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

合集下载

尼采的超人理论

尼采的超人理论

尼采的超人理论尼采的超人理论是其哲学体系中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一个概念,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尼采在他的多部著作中多次提到超人,这个概念既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争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尼采的超人理论的主要含义和其在现代世界中的现实意义。

尼采的超人理论中有两个主要的概念:人类的“下降”和超人的“上升”。

尼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下降,道德基础已经被动摇,人类的意义和价值观在不断地消失。

尼采称之为“尘世的宿命”,他呼吁人类去超越当前的局限,达到超人的理想。

超人和尼采的哲学体系中的其他概念一样,是非常独特和具有争议性的。

尼采认为,超人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超人代表了人类在道德、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完美境界。

超人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应该被视为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人类形态。

超人并不是一种具体而明确的形态,也不是一个特定的人物形象,它是对所有人类的企望和追求。

尼采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超人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是在正常的人类世界本质上是深藏不露,被局限于一些道德、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

而这些局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他哲学家所提出的关于人类本质的错误观念和他们对真理和存在的误解。

尼采认为,要成为超人,人类需要抛弃过去的束缚和局限,不再被道德规范和传统束缚,而应该面对现实和真实的自我。

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这种状态被称为“超越自我”,它是每个人在超越现实之后可以实现跳跃的境界。

超越自我的人变得更加清晰,更加自由,更加开放,对自己的一切都有了新的认识。

超人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扮演了一种特殊的角色,这不仅仅是因为超人是理想的化身,更重要的是因为超人代表了啟動人类认知和进化進程的可能性。

超人不仅仅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它还是我们未来的图景,是人类的进化之路。

超人代表了人类的新起点,它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而成为超人的第一步,是对自我认知的重新获得。

此外,超人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中充满了各种诱惑和挑战,人类面对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克服和解决这些难题。

对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解读

对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解读

对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解读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

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

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

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

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

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

”【1】尼采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道德观念。

一、重估和消解理性主义(一)对西方理性主义的批判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

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

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乐观主义理论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

深入事物的根本,辨别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

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

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

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

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2】而看不见人格。

尼采对理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哲学家们,对表面、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报有成见。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

略论叔本华和尼采的不同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意志主义的开创者。

他主要围绕生存意志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论体系。

虽然叔本华开创了意志主义的哲学流派, 但是他的意志主义带有太多传统哲学的烙印, 所以在他的理论中并没有始终坚持意志主义原则, 这一点受到他的继承者尼采的批评。

尼采主要围绕着他的权力意志#重新诠释了意志主义, 使意志主义更加完备。

本文就试图简略论述一下叔本华学说和尼采学说的不同。

一、在本体论上, 世界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发展在本体论上, 叔本华坚持了自柏拉图以来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的两部分的传统思想。

他像康德一样, 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只不过他对自在之物的界定不同于康德, 他指出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而尼采认为, 叔本华的这一本体论意志主义的性质不突出和彻底, 于是对之作了修改和补充。

其一, 尼采不像叔本华那样将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两部分, 而是将世界笼统地说为是意志及其变化形态。

他指出世界是一元的, 并称之为现象世界, 所指的是我们生活其中的客观世界。

在尼采的眼中, 这个世界既是现象又是本质。

作为本质, 并不是在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东西, 而是以多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 它同时也是这些方式、样式本身; 作为现象, 也不是表面的、易变的东西, 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 它自身就是一切, 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尼采把这个不区分现象和本质的一元世界说成是意志权力意志。

这样, 尼采就取消了传统哲学一贯坚持的现象本质之分。

叔本华主张, 同一的意志整个地出现在每一个别事物之中, 它由于在不同事物中显现的程度不同, 而成为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

而尼采却不这样认为, 他指出整体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也是权力意志, 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是整体世界权力意志的一部分。

其二, 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

在叔本华的理论中, 他所认为的作为事物本质的意志的根本属性就是求生存, 人生惟一的目的就是求生存, 因而他的意志被称为生存意志。

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探析

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探析

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探析尼采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被誉为“哲学之王子”。

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众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其中之一便是永恒轮回学说。

永恒轮回学说是尼采对人生和宇宙的一种理解,它涉及到时间、重复和个体的概念。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内涵,并解析其对人类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来了解一下永恒轮回的概念。

尼采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循环,一切都在不断地重复。

永恒轮回是一种宇宙的律动,它涵盖了一切存在的过程和变化。

尼采认为,个体的生命也遵循着永恒轮回的规律,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限次数地重复出现。

然而,尼采并不是在肯定和欢迎永恒轮回的存在,而是在探索其中的哲学意义。

他认为,永恒轮回是一个存在的现实,它使人感到绝望和痛苦。

因为如果一切都是不断重复的,那么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一切都是徒劳的。

在这种观念下,尼采提出了“超人”的概念,即超越永恒轮回的个体,超越平庸和无意义的生活。

在尼采看来,超人是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的个体,他能够独立于社会和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超人超越了永恒轮回的重复,他们能够创造自己的生活,赋予生命以意义。

超人是一种新的人类,他们具有创造力、勇气、智慧和美德。

超人的价值观是基于个体的内在需求和自由选择,而不是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对人类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和道德观念,提出了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

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对个体的压制和束缚,他鼓励人们摆脱传统的道德框架,追求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永恒轮回学说强调了个体的创造力和独立性。

尼采认为,个体应该具有自主性和创造力,他们应该能够超越现有的社会和文化框架,创造自己的生活和价值。

这种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发展和自由意志至关重要,它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永恒轮回学说还对人们对待时间和存在的态度产生了影响。

尼采认为,时间是一个循环,一切都是重复的。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大全尼采是西方现代人生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1) 最大的痛苦乃精神的最后解放者,由于这个痛苦,我们才得以了解事物最后且最深的真理。

2) 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3) 何为恶?侮辱他人便是恶。

何为人性?不让任何人蒙羞便是人性。

何为人所能得到的自由?那便是无论采取何种行为,都不会令自己蒙羞。

4) 自由的保证是什么?是对自己不再感到羞耻。

5) 最深沉的精神也必须是最轻佻的,这几乎是我哲学的公式。

6) 的“教”字只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只有一个__,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7) 人生乃是一面镜子。

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哪怕随后就离开人世。

8)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9) 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10) 对自己的害怕成了哲学的灵魂。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句子语录1) 宗教上最深的误解——认为坏人没有宗教。

2) 大多数思想家写得拙劣,因为他们不仅要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要传达思考的过程。

3) 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

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

4) 坚信比谎言更是真理的敌人。

5) 当我们疲倦时,我们就会受到早已征服的想法的袭击。

6) 如果人们将极端行为归咎于虚荣,将中庸行为归咎于习惯,将小题大作的归咎于恐惧,那是很少会有错的。

7)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

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8) 强烈的希望,比任何一种已实现的快乐,对人生具有更大的激奋作用。

9) 在所有的禁欲道德里,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视为神,加以崇拜,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恶魔化。

10) 痛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11) 上帝死了!上帝已经死了!而正是我们谋杀了他!我们怎么才能安慰自己,这凶手中的凶手?12) 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

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观点

哲学家不可知论主张有关宇宙、存在、意义等根本问题的答案是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因而无法获知或确定的。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不可知论观点:
1.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笛卡尔认为人类的知识受限于感观和思维的局限性,因而无法确定世界的真实本质。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自己的存在,而其他一切都有可能是幻觉或欺骗。

2. 康德的审慎批判: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和理性能力有限,因此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外部世界的本质。

他主张人类只能通过经验和思考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而是否能够获得真理是不可知的。

3. 尼采的虚无主义:尼采认为传统哲学和宗教的价值观已经失去了依据和意义,他提出了“上帝已死”和“永远重复”的观点。

他主张没有绝对真理或意义存在,认为个体需要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自我创造意义。

4.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验,并主张通过深入思考个体存在的存在方式来获得真正的自我认识。

他认为存在本身是一个谜,而我们无法完全理
解或把握它的本质。

这些不可知论观点都强调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和世界本质的无法确定性。

它们对于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探求提出了挑战,启示人们需要以谦虚和开放的心态面对无法知晓的问题,并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个体的自我价值和意义。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

僧侣与哲学家读后感《僧侣与哲学家》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著作,作者是法国哲学家尼采。

这本书通过对僧侣和哲学家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对比,探讨了宗教、道德、人生意义等重要问题,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

在书中,尼采首先对僧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僧侣是一种逃避现实的人,他们通过放弃世俗的欲望和追求,来追求精神上的安宁和超脱。

然而,尼采指出,这种逃避并非真正的解决之道,因为僧侣们所追求的超脱和安宁只是一种虚幻的幻想,而不是真正的生活意义。

尼采认为,僧侣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放弃,他们没有勇气去直面生活的痛苦和挑战,而是选择了一种虚幻的安逸。

与僧侣相对照的是哲学家。

尼采认为,哲学家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哲学家不逃避现实,而是试图理解和改变现实,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真理和智慧。

尼采认为,哲学家的生活方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因为他们敢于直面生活的困难和挑战,而不是逃避和放弃。

通过对僧侣和哲学家的对比,尼采引发了我对宗教、道德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我开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否存在逃避和放弃的倾向?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找到一种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真理和智慧。

总的来说,《僧侣与哲学家》是一本充满哲学思想的著作,通过对僧侣和哲学家的对比,引发了我对生活意义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对宗教、道德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洞察,也启发了我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改进。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找到一种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真理和智慧。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精选60句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精选60句

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精选60句尼采人生哲学经典语录精选60句导语: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下面是由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他的经典语录,希望你们能喜欢!1.一个人的价值,也体现在对抗垂死与腐朽的生活模式中,以及建立生动和欢乐的新生活中所具有的才能和力量。

2.一切激动的、吵闹的、不连贯的神经质行为都与伟大的激情毫无共同之处;伟大的激情在人心深处静静地燃烧,吸光了人身上的全部光和热,使他外表看上去平静而冷漠……3.千万不要忘记。

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4.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5.所谓高贵的灵魂,既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6.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7.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8.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9.男人骨子里坏,女人骨子里贱。

10.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11.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12.人是一根绳索,连接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绳索悬于深渊上方。

13.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14.你有你的路。

我有我的路。

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15.有负载能力的精神要驮载这一切最沉重之物,犹如满载重物而匆匆走向荒原的骆驼。

精神也正是这样匆匆走进荒原。

然而,在寂寥的荒原中发生了第二次变形:精神变成了狮子,它要为自己夺得自由,做自己沙漠的主人。

16.谁被民众仇恨呢?---如同一条被众狗仇恨的狼呢?是奔放不羁的天才,是桎梏的死敌,是拒不顶礼膜拜并悠游于林泉的高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哲学中的真理问题赵修义本文提要:尼采著作中,真理概念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合义。

辨析这些不同含义便可看出从否定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入手,根本否定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进而否定本体论上的真理(即真实),把真理问题归结为价值问题,并且把“真理”视为少数强者通过灵感和直觉获得的体验,以及运用想象力和虚构力所创造的人生理想和世界图景,这就是尼采在真理问题上的基本思路。

真理问题历来是哲学论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尼采的哲学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涉及到他在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方面的诸多思想。

然而,尼采对真理问题的论述,有许多互相矛盾的论断,给人以扑朔迷离的印象。

他时而声称:“并没有什么‘精神’,也没有什么理性,什么思维,……什么真理,这一切全是无用的虚构”(1),“根本没有真理“(2)。

时而又说:“我是真理之声”,“我是第一个发觉虚伪之为虚伪而发现真理的人”。

(3)那么,尼采在真理问题上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主张呢?如果有的话,何以作出如此矛盾的论断呢?笔者认为,尼采虽然常常被称为诗人哲学家,他的著作本身往往是格言、片断的汇集,似无严密的逻辑,但他的思想仍有其一以贯之的内在联系,在真理问题上也是如此。

不过,尼采在表达这些思想时,往往在不同的场合赋予同一个概念以不同的含义,使人难以捉摸。

就“真理”概念而论,尼采有时是指认识论上的真(与错误相对立),有时是指本体论上的真实(与虚妄相对立),有时则是指价值论上的真诚(与虚伪相对立);在认识论范围内,有时是指符合论意义上的真,有时又是指效用论意义上的真。

辨析这些不同的含义,澄清尼采在不同场合不同论断的真实意义,便可理出尼采在真理问题上的基本主张,从而加以恰当的评价。

本文拟就此做一尝试。

一真理问题在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中主要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理的标准等等,一直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符合论的真理概念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观念。

所谓“符合论。

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命题或判断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亚里士多德把真理定义为“把是的情况说成是,把不是的情况说成不是”(4)。

这就是说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如实地描写或陈述了外在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关系。

真理就是命题与世界上有关事态之间的符合关系。

近代经验论哲学家洛克也持这种符合论的观点,他说:“在我看来所谓真理,顾名思义讲采,不是别的,而是按照实在事物的契合与否,而进行的各种标记的分合”(5)。

由于对世界的理解有唯心唯物之分,除了唯物论者之外,也有不少唯心论者持符合论的真理观,即把真理视为命题与作为精神本体的存在相符。

尼采在讨论真理问题时,有许多场合的议论都是针对传统认识论中符合论的真理观而发的。

他像许多哲学家一样,在符合合论的意义上使用“真理”的概念,即把真理视为与“真正的实在(或存在)相符合”的认识,把与实在不相符合的认识称为“错误”。

但是,尼采对符合论的真理观却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因而常常给“真理”工字打上引号,并对它加以抨击和批判。

尼采的批判一方面针对符合论的本体论前提,否定:存在”和“真正实在”本身;另一方面则从人的认识的制约性入手否定达到真正实在的可能性。

符合论真理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从本体论上肯定作为宇宙本体的存在和具体事物的实在性。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真理问题时说过:“一个人的存在这一事实带来了关于这个人存在着的命题的真理性。

……因为,如果一个人存在着,我们在其中断定这个人存在着的命题就是真的。

……这个人存在着这一事实的确看来以某种方式是那个命题之所以真实的原因,因为那个命题的真或假取决于这个人存在或不存在。

(6)”尼采则认为,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一方面他否定“存在”或“真正的世界”本身。

他在讨论古代哲学时表示,反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也反对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而推祟“肯定一切事物在流变和毁灭,……肯定矛盾和斗争,即肯定‘变化’观念,甚至根本否认‘存在’这个概念”的赫拉克利特。

并且对一切肯定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存在着,可供人们认识的主张,持否定态度。

另一方面他也否定具体事物本身。

在他看来,持续、同一、物性、实体等等都是一种虚构,事物本身,“自在的事物”,“确定不移的事实”也是一种虚构。

“一切事物皆变,没有永恒的事实,也无表述它们的绝对的真理”(7)。

总之,与我们相关的世界,“它在流变中,有如某种处在生成状态中的东西,有如一种永远在变化着的虚构物(falsehoed),但它并不接近真理:因为没有‘真理’”(8)。

既不承认一个真实的世界的存在,也不承认表述这个世界或这个世界上的固定的事实的真理,这就是尼采的结论。

尼采对符合论真理观的批评,更多地来自他在认识论上所持的视界主义(perspectivism)。

(#关于尼采的认识论思想及其视界主义,参见拙著《试论尼采的认识论思想》,《学术月刊》1000年第8期。

)按照视界主义的观点,人在认识过程中受种种视界的限制,因而即使存在着真正的实在,或确定不移的事实,也不可能获得与实在相符的认识,即不可能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首先是感觉的视界。

在尼采看来,人的视觉、听觉等等,受自己生活和活动范围的限制而形成了一个视界(horizon)。

它将感觉包围起来,人只能在此视界之内去看世界。

在《朝霞》一书中,尼采写有“在狱中”一节,把感觉的视界比作监狱的大墙,人如同在监狱中一样,只能在大墙背后观看世界。

久而久之,形成了人的感觉习惯。

“我们的感觉习惯使人堕入谎言和感觉的欺骗,然而这些正是我们的一切判断和‘知识’的基础——这里绝对无法逃遁,或者说绝无逃避之路,或者说绝无能借以进入实在世界之途径!”(9)尼采还把人比作蜘蛛,把受视界支配的感觉比作蛛网,认定人只能在自已编织的蛛网中活动,除了抓住这感觉习惯织成的蛛网之外,什么也抓不住。

总之,认识从其根基处(即感觉),就陷入了谎言和错误,因而无法达到与实在相符的真理。

其次是语言的视界。

在尼采看采,人的认识,各种判断和命题都要借助语言,但语言本身却是限制人达到实在的一种视界。

他用一种类似于维持根斯坦语言游戏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认为语词本身是多义的。

它有如一颗多侧面的段于,时而向我们显示这一面,时而又向我们显示另一面。

语言带有比喻的性质,“它的意义是深藏不露而多种多样的”(10),只有当一个操作者实际使用语言时,语词才显示出它的相对确定的意义。

因此,“语言只指明人和物的关系”(11)并不指明任何确定的事实。

而且在语言被使用时,它仍不失其隐喻和转喻的性质,其含义由使用和操作的人所确定。

因此,借助于语言进行的认识,无法获得与实在或事物相符的知识。

这就是说,语言的视界使人根本不能得到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感觉和语言这两种视界,在尼采看来,还不是最根本的,二者都受制于生命本能。

凡对我们的生命无关紧要的,或无助于保存和发扬生命的,我们都不会意识到;相反,只有对我们生命有用时,我们才有意识,才会感觉到。

至于语言的视界,那是应生命体交往和沟通的需要所产生,也受制于生命体及其交往的活动。

对保存生命和发扬生命是否有用或有利才是支配人的认识的最根本的视界。

么一视界使人处处以对生命活动的成功是否有利作为出发点去行动,去认识,因此与利害关系无涉的客观知识,既无必要,又无可能。

因为,在尼采看来,生命活动要取得成功,与其说是需要与实在相符的真理,倒不如说更需要错误。

“生命的条件可能包含错误”(12),“最为错误的判断对我们是必不可少的”,“放弃错误的判断也将意味着放弃生命和拒绝生命”(18)。

由于非真理是生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人实际上并不追求、符合论意义上的那种真理,也不可能达到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

尼采对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的否定,既否定了洛克等人的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也否定了招真理视为与作为真正实在的精神本体相符合的认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他与历史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一样,强调认识对主体的依赖关系,即人的视界对人的认识的支配作用,从而夸大认识和真理的主观性、相对性和多元性。

不仅如此,尼采还从中推出了彻底否定任何真理的极端的结论。

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生活和活动范围不同,生命意志的强弱不同,各有各的视界。

就生命活动来说,生命体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利益,因而也就各有各的选择;就语言来说,每个人对语调都各有自己的用法,各有各的意义;就感觉来说,各人也选择不同的视觉、听觉印象。

这些不同的视界,有如不同的眼睛,“有各式各样的眼睛,斯芬克斯也有眼睛,——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真理’,所以根本没有真理”(14)。

通过否定符合论的真理观,否定一切真理(无论是本体论的、科学的,还是日常生活的真理),否认把握客观知识的可能,这是尼采真理论的一个基本的主张。

二抛弃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概念,把“真理”二字打上引号并断言根本没有真理,这是尼采在许多场合一再重述的思想。

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尼采也谈论认识论范围内的真理,并把它们称为“人的真理”。

比如,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他写道:“许多观念作为错误和幻想来到达世界,但也有真理来到,因为人紧接着为它们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基础”(15)。

那么,什么是人的真理?尼采又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真理概念从而把由人提供基础的命题或判断称之为真理呢?承认“人的真理”与否定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在逻辑上是否自相矛盾,同他的视界主义认识论是否一致呢?从尼采的大量论述看来,他似乎把真与非真视为命题或判断的一种性质。

当人们确信某一命题时,就赋予它以真理的性质,并断定其为真。

如“桌子上有一只茶杯”,这是一个命题,人们可以相信它,也可以不相信它,一旦人们确信桌子上确有一只茶杯时,他就给这个命题赋予真理的性质,并且把它称之谓真理。

由于这个命题之真来自人对它的确信,它的真理性是人赋予的,由人为之提供基础的,因此,称之为“人的真理”。

按尼采的哲学,人之所以要确信一些命题并赋予其真理的品格,完全是出于维系和增长生命的需要。

为了要在生命活动中取得成功,生命体必须首先对行动的条件及其可能的后果有所断定,而且必须确信无疑,形成一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作出意志的决断以付诸行动。

只有当他相信某物、某事确实如此时,他才会有所动作。

可见,把某些命题断定为真,乃是生命活动的必要前提。

“一定要有一堆信念,必须要有所判断,要对一切重要的价值没有杯疑——这是一切生物及其活动的前提。

因此必要的是把某物看成是真的,而不是:某物是真的。

”(16)这种出于生命活动的需要而被人看成是真的判断(并非符合于客观事物或存在的判断或命题)即“人的真理”。

尼采的笔下,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命题还是科学的命题,无论是感性层次上的命题还是理性的范畴,逻辑的、数学的、符号的命题,全都是由人的生命形式所支配的视界的“认知”,是由人投射到世界上去的。

这些命题都可能成为人的真理。

而其成真的条件归根到底1都是由人的生存条件所提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