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造一座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容: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

二、教材分析:

单元、课时容:

《形状与结构》单元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的科学道理。其中,第1-6课是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第二部分(8课)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可以说,第一部分容是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的探究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的基点,而第二部分则是对前面所掌握的科学概念的应用。用科学思维、科学知识动手解决实际碰到的问题。

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用纸造一座“桥”》在本单元中作为总结应用类设计制作课文,在本单元中存在着重要的作用,它在教学中既能梳理知识,又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寻找科学与技术的整合。用“纸”造一座桥,纸易于裁,又比较结实,它可以为“小小建筑师”们提供很大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本课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用一报纸,用少量的胶带建造一座桥,要求桥能跨越35厘米宽的“峡谷”,桥面宽度大于10厘米,能承载200克重的“车辆”。学生在经历设计、技术制作和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发展诸方面的素养,也可以为本单元的学习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背景和活动安排:

本课是在引领学生探究物体形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认识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结构承受力,(如: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利用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等)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设计制作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本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用纸造桥要考虑哪些问题;第二,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设计、制作、展示、评价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了2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以学生设计、制作纸桥为主,第二个活动以学生展示、评价纸桥为主。第一个活动以“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经历明确任务(了解目标指向)----自主设计(个体梳理知识)---展示改进设计方案(集体梳理知识)---成品制作(发挥技术创造)的过程。第二个活动以直观展示法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经历展示制作成果(直观互动了解)---评价制作成果(评价促进发展)---改进设计制作(新发展创造)的学习过程。编排意图:

《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面向全体学生;

2、以探究为核心,进行真实问题的探索和实践;

3、学习容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4、注重发展性评价。

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法—实验研究法—小组讨论法—设计创造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考虑的综合因素;

②初步学会用纸造桥的方法。

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②通过学会用纸造桥的实验,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③让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去探究一个课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做观察、记录的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以及动手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实事、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③激发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④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善于合作、敢于发表意见、不怕困难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纸桥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1、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2、对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做到“收、放”科学,组织合理、有序。

五、教学准备:

①学生课前根据造桥任务和材料完成设计方案

②课件展示设计图以及小黑板上的问题

③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胶带、剪子、尺子、绳子等。

六、教学过程

用纸造一座“桥”

问题:压力→不弯曲、破坏

改形状

结构拱形索翘

设计→ 制作

八、教学反思:

(一)让创造走进孩子心中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地提供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物化,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改进方案的环节中,学生在已设计的方案中,经过讨论、交流、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尽可能地改进、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我才能。孩子们用自己的头脑去自觉、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这正是历练过程中必不可缺的。

(二)让探究成为学习乐趣

智慧的教育,应是一种快乐的教育。《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我本着“以学定教”的教学态度,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在动手制作,建造纸桥的环节中,学生根据设计方案,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起探究如何用纸造桥。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总结,以获取科学的迷人魅力,享受科学之美。

(三)让评价发挥激励功能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前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地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将创造思维和科学的评价纳入科学教学之中,去点燃学生科学探究的激情,去激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快乐的发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