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市“十一五”教科研规划课题

“小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看到:小学课堂上学生“小手高举,跃跃欲试”,发言非常积极。有时老师还没叫到他,他会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老师……”有的还会失望地小声抱怨“为什么不叫我回答,我可以回答的更好。”而在小学中高年段的课堂上,情况就有所改变,大部分学生选择当一个聆听者。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书里也有这样的叙述: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寥若晨星了。据有关调查,这样的学生大约占本班级学生的60%。但到了初中,情况更是让人堪忧,举手的人基本只占本班的10%,而且基本都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于是,有些老师就只叫那些学生,有些老师则叫那些没举手的学生,但成效都不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课堂发言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不重视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会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其将来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尤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以后要走出农村,走进城市。本身他们之间就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他们连言语交流都不会的话,即使再会学习也没用。我们学习的目的只为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于是,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了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小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决定从中年级学生“发言不积极”的现象入手,

探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的原因,并探索改进的措施,以帮助和促使这些学生能积极地举起手来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健康自信地成长。

经调查分析课堂发言中的常见的消极心态有以下几类:

1、畏惧型

畏惧型主要体现在中、下等生身上。这类学生由于长期难以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重视,再加上普通话表达有些困难,而对自己缺乏信心。为了避免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情愿做一个“南郭先生”,滥竽充数。从而使自己的发言能力愈加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类型占相当大的比例。

2、.依赖型

有些学生基础不好,认为回答问题是优生的事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类学生是课堂上的看客或听众。如果不幸被老师点中,这些学生发言时往往表现得磨磨蹭蹭、遮遮掩掩,他们并不急于思考答案,而是依赖别人,希望能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示中取得现成的答案。有的甚至不动嘴皮,像木桩一样站在那里。这种类型的学生也不少见。3、随意型

这类学生课堂上几乎是不加思索随问随答,总是脱口而出,永远记不住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缺乏思考,有时甚至乱猜,答案正确率低,甚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对同学的答案不屑一顾。这类学生不多,是班上的“积极分子”,有时会被他们搞乱课堂秩序。

4、好胜型

这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提问能作出迅速、积极的反应,发言质量高,好胜心亦特别强,总想借助发言来表现自己,达到“垄断”课堂发言的程度,如自己未能被指名发言,常常颇有情绪,和老师一赌气,干脆不回答问题了。

5、轻视型

有部分优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好表现自己,认为上课发言是出风头。觉得只要自己成绩好,回不回答问题无关紧要。有时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太简单不值得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