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位置探测问题

合集下载

矿业勘探中的地震探测技术教程

矿业勘探中的地震探测技术教程

矿业勘探中的地震探测技术教程地震探测技术在矿业勘探中的应用地震探测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非破坏性测试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地震监测、资源勘探等领域。

在矿业勘探中,地震探测技术被广泛用于寻找矿体、确定矿体的几何形态及性质、评估储量以及预测矿体的地质环境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地震探测技术在矿业勘探中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地震探测技术是通过利用地表或井下产生的人工震源向地下发送震波,然后通过记录、解释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的传播信息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矿业勘探中,地震探测技术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反射地震法和折射地震法。

反射地震法是利用地下界面的反射和折射现象,通过记录地震波从地表或井下发射后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情况,推断地下界面的位置、形态以及地质构造的性质。

反射地震法主要适用于寻找矿体和判断构造的位置。

折射地震法是基于地震波传播中折射定律的原理,通过记录地震波从地表或井下发射后在地下的传播和折射情况,推断地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等参数,进而确定矿体的性质和形态。

折射地震法主要适用于评估矿体的储量和预测地质环境。

在矿业勘探中,地震探测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

首先,地震探测技术可用于寻找矿体。

通过记录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情况,可以推断地下界面的位置和地质构造的性质,进而确定潜在矿体的位置和形态。

其次,地震探测技术可用于评估和预测矿体的储量。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和折射特征,可以推断地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等参数,从而评估矿体的储量和预测地下的矿体分布情况。

此外,地震探测技术还可用于确定矿体的地质环境。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和折射情况,可以揭示地下地质构造特征,评估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和矿体周边地质风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探测技术在矿业勘探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随着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地震探测数据的处理速度和解释精度得到了提高。

现代的地震探测技术能够通过高速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快速生成地质模型和图像,提高了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银川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银川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银川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8年第1期柴炽章银川平原是夹在贺兰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中间狭长的断陷盆地,银川市位于银川盆地的中部,构造上处在银川地堑内,它是华北亚板块内部的鄂尔多斯块体西缘断陷带的重要组分。

新生代以来,银川地堑构造活动强烈,边界和内部断裂持续剪切拉张,造成地堑不断下陷,堆积了巨厚的山麓、河流和湖泊相地层,渐渐形成了今天富饶的银川盆地。

银川盆地地震频发,根据史料记载,自 1010年以来,盆地内部先后发生了 17 次 5 级、3 次6? 级和 1 次 8 级地震。

清乾隆三年(1739 年)发生在银川—平罗一带的 8 级地震,造成 5 万余人死亡,极震区沿银川、贺兰、姚伏、平罗和宝丰一线分布。

地震造成银川府城“瞬息之间,阖城庙宇、衙署、兵民房屋,倒塌无存……郡城内抬埋之压死大小口一万五千三百余躯” 。

银川城东侧的满城则是“……地震之时,官署、兵房倒塌无存,地中泉水带沙上涌,城垣低陷,东南北三门俱不能出入” ,“压毙人一千二百五十六员” ,占该城一半的人口。

解放后,随着国家石油勘探和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推进,人们发现银川盆地东西两侧和内部发育有 4 条成规模的断层(见图 1),其中银川隐伏断层从银川城市东部穿过。

这些断层控制了盆地的发展和演化,是一系列强震甚至大震发生的“罪魁祸首” 。

但长期以来,由于不清楚银川隐伏断层通过的具体位置,也不确定其晚第四纪以来是否活动,使得城市规划长期没有稳定的方案,城市发展时东时西,摇摆不定,成为自治区、银川市领导的一块长期“心病” 。

1998 年,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曾做出批示:“关于银川市区东部地质构造问题,地震断裂带是活动断裂带还是非活动断裂带,一定要搞准。

”因此,银川市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银川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评价“十五”期间,在国家发改委和银川市政府共同支持下,宁夏地震局承担了“银川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抗干扰方法:组合检波、水平叠加法、垂直叠加法、频率滤波。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了炮点和 排列之间的关系。
O2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O2A 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 单次覆盖; O1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 段AB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 观测,叫二次覆盖。 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 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 记录的信噪比。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3)工业电干扰
在城市工作,当地
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 检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 电压,形成工业电干扰。
图5.13 相干干扰波记录
三、干扰波调查 为了了解各种干扰波的分布特征,以便采取一系列压制干扰波
的方法技术,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之前,必须进行干扰波调查。 1.震源干扰波调查
图5.14 震源干扰波调查(a) 干扰波调查记录 (b) 解释结果
目的:确定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布特征,确定有效的观测系统。
具体做法:以小道间距埋置检波器,在零偏移距处激发,随 后移动检波器排列或移动激发震源。每次移动距离应等于一个 排列长度,以保持干扰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

《浅层地震勘探》总结绪论:地震勘探方法简介:地震勘探:人工震源激发地震波,研究其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解决地质问题。

各物探均以各种物性为前提,地震勘探依据岩、矿石的弹性,研究地下弹性波场的变化规律。

浅层地震勘探:常用于“水、工、环”地质调查,主要用于解决:工程地质填图、建筑、水电、矿山、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多被人称之为:“工程地震勘探”。

分类据波的类型分:纵波、横波、面波勘探据波传播特点分:反射、折射、透射波法据目的层深度分:浅层<n.100m,中层(n.100~n.1000m),深层>n.1000m 据勘探目的任务:工程(浅层), 煤田, 石油, 地震测深地震测深: 研究大地构造、深部地质问题。

浅震的特点: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探测对象规模小,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

优点:精度高、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仪器轻便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弹性理论概述一、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1.弹性介质弹性: 外力体积、形状变化外力去掉恢复原状: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弹性体,其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弹簧、橡皮等。

塑性: 外力 体积、形状变化 去掉外力 不恢复原状,保持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具有这种特性的物体称为塑性体,其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如橡皮泥外力下,是弹是塑,取决于: 是否在弹性限度之内,即三个方面: 外力大小、作用时间长短、物体本身的性质。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可显弹,也可显塑地震勘探,震源是脉冲式的,作用时间很短(持续十几~几十毫秒),岩土受到的作用力很小,可把岩、土介质看作弹性介质,用弹性波理论来研究地震波。

各向同性介质: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有关的介质 沉积稳定的沉积岩区,各项同性,简化问题地震勘探中,只要岩土性质差异不大,都可以将岩土作为各向同性介质来研究,这样可使很多弹性理论问题的讨论大为简化。

1、2.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1、2.地震勘探基础及浅层折射、反射波法

振幅谱~(A-f) 相位谱~(φ-f)
一个非周期波动可以由许多不同振幅、 不同频率、不同初相的谐和振动合成。
3、频谱分析的作用
发现地震波特征(振幅、初相位)的频率差异,为 野外工作方法的选择、干扰波的压制、资料的解释
提供依据。
由地震勘探的各 种资料统计得到
某一浅层地震的干扰波调查剖面, 经频谱分析后得到其频谱特征;
•概述
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基本 原理、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用途和特点;
•弹性介质与地震波的形成 •地震波的描述、类型及其传播特征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一、地震勘探的主要内容
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 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即两个特征: 波的运动学特征(v、s、t) 波的动力学特征(波的成因、 振幅、频率和相位)
所以,水下激震可以使地震波的频率丰富、能量增大、 改善勘探效果。 但也给识别界面的真实性增加了难度(水面?基岩面?)
3、地质剖面 的均匀性
断层、溶洞、尖灭层、人工堆积物等都 使地质剖面纵向或横向不均匀,从而影 响地震波的走时、走向,增加了勘探、 解释的难度。
4、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的差异
前者是不同波速或波阻抗介质的分界面,后者是不同岩 性或年代介质的分界面;它们有时可能一致、有时可能 不同,要结合多种资料才能识别。
流体静压力
•切变模量(剪切)(Pa)
剪切应力与 切变角之比; 液体 µ=0。 横、纵向应变之比; 在0.05~0.45; 越硬越小,液体为0.5。 PXX~横向拉应力
•泊松比
•拉梅系数(Pa) •互换关系
三、振动与地震波
1、弹性振动
在应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质点 围绕原平衡位置发生的振动。 质点以弹性振动的形式在介 质中的传播所形成的波动。

浅层地震勘探原理

浅层地震勘探原理

浅层地震勘探原理
浅层地震勘探是一种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土中传播的特征来探测浅部地质构造和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

其原理是人为激发地震波,沿测线不同位置布置地震勘探仪器来检测和记录地震波,然后分析这些记录,从而获得勘探地区地下地质信息。

常用的激发方式包括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如落重震源、气动震源等。

在记录地震波时,需要利用地震勘探仪器,如地震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

分析地震波信号需要借助专门的软件,如地震处理软件,进行滤波、叠加、偏移等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图像。

浅层地震勘探具有精确度高、勘探对象广、施工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的地基勘察、地下洞穴探测、地裂缝和滑坡体等地质灾害调查等领域。

同时,浅层地震勘探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地下水体和气体等非均匀介质的干扰、对浅层非地震因素的干扰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球深部探测-中国地震信息网

地球深部探测-中国地震信息网

第四节地球深部探测一、概况我国开展地球深部结构的研究始于解放初期,顾功叙先生、秦馨菱先生最初在大学里开设了地球物理勘探课程。

1955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了物探组。

次年,地球物理研究所拟定发展地震勘探的计划,并于1957年和地质部及其北京地质学院合作,在松辽地区进行地震勘探,阚荣举任队长。

1958年由曾融生先生主持,陈仲文负责改进石油部仪器公司生产的低频地震折射仪,在柴达木盆地探测到很深的基岩面,同时进行地壳深部构造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期,转向利用工业爆破进行低频地震探测,在甘肃景泰地区得到了地壳内部的速度分布,并发现地壳中存在高速夹层。

从此,中国岩石圈结构的研究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提出了全球性的上地幔计划,随后又相继提出了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和岩石圈计划,从而促进了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的研究在全球得到了迅速发展。

近20多年来,国内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中国大陆已完成了数万千米的深地震测深剖面。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中国大陆岩石圈结构的研究领域中承担了大量的探测及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地震方法是探测地球深部结构的主要手段,按震源的类型可分为主动源(人工地震)探测和被动源(天然地震)探测两大类。

二、人工地震探测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作为岩石圈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工地震探测(折射、宽角反射剖面和深地震反射剖面)、大地电磁测深、重力、航磁等。

人工地震探测对介质结构分辨率高,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

这些探测与研究主要涉及到与不同构造单元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地球动力学问题,与强烈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问题,以及与各种矿床形成的深部构造条件等。

(一)深地震测深深地震测深又称地震折射、宽角反射剖面方法。

剖面采用相遇和追逐观测系统,分析研究主要使用地震记录中的高频成分。

野外观测小于2km测点距的剖面可取得可靠的震相追踪。

深海地震探测技术

深海地震探测技术

浅析海洋深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摘要:从国内外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来看,海洋深部地震勘探技术是海洋探测和油气勘探的一种支柱技术 ,也是获取海洋环境、资源、能源、权益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

文中阐述了海上深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的若干关键技术。

文中列举的若干重点技术 ,特别是在采集处理方面的相关问题也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发展海上中深部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提高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和地质调查的整体水平 ,增加国际上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海洋深部;油气资源;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引言:我国有近 300万 km2的管辖海域,50年来,特别是一期海洋 863 计划实施以来,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探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基于海洋能源、环境、国家权益,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围绕海洋区域构造与物质环境、基础地质调查,特别是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发展趋势 ,提出了发展我国海洋深部地震勘探技术的认识和观点。

发展这一技术,会使我国海洋地震探测和资源勘探技术整体性、系统性臻于完善,有力促进我国海洋探测和资源勘探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海洋深部地震勘探技术同常规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是有区别的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文中提出了海洋深部地震勘探的主要技术要求 ,叙述了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1 海洋深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意义深部地震勘探中的“深部”定位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

我国海上主要沉积盆地厚度一般为4000~6000 m ,盆地沉积基底最厚可达8000~12000 m 。

鉴于上述情况及阶段性的发展需要,目前海洋深部地震勘探技术现状是穿透能力一般为4000~6000 m(大约3.5s)的海上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

实现勘探盆地目标是区域沉积底界面反射同相轴在时空位置正确前提下能够辨认, 较为清楚或清楚。

发展海洋深部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有两个目的:(1)带动并促进我国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