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喻的认知功能
商务英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

商务英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
商务英语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隐喻对于商务领域概念和现象的认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商务英语语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工作机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结了其三个主要认知功能,并通过实例阐述了商务英语隐喻认知功能的作用形式和过程。
关键字:商务英语,隐喻,认知功能,认知机制一、引言认知语言学中经验主义认知观(experimentalism)认为隐喻对于人类认知体系的建立和语言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为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理解不能直接认知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
人类的认知结构以物质和社会经验为基础,通过人的感知和动觉,对直接概念和基本范畴以及意象图示进行组织和建构,然而,那些不能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抽象”概念则要依靠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进行认知,从而反映在语言中。
商务领域中的概念和现象是高度抽象、无法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所以,隐喻是商务领域的认知活动中最主要的思维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商务英语语篇的分析,探索商务英语中隐喻的主要认知功能,揭示其工作机制。
二、隐喻与商务英语隐喻研究发展到认知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关住和应用。
Lakoff & Johnson 在1980年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为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书中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行为中。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为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
1997年Gills Fauconnier 在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为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Fauconnier 认为人们在认知新事物的过程中会形成四个动态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是研究隐喻的有效途径。
它主要讨论隐喻产生、运作和对理解的影响。
在这一领域,有许多方法来研究隐喻,有些观点和理论也已经形成了。
我们知道,隐喻是一种比喻类型的思维,一般用来描述抽象或晦涩的概念,而不是使用细节的描述方法。
在使用隐喻时,我们把一件事情用另一个事物的形象来描述,来表现它更丰富的含义和信息。
对于隐喻的理解,是必须通过自身带有的知识库和词汇量来实现,所以,当使用隐喻表达某些概念时,也需要依赖自身的知识库和词汇量,才能够理解这些隐喻意义。
研究发现,隐喻理解也是使用一种语义替代的手段来完成的,而这种语义替代在理解中对解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理解隐喻的时候,先要理解隐喻的宿主,然后才能通过语义替代的方法,去思考这个宿主中的隐喻,其中,宿主的内容将决定这一隐喻的内涵。
总而言之,隐喻的认知和工作机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而且在实际工作或其他场合中也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更好地将抽象的思想和想法表达出来。
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

b:the back of your shirt
c:to play back
d:three miles back
e:three years back
f:to be back in power
这里,back由实到虚,抽象化程度不断 提高。汉语也存在上述单向性链式排列。 这种延伸和扩散,可以生成不同的话语。 语言的历时演变验证了萨丕尔“形式比它 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的论断,即语言形 式和意义在演化进程中存在着普遍的不平 衡性,语言形式总是落后于语言意义的变 化。r7】‘哪’
并不是隐喻,只有将概念结构从一种范畴 作用于另一范畴,它才有资格被称为隐 喻。【20在他们看来,隐喻更多的是与思维而 不是语言有关。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
隐喻是通过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
域上来表达和理解目标域的。一般来说,
源域通常比较具体,目标域则比较抽象。 为了表达空缺的信息单位,人们不得不借 用已存在的词语。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 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 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因此,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隐喻结构中, 两种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 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 想,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 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 情感。
读者或听者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 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自己的认知语境之间寻 求最佳关联。隐喻既与先前所获得的范畴 和概念图式的使用有关,也与新的范畴和 概念图式的产生有关。隐喻具有虚拟性,
张平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
它,EEl可感知的语言描述超出感知范围的个 体形态,从而使主观体验客体4t=。所以 Carroll指出,隐喻的理解首先要从心理词 汇(1exicon)中提取信息,选择适当的那部 分意义,最后识别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
论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论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隐喻的认知本质是一种以抽象的方式解释概念的语言现象,它是一种比喻的语言现象,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某一概念,从而使概念更加具体化。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教师应该更加注重隐喻的运用,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隐喻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英语。
2、教师可以利用隐喻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隐喻能够使学
生更加有趣地学习英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可以利用隐喻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隐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现代隐喻研究的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
到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分类。
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

隐喻的认知研究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会出现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文章分析了隐喻的特点,分析了有关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隐喻的理解,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标签:隐喻;认知;理解隐喻以多种形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交际中。
在日常的对话、广告、报纸文章、科学论文、哲学文章、小说以及诗歌中都可以见到隐喻。
隐喻基本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
隐喻把词或句子作为重点,把篇章作为框架。
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和工具。
隐喻是否存在以及它应该如何被解释都要取决于篇章。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理解,并讨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1. 文献综述隐喻,英文为“metaphor”,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意为“carrying across”, 即“由此及彼”的意思。
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传统的解释为“两种相似的事物间的比较”[1]。
对于隐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隐喻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他指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用类比字。
”他认为“隐喻是基于事物相似之处的一种比较,是附加于语言的装饰品,它的作用是使得语言变得美妙”[1]。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主要用于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将隐喻的研究引入认知领域,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体现了一个语义创新和生成的过程[2]。
国内以系统得认知语言学为视角研究隐喻的历史是很短暂的。
1994年,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和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及语言结构》的发表,使得学者们开始注意到国外隐喻的认知研究。
此后束定芳(1996,2000)、胡壮麟(1996,2004)、蓝纯(1999)等发表了许多元与隐喻认知研究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和思想等人类 的经验看作是实体或 物质 以达 到将 它们范 畴化或量化的 目的 , 比如 : f t nilw r gO adr f Il i ei s nado nao so n u t r
lig i n .在这句话 中, f t n 通货膨胀 ) 一抽象 事物被看 v i ai ( n o l 这 作是一个实体 , 而便 于被识别、 从 被谈论和被量化 。又如 , I t
w l tk o f ai n e t n s h sb o .T e e i S c i a e a l t t c o f ih ti o k l op e i h r O mu h s
上来说都是 隐 喻 的 。 在 他 看来 , 喻具 有普 遍性 , ” 隐 隐喻 不但存在于人们 的 日常 生活 中, 而且 还普遍 的存 在人 们所 使用 的语言 中 , 更深深 的植根 于人 的思 维和行 动 中。人们 对隐喻的本质认识发 生 了根本 的变化 , 隐喻 的实 质就 是把
建 的一 系列隐喻概 念 。它 与我们把 经验 空间化的方式 有 关, 该隐喻大多与人的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 。比如: 一下 上 ( p—dw ) 里 一 (n—o t , 一后 (r t ak , u o n , 外 i u) 前 f n —bc ) 中间 o
一
修辞手法提出来的 , 隐喻 在修辞 学 中起着 重要 的作 用。亚 里斯 多德认为隐喻使 言辞 清晰 , 于魅力 , 出一格 , 是 富 别 这 别的手段 办不到的 , 也是 不能从 别人 那里 学来 的。对 于隐 喻的本质 , 在传统 的修辞 学上存在着“ 比较论 ” 替 代论 ” 和“ 两种观点 , 前者 以 K vce 为代表 , oess 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 辞 手法 , 即通过把一事物说成是 另外 一事物 , 而把一事物 比 从
浅谈隐喻 的认知功能
陈 永 斌
( 宁学 院 外 国语 学院 , 咸 湖北 咸 宁 4 70 ) 305
摘 要: 隐喻不 能简单的看作 是一种修辞手 法, 而是具有重要的认知 功能。隐喻 的基本作 用是用 另一种 事物 来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或 体验某一事物 , 能够帮助人们更好 的理 解某些抽 象的概念 。隐喻 不但 是人们观 察世界 和认识世 界 的主要途 径, 而且能创造 出新 的意义 , 达新 的思想。本文 以黑人诗歌《 表 母教 》 为例 , 旨在说 明隐喻 的这一重要的认知功能。
知 的一域 来理解 另一域。方 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 而组
亚里斯多德认 为隐喻字是 把属 于别 的事 物 的字 , 借来
作隐喻 , 借 “ ” 种 , 借 “ ” “ ” 或 借 “ ” 或 属 作 或 种 作 属 , 种 作
“ ” 或借用类 比字… 。 由此 可见 , 种 , 隐喻 最初 是作 为一 种
第3 l卷 第 1 期
2O 11年 1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1 31, . No 1
J u n lo a nn ie s o r a fXin i a Un v ri
J n 2 1 a.0 1
文章 编号 :0 6— 3 2 2 1 ) 1 0 6 0 10 5 4 ( 0 1 0 — 0 7— 2
作成另外一事 物。后 者 以 Wa 为代表 , y 他们认 为 隐喻就 是 用 隐喻式 的表达法来替 代相对 应 的直 白的表达 法 , 隐喻式
的表达完全 可以被直 白的表达法所替代 。 现代人们 对隐 喻 的研 究则 主 要从 认 知学 的角 度 来研
究 。“ 我们 的概 念系统 , 无论 是我们 的思维 和行 动 , 本质 在
边缘 (e t —p r hr1 等 。方 位 隐喻赋予 一个 原本抽 cne e p e ) r i a
象 的概念一 个 具体 的空 间方 位 , 比如 : A P SU , 高 H P Y I P “ 兴” 这个抽象 的概 念总 是与 “ ” 上 这个 方位相 联 系, 英语 中 用“ ’ en pt a ” I m f l gu dy 来表示高兴 , ei o 汉语 中也 有类 似的表 达方法 , 比如“ 高兴 的跳起来 ” 。本 体喻是 把事件 、 为、 行 情
关键 词 : 隐喻 ; 始源域 ; 知域 ; 认 认知 中图分类 号 : 0 H5
一
文献标识码 : A
、
引 言
( n l i l tpo) ot o c ahr 。其 中, 构隐喻 是指将 始源域 的结 o g a me 结 构 映射 到 目的域的结构 , 这种 方式 可以帮助 人们用 人们 熟
或者传统隐喻(ovnoa m t hr , cnetnl e po)是指用具体的事物 i a
认知是心理 活动的一部 分 , 与感 情 、 机、 是 动 意志等 心 理活 动相对应 的思 维过程 , 大脑对 客观世 界及其 关系 进 是 行信息处理从 而能动的认识 世界的过程 J 。认 知是 不同于 感觉 的范 畴, 它包括推理 、 择、 选 判断 、 想象等较 高层次 的心
传统 意义上的 隐喻 叫做 语言 隐喻 ( n ii m t hr 1g sc e po) i u t a
一
ht di tew r . a e ol 在这两句话 中 ,ai c r nh d pt ne和 ht d分别使 e ar e
用了 ao o 和 m c 数量词来修饰 , 得“ t f l uh 使 耐心” 怨恨 ” 和“
原本 抽象 的概 念变得可 以被量化 。
三、隐喻 的认知功 能
个事物 的始源域 的某 些特征将推理类型投射到另 一事物
即 目的域的认知过程 。隐喻 的基本作用是用 另一种事物 来理解或体验某一事 物 , 能够 帮助人们 更好 的理解 某 些概
念, 也就是说 隐喻具 有认知功能 , 而不仅仅局 限于达 到某 种
艺术 或美 学 目的。 二、概念 隐喻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