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藏族水神崇拜习俗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傩面具色彩文化形成因素探析

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傩面具色彩文化形成因素探析摘要:陇南白马藏族池哥昼是一种傩祭仪式,是傩文化的原始形态,一般由池哥、池母和知玛组成,其池哥昼傩面具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池哥仪态威严,凶悍,面目狰狞,面具色彩整体呈暖色调,以红、黄、蓝(绿、)黑、白五色为主相互搭配,色彩单纯、响亮,对比强烈。
池母面具用黄色做底,用黑色勾画眼睛、眉毛和头发,用红色描画嘴唇,色彩单纯、亮丽,温暖的黄色调表现出池母温柔、慈祥、高贵的气质。
知玛脸部用黑色涂染,显得朴素、深沉、神秘。
本文针对池哥昼傩面具色彩的特征,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论述了其色彩成因。
关键词:池哥昼;面具;色彩;白马藏族白马藏族的池哥昼是一种傩祭仪式,是傩文化的原始形态,它具有驱邪纳吉、祈福保平安的功能。
“池哥昼”就是戴着面具跳祭祀神灵,驱邪祈福的舞蹈,这是甘肃陇南白马人对傩祭仪式的称谓。
文县白马人的池哥昼舞蹈一般由九人组成,池哥兄弟四人,戴男性形象的傩面具;池母两人,戴女性形象的傩面具;知玛各村寨的数量各不相同,一般有二至四人,不戴面具,装扮成公猴、母猴、小猴子和野兽。
池哥是傩舞中男性神灵的化身,仪态威严,凶悍,面目狰狞。
面具造型上,池哥“国”字形脸,方正饱满,五官獠牙咧嘴,鹰钩鼻子,怒目圆瞪,眉心处有一纵目,眉毛倒竖如烈焰,耳朵长而下垂,耳根处长有两只犄角。
池哥面具色彩整体呈暖色调,以红、黄、蓝(绿、)黑、白五色为主相互搭配,色彩单纯,对比强烈。
一组池哥面具放在一起色彩响亮,色调协调统一。
(如图1)池母一般由两人组成,面部造型呈“申”字形,圆润饱满,眉毛细长弯曲,丹凤眼,嘴角上翘,整体看面带微笑,如菩萨相。
面部色彩以黄色或粉红色为主,呈暖色调,黑眉、红唇、头缠青丝帕。
(如图2)临演出时池哥池母面具顶部戴五扎扇形的五色(玫红、大红、黄、绿、白)纸花,头顶插三至五支雉鸡或锦鸡(图1)的尾部长羽,背部搭一块红布。
知玛也称“猴娃子”,头戴破草帽,面部用锅墨或用彩笔涂成黑色,身着破旧麻布长衫,手拿黑色的牦牛尾拂尘。
纳西族东巴教“署”崇拜性质新探

纳西族东巴教“署”崇拜性质新探[摘要]纳西族东巴文化中的“署”崇拜及其相关的祭祀仪式“署古”,是东巴教中最为庞杂的内容之一。
目前学术界关于“署”崇拜的性质尚存歧异,文章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署”崇拜的性质作进一步探讨,并试图说明署崇拜与山神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教;“署”崇拜;山神崇拜东巴教是纳西族固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
因其巫师叫“东巴”(泸沽湖地区叫“达巴”),故称东巴教(“东巴”为纳西语,意为“智者”或“山乡诵经者”),而“署”作为东巴教中的自然神,则是纳西族自然观中所独有的。
东巴教在祭“署”的过程中,包含着多种祭祀仪式和经典。
由于“署”崇拜内容相当庞杂,所以“署”崇拜的性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图腾说、祭天派生说及域外水神崇拜传人说。
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东巴教“署”的研究及观点“署”,东巴经语“Su21”,在汉语语境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词,因此有多种译法。
如意译有龙、龙王、孰龙、山神龙王等,音译也有署、苏、术、斯等。
现在纳西学者逐渐统一用音译“署”,并把它解释为自然神。
“署”有象形文字,写作蛙头、人身、蛇尾形状。
另有一些“署”取马头蛇尾、虎头蛇尾、牛头蛇尾、牦牛头蛇尾、水牛头蛇尾、龟头蛇尾、水怪头蛇尾、象头蛇尾、雄鹿头蛇尾之形象。
可见,蛇形是其最基本的形象特征。
“署古”,东巴经语“Su21gv21”。
纳西语“署古”之“古”的本义即“曲折”,引申为“往来”、“交通”等义,故我们所说的“祭署龙仪式”即是人类与龙神相交通的仪式。
此仪式在每年农历正月或二月的蛇、龙日举行,有的以户进行;不少村落以村为单位,在村中泉井旁举行,还要到各家各户烧天香;若遇特大干旱之年,县、乡要组织大规模的“求雨会”。
东巴教则举行“署丁古”(大祭“署”)仪式,有数十名东巴做三至五天的仪式。
其目的是向“署”求福泽,求天降润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泉汩汩。
以下尝试从图腾说、祭天派生说及域外水神崇拜传人说三个方面,对“署”崇拜的性质问题略予述说。
皮弁服周朝祭祀应用考辨

文化艺术 |皮弁服周朝祭祀应用考辨□李佳/文皮弁服是上古狩猎、巫蛊祭祀时的常用服饰。
在周朝祭祀礼仪中,主要应用于蜡祭、《大夏》乐舞和祭菜礼之中。
蜡祭,是先秦一种带有戏剧舞蹈因素的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典;《大夏》或是夏朝集体祭祀庆功歌舞;祭菜礼是先秦贵族子弟入大学时举行的合乐而舞的祭祀仪式。
三者因均是上古猎祭歌舞的余续,故而其参加人员需穿戴皮弁服。
《白虎通德论·三正》云:“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质。
如君南面,臣北面,皮弁素积,声味不可变,哀戚不可改,百世不易之道也。
”皮弁服,也即皮弁素积,白鹿皮为冠,白缯成裳,腰部襞积,是上古狩猎巫术的常用服饰。
早期人类社会,鹿崇拜曾广泛存在于整个欧亚草原。
鹿作为上古主要的狩猎物,在田猎祝祷、祭祀活动中多有表现。
以白鹿皮制成的皮弁服是上古搜狩之服,具有伪装保护、巫术祝祷以及图腾扮演的意义[1]。
《礼记·郊特牲》云:“周弁、殷冔、夏收。
三王共皮弁素积。
”皮弁服在夏商周的礼仪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实有研究之必要。
基于此,本文重点考察周朝祭祀仪制中穿戴皮弁服的场合及缘由。
在周代礼制中,皮弁服出现在丧、祭、射、冠、朝、聘等诸多仪式。
而在祭祀方面,皮弁服主要应用于蜡祭、《大夏》乐舞和祭菜礼之中。
天子大蜡八……皮弁素服而祭。
素服,以送终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
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
草笠而至,尊野服也。
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
”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
八蜡以记四方。
(《礼记·郊特牲》)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升歌《清庙》,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
(《礼记·明堂位》)夫大尝、谛……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
(《礼记·祭统》)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礼记·学记》)蜡祭、《大夏》乐舞和祭菜礼的(部分)参加人员需穿戴皮弁服,说明这三者均与上古狩猎祭祀歌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羌民族宗教观

关于灵魂与来世羌族没有十分明确的关于死后的生命观,羌族人相信灵魂不死,在做梦、昏迷和无意识状态时,灵魂会离开身体,如果灵魂不归就意味着人的死亡,巫师试图做法使濒临死亡的人还魂,但若失败,则主场超度仪式。
羌族人坚信自己非常尊敬活着和去世的祖先,大多数人是相信命运和生死轮回的,逢农历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和新年都要祭拜祖先。
一些人则在每月初一,十五和三十在自己家中祭祖。
世界观羌族人居住在高山、半高山或峡谷中,那里气候恶劣,寒冷而少雨。
与嘉绒、芦花、黑水和播倮子地区为邻。
主要河坝和城镇居住这汉族。
这些民族历来在不同时间面临着危险的敌人。
凶猛的野生动物要袭击人群、家畜和庄家,人们跌落在山崖、被泥石流所袭、遭遇洪水、被毒蛇咬,有时还要被雷电击中。
这些天灾人祸令羌族人相信神灵的存在,并认为大自然是被不知是凶是吉的神秘力量所主宰。
人们认为,端公、众神和法器可以控制这种神秘力量。
人们为通过巫师、神灵的仪式可以消除疾患,带来好收成,让家畜肥壮和繁殖,并免遭敌人和自然灾害的侵袭,使人衣、食、住、行、性和生育诸方面得到快乐与满足,人丁兴旺、长寿,在社会上有体面。
在存在这种慢大的神秘力量或神力观的地方就存在着一些禁忌。
使用正确,它们就会对人类有益,使用不当,就对人们有害。
羌族的部分禁忌有:丧葬舞只能葬礼上跳,是不能随便跳的;牛只用于耕地,不能杀了吃肉或用于祭祀:女人不能耕地,生小孩40天之内不能离开家,在月经期间不能与丈夫同房;人们必须避免与恶人交谈:神林中的树不能任意砍伐;神林举行祭祀的路不能让陌生人去;女人不参加在房顶、神林中得祭祀典礼,必须躲得远远的。
神灵尽管Rey.ThomusTorrance在他所著《羌族的历史、习俗和宗教》一书却指出羌族是一神论者。
但羌族人不是一神论者,历来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一神论存在过。
无论怎样,只有个别的专家和学者对羌族进行过仔细的第一手调查,比如作家、旅行家庄学本,四川大学的胡鉴民教授,他们都得出了与之结果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羌族是多神信仰,并列举出诸神的名单。
宗喀拉则文化探秘

宗喀拉则文化探秘2017年7月1日,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上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宗喀拉则公桑民俗文化节,其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宏大、参与人数之众多、气氛之热烈,给在场的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新建成的宗喀拉则第四次举办这种大型民俗文化节。
随着国家政通人和、文化繁荣,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宗喀拉则民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渐趋繁荣的良好趋势。
面对这种日趋繁荣的文化现象,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及时地对它进行研究和发掘,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另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以我们实际的工作来为整个中华文明添砖加瓦,以此来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一、宗喀拉则名词解释“宗喀”是一个地名,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口宗喀山脉西北处。
“拉则”,是藏区群众在山口、山坡、主峰、边界等处用石、土石所堆砌的石堆,其上插有长竹竿、长箭、长木棍、长矛,还挂有经幡。
这种拉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摩梭人和部分纳西族地区都十分流行,特别是在藏区随处可见。
在青藏地区,人们对山水自然的崇拜由来已久。
藏族群众认为那些对部族有功勋的先祖之灵应寄住在山水树木中并保护子孙后代,为了供奉这些神灵而修建的城堡或宫殿称为“拉则”。
“宗喀拉则”由此得名。
拉则分赞普拉则、大臣拉则、英雄拉则、富豪拉则等多种,“宗喀拉则”是群众拉则。
公元8世纪,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印度莲花生大师说:“群众拉则建在山梁,保佑群众人丁兴旺、财源茂盛。
”因此,宗喀拉则是世居青海的藏、汉、土、蒙古等各民族群众集体祭祀世俗神灵的民间信仰场域。
二、地域位置宗喀拉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拉脊山口,这里海拔3820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拉则建筑群。
贵德县隶属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这里居住着汉、藏、蒙古、回、撒拉、土等15个民族。
贵德县位于黄河上游,黄河从县境内横穿而过,河水清澈见底,走出高原后才渐变浑浊。
国务院前总理钱其琛来到贵德,看到如此情景便欣然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这一赞叹恰如其分,成为贵德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
文山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的积极意义

文山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的积极意义雷丽;项正文【摘要】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是苗族特有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文章对文山州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作广泛调研,先对禁忌作简单阐述,然后将文山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进行类型归纳并阐释.在此基础上,针对其类型分析它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意义.【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2)002【总页数】4页(P36-39)【关键词】文山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作者】雷丽;项正文【作者单位】文山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云南文山 663099;文山州第一中学,云南文山 6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316近年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常态下,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正在逐渐走向消失。
今天的苗族人民,已经很少感受到本民族禁忌习俗文化的存在了。
即便稍有存在,也不被大多数苗族人民所认同,并且大多数苗族人民更是不相信这些传统禁忌习俗文化了。
从这个方面来讲,这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是非常不利的。
当前,从问世的一些苗学研究成果来看,有关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的研究和阐释,虽有所涉猎,但都比较肤浅,只停留在表面上,未作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
这主要表现在苗学研究者或苗族人民对这一传统禁忌习俗文化多持否定、批判、不认同的态度所致。
在此,笔者就文山苗族传统禁忌习俗文化进行广泛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将所得资料进行类型归类和阐释,并对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关于禁忌的阐述“禁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蒙昧、落后时期,对人世间或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不能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只能由持有的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
这种禁制,纵观古今中外各个民族,几乎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禁忌①。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自古以来,苗族就非常注重禁忌。
苗族先人认为,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人们一样,都是有灵魂有灵气的。
藏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的分类赏析及文化意蕴探析

藏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的分类赏析及文化意蕴探析作者:邵嘉琦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08期【摘要】藏族是一个经过上千年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古老民族。
作为藏族悠久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藏族的传统服饰图案所传递的意义深刻而丰富。
对藏族传统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进行分类研究,加深了对藏族服饰图案的寓意及用途的了解。
透过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揭示了藏族的民族文化意蕴。
【关键词】藏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服饰图案纹样表现了一种时尚潮流,使服饰更具审美价值。
藏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区的生态环境和藏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独特的藏族文化、艺术和习俗。
其中,藏族服饰经过数千年的沿袭和发展,展现出藏族传统民族文化,体现了藏民较高的审美情趣。
藏族传统服饰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人的心。
藏族传统服饰图案按其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单独图案、连续图案和特殊图案。
对其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加深了对藏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的美学赏析,而且揭示了藏族传统服饰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归属。
一、“团”状图案“团”状图案就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单独图案。
单独图案是指可单独处理、自由运用的一种纹样。
其可以单独用作装饰,也可用作连续纹样的单位纹样。
单独纹样可分为对称图案和相对对称图案两种形式。
(一)对称图案对称图案指纹样基于对称轴或对称点在形状或色彩方面完全一致,其具有有条理、平静、严肃、稳定等风格。
在藏族的传统服饰中会经常出现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这些抽象的几何图案通常是以点、线、面的简单造型出现在服饰中。
面积较小的圆形、三角形或者是方形作为简单的点的造型,颜色、粗细、长短不同的条纹作为线的造型,而面积相对较大的几何形则是作为面的造型。
点、线、面三者通过组合、穿插、交错等形式形成了一些绝对对称的图案,构成形式为绝对对称的图案在藏族传统服饰中十分常见,如“米”字纹、“寿”字纹、忍冬纹、宝相花、长寿茅草等[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藏族水神崇拜习俗
青藏高原不仅湖泊多,还是我国著名的江河发源地。
水对藏族先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随着湖水荡起的层层涟漪、河水静静的流淌,水崇拜习俗也悄然兴起。
一、水神崇拜习俗——单纯的自然崇拜
在藏族文化中,水广泛存在于青藏高原的神山圣迹之间,水神则活跃在藏族民众的精神世界里。
不同的藏区,对于水神的崇拜和敬仰却是一致的。
藏族人认为,水神是主宰水的神灵,如果人们污染或者浪费了水资源,就被认为是对水神的亵渎,将会遭到水神的惩罚。
水神崇拜深深蕴含于藏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中。
在四川白马藏族那里,只要有河流、湖泊或泉水的地方必定有水神。
在平武县白马乡的藏族那里,新年正月初一凌晨鸡叫头遍,各家门前都会点燃一堆柴火敬神,庆祝农业丰收。
然后去河边取水,向屋内外洒水并呼喊祖先名字,唱水歌,谓之“祈水”或“供水”。
在文县、南坪县一带的藏族那里,腊月三十妇女争先恐后将水缸、水桶储满,初一早晨任何人不得背水,意为人过节,也得让水神过节。
正月初一早上的洗脸水必须等到初五才能泼出去。
当地祭祀水神的仪式比较简单。
每家选一个人到河边、湖边或泉边,焚纸烧香,跪祭水神,祈求水神保佑家庭成员健康平安。
祭祀水神的日子并不固定,一般是在正月初一到初四。
西藏山南扎朗县的农村,新年似乎在藏历初二才真正开始。
一大早,男男女女穿上漂亮的藏装,背上装有青稞酒和各种供品的背筐,扛着挂满五颜六色经幡的柳树枝,三五成群地到郊外去祭祀神灵。
人们第一要去拜的是水神。
神地设在雅鲁藏布江边,各村农民自由组合,一队队从不同的方向朝江边集结。
在江边的沙土上插满挂经幡的柳树枝,无数彩色的经幡布条在晨风中飘扬,似在不停地为人们赐福。
接着人们从背筐中拿出各种供品,依次向煨桑神烟的火堆里投柏树枝,向火中倒入青稞酒,撒上糌耙,最后将供奉神灵的“卡赛”等食物堆放在煨桑火堆旁的空地上。
个人祭祀水神仪式以后,大家就排成长队,面向江河,每人手中捧一把糌粑,由一人领唱,大家共同吟颂着藏戏中预示吉祥、圆满的“扎西”唱段,最后众人高举手中的糌粑,连喊三声“嗦……”,将糌粑抛向空中,新年祭
祀水神的仪式才算结束。
水神祭毕,意味着新一年土地神、家神、山神等神灵祭祀活动的开始;水神祭毕,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
藏民对水的祈拜还以节日的形式、通过集体记忆的方式将水崇拜习俗延续下来。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白龙江中上游的村寨,有一个相当规模的五月初五“朝水节”。
当地藏语称“朝水”为“曲甲”,意即祭拜、朝拜神水。
神水是离村寨不远的一个峭壁上的一棵古柏,当地藏族群众认为在它的根部流出的一股溪流就是神水。
平时这股溪流若隐若无,到了农历五月,水流增大,形成瀑布。
因此,这个节日是以舟曲县巴藏乡后北山一带和迭部县洛大乡附近藏民为核心、影响较大的一个汉藏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
由上述材料我们发现,藏民只是对水神泛泛而论,并没有谈到什么是水神,水神是怎样的形象。
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藏族群众祭祀水神的方式是多样的,并没有统一的方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藏区群众对水神的祭拜是单纯的自然崇拜,并没有受到后期本教及佛教的干预及影响。
二、水神崇拜习俗与神湖崇拜习俗的联系与差异
在藏区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湖是人间天堂,湖的周围长满了各种医治身心疾病的草药。
来自冈底斯山冰雪融化的湖水是佛祖赐给人类的甘露。
“圣水”能洗人们心灵上的贪、嗔、痴、怠、嫉五毒,能清除人肌肤上的污秽。
在此湖沐浴净身,灵魂可得到净化,肌肤变得洁净,可以益寿延年。
每逢夏秋时节,许多虔诚的信徒都会来到“圣湖”沐浴,回家时更不忘带瓶湖水,作为赠送亲友的珍贵礼物。
因此,神湖崇拜也就应运而生。
神湖崇拜,既是水崇拜,又有别于水崇拜。
这种崇拜的对象,不是代表水的自然神低,确切的说,是代表着其他神所施法力的水。
水崇拜习俗与神湖崇拜习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1、体现在藏传佛教对二者的影响上。
佛教对神湖崇拜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如上所述,水神崇拜习俗只是单纯的自然崇拜习俗,并没有受到佛教的影响。
2、体现在祭祀仪式上。
湖神祭祀的仪式非常壮观且正式,并由喇嘛主持,参与人数众多。
相比之下,水神的祭祀仪式显得随意,往往三五成群的以家庭为单位或朋友相约去祭祀。
水是生命之源,藏民族对水神的崇拜,不仅仅是某些人认为的封建迷信那么简单。
从现代意义上来看,藏民族的这种对水神的崇拜实际上是一种对水资源珍
惜利用的积极态度,藏民族对神湖、神水倍加崇敬,禁止破坏和污染。
湖泊和溪水周围的森林、土石、动植物禁止采伐和捕杀,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水资源以及周围的生态。
可以说,智慧的藏族人民很早就认识到了“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很好的主要原因。
藏民对水神的崇拜是敬畏大自然的体现。
这种敬畏的心理已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心理词汇了,它已经融入到整个藏民族的思维里面,成为藏民族精神世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