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杂技与吴桥杂技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桥杂技与吴桥杂技文化

发表日期:2010-9-28 16:44:25 点击数128

一、古老的杂技艺术 (3)

(一)、杂技艺术溯源

1、杂技的萌芽与雏形

2、杂技的发展与繁荣

(二)、吴桥杂技的产生与发展

二、神奇的杂技之乡——吴桥 (12)

(一)、吴桥地域与吴桥杂技

(二)、吴桥杂技与吴桥民生

(三)、吴桥杂技与吴桥民风

(四)、没有吴桥不成班

(五)、天下杂技第一乡

三、吴桥杂技节目类型与艺术特色 (20)

(一)、吴桥杂技节目类型

1、签子活

2、粒子活

3、挂子活

(二)、吴桥杂技艺术特色

1、千年传承风韵古朴

2、根植民间乡土风味

3、源自生活气息清新

4、突显技巧惊险奇美

四、今日吴桥杂技

(一)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二)杂技大世界

(三)杂技团体

(四)吴桥杂技学校

五、吴桥杂技发展对未来的影响与作用

一、古老的杂技艺术

杂技是一种神奇而绝妙的艺术。她从远古走来,却一直迈着年青的,轻快的脚步。她有着和人类发展历程相近的年轮,却依然有着旺盛的不竭的生命力。

杂技从她出现的那一天起,就以他独有艺术魅力,敲击着人类心灵深处的那一根和艺术相通联的神经,让每一个观者在杂技艺术中去感受人类自己的生活生存能力,从杂技艺人的表演中去感受人类自己自身内在的神奇与潜在能力。

我在我的一篇论文中这样界定杂技艺术:

杂技是一种深刻的艺术。

我在最近日写的电视剧《闯江湖》中,以剧中人物的语言说:“杂技是人可为,而常人不可为。这说明什么?说明杂技表演中有一种东西,那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敢干向自己挑战,敢于向一切不可能挑战的精神。”

杂技艺术所表现的除了外在的艺术的美之外,还有更深刻的内在的东西,那就是对人自身的挑战。

(一)杂技艺术溯源

1、杂技的萌芽与雏形

远古时期,人类从蛮荒时代走出的同时,创造了文明,也创造了只属于人类自己的艺术。

而在这些艺术里,最古老的,伴随着人类一同成长的艺术,就应该是杂技了。

人类的劳动技能,是人类生存第一要素,使用这些技能那是生存。展演这些技能,那就是带有艺术含义的活动了。所以说,杂技这种以人体自身技能表演为特征的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这种古老艺术的产生、发展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古老的娱乐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逐渐成为完美技艺的杂技节目,从单纯的力或技的游戏,发展成能扣人心弦、精巧绝美、变幻莫测的高超的杂技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升华演进过程。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也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野兽的袭击和伤害,学会使用器物,并且要不断提高投掷物器的力量和技能,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并可捕获更多的飞禽走兽作为食物。学会攀缘的技能,才能得到高树上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而且在猛兽侵袭的危急时刻,能及时爬到树上保护自己免受袭击和伤害。

在投掷器物中有一种叫“飞去来器”,这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例证。这种器具,最初是半月形的,可以在掷出去后,投不中目标,又飞回到猎人手中。后来在艺人手中发展有十字形、米字形的,具说就是原始部落人用于猎取鸟兽的工具。时光流淌到现代,据说,在非洲、澳大利亚的某些部落还在使用它。(图1-1、2、3飞去来器相关图片)

西汉初年(公元前二世纪),在河北省所处的古冀州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带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活动既是表演又是竞技,当时民间称之为“角抵”,又叫“蚩尤戏”。汉代史学家根据历史传说记述:“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南北朝任[左白右方] 《述异记》)

黄帝与“蚩尤之战”是中国远古时期的战争,这一场远古时期的战争成了中国艺术起源的共

同源头。就是因为在中国,所有的艺术起源都来自百戏。而百戏就是杂技的最初称谓。

黄帝击杀蚩尤之后,便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为庆祝胜利举行了庆祝活动,摩拟战争场面,有的士兵装扮成蚩尤的形象,戴上假面具,头上有角,两两相互抵御,载歌载舞很是精彩,博得了乡民的喜爱。古冀州一带人民,每逢喜庆的日子,便摹仿这种形式,戴上面具,亦歌亦舞。天长日久便形成一种游戏流传开来,当时民间称之谓“角抵戏”。这种活动,既是表演,又是竞技,是杂技的雏型。西汉的学者任在《述异记》中还有更生动的描写:“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蚩尤戏、百戏都曾在冀州一带盛行一时。

(图1-6、7秦代梳篦、角抵图)

2、杂技的发展与繁荣

杂技艺术产生后,很快就得到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与时代的变化紧密相联。

《周礼》上记载,周代宫廷有专门职责掌管动物的人员。所谓“掌养鸟而阜繁教扰之”、“掌养猛兽而教扰之”就是指驯化动物,“教扰”就是通过教导、逗引、刺激动物,使它们听从指挥。最有成就的当数驯马了,从那时起,马就成了人类活动的一大帮手,后来的马戏,自是这一成果的再发展。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故事,间接说明了口技的出现。

汉代是文化比较倡盛的时代。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一四O年即位后,尊儒术、兴水利、重农业,政权比较稳固。他又屡征匈奴,沟通西域,开辟了有史以来的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这些交流中,杂技作为联络和招待各国使臣的工具,自然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提倡,因此杂技得到了发展。为适应杂技发展的需要,在古都长安出现了大型杂技演出场所----平乐观。元封三年(公元前一O八年),正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各国使节纷纷来汉进贡。汉武帝以盛大的宴会隆重地招待这些客人,并举行了中国艺人和西方艺人同台演出的百戏大会演。这次汇演是在长安的“平乐观”举行的,规模之大,人员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空前的。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杂技表演,也是第一次中西合璧的百戏大汇演。(图:1-8 9 、10、11)

图:1-12、13、14、15、16、汉代画像石、砖)

到了宋代,艺人们脱离了宫廷的管制,流落到民间。从而使民间杂技日渐活跃而繁荣起来。由于艺人众多,出现了瓦舍、勾栏、撂地等演出形式。

瓦舍,是一种临时集凑起来的表演场所,并不固定。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搭起大棚,拉起围子,就叫瓦舍。在瓦舍中布置些临时栏杆、绳网等,把演员和观众分隔开来,就叫勾栏,一座勾栏相当一个小型原始剧场。(图:1-21、22宋瓷枕、宋马戏班画)

清代盛行的行香走会也是一个汇聚杂技表演的活动。一些利于行走间表演的节目被发明创造出来。比如《马叉》、《中幡》、《狮子舞》等。

今天舞台上所表演的杂技节目,其表演程序、应用道具和技巧结构,大部分是明清时代定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