计过,袁世凯有1妻9妾,一妻九妾共生了17个儿子、15个女儿; 17个儿子又为袁世凯生了22个孙子、25个孙女,儿孙总和达79人。
这么庞大的人物体系要说起来确实很难,那我就一层一层、一辈一辈、一支一支的说,争取让大家看的明白一些。
首先,说明一下袁氏家族的辈分问题。
袁世凯家是一个大家族,其辈分按照“保世克家,启文绍武”的顺序排列,袁世凯的儿子们是“克”字辈,孙子是“家”字辈,重孙“启”字辈,以此类推。
老左(德芙)(18263267) 20:55:18我觉得袁世凯当时也没错老左(德芙)(18263267) 20:55:25中国人还是向往专制的笑书神侠(405561590) 20:56:46“上不了厅堂,下不了厨房”的原配于氏在清朝,科举谋求功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袁世凯少时也是很上进的,知道点袁世凯历史的人也知道,袁世凯同志学习成绩不咋的,光绪二年(1876年)秋的时候,袁世凯在河南参加乡试,结果很不幸,没考上。
年底,袁世凯17岁时(也有说是1877年初)在老家成亲,娶妻子于氏。
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揭示了这位于氏“上不了厅堂,下不了厨房”的场景。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一次阳历新年,各国公使暨夫人按礼节到总统府给总统贺新年,袁世凯同志携于氏出场。
于夫人穿着红褂子、红裙子,接受外宾们的祝贺,不料正在仪式进行中,忽有某国公使走上一步到她面前要同她行握手礼,于夫人大为惊慌,立即把身子一偏,嘴里“嗯”的一声,将双手缩了回去。
公使僵持在那里,场面顿时尴尬至极。
对一位传统的大家闺秀来说,尤其是河南小地方、土财主的女儿来说,握手礼节不懂是可想而知的,在以后的外交礼节过程中,袁世凯基本剥夺了于氏的发言权、行动权,自此以后,于氏必须由次女、三女儿陪同出场,并在旁代为照料问答,不让于氏再说一句话,也不让她有什么特殊动作,以免再出现其他笑话。
插一句,三女儿便是袁静雪,她写过《我的父亲袁世凯》,让很多人能够近距离的认识袁世凯尹基(505866830) 20:59:30汪是主席的政治导师会飞的胖墩儿(2438055864) 20:59:31好像袁静雪吧。
历史趣谈:他学识渊博却玩不过太监 死后只留下一句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他学识渊博却玩不过太监死后只留下一句话导语:在历史上,东林党领袖杨涟惨死于阉党党首魏忠贤手下。
这件事没道理却也有道理,为什么饱读三十多年圣人书的朝廷栋梁玩不过一个死太监,这和在历史上,东林党领袖杨涟惨死于阉党党首魏忠贤手下。
这件事没道理却也有道理,为什么饱读三十多年圣人书的朝廷栋梁玩不过一个死太监,这和好人必胜的故事有些出入。
东林党人,不折不扣的知识精英。
作为东林党精英,杨涟可谓学识渊博,才华卓绝。
杨涟在死的时候留下了这么一句话:“吾儿,从速回去。
切记!往后万莫再读书,当以我为戒。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杨涟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这么一个道理,留给子孙的竟是读书无用论而非往圣之箴言,难道读书真的无用吗?读书识字,在明朝是做官为宰的投名状,不同这个门道,谁也没办法。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伊始,明确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
他之所以这么做,其用意颇深,害怕子孙中出个窝囊人,让太监扰乱政局,此举算是断了太监的文化进修之路。
基于太祖遗训,明朝前期太监地位卑贱,根本不是那些读书人——朝廷大臣的对手。
然而,到了中晚期情况起了变化,虽然太监依旧不能读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参政议政。
臭名远扬的鸡贼太监魏忠贤是个地道文盲,但他以皇帝玩伴起家,从万人之下爬到万人之上,作为明熹宗最要好的玩伴,魏忠贤逐步把当时的股肱之臣左光斗以及知识分子领袖杨涟都淘汰。
虽然魏忠贤不识字,但是他却十分狠心,在与东林党人的斗争中居然可以不落下风。
在耍流氓骂人方面,他独具匠心,以《水浒传》中梁山草莽对其命名,在侮辱对手的同时,还扣上草寇的名头。
玩起读书人的阴招来,毫不逊色。
而忠毅如杨涟、左光斗者,虽然学富五车,但是在整人这一方生活常识分享。
一代枭雄袁世凯死后募捐办丧事【历史故事】

一代枭雄袁世凯死后募捐办丧事【历史故事】在袁世凯复辟闹剧中,最令人捧腹的莫过于“太子”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来蒙骗老头子一事。
不错,《顺天时报》是袁世凯每天都要读的,因为这份报纸不仅发行量大,而且是日本人在天津所办的汉文报纸(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动向),而当时袁世凯对日本的态度是最为敏感的。
“知子莫若父”,反之亦然,袁克定为了促成老头子称帝、以圆自己的“太子梦”,竟然不惜伪造了一份专门刊登一些鼓吹帝制、拥护袁大总统做皇帝之类消息的假《顺天时报》,并每天偷梁换柱地送给袁世凯看,这就不得不说是一桩奇谈了。
据袁世凯最宠爱的三女儿袁静雪回忆说:“假版的《顺天时报》是大哥(袁克定)纠合一班人搞出来的,不但给父亲看的是假版,就是给家里其他人看的也是假的。
大哥使我们一家人和真实的消息隔绝了开来。
不料有一天,我的一个丫头要回家探望她的父亲,我当时是最爱吃黑皮的五香酥蚕豆的,于是让她顺便买一些带回来吃。
第二天,这个丫头买来一大包,是用整张的《顺天时报》包着带回来的。
我在吃蚕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张前几天的报纸,竟然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顺天时报》的论调不同,就赶忙寻着同一天的报纸来查对,结果发现日期相同,而内容很多都不一样。
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便去找二哥(袁克文)问是怎么回事。
二哥说,他在外边早已看见和府里不同的《顺天时报》了,只是不敢对我父亲说明。
他接着问我:‘你敢不敢说?’我说:‘我敢。
’等到当天晚上,我便把真的《顺天时报》拿给了父亲,我父亲看了之后,便问从哪里弄来的,我便照实说了。
我父亲当时眉头紧皱,没有任何表示,只说了句:‘去玩去吧。
’第二天清晨,他把大哥找了来,及至问明是他捣的鬼,父亲气愤已极,就在大哥跪着求饶的声音中,用皮鞭子把大哥痛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还骂他‘欺父误国’。
从这以后,我父亲见着他就有气,无论他说些什么,我父亲总是面孔一板,从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不再和他多说什么话,以表示对他的不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袁克文:青帮帮主 势力超过洪门 却因纵欲而死
导语:
试问我国的第一大帮是什么帮,相信我们会听到很多不一样的
声音,有的人认为是洪门(原天地会),也有的认为是哥老会,更有甚
者声称应该是香
试问我国的第一大帮是什么帮,相信我们会听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有的人认为是洪门(原天地会),也有的认为是哥老会,更有甚者声称
应该是香港的14k(由国民党残部建立),不过在我看来,我国的第一
大帮,应该非青帮莫属,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青帮的一位老帮主
——袁克文。
有人或许对这个名字感到非常陌生,但是如果我提起此人父亲的名
讳,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那便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北洋军阀的领袖人物——袁世凯。纵观袁世凯的辉煌一生,应该只
能用轰轰烈烈这种词汇来形容了。袁氏家族最早是由袁世凯的数组袁
甲三撑起来的,他官至漕运总督,曾经这压过太平军,是家族里的领
袖人物,而后世袁氏家族则主要依凭的人物便是袁世凯。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作为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应当继承父亲
的衣钵,在战场上立下赫赫军功,以求名垂千史,成为一代大将。但
就是这样一位将门之后,却对战争兴趣寥寥,最后因为与女子相会过
于激烈而身死,后在其葬礼上,足有上千名青楼女为其送终,那么导
致这种局面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主人公的传奇一生:袁克文,号寒云,虽然是
武将之后,但却对打仗完全不感冒,其出生于朝鲜的韩城,是当世有
名的昆曲作家,曾被人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他从小就喜欢读圣贤书,
爱好收藏名人古籍,古董字画之类的玩意儿,对诗词歌赋也非常感兴
趣,曾出过多部随笔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