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教学参考

1125 2103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

【思考导学】

1.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如老舍的散文《想北平》。[《语文读本》(三)]文章重点写北国的秋味,为什么不叫《北国之秋》?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答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北平”“北国”只能点明描写的地点,却表达不出以上深沉的意蕴。

北国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而南国秋则具有

“慢”“润”“淡”的特点。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

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2.故都秋的景物应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平常景物来写呢?以什么为顺序和线索组织成文呢?

答案:这是由的思想所决定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在故都,火一般的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显示着“秋”的韵味,但因为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就笼上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在写作顺序上,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都“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正是依据这“缘情写景”的手法,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而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3.在“秋雨图”中,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答案: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这种腔调所唤起的有一定社会内容的落寞和感伤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雨后之秋的凉意之中。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4.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

答案:此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而议论成分较多的抒情散文,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眷恋、对故都的向往,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人民,爱故都的秋天,结尾有直抒胸臆的一句:“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但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与哀婉,因此整篇文

章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使全文呈现出一种忧伤的、悲凉的基调,因此可以说是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合作讨论】

你最喜欢写的哪一幅秋景?为什么?

答案:此题其实是考查文学鉴赏能力。

能说得出喜欢描绘的哪幅秋景,就是把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披文以入情。”本文写作的主要特点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的写作特点。

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

“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蒙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那么逼真,那么清晰!只用了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文中无论哪一幅秋景,只要能把握的思想感情,便都可品味出无穷妙趣。

如“秋晨图”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这是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流露出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