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及研究进展

方剂配伍规律及研究进展摘要:对于我国传统中医而言,方剂配伍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通过不同药材配伍所成的方剂可在各类疾病治疗中取得相应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但是,因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的独特行,方剂配伍也有着区别于其他医学理论的规律,因此方剂配伍规律也成为制约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难点。
为此,本文便通过对相关期刊资料的查询,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够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关键词: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进展近几年,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学界对于中医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中医因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在各类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方剂,而方剂的关键点则在于配伍,只有不断加深对于方剂配伍规律的了解,才可最大程度的发挥方剂的疗效,才能够促进我国传统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方剂指的是我国传统中医体系中能够治病救人的药方。
同世界其他医学理论体系相比,我国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尤为独特,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并将人类的气、形、神视为一体,认为五行失调是导致疾病发作的根本原因,因此调和阴阳便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这样独特的基础理论指导下,我国传统中医的方剂配伍也存在着独特的规律,根据患者的证型,辨证选取适宜的药物、剂量及方法,便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但是,因中医理论的特殊性,现代研究手段在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分析及应用中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为此,本文便通过对相关期刊资料的查询,对方剂配伍规律及现今研究进展进行了如下总结,希望能够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方剂配伍规律一直是广大医学家研究的重点,大量医学家相信,通过明确方剂配伍规律便可更好的治病救人。
在近代,随着西医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二者之间的诸多矛盾导致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导致中医遭受了诸多非议,直接阻碍的中医的现代化发展。
关于方剂配伍的思考

关于方剂配伍的思考中医治病主要靠中药方剂和针灸,针灸是通过选取穴位来治病,穴位之间要配合得当才能发挥疗效。
同样,方剂是由药物组成,药物之间合理的配伍是协同发挥作用的关键,配伍得当才能让所有药物协同起效产生医者想取得的作用。
因此药物和穴位之间的配伍就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本著作专门谈药物如何配伍。
很多人会说,方剂学不就是在谈配伍吗。
小郎中认为,方剂学中对配伍的的研究还不够,方剂中更多的是分析方的组成结构,通过君臣佐使的分析来谈方是怎么发挥作用的,但是很少有医生临床中开方会考虑到这些君臣佐使的因素,大多是考虑药物之间通过怎样的配合达到什么疗效。
关于方剂的结构组成,小郎中完全赞同成都中医药大学已故教授陈潮祖先生的论述,任何一首方剂,都由消除致病因素,调理脏腑功能,调理气血津液三类药物组成,部分方剂还要配伍缓解经脉药物。
方剂中除解痉、驱虫等法外,所有方剂都反映了通、涩、补三种作用。
既然方剂都有这些结构和作用共性,那么方剂配伍也要体现这些方面。
据小郎中了解,目前关于方中药物配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方中药物如何发挥医者想要的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
小郎中认为药物配伍研究应该从临床出发,从单味药的药证出发,从药对出发,先看看每二味药之间怎么协同取效,再扩大到三味甚至四味药物。
例如枳壳桔梗配伍可以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小剂量的柴胡和升麻配伍可以起到升举脾胃阳气的作用,这些内容目前都是临床中常用的配伍组合。
单味药的药证研究内容很多,历代本草著作多是研究这些内容的,但是药物之间配伍协同产生什么作用研究者就寥寥无几了。
小郎中认为,药物配伍研究应该成为临床医生的重点工作。
应该从药对出发,在临床中不断验证疗效,进而推广经验,让更多的医生验证实效,惠及更多的群众。
基于以上观点,小郎中认为在临床中也要求医生尽可能的开经方,开小方,这样便于总结药物配伍经验。
方剂研究报告

方剂研究报告方剂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方剂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药方剂的配伍组合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探索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药效和药理学基础,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中医典籍和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方剂的来源、传承和临床应用情况。
2. 实验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的方法,对包括单味药物和复方中药方剂进行药物活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3. 临床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中医临床医生对方剂应用效果的意见和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内容1. 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通过对方剂组成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因素的分析,总结方剂配伍的规律和原则。
2. 方剂的药效机制研究: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方剂中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方剂疗效的分子机制和药理学基础。
3. 方剂的安全性评价:通过实验研究,评估方剂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意义1. 方剂研究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优化方剂的配伍组合和用法用量,提高中医治疗效果。
2. 方剂研究可以揭示中药治疗的机理和作用途径,为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启示。
3. 方剂研究可以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药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五、研究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方剂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和扩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 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方剂的药理学基础和分子机制,揭示方剂药效的内在规律。
2. 开展方剂的临床试验,验证方剂疗效和安全性,提高中医临床实践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3. 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开展药效成分的筛选和鉴定,加速中药方剂的分子机制研究。
综上所述,方剂研究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方剂性味配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贾振 和 . 薛芙 蕖 , 吕晔 , . 血 足 三 里 等 脐
穴 注 射 治 疗 化 疗 所 致 白 细 胞 减 少 4 6 例 疗 效 观察 .中 国针 灸 ,0 0,0(0) 20 2 1 :
5 5 8
方 剂 的 配伍 规律 蒋 永 光 等[ 出 方 剂 性 味是 客 观 存 1 ] 提 在 的 单 味 中 药 各 有 其 性 与 味 . 味 是 性
维普资讯
中药 方 剂 性 味 配 伍 的研 究现 状 及 展 望
胡 波 1 蒋 永光 2
(. 庆三峡 医药 高等 专科 学校 , 1 重 重庆 万 1 0 0 0 . 。4 4 2 ;2成都 中 医药大 学 , 1 . 四川成 都 6 0 7 ) 10 5
免 疫球 蛋 白及 补 体 含 量 的影 响 . 徽 中 安
李 刘 灸 [2 李 晓 军 , 秀华 , 亚 书 、 法 配 合 耳 穴 1] 贴 压 治疗 放 化 疗 所 至 不 良反 应 3 2例 .
中国针 灸 , 0 , 1 9 : 2 2 01 2 ( ) 5 3
医学 院 学报 ,0 0 1 ( )3 2 0 ,9 3 : 1 『7 文 立 . 师 风 范 针 界 巨擘 : 雪 苔 教 21 大 王
叶 刘 等 电 [8 陈 少 宗 , 芳 , 美 芹 , . 针 疗 法 抑 1] 制 化 疗 药 物 破 坏 肿 瘤 患 者 T细 胞 、 K N 细 胞 作 用 的 初 步 观 察 .针 灸 临床 杂 志 .
2 0 1 ( )4 o 0,6 1 :2 贾 针 [9 张 海 峡 . 成 文 、 灸 对 红 细 胞 免 疫 的 1]
合 和 是 组 方 配 伍 的方 式 , 以此 为 基 础 的
漫谈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及发展趋势

证的评价指 标相结合 ,选 择相关 的多种 动物模 型,多样 评价指标 ,谨慎解 释实验结果 。 32 进 行 多层 次量效 关 系的研 究 虽 然 随着基 因组 学 . 和蛋 白质 组学研究 的发展 ,人们试 图从整体器 官、细胞
及 分子水平 、基 因水平 等方面对 中药进行 研究 ,但 由于 中药成分研 究方面 的缺 陷 ,质量难 于控 制 ,使得研 究结 果重复性差 。为此我们 要进行 中药配伍 方剂饮片 、有效
相 恶相反配伍 ,可 能增毒减 效 。由此 可见 ,相须 相使配 伍 临床最 为常用 ,是方 剂 中最基 本 的配 伍方 式 。目前对 方 剂配 伍 规律 的现 代 研 究其 相须 相 使配 伍 仍在 起 着指
导 作用 。
1 现代研 究成果说 明 方剂 中各药 味间确有相须 、相 . 2 使 、相 恶等 “ 七情 ”关系,具有协 同或拮 抗 的相互作用 ;
d i 036/i n17.792 1 . 1 o :1 . 9 s 6 22 7 001 04 9 js 2
文 章编 号 : 17 —7 9 (00 1—0 30 6227 2 1 )一202 —2
本文 简要论述 了中药方剂配伍 的历史与现状 ,探讨 了方剂配 伍的规律 、方法及发展方 向,对 中医药临床教 学与科研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 研 究方剂配伍理论 , 指导创新复方中药的研制 , 高 提 中医临床疗效 ,是中医方剂研究面临的最大挑 战。中医方 剂配伍理 论研 究 的历 史我们 的先 民早期使用 最广泛 的治
疗方法是砭石、针灸、导引与按摩 ,随着人们在生产 生活 中运用 中草药防治疾病经验 的积 累,以及 阴阳、五行等古 代哲学思想逐渐溶入中药治疗之 中, 中药的配伍理 论便逐 步形成 。《 帝内经 》中已有君 臣佐使配伍 、性味配伍 、 黄 气机升 降配伍的相关理论。仲景诸方君 臣佐使配伍严谨 , 组方缜密 ,用药精巧 ,方证对应 ,疗效 卓宏 ,至今被 临床 广泛应用 ,仍然具有中药配伍 的指 导意义 。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与展望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本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与现代实验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对今后进一步研究进行了理性思考与展望。
标签: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考展望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精华,但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难点所在。
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的联系以及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国家科技部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到973计划“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方剂配伍规律是指组成方剂的中药及其用量配比与方剂疗效之间的关系,蕴含着组成方剂的有效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与疗效之间的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有药物配伍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等。
文献理论研究过去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复方配伍的规律性认识,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的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
近年来,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如宋咏梅[1]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复方配伍,认为方剂是由若干药物组成的典型系统,其功能不是药物的简单集合,而是诸药相互作用的结果,故组方配伍必须突出复方整体性,体现方证一体化,即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证为本、以方应证。
方剂配伍规律的现代文献理论研究已开始转向应用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类方方证内涵或方剂配伍特征予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古今方剂进行逻辑处理,以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方剂的配伍结构、方证症群的规律,从中医证法方药内在逻辑上揭示方剂配伍和运用规律[2]。
蒋永光等[3]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历史数据的智能分析,运用频繁模式、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等方法在不同配伍层次上分析药物配伍,以线性和非线性方式对1 000余首脾胃病方按原始数据的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结构化和数字化处理,发现了一些特殊的配伍现象和模式,并形成了有关技术规则和处理程序。
中医方剂配伍作用实验研究展望

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轻度降低体循环阻力” ” ’全’
还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供血, 调整心肌代谢降
低耗氧量, 调节血压, 改善微循环‘ ’ ’ 促进心肌细胞合
成代谢‘’‘ ’等作用, 因而本方目前已广泛用于体克及心
血管系统各种疾病的治疗。但须注意的是在根据上述
而证实质的研究又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因此方剂配伍作用的研究既可以证实质为观测指标,
又能进一步说明证候模型的可靠性, 还可为证模型的
建立提供思路。如研究发现, 脾虚证患者的唾液淀粉酶
活性偏高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下胃蛋白酶活性降
低, 胰腺分泌淀粉酶功能减退消化道吸收功能明显低
下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 ”‘ “ “ ’ 等等。上述病理及生
力学分型的效应中华内科杂志呱·
史载祥等生脉散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医杂志
。
曰李连达等生脉液对丝裂霉素心肌细胞毒性作用
的影响中国药理通· ‘ 。
木村正康, 第回和汉药讨论会纪录盯月
有地滋, 等第回和汉药研讨会均。
胡润生日本对八味丸中抗塘尿病成分的研究· 中成
药研究”
何清湖,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陕西中医均,
痛和胸闷憋气具有良好的宽胸止痛效果。在此基础上,
再减去青木香、植香、乳香, 仅保留原方中的苏合香与
冰片制成滴丸剂则为“ 苏冰滴丸” 经理化及生物有效
性对比试验与冠心苏合丸相比, 证明本方具有体积
小、崩解和溶出速度快、粒度细、奏效快及疗效高等优
点。在对例心绞痛患者的应用中, 心绞痛症状缓解
抗肿瘤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因此该方可与
方剂配伍研究探讨

方剂配伍研究探讨商洪才张伯礼高秀梅(天津中医学院天津 300193)1 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等早期方书,不难发现当时的医生已能很好地组织方剂。
如《五十二病方》记载治疗疽病的两张处方,一方由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酒等8味药物组成;另一方是在前方基础上加甘草而成,可见其处方基本固定,反映出较高的组方配伍水平。
同时在方剂的使用上,还说明不同疽病须调整处方中某味药物的用量,“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充分反映了早期辨证论治、随证加减配伍的思想。
君臣佐使配伍、五味配伍是中医重要的组方原则,这在先秦诸子文献中有迹可寻。
春秋时期《晏子春秋》论及五味之“和”(调配):“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引用“君”“臣”主辅的概念来说明两种味道之间的地位和配伍关系,可以认为是中医方药五味配伍、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的前身。
战国时期《庄子》云:“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雍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
”意为这四种药都是贱药,而药无贵贱,愈病则良,药病相当,便可为君主。
这一论点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的组方理论完全一致。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也记载有汤液醪醴、生铁落饮、左角发酒、马膏膏法等13首不同功效的方剂,可视为中医原始方剂的雏形。
《神农本草经·序列》提出“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茎)、华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杀者,有相反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
”配伍理论涉及较广,有方剂组成之“君臣佐使”,有药物配伍之“七情合和”,特别是“七情合和”理论,被视为中药配伍理论的总纲,也是组方用药的基础。
七情概括了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国内学者通过文献研究,从经典配伍实例中获得中药配伍的规律性认识;相须相使配伍,能够增强药效;相畏相杀配伍,可以制约毒性;相恶相反配伍,可以增毒减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究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于改 进研究 方 法 , 高研 究水 平 , 对 提 加
【 文章编号】1 7 - 7 12 1 )3 a一 0 — 3 6 4 4 2 (0 00 ( )O 6 0
强基 础研 究 与 临床 实 际 的联 系 以及 中药 新 药 的研 制 开发 等
均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 国家科 技部立 项实施 的 国家重点 基础 从
研究 发展 规划项 目“ 方剂关 键科 学 问题 的基 础研 究 ” 9 3 到 7 计
划 “ 剂配 伍规 律研究 ”方 剂配 伍规 律 的研 究取 得 了长 足 的 方 , 进 步 和发展 。 1方剂 配伍规 律 的现代 文献 理论研 究
法 对类 方方 证 内涵或 方剂 配伍 特征 予 以研 究 . 用计 算机 技 利 术 对 古今 方剂 进 行逻 辑 处 理 , 以更 客观 、 深入 地 认识 方 剂 更 的配伍 结 构 、 证 症 群 的规律 , 中 医证 法方 药 内在 逻 辑 上 方 从 揭 示方 剂配伍 和 运用 规律翻 。蒋永光 等鞠 用数 据 挖掘技 术 . 采 通 过历史 数 据 的智能 分析 , 用频繁 模式 、 运 关联 规则 、 贝叶 斯
剂 疗效 之 间的关 系 , 含着组 成方 剂 的有效 成分 及 其相 互作 蕴 用与疗 效 之间 的规 律 . 主要 研 究 内容有 药物 配伍 的相 辅相 其 成、 相反 相成 、 毒 纠偏 、 制 引经 报使 等 。文献 理论 研究 过 去从 经 典 配伍实 例 中获得 中药 复方 配伍 的规 律性认 识 。 中各药 方 既有 相须 相 使 等七 情 关 系 , 产生 协 同或 拮 抗作 用 , 同时 又处
于君 臣佐使 的不 同地 位 。 发挥 不 同治疗作 用 。 年来 , 剂配 近 方
伍 规 律研 究 突破 了传 统研 究模 式 , 如宋 咏 梅【 系统 科学 的 - l 从 角度研 究复方 配伍 , 为方剂 是 由若 干药物 组成 的典型 系统 , 认 其 功能 不是 药物 的简 单集合 ,而是诸 药相 互作 用 的结 果 , 故 组 方 配伍 必 须 突 出复方 整 体性 , 现方 证 一体 化 。 体 即法 随证
察 到依 达 拉 奉可 以 明显 降低 H B I自由基上 调 AO 一 P 4的 机制 可 能是 激 活 了 P C磷 酸化途 径 , Q - K A P- 4在磷 酸 化状 态 时 , 膜对 水 的转 运
远大 于非 磷酸化 状态 , 从而 加重 膜对水 的通透 性 。依达 拉奉
方 剂配 伍 规律 是 指组 成 方 剂 的 中药 及其 用 量 配 比 与方
f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J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0 7 5 4 ; 36 2 8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青 年 人 才 项 目(06 3 6 。 2 0 F 00)
立、 方从 法 出、 以证为 本 、 以方应 证 。方剂 配 伍规 律 的现代 文 献 理论 研究 已开 始转 向应用 主 因子分 析 、 聚类 分 析等 统计 方
专家论坛
2 年 月 1 第期 0 3第7 7 1 0 卷
方剂配伍规律现代研究思 考与展 望
陈学 习 , 燕 慧 , 荣枫 郑 施 ( 建 中医 学院 , 福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1 8
【 摘要】 研究方剂的关键问题是配伍 , 方剂配伍规律 的现代研究是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本文对方剂 配伍规 律 的现代 文献 理论 研究 与现 代实 验研 究进行 了系统梳 理 、 析 。 分 对今 后进 一步 研究 进行 了理性 思考 与展 望 。 【 关键词】 方剂; 配伍规律 ; 现代研 究; 思考展望 【 中图分类号】 2 R2 【 文献标识码】A
rdc c v n e,Ed rv n ,i r f cie ta t o g-em d a ia sa e g r l aa o e s moe e e t h n i ln tr a - v s mi it t n fr h te t n o n o 删 nsr i o t e rame t f e n ao h p xc -sh mi el y o i ic e c l -
a dtv e rpoe t n a an t1 n o oe ri s h mi n g ris d i e n uo rtci g s 5 mi ffrb an ic e ai eb i o i l
[.ersi e, 0 ,317 . JN uoc s o 24 () 5 】 R 2 : [】N o lkd , siaKe a. o —em d ns a o f e e 5 or , eaTMi m , S r tr amiirt no nw f e JI h t ht 1 ti a r
【 者 简 介】陈 学 习 (94 )男 ,6岁 , 东 济 宁 人 ; 教 授 , 作 17 一 , 3 山 副 医学 博 士 , 硕士生导师 。 中华 中 医药 学 会 方 剂学 分 会 委 员 。长 期从 事 方 剂 配 伍 规 律 与 病 证 动 物模 型 研 究 , 研 、 主 主持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 自然 科 学 基 金 等 省 与 方 剂 配 伍 规 律 与 病 证 动 物 模 型 研 究 相 关 项 目十 余 项 .发 表 学 术 论 文 3 篇 ,参 编 著作 6部 。临 床 擅 长 采 用 中 医多 维 切 人 法 防 治 顽 固性 失 O余 眠、 痛、 头 心脑 血 管 疾 病 、 志疾 病 及 部 分 疑 难病 证 。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