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研究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将“老年”年龄界线定义为60岁,并以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到达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作为老龄社会的标准。

而养老保险制度是大多数国家为老人提供保障的基本形式,其功能就在于保障老年人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且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特别是在目前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之下,养老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临环境也越来越具有挑战。

在这种状况中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不仅备受各国政府关注,而且逐渐发展成了国际间学者论争的话题。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自从20世纪50年代法国进入老龄化国家之后,西方很多国家相继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的阶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在不断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未来全世界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我国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同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相比都比较落后。

在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之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我们国家必将面临很多的困难。

以上论述充分的表明了,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各方面的条件都存在着很多不足。

在这样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社会,我们必然要做很多工作,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预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未来的收支情况,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

自1951年2月26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社会保障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

在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前行和改革创新之后,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逐步完善,在我国老龄人口的退休养老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就。

但与日益快增长的经济需求及社会现实需求相比而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实际需求。

老龄化问题成为能否实现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点之一。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张昌松黄素保险职业学院一、概念界定本文把农村养老保险分为新农保和老农保两个概念分开研究。

所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老农保是以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划分的。

在这之前,农村所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称为旧农保(老农保)。

新农保和老农保相比,最大的亮处在于:1.由于集体补助的缺失,老农保的资金来源最后演变成了农民自己交费;新农保的资金来源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虽然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不到位,但是地方政府对农民给予不少于三十元的补助。

2.老农保的资金主要是存入个人账户,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钱存起来;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农民领取养老金的时候,国家给予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补贴,缴费时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即补出口又补入口,满六十岁的居民即使不缴费,也将可享受国家基础养老金的补助。

3.老农保是参照商业模式运作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累积金额确定,而新农保则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补给的。

二、旧农保的研究综述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有:杨翠迎,张晖(1997)认为只有发达地区才具备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经济实力,其它欠发达地区目前还不具备,即使具备,政府也应该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何文炯。

金皓等(2001)分析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研究了农村养老保险推行的条件,认为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达地区先推行,落后地区可以暂不考虑,有区别、有层次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

卢海元(2003)通过研究欧盟一些国家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后发现:他们当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条件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我们现在也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时候了,中国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可行的,且政府应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让利、国企利润等多种方式来承担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义务。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老年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第一,国外学者关于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如下: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2011)以法国为例,借鉴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所采取的措施,提出应向中高龄人员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鼓励他们在退休后应该发挥余热,不要完全依赖国家包干社会福利供应,以此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现实。

英国是福利国家实践的先行者,在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上独树一帜。

当下英国同样面临老龄化社会背景,政府正在寻求缓解财政压力与满足老年人照护需求间的平衡点。

纵观英国老年人福利服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福利补贴以养老金为主,第二,重视老年人需求、权利及人格,第三,国家卫生服务与养老社会服务相结合,第四,政府责任重新定位,第五,重视发挥社会力量。

美国的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起源于1965年约翰逊总统签署的《美国老年人法案》(Older American Act),该法案奠定了美国卫生健康行政系统,形成了卫生及公共服务部——56个州老龄机构——655个地方老龄机构的服务网络体系。

纽约在老年人医疗健康方面提供有初级医疗、急性照顾等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家庭护理设施及多功能老人中心,其中家庭护理设施的服务规模小,可为老人提供更加便利的贴身服务,而多功能老人中心的服务规模则较高,除常规的餐饮、保健外,可提供多样化的个性服务。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算得上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晚的国家。

村川浩一等(2004)介绍了日本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的措施:1)护养受托人负责照顾被寄托的老年人,且受托人在照看之前要进行福利教育;2)可根据老年人自身需要,申请入住养老机构,机构性质有半公半私及完全私营。

第二,国外学者关于中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研究如下:中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起步较晚,且深受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影响,在阅读文献时,笔者发现最早进行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是西方学者。

在农村福利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不多。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主的养老方式能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致使农民的养老风险不断地增加。

对于农民来说建立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与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XX和XX(2006)通过对宁波市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进行介绍,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XX (2009)在对苏南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苏南地区今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

XX(2009)基于对嘉兴市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对比分析了该保险模式与“智利模式”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各自的价值取向,进而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确立的价值取向。

XX(2009)以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为例,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系统地勾勒出新制度相比于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步之处,同时指出新制度目前仍存在着政府责任过重、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认为应该严格精算未来可能发生的基金需求,并且通过市场化运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方式,使制度变得更加有效率。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国内外养老保险的政策比较研究

国内外养老保险的政策比较研究

国内外养老保险的政策比较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保险已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国内外关于养老保险的政策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就国内外养老保险的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一、国内养老保险的政策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等几个部分。

1.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础。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缴纳3%、20%、8%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由国家统一管理,地方政府进行具体实施。

2.职业年金职业年金是一种企业自愿提供的补充养老保险,被视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细分领域。

职业年金计划是指由雇主为雇员提供的以养老金计划为主的福利计划。

3.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由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的保障被保险人在退休时获得一定数量的保险费。

二、国外养老保险的政策1.美国养老保险的制度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是由联邦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实施的。

美国社会安全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四个部分:社会保险、退休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

美国社会安全养老保险是一个全民养老保险制度,所有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成年人都要缴纳社会安全养老保险税。

2.日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日本养老保险是根据《日本福祉保険法》实施的。

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养老年金”和“企业年金”两种。

其中,“养老年金”是由日本政府实施的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则是由企业自行实施的养老保险。

3.德国养老保险的制度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由社会养老保险、公司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

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养老保险是强制性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缴纳是自愿性的,而在公司补充养老保险上,德国的企业要相对比较注重。

三、国内外养老保险的政策比较从国内外养老保险政策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养老需求问题探究文献综述2700字》

《养老需求问题探究文献综述2700字》

养老需求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养老需求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国外研究综述 (1)(1)经济支持方面 (1)(2)生活照料方面 (2)(3)精神慰藉方面 (3)2.国内研究综述 (3)(1)身体状况方面 (3)(2)专业化养老服务方面 (4)3.研究述评 (4)(1)研究总结 (4)(2)研究启发 (4)1.国外研究综述不同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会促使养老模式的建立出现差异化。

例如发达国家则以“摇篮到坟墓”为标准,利用高福利款项政策来确保相应人员的养老环境,然而过高的费用列支却也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众多西方国家的老龄化阶段起始进程要早于东方国家很大时间距离,即使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早并且类型丰富,但仍需要对于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不断进行研究探索,重视养老机构的发展。

国外的研究中,国家层面调研或机构调查相对较多,且科学严谨,调查结果便于研究人员当中的共享与查阅,也促进了养老产业或社会服务体系的迅速发展1。

通过总结发现,国外对院外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支持方面国外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福利建设方面,老年人主要也是基础性的需求是经济支持,而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主要依靠其子女。

老年人的子女外出工作后,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是否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国外有两种结论差异比较大、互为相反的研究2。

有一些研究认为随着其老年人的子女外出工作之后,其老年人得到经济支持,1王妍,安文忠,单伟超,杨佳琦,王颖,单伟颖.国内外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研究现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8,35(06):529-5312李文善.云南民族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原因是子女外出务工后经济能力得到提升,经济上可以给予老年人更大的程度上的支持及帮助,这一观点得到国外学者普遍的支持。

Sana,Massey3在对拉丁美洲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子女外出工作后会给家里汇较多的钱来满足家庭的日常支出,因此能提升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文献综述:多维度分析、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本文将对该领域的主要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方法、结果和贡献,同时对未来研究趋势和政策建议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养老模式的选择受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模式的分析。

二、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是研究农村养老模式的主要方法。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农村养老模式的类型、影响因素及优缺点。

具体而言,家庭养老在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其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社区养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不足和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养老则需要在政策支持下,加大投入和监管力度。

此外,一些学者关注了农村养老模式的创新,如互助养老、农村养老保险等,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贡献与不足现有研究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研究的不足之处,如样本选择、数据来源等限制。

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未来趋势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养老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村养老领域的应用将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将成为未来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趋势,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六、政策建议针对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政策制定者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产生的养老服务产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相关理论研究、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以期学习和借鉴国外典型养老服务模式实践经验,促进我国有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标签:人口老龄化;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综述一、引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急剧增加,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按照国际标准,2030年中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并于2050年成为高度老龄化国家。

老年人口的增加改变了传统家庭人口结构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

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求切实解决的民生问题。

二、养老服务业相关理论研究从世界各国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践来看,各国均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结合,多元模式共生并存”、“社会公益”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纵观国内外关于老年服务业理论的研究,较为完整的主要有以下三种:1、社区照顾理论社区照顾理论是1963年由英国政府健康部最先提出,经过50年发展,基本形成完整的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开始“反院舍化运动”,认为应该让老人在他熟悉的社会环境下维持日常生活,以此避免不必要的社会隔离,即所谓的“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可归纳以下几种:无偿服务,社区开办小型院舍,设立暂托处,上门服务。

2、社会嵌入理论社会嵌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兰诺维特,嵌入性理论主张个体结构之间需要的是相互支持、融合和互动。

相对于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以享受为主无需面对社会化问题,该理论认为老年人没有失去社会化,只是角色发生了变化。

社区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应对由于角色转换而产生的不适应感。

3、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一方面主张政府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由公共部门、营利/非营利部门、家庭和社区等共同提供福利服务,共同买单;另一方面注重非营利组织的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进入福利服务市场,并通过规范管理减少对民间资源参与福利供给的限制,以弥补民众需求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的空白,促进福利的供给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养老保障制度则是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养老问题研究出现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文献中,自西方现代福利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并经历了数年的快速发展以来,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效率研究则更加盛行,出现了大量关于养老保险理论的经典性文献。

1.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
虽然许多国家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普遍认为农民应该同城市职工享有同样的福利待遇。

实际上,也是把农民直接纳入全民基本保障制度之中①,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期达到福利公平。

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是涵盖城乡的。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是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西方国家有两个主要流派对养老保险理论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

前者以经验描述的方法重点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过程,指出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在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后者运用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不同养老金制度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和各种养老金制度安排产生的经济绩效。

在遭遇改革和实践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两派理论出现汲取对方精华,相互融合、互相补充之趋势。

目前,西方国家关于养老保险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市场职能问题、养老保险效应研究、关于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财政支持等。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和市场职能问题,政治经济学派以政治因素在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为出发点,注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政治因素赋予公民养老的社会权利,提出工业制度论、社会民主论、国家中心论等。

工业制度论认为,经济发展促使社会对服务以及提供这些服务的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公共支出包括养老金支出增加,而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社会民主论认为,政府的养老金计划和其他社会福利计划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社会养老金政策反映了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组织与政党之间斗争的结果。

国家中心论认为,民主水平对社会保障支出有积极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派以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人在生命周期内效用最大化为出发点,注重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角度研究养老保险制度及政府介入的起源,提出市场失灵论、个人短视与父爱主义论、再分配论等。

市场失灵论认为,逆向选择引起市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