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地震方法技术原理ppt

合集下载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
平均速度
VSPlog与合成记录 对比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标定判别标准之一:

VSP
声波、VSP提供的时SP 深关系GAM一E 致AC

AC
标定判别标准之二: 单井时深关系与区带综合速度一致
综合速度
标定判别标准之三:
区域标准层、特殊地质体反射层一致
合成记录
S742
自然电位 742
咖马
声波
火 成 岩
存在问题和不足——技术
(1)构造解释的速度陷阱和时深转换精度问题。 如何建立准确的空间速度场实现变速时深转换
(2)岩性、地层、微构造等隐蔽性圈闭的识别率、描述精度仍然较低。
(3)断层封堵性研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 (4)非均质性储层、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描述能力差。
(5)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描述困难。
前言
勘探对象 地质需求
•复杂断块、潜山
构 造 •高陡构造 解 •逆掩推覆体 释
•低幅度构造
断裂 大小 形态 幅度
资料要求
高信噪比 高成像精度
岩性解释
分析地震剖面上的地层整合、不整合、削蚀、 顶超、底超等接触关系建立正确的地震相、地 震层序;
根据地震层序、地震相建立的沉积相(如冲积 扇、河道、三角洲、砂坝、浊积岩等)储集体 进行解释;
层位识别(标定)是地震解释的基础
标定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层位标定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VSP标定 邻区引层 时深转换尺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1、合成记录
Sp gamma v S(t)=w(t)*R(t)
nen yao
深 度
钻井岩 性剖面
Q3-g10 Q2-1 Q2-2 Q2-3 Q2-4 Q2-5 Q1-1 Q1-2 Q1-3 Q1-4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探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地震勘探,可以获取地下地质信息,如油气资源、地下水等。

其原理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进行地质勘探。

地震勘探的原理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等现象。

地震波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产生,例如在地面上布设震源装置,如地震仪或爆炸物等,通过地面振动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是通过地下介质的传导来实现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等特性。

当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

反射是地震波遇到界面时一部分能量反射回来的现象;折射是地震波遇到介质边界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透射是地震波穿过介质边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

地震勘探的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地震勘探剖面和地震勘探阵列等。

地震勘探测井是通过在地下钻探井口并向井内注入震源来产生地震波,然后通过井中的测震仪记录地震波。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井内和井周围的地下结构信息,用于勘探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剖面是通过在地表上布设震源和接收器,在不同位置上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

这些记录的数据可以通过地震处理和解释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阵列是将多个地面震源和接收器布设在一定区域内,同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信息。

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等。

地震勘探还可以通过数据处理和解释来获取更详细的地下结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地震波形记录的处理、去除噪声等。

数据解释包括地震波传播路径的解释、地震反射地震震相的解释等。

总之,地震勘探是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取地质信息和油气资源等。

地震勘探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本文将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探测方法、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地质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和地震勘探仪器设备等方面。

1.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是指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包括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压缩波,在地壳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以扭动的方式传播。

当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遇到不同密度的岩层会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等现象,这些现象是地震勘探的基础。

2.地震波探测方法地震波探测方法包括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和时间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反射波法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分辨率。

3.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是在野外布置观测系统,通过激发地震波并记录地震信号来进行数据采集。

室内数据采集则是在室内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预处理、增益控制、滤波、叠加、偏移、反演等步骤。

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平滑处理等;增益控制包括调整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滤波包括去除高频噪声和低频干扰;叠加是指将多个地震信号进行叠加,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偏移是指将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移动,以纠正地震信号的偏移;反演是指将地震信号转换为地下岩层的物理性质,如速度、密度等。

5.地质解释技术地质解释技术是地震勘探的关键之一,它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储层解释等方面。

构造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构造特征和形态;地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岩层的年代、沉积环境和地层组合;储层解释是指根据地震信号推断地下油气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工程地震(地震现象)PPT精品文档

工程地震(地震现象)PPT精品文档

确定的平面
的夹角
Z
d S X i
R
波射线
波阵面的法线,代表 波的传播方向。
视速度 V* = d/dt 真速度 V = dR/dt
V* >V V / V* = sin i 29
地震微观现象——地震波
地震波
Seismic
震源扰动在地球介质中传播形成的弹性波
wave
在地球介质内部传播的地震波——自由波
– 体波 Body wave SV波—质点振动在 纵波(P — Primary wave)质播质传方点入S点播H向振射振方波动一面动向—致方内方正质向。。向交点与与 。振波波动的的与传
25
26
27
地震微观现象——地震波
Y
O 水平面
X
28
地震微观现象——地震波
地面 O

波前

任一时刻在介质空间
h

中分割已经扰动和未

被扰动区域的曲面。

等相位面
F

经过相同的传播时间

震源扰动所到达的空 间点构成的曲面。


波阵面

扰动区中的一系列等 相位面。
入射面
入射角 i
入射线与界面法线 入射线与界面法线
because of their inertia — while the frame and the paper roll are moved by
atphneend vraiebhcroearatdivnsygtwhgeroigwuhnatvdwe. fiothrmasn. attached pen hangs from the fram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wiki/Earthquake

6第六讲地震勘探原理详解

6第六讲地震勘探原理详解

野外采集方式
第二节
折射波运动学
一.单一水平界面的折 射波时距曲线
设地下有一个水平 界面,如右图。令上层速 度为1,下层速度为2, 并且2> 1,界面的深度 是h。在地表O点激发,当 地震波以临界角i入射时 ,在地面测线上的盲区边 界OS2以外将能接收到折 射波。 下面分析任意一条折 射波射线到达地面的旅行 间。对于接收点S4,其旅 行时为:
折射的交叉时与界面深度,由(1)式可得
在速度参数不变的前提下,交叉时反映了折射界面深度变化情况。 在折射波的盲区范围内接收不到折射波,用Xm表示临界距离,也称盲 区半径。在S2点观测时,折射波与反射波同时到达,这是由于以临界角入 射的射线路径OBS2既是反射波的传播路径也是折射波的初始路径。因此在 X=Xm处,两条时距曲线时间相等。我们可以通过求导得到反射与折射两条 曲线的斜率是一样的,即两条时距曲线相切。该点称为折射波的始点。通 过数学换算,得到始点的水平及垂直坐标分别为:
(*)表明,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 的斜率1/ 2的倒数是视速度。当X=0,截距时间为
t 01 2h co s i v1
(1)
t01是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线与t轴交点的纵纵标,因此称为交叉时。折 射波的交叉时与反射波的t0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反射波的t0时间 是地震波沿界面法线往返传播的时间,而折射波的交叉时没有确切的物 理意义,因为它是观测不到的。
Beach
Water
Whoa Baby Help
反射规律
• 利用 Fermat原理可以展示射线的反射规律
B
1
2 3 5 4
3.斯奈尔(S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l)定律
如右图:地震波在分层介 质中传播时,遵循下面这样一 个式子:

井中微地震技术与应用

井中微地震技术与应用

井中微地震技术与应用陈泽东物探公司三大队摘要低渗透油田的水力裂缝特征决定了井网的部署、射孔的方位、压裂设计的优化等,对于储层改造起着指导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油田开发的好坏。

我们通过掌握这项技术开拓了勘探面向开发的新领域,进一步认识到水力压裂的裂缝延伸的复杂性,明确了压裂裂缝的延伸情况,在指导油田开发中的井网部署、压裂优化设计、压裂后效果评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关键词低渗透油气藏水力压裂井中微地震技术应用效果一、前言中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已探明低渗透油田(油藏)共有300个左右,地质储量40×108t,占全部探明储量的24.5%,广泛分布于全国勘探开发的20多个油区,其中储量在1×108t以上的就有11个油区。

因此,对已开发的低渗透油气田如何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益,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块整体压裂改造技术作为低渗透油田高效开采的有效方法,在各个低渗透油田被广泛采用。

因此必须对区块整体压裂改造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对不同类型的低渗透油藏提出相应的开发模式,以提高开采效益与开发水平。

低渗透油田的水力裂缝特征决定了井网的部署、射孔的方位、压裂设计的优化等,对于储层改造起着指导性作用,直接影响着油田开发的好坏。

但是目前常用的各种测试方法由于受地貌条件、井斜及仪器位置的限制,使得测试结果可信度低。

因此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井下微地震裂缝测试技术对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的特征进行监测与描述,对于提高裂缝测试水平、促进压裂工艺及开发技术进步意义重大。

二、井中微地震技术原理及特点井中微地震技术原理起源于天然地震的监测。

水力压裂井中,由于压力的变化,地层被强制压开一条大的裂缝,沿着这条主裂缝,能量不断的向地层中辐射,形成主裂缝周围地层的张裂或错动,这些张裂和错动可以向外辐射弹性波地震能量,包括压缩波和剪切波,类似于地震勘探中的震源,但其频率相当高,其频率通常从200Hz到2000Hz左右的范围内变化。

地震槽波勘探技术原理

地震槽波勘探技术原理

地震槽波勘探技术原理一、槽波原理及特征1.1 槽波形成原理矿井地下工作面指的是开采地下煤矿所设置的开采区域,矿井与各个地下工作面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由矿井井口可以下到联络巷,从而可以到达地下的各个采煤区域,即不同的工作面。

图 1 矿井及地下工作面位置示意图一个标准的工作面由四面围成,包括左右两侧的回风巷和进风巷(或者运输巷,两条巷道的名字根据矿方命名),与矿井联系的联络大巷,以及切眼。

其中切眼处连接采煤机,从而由切眼向联络大巷回采煤矿。

图2为工作面的平面展布示意图。

一个工作面赋存在地层中间,其上部顶板和下部底板分别由不同岩性的岩石层构成,与工作面内的煤层在地质和物理属性上存在差异。

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一些特殊的地质构造会造成回采风险,威胁人身安全。

因此,提前预知危险地带是煤矿勘探的一个有意义的工作,而独特的工作面赋存状态为该工作提供了契机,我们利用相应的地球物理属性完成勘探工作。

图 2 工作面示意图由理论经验所知,工作面内的煤层纵波速度为1500-2500m/s,密度为1.0-2.0,顶板和底板多为砂岩页岩,其纵波速度大约为2500-3500m/s,密度为2.5-3.5。

顶板底版波阻抗为煤的3-5倍(图3)。

两种高波阻抗介质中夹一层低阻抗介质,而煤层和顶板、底板之间的反射系数很大,一般在0.4-0.6,或者更大,导致煤层中激发的地震波大部分能量在顶、底界面之间来回反射并干涉,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地震波——槽波,形成机理如图4所示。

图 3 煤层与顶底板的波速、密度和阻抗差异图 4 煤层中的波传播,横(s)纵(p)波经过反射、干扰、叠加,形成特殊的导波1.2 槽波的特征槽波为一种柱面波,分为两种类型:(1)Rayligh型槽波,是p波和sv波叠加干涉形成,在x和z方向都有分量,主要为与传播方向一致的z方向;(2)Love 型槽波,主要由顶板反射回的sh波和底板反射回的sh波叠加干涉形成,在x和z方向都有分量,主要为与传播方向垂直的x方向(图5)。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第1章_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动力学简介PPT课件

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第1章_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动力学简介PPT课件
• 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结合,促使地震波动力学理 论的实际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些进展中最有代 表性的是亮点技术、波动方程偏移、波阻抗反演、 地震模拟等。地震勘探因此从单纯的构造研究过渡 到研究岩性、岩相甚至直接找油的新阶段。
8
(华东)
第1章 地震波动力学简介
• 完整的地震波传播理论包括介质的弹性性质及波在 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两部分。
3. 透射波法;
3. 室内数据处理;
4. 面波法; 5. ‥ ‥等。
4. 地震地质解释; 5. ‥ ‥等。
1
(华东)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华东)
• 在早期,地震勘探采用光点和模拟磁带地震仪采集 数据,在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的地区寻找构造圈闭, 仅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就可以胜任。
7
(华东)
近期的地震勘探技术
• 20世纪70年代以后,石油勘探面临的任务是复杂地 表和/或复杂构造探区,以及各种复杂油气藏(如 地层、岩性油藏),运动学理论无法正确解释复杂 地质条件下的波场,更无法根据时间场预测地层岩 性特征,这就需要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与此 相适应,野外数字记录和室内数字处理技术的推广 也为地震波动力学信息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H 1 vt 2
• 反射波法的主要优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查 明从地表到地下数千米的整个地层剖面内各个构造 层的起伏形态,甚至是地层岩性特征。
3
(华东)
地震反射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