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比较研究
青岛中山路历史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改造研究

青岛中山路历史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改造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历史商业街区保护的现状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既能保持中山路街区的历史风貌,又能复兴其商业气氛,并具有现实可行的历史商业街区的保护模式。
标签:历史商业街区保护改造青岛市在1994年1月4日被批准为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市中山路是最能体现青岛市老市区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商业街区,其曾是青岛市的商贸中心,随着城市东部的开发建设,城市中心向东部转移,削弱了中山路的吸引辐射能力,使其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最近几年,青岛市以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为契机,决定对中山路进行全面整治改造,希望通过调整商业布局,发挥传统优势,强化旅游休闲功能,将中山路街区建设成商业购物、旅游消费为核心,凸显陆海交融特色,欧陆风貌特色的市级商业购物观光综合区。
一.我国历史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改造的现状历史商业街区是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和独特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它记录着城市发展演变的轨迹,蕴藏着城市的文化脉络,承载着城市独特的空间环境,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空间范畴,急切地需要得到保护。
同时,由于它们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土地市场化的今天,历史商业街区也必然会面对更多市场经济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今天,历史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还不可避免的要和城市经济活动联系起来。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是经济腾飞的结果。
城市面貌变化日新月异,很多城市的中心,其中包括旧商业区几乎是彻底拆毁重建。
然而,不少城市在这样的建设速度下,并无多少时间去深思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时至今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旧市中心或商业区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方面的价值,很少再有城市对旧商业区作脱胎换骨的改造了。
二、青岛市中山路商业街区的历史沿革、街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青岛的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亨得利、宏仁堂、盛锡福等国内老字号纷纷在中山路北段建立分号。
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及有机更新的路径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地区为例

【4】赵文婕等.从老北京胡同到京城‘‘仓J意空间”一南锣鼓巷特
色店调研报告讥.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0). 【5】卢骁等.基于和谐理念的城市历史街区的交通优化Ⅱ】.广州 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6】徐琴.高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Ⅱ】.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特色
14%
其他
服饰、工艺品
酒吧咖啡厅
23%
图1南锣鼓巷业态构成图
鼓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弥足珍贵。 该区域属清代镶黄旗管辖,积淀了浓厚的官府文化 气息,而且民间自发形成的民俗文化兴盛,多为广 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民间文艺、器乐、游艺 与竞技、手工艺、美术、节事庆典等,但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其中一些非遗项目后继 乏人,濒临消失。 2.街区业态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但同业竞争 现象严重。近年来,街区所属的交道口街道按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fzl,2008,(04) 【2J武安等.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及活力复兴研究U】.城市发展 研究,2007,(02). 【3】张慧琪等.南锣鼓巷文化休闲商业街发展调研Ⅱ】.调查研究,
2009,(07).
2.提升业态文化内涵,促进南锣鼓巷特色街向 更高层次发展。文化是商业特色街的灵魂和精华。 目前,南锣鼓巷街区虽然形成了一定特色和知名 度,但从现状发展来看,还是以南锣鼓巷沿街发展 为主,文化内涵显得比较单薄,文化魅力尚不突 出。未来发展要充分挖掘南锣鼓巷的历史文化内 涵,突出文化特色,彰显文化魅力,提升文化品 位,加强文化主题活动和商业街区结合,推动产业 由南锣鼓巷沿街向纵深发展,激发整个区域活力, 实现由特色商业街向文化休闲街区的转变,形成集 民俗文化体验、创意设计、文化演艺、旅游休闲等 业态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3.推动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引导特色产业发 展。一要积极引导被占用文物的使用单位、产权单 位(如国家机关、私人等)实现对外开放,提升文 物资源的文化功能;二要针对已经具备开发利用条 件的文物保护单位,在恢复原有文物价值的基础 上,增加文化旅游、文化展示等新的社会功能,促 进合理利用;三要加强对挂牌四合院及近现代建筑 的保护性利用,积极引入特色商业、文化创意、商 务办公等业态。 4.创新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与开发。国内许多地区积累了引人社会力量参与文 物保护的宝贵经验。苏州市创造性地提出‘不求所 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开了古建筑允许买卖的先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

—
以武 昌昙 华 林街 区为 例
Hi o i B o kPr t c i n e e e a i e e r h s rc l c o e t t on a d R g n r t on R s a c
T kn uc a g T n u i lc sa x m pe a ig W h n a h a Ln Bo ka n E a l
筑器 品,获得妊济 利益
的老化 . 华 林的建 兢和 空间 B经无 法承载
夸 城 市 东 北 角 . 全 长 《图2 )。
1 县 华 林 历 史街 区 沿 革
昙 林 位 干 老 武 g
22 同边 环境 孤 立 该社 形成 7以历史街E 中 .月边高搂 林 立的局 面 , 史街 日在晷 家曲强 制法令 T勉 历 强得 H幸 存。
方式 。昙 华林 的更新 和发展 更需要 一个 太的物 质环 境 ,嚷收月 边的 营养 ,应该 对其 周 边
建 筑 空 间 进 行 统 筹 的 规 划 (目 3 )。 23 建 筑风 橹 蠢乱
长地带。 它作为武最近 代文化萌芽地 ,目样面 临 着目城更 新过程中 的 日。 难
种对 史街 g的保 护 一 种被
保 护 白 面 理 。 昙 华 林 街 马片
发展 所依 附 物 质环 境 经 不复存 在 , 史街 历 和 外目 的城市 衔接 硬,相 互独 立。
I 身 } 昙 华 林 壮 中 , 目睹 ^ R 度 摩 建 筑 T
华林独特 文化 氛目.建筑也兼具 中西文化风 格 目 ,昙华林街 前 建筑形式 多样.集古城 文化 、宗教文化、教 育文化、街# 文化等焱多历
华 林从 I 61 8 年至 夸B有 1 0 4 年 右 史.建筑 融^T鲁个时期 的风格 。 体现 7 历 史文化 和科学 技术 ( 表1) 。正 是这些建筑 和街 的肌理 把这一百 多 的 史活灵活现 地呈现在 年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提升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策略研究——以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提升为例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规划项目,以上海市南京东路为例,梳理近年来街道面临的问题与困境,总结国内外优秀街道的共性要素,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南京东路要承担的使命与目标定位,从街道业态、交通环境、文化体验、旅游等层面制定详细的改造提升策略与街道复兴建议。
关键词:南京东路步行街道百货文化改造提升主次街道引言街道是城市的门面和灵魂,街道空间是城市居民精神状态的反馈空间。
有个哲学家说过:“让我看看你们城市的建筑和街道,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市民在想什么”。
认识城市,最佳方式,就是逛街。
什么城市是好的?可步行的城市就是好的城市!适宜步行的、宜居城市的核心就是宜人的尺度和适宜步行。
1、南京东路步行街的提升背景、历史沿革及现状问题1.1.南京东路步行街提升背景每座伟大的城市,都有一条著名的街道,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东京的银座、巴塞罗那的兰布拉斯大道、伦敦的摄政街等。
而作为中华近代商业发源地的南京东路见证了上海“十里洋场”一个世纪以来的荣辱兴衰,不仅仅是上海的代表街道,更被誉为“中华第一街”。
这条繁华的世纪街道,由于城市多商圈格局的冲击,内部业态的老化、街道空间品质的下降等问题,南京东路的地位正逐年弱化,甚至被南京西路、淮海路等一些新兴街道所赶超。
新一轮上海总体规划提出创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战略目标,南京东路的复兴与重塑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在此契机下,参与了上海市黄浦区商务委员会组织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规划》,依此展开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升改造的探索。
1.2.街道历史沿革与代表文化南京东路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的起步期:1851年-1916年,因租界而修建,最初只有500米,被称为“花园弄”,后向西延伸至至浙江路,被市民的亲切的称为“大马路”,60年代再次延伸至西藏路,定名南京路。
第二阶段的发展期:1917年-1944年,这段时期是是南京东路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先后创立,为南京东路百货文化奠定了基石。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图 1西安历代城市演变 图 2唐长安城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以西安市西仓历史街区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
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
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片区所在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社会的深入探讨,对西仓历史街区的用地、建筑、交通、人口构成等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在原有建筑空间肌理上,延续文脉,解决居住整体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保护策略 更新措施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加迫切,在更新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有着极大的价值,传统历史街区沉淀着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地域特色,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记忆着居民生活的片段,由于历史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风貌的消减,基础设施缺乏,房屋破解的现实,使得历史街区不得不进行城市更新,为了保留这些文化遗存,延续文脉,继承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生空间,恢复发展历史街区活力,探索出一条适宜历史街区更新之路。
二、西仓历史街区发展现状 1.西安古城空间演变 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如此,西安以其特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的规划,使得西安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图1、图2)2.西安城市特色3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为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天津劝业场

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天津劝业场为例百年商脉复兴的见证天津商脉发源地,区域内建筑修旧如旧保证文化脉络传承,建筑资源、商务资源、人文资源整合利用保障民生服务。
一、项目概况天津劝业场座落在和平路和滨江道的交界处,始建于1928年,营业面积17300平方米,是天津商业的标志性代表,劝业场当时被人誉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
可以说天津形成现代格局的繁华是从劝业场幵始的。
区域内的和平路、滨江道商业街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片区商业面积达1.76平方公里,大型商业设施林立,老字号云集,涵盖了6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鞍山道、赤峰道、劝业场、中心花园、承德道和海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占地面积9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53%。
区域内分布了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共同见证了天津百年商脉的缘起与兴盛,未来更担负着承载天津商业复兴的重任。
二、更新背景随着城市的外延发展,外围城市陆续建起了一批集商业、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吸引大批现代、时尚人群。
滨江道商业街已失去了千商万户繁荣的昔日景象。
地块内除了各类商业业态需要提升外,还现存大批历史文物保护建筑需要保护利用。
区域基础设施陈旧,交通条件差,危陋住房多,居民急需改善居住条件。
保护传承历史文脉、促进城市繁荣、更好改善民计民生是政府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促进该地区百年商业的复兴,成为富有经济活力、独具魅力的城市中心商务商业区,天津市和平区政府、和平区规划局于2014年着手对这片1.76平方公里的片区实施活化提升。
三、活化策略1. 文化-激活天津商脉发源地如何同时满足迅速启动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可满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传承历史的要求?如何促进该地区成为富有活力的、不可复制的独具魅力的城市中心区?以上这些,都成为了这个项目着力更新的重点思考方向。
重点分析了片区内七大核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涉及“商业脉络升级,办公市场机遇,民生改善,交通利用与优化,历史文保建筑保护、更新、激活,公共绿化,及功能空间布局”。
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定位布局研究_以湖州衣裳街区为例

表1 衣裳街业态构成
China Ancient City City Strategic Location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时间的断裂
历史上的衣裳街喧嚣热闹,每个时代都是湖州的商 业中心,但是现在却成为老城区黄金地段的“洼地”, 未能担当起在中心商业区地段所应担负起的责任。外地 游客即无法从经营产品上识别出历史的痕迹,也无法从 整体外观上识别历史原貌(因为大量的违章搭建、广告 设置、建筑物破坏严重等造成了街区“养在深闺人未 识”的状态)。 3.2.2 空间的分裂
作者简介
陈嗣栋,浙江省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注册 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秦 芹,浙江省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规划 所所长,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姚致祥,浙江省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国 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姜玮康,湖州市规划局南浔管理处副处长。
本次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衣裳街的用地布局进行 了梳理:
——规划保持现有的传统风貌和基本的街巷格局,
图4 逐层分级模式示意图
图5 用地布局规划图 保护和整治竹安巷以北、红门馆前街与市河之间的、以 老式宅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群,修复重要的文物景点, 整治各街巷和沿河建筑立面,使地段的历史风貌得到全 面保护和恢复。
国内外历史街区改造的实践及启示

某历史街区位于城市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城市的发 展,这个街区的活力逐渐消失,许多建筑物处于闲置状态,公共空间也变得拥挤 不堪。为了保护和复兴这个历史街区,当地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公共空间改造。
二、改造方案
1、设计理念
本次改造秉持“尊重历史、体现文化、融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具体表现为 保留历史建筑和景观的原有风貌,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增加现代元素,提升 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很多,如北京的南锣鼓巷、南京的老门东等。 这些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既保留了历史街区的原生风貌和格局,又进行了合理的 商业开发和旅游资源利用。也注重了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征集,以及专业规划和设 计的重要性。
总之,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议题。在改 造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街区的价值和重要性,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 和方法进行改造。也需要我们当前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强重视程度, 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历史街区焕发 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既能传承历史文化,又能服务现代城市生活。
然而,改造历史街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商业 利益,导致历史风貌的破坏;有的地方缺乏长期规划,导致街区发展不平衡。这 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以确保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历史街区改造的意义和价值重大,既能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又能促进旅游业和城市更新。通过国内外实践案例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历史街区改造的成功关键在于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合理融入现代元素, 强化规划与管理的协调以及重视公众参与和社会效益。我们也要警惕问题和不足 的出现,确保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本次演示能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提供 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街区活力复兴的比较研究 摘要:结合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含义,阐述了研究历史街区活力的意义,通过对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和大连市天津街两个历史街区改造实例的比较研究,从历史上探讨两个街区的相似性,并分析两街区改造的理念、模式和以及改造结果的不同。研究分析两历史街区产生改造产生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两个城市不同的发展目标差异。最后作出自己的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改造,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治理
一、概念和意义 1.历史街区活力复兴(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street) 历史街区活力复兴的含义是: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使历史街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提高,形象和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活力得到恢复,使历史街区成为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融入城市的社会、经济系统。
2.研究活力复兴的意义 首先,街道逐渐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志。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经过优秀设计师精心翻修、重新演绎的历史街区,几乎与历史建筑完全相同,使得历史街区表面上重现当年风采。但是虽然这些经过更新的历史街区在建筑学范畴内得到认可,却经常遭受市民和商业的冷遇,活力不复。(北京前门)
同时我们还发现,还有一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全重新修建的历史街区,结果却是街道冷清,店铺无人问津。经过更新的历史街区却没有重新获得活力,形成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大连天津街)
因此,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建筑学范畴的建筑复原与复兴,或者是历史文化领域的传承和保存,而应该是社会学范畴的街区活力的复兴。 也就是说,经过更新改造的历史街区应该成为具有活力的生活空间,甚至带动整个城市的活力,这才是历史街区改造的关键所在。
二、案例比较——哈尔滨中央大街和大连天津街 下面通过对哈尔滨中央大街与大连天津街两个实例的比较研究,具体探寻导致街区活力差异的根源性因素。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与大连的天津街,在各自城市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具有厚重的历史沉淀,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是各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曾经或一直是市民心目中的中心商业区。但如今,经过改造,中央大街继续着往日的繁华兴旺,从商业到旅游、居住都独领风骚,而天津街却活力尽失、繁华不复。
(一)历史比较 1.历史渊源 1.1哈尔滨中央大街 时间拨回到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当时,清政府被迫同沙皇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提出了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建设直达欧洲大陆的中东铁路计划。同年6月,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破土动工。因为有数千名中国筑路劳工在这一带落脚,因此这一带被称为“中国大街”。
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政权,于1928年7月将“中国大街”改称“中央大街”。1997年,中央大街正式改建成为步行街。
1.2大连天津街 天津街的历史要追溯到1909年,沙俄采用巴黎放射线形市街形态,按当时国际一流水准建设大连市,现在的天津街就在规划的商业区内。当时,天津街是大连最繁华的去处,这就奠定了天津街成为大连最繁华的商业区的基础。
日俄战争后,俄国战败撤离,日本在俄国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把天津街规划设计为商业区。以零售业为主,主要是日本商店在此经营,还有少量中国商店和俄国商店,形成了大连最繁华的商业区。
2.历史建筑 2.1哈尔滨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步行街区被称作“汇百年建筑风格聚世界艺术精华”的中央大街建筑艺术博物馆。中央大街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栋,各类保护建筑36栋,其 中中央大街主街17栋。 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的建筑风格,基本都能在这里找到它的标本。
2.2大连天津街 改造前的天津街就留存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日俄统治时期,延存下来的建筑中不乏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风格,也有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圆穹顶式格调:有巴洛克风格的三角墙;也有歌特式的尖塔顶;有古老的俄罗斯的”洋葱头”;也有简洁朴素的“日本房”。有很强的建筑美感。
3.历史地位 3.1哈尔滨中央大街 “没有到过中央大街,就不能说来过哈尔滨”。 这就是中外游客对哈尔滨中央大街的评价。中央大街的确是来哈尔滨旅游观光者必到之地。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经久不衰的传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构成人们心中永远迷恋的情结。
3.2大连天津街 百年历史的积淀让天津街承担得起大连的三个“之最”:大连最早的商业街;大连市具有最高知名度的商业街;历史上最能代表大连形象的窗口。
在大连百年的城市历史中,天津街始终都是大连市最繁华的商业地带,是大连中心商业区的发祥地。
历史比较总结: 从建市历史来看,19世纪末在现在的哈尔滨地区的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并为以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大连始建于1899年9月的大连,有112年的历史。两个城市的建市发展时间基本相同。
从老建筑来看,最先在两个城市开疆拓土的都是俄国人。从前面大家看到的两个大街的老照片可以知道,大街的建设起始时间基本一致,都是殖民地建筑风格,建街时经营业态相同。
从街区地位来看,中央大街和天津街,在各自城市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都具有厚重的历史沉淀,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是各自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是“最哈尔滨”和“最大连”的城市名片。
(二)改造比较 1.改造理念 1.1哈尔滨中央大街 位置现状: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建筑层数一般为2-4层、平均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12米左右、建筑面宽一般为20-30米。
改造理念: (1)制定以人为本的整体保护计划 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规划坚持以人为本。无论是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还是交通体系的规划与建设等都应以人为尺度、以人的需求为原则。
(2 )保持街区整体特色 历史街区是城市的根基、文化的源泉。历史街区不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每个历史街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是文化遗产中最为宝贵的部分。
(3)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要把历史街区看成是生命的整体,杜绝大拆大建,走“有机更新”的道路。保护与开发中央大街的直接结果就是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4)引导公众广泛参与 历史街区是公众生活的载体,所以有机更新的动力也应来自于公众的力量。
1.2大连天津街 改造理念 : 大连市政府认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讲,老的天津街在业态分布、物业设置、功能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发展的脚步不相协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01年10月4日,大连市政府、中山区政府启动了天津街大规模拆迁改造工程。改造理念就是要高标准地建设以天津街、青泥洼桥、胜利广场为主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区,把其建设成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香港的铜锣湾比肩的商业区的“黄金街”,使大连的商业服务档次与水准大幅提升,重新塑造与大连现代化国际商都相匹配的商业新形象。要大力招商引资,把天津街打造成现代化的休闲、购物、 餐饮一条街,让天津街的经营业态高端化。 2.改造方式 2.1哈尔滨中央大街 ——政府主导,有机更新 第一,政府规划定性 中央大街步行街区是以中央大街步行街及其两侧辅街为载体,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欧式建筑风格,以商贸、旅游、观赏、休闲、饮食为主,以金融、办公、居住为辅的世界著名历史保护街区。
第二,建筑保护 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54栋,其中市级保护建筑17栋。包括一类保护建筑5栋,二类保护建筑11栋,三类保护建筑一栋。
第三,有机更新,风格统一 一方面清除80年代建设的违章建筑,一方面对现代建筑立面进行改造,建新如旧,同时统一细部风格:路灯、指示牌、欧式建筑符号。
第四,空间组织形式 经过规划,中央大街步行街空间体系主要以一条主街和25条辅街形成一个主次分明各具特色的集购物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网络体系,提升中央大街的形象。
第五,建立中央大街的长期保护和规划。 2.2大连天津街——政府卖地,开发商经营开发 第一,建立服务型的管委会和自发型的商业企业协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完全按照市场模式和商业规律来运作。这是为了确保天津街商业区长期繁荣创造宽松、高效的投资和经营软环境。
第二,全部引进国外设计团队进行设计 建筑形象体现欧美现代风格,从整体风格到细部设计遵循现代、新颖、简洁、高雅的原则。整个商业区以欧美现代风格为基调。
第三,大拆大建,改变老字号经营模式,形成大型shopping-mall的模式 天津街拆迁改造工程开始启动,天津街经历了“洗心革面”的拆迁改造公正, 海昌、天植、新天龙、城市广场等商业项目相继开工入住。 第四,老字号搬迁,高端商业模式入主。 3.改造结果 3.1哈尔滨中央大街——活力提升 在中央大街综合改造的过程中,由于注重保持和完善街道经营投资活动的个性和多样性,充分强调功能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从而赋予了商业街巨大的经济和文化活力,甚至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活力提升。
结果是历史商脉得以传承;旅游业也因此发展迅速,中央大街由日接待游客3万到改造后的20余万,旺季30万每天;同时又丰富了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啤酒文化”,“消夏音乐会”“冰灯冰雕比赛”等活动开展频繁;最后,整个街区的区位价值提高,地价,商业价值纷纷上涨。
3.2大连天津街——面目全非,活力尽失 商业上,天津街改造开街后,面对着街道两边高耸的现代化建筑、整洁的路街环境、世界知名品牌的专业店和主力店的强势介入、高水准的国际性的商业零售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人们对天津街陌生了。接下来的事实却更让大连人难以置信,大家逐渐发现,天津街的人流少了,人气不旺了。也因此捧红了天津街附近的大连商场商圈,天津街改造后,大连商场商圈的商铺逐渐繁华起来,人流纷纷向此集中。
历史文化上,开发商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对老城区一律推倒重建,对老街区、老建筑的破坏情况相当严重。
历史商脉切断,经过近百年打造、经过几十年商业熏染的老字号逐渐消失。
三、差异原因分析 1.哈尔滨中央大街活力复兴原因 (1)传统商业氛围保留 大部分延续原有老字号临街店商业模式,以原有建筑和景观为基础,以休闲消费为特色,体现城市文化和活力。
(2)传统街区空间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