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浅谈苗族“花鼓舞”——以《黛帕》为例

116汪 迪:浅谈苗族“花鼓舞”浅谈苗族“花鼓舞”——以《黛帕》为例汪 迪(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 要】舞蹈《黛帕》是一部表现了一位苗族姑娘欢迎大家到苗家做客的优秀舞蹈作品。
它是由中央民族大学著名编导张耀中所精心编制的,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张傲子玄所表演的一个少数民族舞蹈作品。
它曾经获得第十届北京市舞蹈比赛二等奖。
“黛帕”在苗语中是指美丽的女孩或是美丽的姑娘。
【关键词】民族舞蹈;花鼓舞;《黛帕》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116-01舞蹈主要讲了一个美丽的苗族女孩边跳边唱的召唤朋友们到家里做客,然后遇到了自己心爱的男子,展开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它是对苗族特有的一种爱情文化的演绎。
根据这点可以把舞蹈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开始就是唱苗歌,意思大概是“天亮了,出门走走,欢迎大家来苗寨来玩耍”然后就是一直重复“欢迎大家来苗寨玩”舞者也随着歌词的大意开始跳起来,边走边跳,舞者一下推开窗召唤小伙伴,一下又仿佛走在了石板路上,欢快的跳着。
第二部分是中文歌曲,歌曲特别柔美抒情。
表现的是女孩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男子有点害羞起来了,动作由一开始的欢快变得安静下来,这时舞蹈动作也变得很柔美起来。
姑娘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男子,想在他面前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
第三部分音乐全是鼓点节奏,舞者也随着鼓点的快慢而变换自己的动作,由静变动。
编导通过大量的苗族舞蹈特色的手臂甩动,胯的夸张扭动,各种各样的转圈,表现了姑娘欢乐的心情,把舞蹈推向了高潮。
当观众们还沉醉在欣赏舞者美丽的身影时,音乐突然停住,舞者也刚好停在一个造型上,随后音乐慢慢起,舞者也慢慢跟着音乐起身。
仿佛突然又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男子害羞起来,突然音乐又起,舞蹈变原地转圈,最后戛然而止,舞者停在一个俏皮的造型,整个舞蹈结束。
从这个舞蹈中可以看出苗族姑娘对爱情的态度,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湘西习俗

湘西民俗风土人情与习俗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
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节庆和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无不具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独特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现已成为我州旅游招徕中外旅游者的特色项目。
土家苗族习俗l、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
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
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
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
栏杆多花格,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
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
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
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
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2、火堂:又称火坑、火床,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
一般为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
火堂内置铸铁三角架,不准脚踏。
上方吊炕架,挂腊肉、野味、豆腐、辣椒等。
平时,全家人围火堂做饭、聚餐、烤火。
客人至,无论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围坐火堂边,烤火饮茶;饭时,一大锅腊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谷烧,碰碗举箸,其乐融融。
饭罢、摆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3、银首饰:苗族妇女与男青年喜爱之饰品,造型精美,多为银制。
银首饰有银冠、银钗、耳环、项圈、嵌肩、手镯、牙钎、石尾等。
项圈有轮圈、扁圈、盘圈三种,重有四两至一斤不等。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其功能探析

2006.11湖南农机HUNAN A GRICUL TU RAL MAC HINER Y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蒋波,男,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其功能探析蒋 波(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541001)摘 要: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每一种舞蹈都表现出了独特风格特征。
本文从苗族鼓舞的种类进行研究,探讨了苗族鼓舞的形成及功能。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形成;功能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6)11-0053-04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
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真实地再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的画面,可以说它是一幅湘西苗族人的历史画卷。
1 苗族鼓舞的种类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舞”等,以前主要是在每年春节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娱乐表演,如今演变为节庆活动和人们劳动之余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功能的转化也促使鼓舞的节奏及击鼓动作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而且更具表演性质。
花鼓是一组反映劳动生活场景的舞蹈。
它取材广泛、包罗万象,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它的动作多来自生活,如插秧、割稻、打谷、以及梳妆等,也有取材于武术的,如“青龙缠腰”、“雪花盖顶”等。
其动作特点为男的健壮有力,女的洒脱柔美。
花鼓舞包含有独舞、双人舞、四人舞、群舞等形式。
动作可随机应变,十分讲究对比、协调。
它还通常活动于春节及“六月六”、“八月八”、“赶秋”等民族传统节日。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
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
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
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
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
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
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
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
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
苗鼓密码

苗鼓密码苗族鼓舞是苗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您看我身后的这张照片描述的正是苗族鼓舞。
通过对它的探秘,专家发现了苗鼓的神奇作用。
在古代战争中,它能传递密码情报,在现代生活中能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今天我们就从这张照片入手。
林时九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著名的甲骨文书法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为研究甲骨文书法投入了无数心血。
一个偶然的机会,林时九从1964年出版的《文物》杂志上看到一张照片,这张照由五部分组成,《文物》杂志给出的解释是这是一幅敲鼓的图案,凭借对甲骨文多年的研究,林时九认为这很可能不仅仅是图案,而是一字和多字组成的图形文字。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林时九来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在这里,他看到了一面铜鼓,这面铜鼓为单面鼓,直径大约五十厘米,与高度大致相当。
由于年代久远,颜色有些灰绿,但鼓面上纹饰非常精美。
然而遗憾的是,鼓面中心的图案为太阳,无法为文字的解读提供线索,林时九只好将这件事放了下来。
到了1983年,中国当代著名古文字专家康殷的《古文字学新论》出版,林时九马上买来翻看,令他十分激动的是,在这本书的第82页,林时九再次看到了那个文字。
在这本书中,康殷给出解释是这事一组描写乐舞的场面的缩写。
有二人击鼓,二女在鼓的前后歌舞,而非在鼓的是哪个下方。
康殷还认为这个文字是阐明生活习惯的文字。
林时九从小生活在湖南,他听说在湘西地区人们常常在打鼓时跳舞,在跳舞时打鼓。
鼓和舞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湘西苗族鼓舞艺术。
结合康殷对这个字的解释,林时九变得敏感起来,这个字描述的内容会不会是远古时期的苗族鼓舞艺术呢?为此,林时九专门来到了吉首市矮寨镇德夯村观看湘西苗族鼓舞表演,德夯被誉为“天下鼓乡”,在德夯村的仓库里保有大量苗鼓。
这些苗鼓大多为红色,少数为彩色。
每面鼓重达几十斤。
烈日下,五位鼓手打得十分卖力,原本安安静静的小伙子马上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他们身姿矫健,边打边逃,尽显阳刚之气,鼓槌上的丝绸也随着鼓点上下翻飞,非常漂亮。
湘西苗鼓舞活动方案

湘西苗鼓舞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湘西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素有“古苗苗地”之称,他们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其中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传承和推广苗族文化,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计划组织一次湘西苗鼓舞活动。
二、活动目的1.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加深人们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
3.加强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社会和谐。
三、活动内容1. 苗鼓表演精选苗族鼓舞节目,邀请湘西苗族鼓舞团队到场表演。
他们将展示苗族鼓舞的技艺和风采,使观众亲身感受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观摩学习安排一些感兴趣的志愿者参与鼓舞表演,与湘西苗族鼓舞团队进行交流和学习。
通过观摩学习,志愿者们能够深入了解苗族鼓舞的技巧和演出风格。
3. 互动体验组织互动体验环节,让观众亲自参与到苗族鼓舞中。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鼓舞动作教学,让观众们更好地感受到苗族鼓舞的魅力,增加互动性和参与度。
4. 文化展览在活动场地设立苗族文化展览区域,展示关于苗族文化的图片、文物、手工艺品等,让观众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苗族的历史、风俗和传统。
同时,也可以有一些苗族特色食品的展示和品尝,增加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感。
5. 文化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苗族文化讲座,介绍苗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地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讲座,加深人们对苗族文化的认识,并提高人们对苗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四、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日(国庆节)上午9:00-11:00活动地点:湘西苗族活动中心五、活动预算预算项目预算金额苗族鼓舞团队费用5000元场地租赁费用2000元展览物品费用1500元讲座费用等等3000元宣传费用等1000元总计12500元(预算)六、活动的宣传1.制作活动海报,张贴于社区、学校、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
2.在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上发布活动信息,吸引更多人参与。
3.协助当地媒体(电视台、广播台、报纸等)进行宣传报道,提高活动知名度。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简述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舞蹈简述族别布依族种类布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贵州省布依族地区,主要表现种棉,摘棉,抽纱,纺线到织成布匹的全部过程。
其中表现织布的舞蹈,表演者最少三人,舞时两个男舞者面对面而立,共同拿两根四尺长的方形木棍,此起彼落,模拟织布机上的踏板,另有一女舞者两脚踏在两根木棍上,做织布动作,动作轻巧,载歌载舞。
织布舞铜鼓刷把舞主要流行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和荔波县。
因表演时以击打铜鼓作为指挥和伴奏,演员手持刷把,翩翩起舞,故称为“铜鼓刷把舞”。
花包舞又称糠包舞,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布依族地区。
多在春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期间,在宽敞的坝子上进行。
是布依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舞蹈。
龙灯舞俗称“耍龙”,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布依族民间有许多有关龙的传说。
人们格外喜欢龙,崇拜龙,春节期间,各地都有耍龙的习俗。
龙的制作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竹篾编扎成龙架,糊上白纸,画上或帖上彩色鳞片。
有的是用长幅布匹制作而成。
龙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
布依族舞龙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每年正月初八、九出龙,各村寨都作好准备,迎接龙队进村表演,龙队先向各家各户拜年、祝福,然后表演,直到正月十五、六日才收龙、烧龙,形式非常地隆重。
狮子舞俗称“耍狮子”,是一种具有较高技巧的舞蹈。
主要流行于黔西南安龙,册亨一带,是布依族民间龙灯会的主要节目之一,常在春节期间或农闲时表演,也有的人家在婚丧期间表演。
转场舞流行于黔西南盘县特区,来源于祭祀。
相传老人去世后,要请道士举行“转场”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为“转场舞”。
表演时演员穿上红黄颜色道袍,头戴花冠,分别敲击大钹和铜鼓,人们随着节奏翩翩起舞,气氛十分热烈。
红灯舞俗称跳“红灯”,布依族一种歌、舞、武术合一的艺术形式,流行于贵阳市乌当区一带,是当地布依族群众每年正月的主要娱乐活动。
“红灯”据传源于宋代。
“红灯”唱腔是将花灯戏曲、民间小调等融为一体的袭用曲调。
演员边舞边唱,颇具特色。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题库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题库1.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苗族鼓舞问题:苗族鼓舞是苗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以下关于苗族鼓舞的说法错误的是()。
(5分)A. 苗族鼓舞有单人鼓舞、双人鼓舞等多种形式。
B. 鼓舞时鼓手使用的鼓槌通常是木制的。
C. 苗族鼓舞只在祭祀活动中表演。
D. 苗族鼓舞的节奏丰富多变。
答案:C。
解析:苗族鼓舞不仅在祭祀活动中表演,还在节日庆典、娱乐等多种场合表演。
2.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土家族摆手舞问题: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特点主要有哪些?(5分)答案:土家族摆手舞动作多为模拟生产生活场景,如插秧、砍柴等动作,动作幅度较大,手脚配合协调,且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身体姿态往往是半蹲、屈膝,步伐多为沉稳的移步、转身等。
解析:摆手舞源于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所以动作有这些特点。
3.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侗锦问题:侗锦的制作材料主要有哪些?(5分)答案:侗锦主要以棉线为材料,也会使用丝线等。
解析:棉线是最常用的基础材料,丝线可用于增加侗锦的华丽感。
4.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凤凰纸扎问题:凤凰纸扎通常用于哪些场合?(5分)答案:凤凰纸扎通常用于节日庆典,如春节、元宵节等,也用于祭祀活动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
解析:在这些场合中,纸扎起到装饰、祈福等作用。
5.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辰河高腔问题:辰河高腔的唱腔特点是什么?(5分)答案:辰河高腔的唱腔高亢嘹亮,拖腔悠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它的唱腔中真假声转换自如。
解析:这种唱腔特点是辰河高腔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风格。
6.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苗族银饰问题:苗族银饰中常见的图案有哪些?(5分)答案:常见的图案有蝴蝶、鸟、花卉等。
解析:这些图案在苗族文化中有特殊的寓意,蝴蝶象征着祖先,鸟象征着自由等。
7. 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土家织锦问题: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有多少种?(5分)答案:土家织锦传统图案有一百多种。
解析:土家织锦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众多富有特色的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舞网
中舞网
湘西苗族最喜爱的舞蹈——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发展到相当程
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
时期就已产生苗族鼓舞并有了传习鼓舞的“鼓社”及一年一度的
“鼓节”。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
《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
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述。说明“鼓舞”早在唐代
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苗防备览·风
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
之,择田女善歌者,皆衣优俗王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
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
曰:“跳鼓藏”。这是记述苗族“椎牛”时“读浓义”的打鼓形式,
多在晚间举行,有的可通霄达旦跳,历时四天三夜。
《贵州通志·舞赋》中云:“眄般鼓则腾清晖,吐哇咬则发皓齿。
摘齐行列,经营切,仿佛神动,回翔辣峙。击不致夹,蹈不顿趾。翼不悠
往,开复辍已。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纤形
赵远阴折纤谷蛾飞,纷犬若绝超越乌集,黎收而拜,曲虔究毕”。这段
是描写清朝时的宫庭鼓舞,李头号注:“眄般鼓则腾清晖”。其注
去:“般鼓之舞,载籍无丈,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蹈之而舞节”。古
《新成安乐辞》曰:“七盘陈于广庭,时人严琪齐俟;揄皓袖以振策,
辣并足轩踌,邪睨鼓下,伉音赴节:安翘足徐击,顿身而倾折”。卡兰
中舞网
中舞网
《许昌宫赋》曰:“振华足以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继
而不并:婉转鼓侧,婉蛇丹庭”。般鼓舞,至唐代已绝,李善虽作记载,
但只能说其大概。汉代石该鼓舞画像至今犹存。如清代毕沅,阮元同
撰的《山左金志》,近代孙文清编《南阳汉画像汇存》有鼓舞图四幅(民
国二十七年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现代,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
《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节中,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
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和苗族花鼓舞完全一样,这
些虽不能足以说明汉代石刻就是苗族,但笔者认为苗族鼓舞的起源和
发展与当时的艺术有关;从地域来看,相传在很早以前苗族也是居住
在河南、江西……等地,既与发现石刻艺术的地域相连。可以这样设
想:今日苗族鼓舞既便不是先于汉代鼓舞,但也会与当时盛行一时的
鼓相互影响,得以丰富和提高,才会保留这种形式至今。更说明鼓这种
器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在人们的劳动、战争、竞技、艺术中所
起的重要作用,以至成为鼓文化,记载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
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
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
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这些舞蹈特点鲜明,表演者
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
中舞网
中舞网
作舒展大方。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花鼓舞温婉妩媚,身态柔
美;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动作豪放刚健;女子鼓舞步伐灵活,含蓄
抒情;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激荡活泼。
湘西苗族鼓舞民族风格十分独具:一是动作,手舞足蹈,舞姿十分
丰富。首先在击鼓的表演上,因其情绪的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
其次根据内容可以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1、表现生产劳动的
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还有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
料、扯炉、打铁等。2、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有洗脸、美女梳头等。3、
模仿动物的动作有水牛擦背、猴儿打鼓、猫儿洗脸等。这些动作在代
代相传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动作及特点。二是《苗族
鼓舞》因其表演的形式和表演人数不同,分为:1、双人花鼓舞;2、男
子徒手鼓舞;3、女子双人鼓舞;4、女子单人鼓舞;5、单人猴儿鼓舞;6、
三人猴儿鼓舞;7、四人跳鼓舞;8、团圆鼓舞;9、多人鼓舞;10、跳年
鼓舞;11、踩鼓舞;12、盾牌鼓舞等。
花鼓舞 主要流行在凤凰县的腊尔山、禾库、两林、山江、大田
和勾良等地。过去,《花鼓舞》多在春节前后、六月六、四月八、赶
秋、跳年、百狮会等节日表演。形成有“双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
鼓横于木架上,两女各打鼓的一端,同时打鼓起舞。也有的是两男各打
鼓的一端,同时打鼓起舞。要求鼓点一致,二人动作对称一致。一男一
女的《双人花鼓舞》。凤凰县有这样的风俗:新郎在春节时去岳父家
拜年,岳父家门口设有一面大鼓,进门之前,新郎和新娘必须合跳一次
中舞网
中舞网
《花鼓舞》,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男一女的双人花鼓舞。此种花鼓舞
也有人同打一端鼓的,一人打鼓一人陪衬,动作完成一样。其特点为单
鼓点,(指鼓点节奏的单数,即一、三、五、七;但也有双鼓点的,而这
种双鼓点,一般是用来作为两个动作之间的衔接点子),每打一个动作
必须打两面(即一正面、一反面),动作幅度大而开朗,节奏较慢而稳
重。
猴儿鼓舞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后来的
单人鼓舞、双人鼓舞或多人鼓舞都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说古
时苗区有一座古庙,猴子进庙偷吃供果,无意碰响了更鼓,开始是害怕,
可无人管它,后来就习以为常了,而且还爱上了打鼓,高兴地边打鼓边
跳起舞来了。猴子打鼓的声音恰被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听到了,他
偷看了猴儿打鼓的全过程。回家后,便学着猴儿打鼓,于是产生了猴儿
鼓舞,就这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女子单人鼓舞 女子单人鼓舞是苗族妇女最熟悉的一种舞蹈,表
演时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选出一妇女两手各持尺许鼓棒一根,
由另一个敲边伴奏,或敲包锣与大锣伴奏。舞蹈者跟随敲边的节奏,
打鼓起舞。其主要动作有梳头、照镜、纺棉花、织布、插秧、挖土、
摘花、戴花等。它多在春节和其他节日表演,在“椎牛”盛会中也有
女子单人鼓舞的表演。其基本步伐为左右梭步或前后梭步。如古丈县
的女子单人鼓舞动作欢快热烈,大方活泼。而花垣、吉首、保靖一带
则文雅平稳。
中舞网
中舞网
男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是由一人敲边伴奏,一男击鼓表演。
动作粗犷而有力,节奏紧奏鲜明。苗族人民常用来庆祝丰收和节日,
打法有两种:一是拿鼓棒打鼓;另一种是赤手握拳打鼓。此种舞蹈的动
作最多,有穿裆、转身、翻身、扯须、挖土、插秧、割、谷、打谷、
推磨、上山、下山等等。还摹仿动物动作的“猫儿洗脸”、“猴儿戏
鼓”等。
团圆鼓舞 团圆鼓舞是流传在古丈县一种较古老的集体歌舞。起
舞前,选一人在坪中央打鼓(鼓平放于地上)众人随歌的节奏继续舞蹈,
鼓停舞不停。现在因参加人数太多,只从其中抽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人
来,每唱完一段山歌,群喊“阿荷”,气氛异常热烈,然后又继续打鼓
跳舞。主要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套。男的多跳大摆,女的跳小
摆和细摆。
团圆鼓舞的特点是:节奏鲜明,动作以腰和肩的摆为主,快速时加
以手的摆动。表演时,人越多越好。舞蹈服装为苗族古盛装,下穿百褶
裙,锦镶花边,脚着古式花鞋,服饰鲜艳夺目。舞者全系女子。
此外,苗族鼓舞鼓的放置还因其地域表演风格的差异,分平放、斜
放、直放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