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模式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城市的养老模式,农村养老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政府扶持政策、社会组织参与和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综述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政府扶持政策政府在农村养老问题上的扶持政策是推动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养老事业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改善农村养老环境,提升贫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政府推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有效减轻了农村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压力。
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还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产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对于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社会组织的参与,包括民间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等。
这些社会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养老服务活动,提供老年人社交、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组织还能够拓宽农村养老服务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的养老保障。
三、家庭养老支持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地区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依然选择依赖子女或者配偶来承担养老责任,家庭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乡差异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面临着养儿防老、家庭矛盾等问题,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维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加强社会养老的支持,成为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政府、社会组织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和家庭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体系,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的综述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Review on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Insurance Research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双百案例课程结业论文Final Paper For Rural SocialInvestigation Course张婷园林1104班2011305200433指导:狄金华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决策,是政府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所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本文综述了2008年以来针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Abstract: The decision of new rural social pension policy was mad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surance system covering both rural and urban society ,and it’s also a beneficial ques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peasants.In this paper researches from 2009 to 2013 on rural social pension is reviewed.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优先衔接办法。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2009年8月18号温家宝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9月1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以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为主的养老方式能起的作用正在逐步弱化,致使农民的养老风险不断地增加。
对于农民来说建立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该问题进行了论述与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XX和XX(2006)通过对宁波市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探索进行介绍,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XX (2009)在对苏南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对苏南地区今后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出可行性意见。
XX(2009)基于对嘉兴市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对比分析了该保险模式与“智利模式”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各自的价值取向,进而提出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确立的价值取向。
XX(2009)以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为例,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系统地勾勒出新制度相比于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步之处,同时指出新制度目前仍存在着政府责任过重、制度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认为应该严格精算未来可能发生的基金需求,并且通过市场化运营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方式,使制度变得更加有效率。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的综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为了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问题。
本文将以综述的方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通过调研和统计的方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参保率、保险费率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参保率相对较低,保险费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可支配的收入。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很多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较低,导致参保意愿不够强烈。
同时,研究者还关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评估。
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和参保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感等方面进行了评估,发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保障其基本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缴费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保险基金的筹集面临困难。
其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设计和运行机制亟待完善,需要更加合理地设置参保条件和待遇标准,加强对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风俗习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需要制定出更加贴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和挑战,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需要进一步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其次,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度和参保意愿。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监督和评估,推动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文献综述

104综述1.引言自1991年《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出台,再到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调节社会收入再分配和转移养老风险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总结相关学者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理论研究与分析,结合河北省近些年发展状况,对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以及目前仍旧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说明。
2.河北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2.1河北省属于农业大省,农村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河北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高达1496.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9.80%,高于国家1.8个百分点,不难看出,河北省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问题一直尤为突出。
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不断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导致大部分老年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村老人空巢老人的还是停留在状态,完善养老服务无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首要关注的焦点。
养老保险作为养老服务以及整个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并且成为解决河北省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
庄园(2017)指出,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将承担北京的非首都职能,会有大量的劳动力人口转入河北,养老关系再次成为首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型服务,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有效提升河北省养老保障水平,同时缩短城乡差距,促进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
2.2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慈勤英(2016)指出,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农村现象留守老人出现,使得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老人和孩子已经从普遍的现象分离。
城市化使农村老年人已成为众多弱势群体。
同时指出,有关家庭养老的道德和法律约束的传统模式,但并不总是与政策支持。
李茂(2018)认为,中国早期的农耕文化使得居家养老成为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奉行的养老方式,“反哺之义”也成为一种不可撼动的养老文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际金融危机、 扩大国I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 , 大 J 是逐步缩
小城 乡差 距 、 变城 乡二元 结 构 、 改 推进 基 本 公 共 服务 均 等化 的重 要基 础 性 工 程 , 实 现 广大 农 村 居 民老 有 所 是 养 、 进家 庭 和 谐 、 加 农 民收 入 的重 大 惠 民 政策 。 促 增 此外 , 许多 学者 还 从 不 同侧 面 分析 了新 农 保 的实 施 意 义 。林 义 (09 认 为我 国农 村人 口老 龄 化 呈 现 “ 跃 2o ) 跳
个账资金产权的非私有性、 缴费标准不 同、 年限计算不 同、 基础养老金计算方法不 同共六个方面 的难 点 。
会养老保险制度, 切实保护农 民工权益, 为解决制度碎
片化问题 、 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 。
( ) 在 问题 三 存
一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的统筹是一个必然 的趋势, 如何实
会养老的法律 地位 , 用制度保障新农保 的持续性 和稳 定性心 。三是坚持政府负担为主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 化原则, 把农村社会养老保 险看做一项具有较强正外 部效应的半公共物 品, 明确政府在农 民养老上 的主体 责任。四是坚持农 民自愿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原则 。 不搞指令摊派 、 强迫参保, 通过优化政策、 加强宣传 , 引 导农民充分理解和体会新农保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 的利益。五是坚持城乡统筹相衔接原则 , 整合城乡社
突出, 已成 为学 者们 的共 识 。
( ) 型模 式 四 典 事实 上 , 老农 保陷 入停 滞 状态 、 入全 面 清 理整 顿 进
黄 阳涛等 : 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新
・3 1 1・
的时期 , 为经济发达 的农村地 区探索建立地方新农保 制度提供了契机。1到 《 [ 引 指导意见》 发布前 , 不少地区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4、提高保险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 5、加强财政支持:增加政府补贴力度,提高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结论
本次演示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背景、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 题等方面展开研究综述。虽然该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保险覆盖 面不足、保障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立法进 程,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保险市场发展,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和参保积极性,加 强财政支持等措施的实施力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01 摘要
03 综述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民 老年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对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概括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 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农民、制度设计、实施效果
(3)养老金筹措与调整机制研究。养老金的筹措与调整机制是制度设计的 核心。学者们对养老金的筹措来源、调整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应该建立 多元化的养老金筹措渠道,同时建立灵活的养老金调整机制。
2、实施情况研究现状
实施情况是评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4、管理体制:主要由各级社会 保障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
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尽管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保险覆盖面不足:尽管覆盖范围已经比较广泛,但仍有一些地区的覆盖 率较低。
2、保障水平低:目前的保险水平还比较低,难以满足农民在养老方面的需 求。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晚年生活而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制度。
1986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最终陷入僵局。
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同年十月正式试点推行。
试点期间,我国学术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
通过对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出台的背景以及现行政策,当前学者对新农保成就的认识,当前学者对新农保存在哪些问题的看法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进而阐述我国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取向。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是相对老农保而言的。
1992年民政部印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尝试在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由于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缴费形成个人账户,实际上施行的是自我储蓄模式,社会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月6日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就鲜明的提出了“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9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2009 332号)发布,在全国范围开始推行新农保的试点工作。
在制度的一步步跟进之后,分析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农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分割的二元化体制,农村经济的名存实亡,农民收入水平有限。
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停留在政策层面,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的保障功能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学校:专业:年级:班别:姓名:指导教师及姓名;摘要:我国自2003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2009年10月正式试点推行。
试点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文献资料。
文章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于新农保的焦点问题,如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新农保启动的可行性、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农保可持续发展思路等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分析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最终评价。
关键词:新农保;制度研究;老龄化Abstract: China has been exploring to establish a new type of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since 2003,which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October of 2009.Rich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was accumulated while the pilot was introduced. Based on plenty of document resources, some focus problem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ummarized, such as the necessity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problems exist in the Trial implementation and the feasible measur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ssues need to be researched in the next step were put forward, and evaluation of the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was given.Key Words: New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tudies on system; Aging of population; Literature review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在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而实行的一种福利制度,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解除农民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能有效保证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986~2003年,我国探索性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旧农保”),经历了摸索期与停滞期,从2004年开始,一些地方进行了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从旧农保到新农保,我国各级政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术界也进行了许多研究,文章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归纳,将我国理论工作者关于新农保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一、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新农保启动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目前及未来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迫切需要徐清照指出,从国际经验看,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至少前20~30年,务必要建立起社会化、资金储备充裕的养老保障制度。
10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期,因此,目前是构建社会养老体系的关键时期[1]。
唐钧认为,受人口流动的影响,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应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以应对[2]。
2、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功能弱化,需要加快建立新农保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诸如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等功能逐渐弱化,迫切需要建立新农保。
姚家祥在其研究中指出,农村传统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家庭保障功能减弱,而其需求却在上升,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建立新农保加以解决[3];杨琳认为,在广大农村地区,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大量农业用地或闲置,或转为建设用地,农业生产和土地对农村人口的传统保障作用实际已经大大降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及时填补这一空缺[4]。
3、旧农保存在缺陷,迫切需要启动新农保旧农保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并未切实保障农民的晚年生活质量,这源于其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毛淑娟指出,旧农保只局限于在部分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的发达城市建立,并不适宜在新形势下推广建立[5];许照红、郭旺等认为,由于旧农保存在保障水平低、地区发展不平衡、逆向选择、基金运营监管不利等缺陷,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旧农保缺乏信任,这迫切需要国家启动新农保[6]。
4、新农保启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谢广英、李婷指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现代文明时代,养老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一样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所以,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增加财政转移支付以建立和完善惠及庞大农民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显得尤为必要[7]。
窦艳芬指出,建立新农保制度可以逐步缩小乃至最终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重要意义[8]。
5、新农保启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启动新农保除具有政治稳定性和社会性外,还具有经济学意义。
窦艳芬认为,保障农民的晚年生活即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可以树立起农民的消费信心,拉动内需,对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确保整体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拉动作用[8];张帅梁从细节方面考虑并指出,新农保启动将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对于农业集约化、机械化以及规模经营是一个积极推进,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济向规模经济的转型[9]。
二、新农保启动的可行性分析1、具备新农保启动条件的研究张为民通过对我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费负担分析、农民个人投保能力分析、政府补贴能力分析指出,我国已具备启动新农保的经济基础[10];熊晞认为,我国已经具备启动新农保的政治条件和社会基础,社会参保共识度高[11];米红、冯磊基于区域性研究数据,从农民个人缴费承受能力的角度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基本养老金进行了仿真学精算,认为目前我国可全面推广新农保制度[12]。
2、不具备新农保启动条件的研究戴卫东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未定型。
一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仍处在争论之中;二是对整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相对较少;三是没有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四是缺乏对非经济影响因素的理性分析[13]。
杨翠迎等人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14]。
三、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1、政策设计层面存在的问题(1)新农保财政政策问题。
薛惠元、王翠琴基于2008年数据,对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与人口比重的比值、地方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数额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三个指标进行测算分析指出,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采取的政策倾斜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15];陶纪坤指出,我国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领域存在缺位现象,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16]。
(2)新农保基金运营与管理问题。
《指导意见》指出,在试点阶段,新农保基金暂时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的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
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17]。
许多学者认为这样的政策制定并无创新。
战梦霞、杨洁指出,新农保基金统筹层次过低,投资渠道过窄,基金保值增值困难[18]。
此外,基金运营缺乏法律规范,存在各地制度多样化、碎片化的现象。
(3)新农保制度衔接性问题。
新农保制度在运营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与其他制度的有效衔接问题,有学者指出,新农保试点推行过程中并未实现新农保与其他制度的有效衔接。
邓大松、薛惠元认为,新农保未与旧农保、城镇养老保险、农村低保等制度有效衔接,关于特殊情况也未能给出说明[19]。
2、政策执行层面存在的问题(1)个人账户的激励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新农保难扩面。
有学者认为,新农保的缴费标准过高,部分农民承担困难,参保人往往选择较低的投保标准,未能有效地吸纳所有符合参保资格的对象[20];还有学者认为,我国新农保制度在个人账户的设置上存在缺陷,不同投保标准和投保年限的投资收益率并不能充分激励农民参保,这使得新农保难扩面[21]。
(2)地方财政负担重且集体补助具有较大随意性。
学者通过调研发现,新农保试点推广过程中出现了地方财政负担重、集体补助模糊不清的问题。
邓大松、薛惠元指出,相比较省级和市级政府,县级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尤其对于一些贫困县来说,由于县一级财政无力配套财政补助资金,存在挪用农民个人账户中的钱用于当期的财政补助资金发放,形成事实上的代际供养的现收现付制[19];通过对辉县市的调查,靳红梅指出,大多数集体并不对参保农民给予补助[20]。
(3)政策宣传不到位。
许多学者通过对宁夏、广东、山东试点的新农保推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占主导,这主要是由于有关部门对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造成的。
四、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研究刘迪平指出,我国构建新农保长效供给机制要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构建新农保需求、筹资、管理纵向一体化的长效供给机制;二是构建新农保均衡发展的横向协调机制;三是构建新农保整合提升的动态发展机制;四是构建新农保长效供给的相关配套机制[21]。
黄闯基于新、旧农保的差异性分析指出,新、旧农保之间存在筹资方式、覆盖范围、给付待遇的差异。
要想新农保良性发展就要尽量避免旧农保的制度性缺陷,其中,重要的就是政府要加强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坚持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机制以及要妥善处理不同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22]。
刘军民、周志凯在对新农保基本要领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以下方面:强化政府责任,建立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完善体制,建立新农保制度各级财政责任分担机制;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增强积累功能;加强政策配套,实现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妥善解决新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23]。
赵净认为,维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基金安全放在首位,强化监督机制,建立资金使用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如下:加强立法,拓宽新农保基金的增值渠道,与不同的社保政策有效衔接[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