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
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

35-86岁,平均 67.2岁;其中心内科 5 895例 ,因
统计 资料 显示 慢 性 房 颤 的病 因 为高 血压
房颤 或合并房颤住 院 的患者 524例 ,抗凝 治疗 66 (55%)、冠心病 (43%)、糖 尿病 (30%)、风 湿 性心
例 ;神经 内科பைடு நூலகம்8 180例 ,在 3 193例 脑梗塞 患者 中 , 脏瓣膜 病 (19%)、心 肌病 (3.3%)、其他 (5.2%)。
因素 :年龄≥ 75岁 、高血压 、心力 衰 竭 、LVEF ̄ 0. 2.4 抗 凝 治 疗
35、糖尿病 ;高危因素 :既往有 脑卒 中或 TIA病
在心 内科 住 院 的房 颤 患者 中 ,得 到抗 凝 治疗
史 、二尖瓣狭 窄 、人工 心脏 瓣膜 。
的 88例 ,仅 占 27% ;而 在神经 内科 只有 极少数 患
· 11O ·
J 实用 床医药考志
ournal of a inical M edicine in Practice
2010年第14卷第15期
… … … … … … 。
心 房 颤 动 、脑栓 塞 患 者抗 凝 治疗 的现 状
王 津生
(河南省新 乡市 中心医院 心内科 ,河南 新乡 ,453000)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华法林 中图分类号:R 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353(2010)15-0110-02
使用 阿司匹林 或者 华 法林 ;CHADS2评分 ≥ 2分 中 占全 部 脑 卒 中 的10% ~15%。房 颤 可 使 各 年
收 稿 日期 :2010—06—22
第 15期
王 津生 :心房颤动 、脑栓塞患者抗凝 治疗 的现状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PPT课件

汇报人:xxx 2024-01-10
目录
• 心房颤动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策略 • 特殊人群心房颤动处理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随访管理与生活质量评估
01
心房颤动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 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 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 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和指南,结合中国 患者特点,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诊断 标准。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 状的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般治疗原则
综合性治疗
心房颤动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症状、 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及患者意愿等 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心率控制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心房颤动患 者,应控制心室率,以减轻症状和改 善心功能。
心力衰竭预防与处理
心率控制
01
通过药物或电复律等方法将心室率控制在合适范围,以减轻心
脏负担,预防心力衰竭。
节律控制
02
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实施射
频消融等手术方法以恢复窦性心律。
心力衰竭治疗
03
若患者已出现心力衰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加强利尿、
扩血管等对症治疗。
其他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发病机制
房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 认为与心房肌细胞内的电生理异常、 心房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神经体 液调节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而增加,65岁以上人群发 病率可达5%-10%。
房扑与房颤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健房颤的发生率◆在美国将近220万人患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明显增加(Framingham研究)–50~59岁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后发病率每10年增加1倍房颤患病率逐年增加0.01.02.03.04.05.06.07.0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202520302035204020452050A d u l t s w i t h A F i b (m i l l i o n s )2.082.262.442.662.943.333.804.784.345.165.425.6120406080200020252050%363753YearProportion Aged 80 Yr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 (AFL)I 型AFL ,又称普通型(common type)心电图特点★II 、III 、avF 导联F 波倒置或负正双向;★V 1导联F 波正向、V 6导联F 波可负向;★F 波之间无等电位线,频率250~350bpm 。
AFL 的分型诊断I 型AFLF:R=2:1、F II、III、avF倒置心电生理和解剖学基础◆I型AFL是由于右心房内,经过Koch三角后下部的传导缓慢区形成的逆钟向运行的大折返环所致。
Koch三角的后下部也称为峡部,是多数AFL折返环的共同通路。
◆I型AFL时,心房激动沿右房间隔向上传导达右房上部,然后经右房的前侧壁向下激动。
该图为koch三角构成示意图,His氏束为koch三角尖端,三尖瓣隔叶和Todaro腱对心房快速调搏的反应◆心房调搏可以终止I型AFL,原因是I型AFL 存在可应激间隙,所以调搏刺激可通过可应激间隙进入大折返环而终止折返。
II型AFL,又称非普通型(uncommon type)心电图特点★II、III、aVF导联F波直立;★胸导V1导联F波倒置,而V4~V6导联F波直立;★F-F波之间有等电位线,频率350~430bpm左右。
老年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三、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老年房颤整合管理路径
老年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BC pathway)可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不良临床事件。
三、心房颤动及危险因素筛查与整合管理------设备检测房颤及管理
专家建议·3
➢ 使用房颤整合管理路径(A脑卒中/血栓防治,B 症状管理,C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合并疾 病管理)降低老年房颤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其他临床事件。
老年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连续和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应定期动态评估其 血栓/栓塞风险。
四、老年心房颤动的评估------出血风险评估
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需要兼顾出血风险,但出血风险评分高不是抗栓治疗的禁忌,应 寻找和调整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素,避免出血事件的 发生。
HAS-BLED评分是最常用的评估房颤患者抗凝出血风险的量表。 HAS-BLED评分≥3分为出血高风险患者。该评分对识别低出血风险意义更大。
房颤是增龄性疾病,65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称为老年房颤。
患病率
全球疾病数据库不同年龄房颤患病率
55~59岁
80~84岁
0.72%
6.52%
95岁以上 8.18%
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及老年共病使中国老年人群房颤及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 在中国,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群的房颤生命风险比50岁以上人群增加了2倍。
目前的适应证已经从阵发性房颤扩大到持续性房颤。 单次房颤消融治疗成功率为70%~90%, 导管消融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以显著
改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 影响导管消融结果的因素包括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 肾功能不全及心房纤
维化等。 老年患者多存在左心房扩大及纤维化,同时消融并发症发生率也随年龄增长呈现升高的趋
心房纤颤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研究进展

接 受华法林 治疗 l 。近 年来 ,非瓣 膜 病性 房颤 患 者 逐年增
3 中 国房 颤流 行 病 学及 临床 特 性
房 颤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 常 ,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
注 。流行病学 资料显示 :欧洲与美 国的房颤患病率相似 。而亚
洲 的患病率则 明显低于美国。 目前 ,房颤的发病 率在全球 范围 内呈逐渐升高趋势 ,美国明尼苏达 的研究显示 18 -2 0 9 0 00年 ,
床资料 ,比较发现世界不 同地区 、不同种族 、不 同民族房颤流 行病 学的异同 ,旨在进一步提高对不同人群房颤 的认识 ,以便
更 好 地 防 治房 颤 。 1 国外 房 颤 流 行 病 学 及 临床 特 性
事件 13例 。其 中 ,黑人 的抗凝强度达标率较低 ,但在其他 组 7
之 间无 明显差 异。华法林 的应用在所有组 中均与脑出血风险增 加相关 ,但 幅度 在非 白人 中较大 ,无明显性别差异 。以 白人 的 脑 出血风 险为参 照 ,亚裔组 中风险 比40 [(5 I .7— .6 9 %C )2 4 66 ] . 5 ,西班牙裔组 中为2 0 [ 9 %C ) 13 — .4 ,黑人 .6 ( 5 I . 1 3 2 ) 组 中 2 0 [ ( 5 I .5~33 ] .4 9 %C )12 . 5 。由此得 出非 白人房颤患 者具有华法林相关风 险更高的结论 ,即黑人 、西班牙裔 、亚裔 比白人有更大 的脑 出血风险。故针对不 同种族、不同地 区的人 群 ,房颤的抗凝治疗应有所区别 。
关于房颤的危害及其复律问题

关于房颤的危害及其复律问题
冯庚
【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
【年(卷),期】2006(9)3
【摘要】房颤为患者带来的危害还是很大的,首先它属于高发病率的心律失常,
特别在老年人中最为多见目前房颤的发病率在全世界都呈上升趋势,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至少有800万房颤患者。
房颤的危害主要有:发作时由心悸、胸闷等
症状导致患者不适;由于房颤时失去了心房整体性收缩对心室的充盈作用.加之不规律心室反应使患者心搏出量明显减少,心脏射血减少30%,脑血流量减少23%,这对原有的缺血性疾病及高龄患者都极为不利;房颤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厉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非房颤者的5.6倍,
【总页数】1页(P244-244)
【作者】冯庚
【作者单位】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5
【相关文献】
1.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 [J],
汪世军;祝玉娟;唐关敏
2.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 [J],
汪世军;祝玉娟;唐关敏;
3.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电复律与胺碘酮复律的对比研究 [J], 张芳;夏振伟;冯磊;王小斌
4.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在阵发性房颤复律及维持复律后窦性心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姜涛;王曼;武孟宇
5.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疗效观察[J], 朱群;吴云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确认识房颤

射频消融术小知识
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时间需要多长?
手术时间持续约3个小时。 阵发性房颤手术时间一般为2-3个小时。持续性房颤需要消融的部位多,手术时间 相应延长。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为什么会复发?
心房与肺静脉之间电传导恢复是房颤复发的最主要原因。 肺静脉口环状消融线是由多个消融点连接而成,每一个消融点需要消融足够时间 才能达到电传导阻滞。而肺静脉口部心肌厚薄不一,达到电阻滞需要的时间也不 一样,消融时间短则电传导容易恢复,消融时间长则增加心脏穿孔风险。 存在肺静脉以外的病灶是阵发性房颤消融后复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些病灶主 要位于上腔静脉、右房界嵴、心耳和冠状静脉窦等。
房颤射频消融治疗需要开刀吗?
房颤射频消融治疗不需要开刀,术后仅在大腿根部有2个约3毫米的伤口, 无需缝线,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房颤射频消融治疗需要全麻吗?
不需要全麻,在局部麻醉情况下即可顺利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手术过程 中患者一直是清醒状态,可随时与术者沟通。
射频消融术小知识
射频消融治疗能根治房颤吗?
阵发性房颤:表现为突然心跳增快,持续时间在一周内,通常不超 过24小时,可自行终止。
持续性房颤:心跳异常持续时间超过一周,很少自行恢复正常,通 常需要治疗才能恢复正常。
永久性房颤:经过治疗仍不能恢复正常的心跳,随着疾病的进展, 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均可能变成永久性房颤。
心脏的组成
• 左心房 • 左心室 • 右心房 • 右心室
2006指南第一次将导管消融治疗作为房颤患者的标准治 疗手段。房颤消融治疗作为继药物治疗后的二线治疗手段, 并指出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只要一种抗心 律失常药物治疗失败,就可以进行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不伴心脏疾病的房颤以及房颤伴有高血压或者冠状 动脉疾病的患者,导管消融和胺碘酮治疗具有同等的地位
重视无症状房颤与卒中风险

25
20
15
13 亿人口
8.65% 房颤患病率
10
7.65%
7.90%
0.77%
5
0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1980至1992年,每年房颤患病数量从130万上升至310万。 1982至1993年,出院诊断房颤患者从30.6/1000上升至59.5/1000。
胡大一,等.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5(1):5-7. Zhou Z, et al. J Epidemiol. 2008; 18(5):209-216.
房颤所致的脑卒中占神经科住院脑卒中患者的30%~40%。
栓塞风险
Zhou Z, Hu D. J Epidemiol. 2008;18(5):209-16.
分类特性
常用的房颤分类方法
病因学
孤立性
瓣膜性
症状
症状性房颤 无症状房颤(silent )
心室率
快速
控制的
体表心电图
粗颤
细颤
当时的方式
阵发性
持续性
触发方式
迷走性
长间歇依赖
电生理特性
有序的
无序的
局灶性房颤消融的反应 局灶性
非局灶性
非瓣膜性
缓慢
永久性 交感性
无症状房颤最易被忽略,潜在危害最大
无症状房颤
发作房颤无自觉症状
多查体发现或出现卒中、 心衰等严重并发症才发 现
发病率
无症状房颤发病率报道不一,为4.0%~70.0% 不等,准确的发生率尚不得而知
房颤已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
房颤十分常见 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年龄≥60岁,每25
个人中有1个房颤;年龄≥80岁,每10个人中有 1个房颤。 中国目前约有1千万房颤患者。 预计2050年,全球房颤患者总数将比现在至少 增加2.5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 心房颤动(本文以下简称房颤)作为一个古老的心律失常,最早发现于1909年[1]。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在1%左右,而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高[2]。时至21世纪的今天,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也在日趋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医疗手段的进步使许多本来致命性的疾病现在得以存活,全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造成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且,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状态也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3,4]。著名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这样说道:时至今日,房颤已经是一种患病率日趋增高的“流行病”[5]。房颤对于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显著,而且可能出现众多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再加上房颤的住院率与日俱增,以及房颤的致残率增加,都将显著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可以认为,房颤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威胁整个人类的疾病。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自己的房颤流行病学资料对制定房颤的整体控制方案至关重要,由胡大一等牵头的首次大规模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研究已经于2003年底完成,并于2004年初将部分统计结果公开发表[12]。现将资料汇报如下:
本次研究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人.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其中房颤患病率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见表40-1。其中各年龄组之间比较P<0.001,男性人群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VS0.7%,P=0.013)。
表40-1 中国性别年龄别房颤患病率 年龄组 男性 女性 合计 n N % n N % n N % 30— 0 1904 0 0 2640 0 0 4544 0 40— 10 3684 0.27 8 4395 0.18 18 8079 0.2 50— 19 3819 0.50 24 4347 0.55 43 8166 0.5 60— 41 2843 1.44 34 3037 1.12 75 5880 1.3 70— 41 1149 3.57 25 967 2.59 66 2116 3.1 80— 12 159 7.55 10 135 7.41 22 294 7.5 合计 123 13558 0.91 101 15521 0.65 224 29079 0.77
注:n为各房颤患病人数,N为调查人数,%为在该年龄组中的患病率 房颤患病率按病因分类,结合年龄分组结果如表40-2,按发病时间分类结果如表40-3。结果显示,非瓣膜型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瓣膜型房颤和孤立性房颤(P<0.01),持续性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P=0.03)。在所有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和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
表40-2 中国房颤患病率病因分类及年龄分组情况 年龄 瓣膜型 非瓣膜型 孤立性 合计 n % n % n % n N 30— 0 0 0 0 0 0 0 4544 40— 6 0.07 7 0.09 5 0.06 18 8079 50— 15 0.18 15 0.18 13 0.15 43 8166 60— 5 0.08 54 0.92 16 0.27 75 5880 70— 2 0.09 53 2.50 11 0.52 66 2116 80— 1 0.34 17 5.78 4 1.36 22 294 合计 29 0.10 146 0.50 49 0.17 224 29079
注:N为房颤人数,%为各类型房颤在相应年龄组中的患病率 表40-3 中国房颤患病率发病时间分类及年龄组情况 年龄 阵发性 持续性 合计 N % N % n N % 30— 0 0 0 0 0 4544 0 40— 9 0.11 9 0.11 18 8079 0.2 50— 15 0.18 28 0.34 43 8116 0.5 60— 28 0.48 47 0.80 75 5880 1.3 70— 22 1.04 44 2.08 66 2116 3.1 80— 2 0.68 20 6.80 22 294 7.5 合计 76 0.26 148 0.51 224 29079 0.77
注:n为各房颤患病人数,N为调查人数,%为在该年龄组中的患病率 本次流行病学研究中,高血压病人中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病人中房颤的患病率为(1.16%vs0.55%,P<0.01)。 本次调查中224例患房颤病人的服药情况见表40-4: 表40-4 中国房颤病人服药情况
药物种类 从不服用 偶尔服用 (<3日/周) 经常服用 (≥3日/周) 服药合计 (偶尔+经常) N % N % N % N % 华法林 218 97.3 2 0.9 4 1.8 6 1.7 阿司匹林 139 62.1 40 17.9 45 20.1 85 37.9 泮地黄 139 62.1 59 26.3 26 11.6 85 37.9 Β-受体阻滞剂 169 75.4 37 16.5 18 8.0 55 24.6
注:N为服药的人数,%为服药的病人在所有房颤病人中的百分比 本次研究对房颤病人的脑卒中情况也做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224例房颤病人中,曾有确诊脑卒中的病人共29人,占房颤病人总数的13.0%,其中TIA(短暂脑缺血发作)3人(1.3%),非TIA的缺血性脑卒中18人(8.0%),出血性脑卒中3人(1.3%),诊断分类不详者3人(1.3%),曾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1)。无房颤病人中脑卒中患病人数671人,占非房颤人群的2.4%。房颤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显著高于无房颤人群(P<0.001)。
应用多因素对中国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初步筛选,得出年龄≥60岁、风心病、冠心病、甲亢、以及吸烟和房颤的发生有关,进一步的数据将在随访研究结束后得出。同时,对中国房颤的首次流行病学研究还提示,文化程度、女性病人绝经、以及肥胖都可能和房颤患病率增高有关。尽管高血压人群中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但是多元分析中没有达到显著性。此外,吸烟、饮酒、糖尿病、体重指数、高脂血症等等,均未达到显著性。这里必需指出,国外的研究资料,如Framingham研究等,多来自多年随访(50年等)的资料,而目前我们进行的中国首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仅为一横断面研究,因此,一些在Framingham等国外大规模房颤流行病学研究中与房颤发病率有显著性相关的因素,在本研究中未能显示其统计学意义,因此,需要对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研究的选定人群进行进一步长期的随访得出我们自己的资料。
中国房颤患病率一般趋势与国际研究的比较 根据国际上几项的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估计发达国家房颤目前患病率为1%,和本次中国房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类似。但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可以高达10%以上[6,7,8,9]。而且一些研究强烈提示,房颤的患病率目前正在上升。例如一项在英国进行的房颤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清楚的显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早期到中期,房颤的患病率显著增加[8]。其他房颤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如在苏格兰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从1986年到1995年房颤患病人数显著增加[10],同时因为房颤住院的人数增加了2~3倍[11]。这些研究结果均预示,房颤在未来10年可能会成为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美国,房颤的患病率稍低于1%,因此可以推测美国约有2200万人患有房颤[13],甚至有作者估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加为现在的2.5倍[2]。房颤也是美国住院病人中首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4]。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房颤病人的平均年龄为75岁,其中大约70%的病人年龄在65~85岁之间,年龄超过65岁的病人占84%[13]。对北美、不列颠以及冰岛的慢性房颤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发现,房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在0.5%~1.0%之间[15,16,17,18]。另有两项研究中,严格限制入选病人年龄为60岁以上,分别对入选病人随访5年和15年时,房颤的患病率分别为5%和9%[19,20]。上述研究结果均表明,房颤的流行病学特征首先和年龄相关,而随着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房颤的患病率也将不断增加。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研究发现年龄以外,可能还存在更多的因素导致房颤的患病率增加。Framingham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去除了年龄、性别及其他伴随疾病的因素的影响后进行分析,仍然可以发现房颤的患病率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2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目前尚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解释,未来对其他人群进行研究的资料,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房颤的上升趋势。
首次中国大规模房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与上述国际其他地区的研究类似。换言之,若按目前中国13亿人口来计算,目前中国房颤人数接近800万。这些结果首次证实了临床工作者和流行病学家们的猜想,同全世界总的趋势一样,在中国,房颤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我国的房颤病人绝对数量居世界首位,这预示了房颤预防和治疗工作的艰巨。
中国房颤患病率同样呈现出随年龄增长显著增高的趋势,由35~39岁年龄组的0患病率,到80岁以上年龄组的7.5%,增长趋势明显。国外有研究显示,80岁以上自然人群中的房颤患病率为6%~8%[24,63],而本次研究显示,中国80岁年龄组房颤病人患病率为7.5%,在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