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质资源

合集下载

育种学复习资料(级农学班)2

育种学复习资料(级农学班)2

育种学复习资料(级农学班)2《育种学》一、名词解释2、经济性状:指符合人类的生产要求,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最密切的动植物性状。

3、自交不亲和: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4、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5、生态类型:在同一物种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与当地的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遗传结构也基本相似的作物类型。

6、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7、混合法:在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分离世代,按组合混合种植,不加选择,直到估计杂种后代纯合百分率达到80%以上时(约在F2—F6)才开始选择一次单株,下一代成为株系,然后选拔优良系统进行升级试验。

8、衍生系统法:由F2或F3一个单株所繁衍的后代群体分别称之为F2或F3衍生系统。

这种方法是在F2或F3进行一次株选,以后各代分别按衍生系统混合种植,而不加选择。

对衍生系统进行测产,测定结果只作参考,淘汰明显不良的衍生系统,并逐代明确优良的衍生系统,直到产量及其他有关性状趋于稳定的世代(F5-F8),再从优良衍生系统内选单株,下一年种成株系,从中选择优良系统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直至育成品种。

9、一环系:由地方品种,综合品种和人工合成群体分离出的自交系。

10、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分离出的自交系。

11、回交: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连续多代杂交。

12、一般配合力:一个纯系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它性状的平均表现。

13、特殊配合力:某杂交组合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差。

14、雄性不育系:在两性花或雌雄同株植物中,雌蕊发育正常,但遗传性上自身造成无花粉或花粉失去活力的植株所构成的品系。

15、雄性不育恢复系:凡雌雄蕊正常,自交结实,能用作不育系的授粉亲本,并使杂种一代恢复正常育性的品种或品系。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重点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4、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3、应用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进化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2、工作量大,定向改良有一定随机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1、育种目标要求提高;2、种质资源受到重视;3、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提高;4、育种途径多样化。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品种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农作物的品种的3个基本特征: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产品品质3、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4、扩大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提高劳动生产率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育种新途径有:(1)杂种优势利用(2)远缘杂交(3)理化诱变(4)组织培养(5)细胞融合(6)基因工程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作物种质资源名词解释

作物种质资源名词解释

作物种质资源名词解释作物种质资源,又称品种资源、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作物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是维系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重要性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

然而在现代育种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生产上使用的品种有遗传基础日益贫乏的趋势。

其原因是:①在育种中,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目标,沿着一定方向进行选择,选择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品种的遗传基础也就越窄。

②杂交育种中使用的亲本,越来越集中到对当地条件最能适应、综合性状最好、配合力最佳的少数几个品种上。

如美国自20世纪初以来大面积堆广的大麦品种所涉及的亲本,总共只有11个品种,中国自50年代起的30多年中,全国各地育成的小麦品种的主要亲本也只有十几个品种。

这样就导致众多品种之间的亲缘相近。

③新品种的不断育成和推广,使原有老品种特别是地方品种逐渐被淘汰,常未作为种质保存下来,致使许多有益的基因随之丢失。

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农田生态环境条件的差异日益缩小,致使许多作物的多样性变异失去了生存条件。

水库、工厂、道路等设施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使一些野生种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而濒临绝灭。

由于以上原因而产生的作物遗传基础的狭窄性,以及育种工作的进展,使作物种质资源搜集和保存的重要性愈益突出。

预期在未来的农业中,作物种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关研究工作的深入程度将决定作物育种的优势。

产品分布世界上一些重要作物的原生起源地,在亚洲的有稻、小麦、大麦、粟、大豆、蚕豆、豌豆以及茶、桑、甘蔗、黄麻、苎麻等,在非洲的有高粱、咖啡等,在中、南美洲的有玉米、棉花、马铃薯、甘薯、花生、可可、烟草等。

有的作物经过地区之间的交流传播,又形成许多次生起源中心。

这些地区都存在丰富的种质资源。

此外,果树、蔬菜的种质资源在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原产地也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中国素以作物种质资源丰富多彩著称。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之基因文库保存(作物育种技术课件)

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之基因文库保存(作物育种技术课件)
NA
需要某个基因时, “钩取”。
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成片段
连接到载体
无性繁殖,产生大量,不仅可长期保存 该物种的种质资源,还可以通过反复的培养、繁殖、筛 选来获得各种基因,这对于抢救和长期安全保存种质资 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作物,从动植物中抽取大 分子量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把所抽取的DNA切成 许多片段,再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步骤,把这些DNA连接 在载体上,通过载体将DNA片段转移到大肠杆菌中去, 通过大肠杆菌的无性繁殖,产生大量单拷贝的基因,当 需要某个基因时,就可通过某种方法去“钩取”获得。

植物遗传资源与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植物遗传资源与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植物遗传资源与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作物品种改良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概念,介绍其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一、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概念植物遗传资源是指与植物相关的所有遗传信息和物质,包括野生种、栽培种、陆地和水生植物、野生近缘种等。

种质资源则是指植物的种子、芽、胚、细胞等可以保存和利用的材料。

这些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植物遗传资源则是种质资源的基础。

二、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平衡:植物遗传资源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至关重要。

通过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可以减缓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的风险,保持生态平衡。

2. 农作物品种改良:植物遗传资源包含了丰富的基因信息,可以为农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

通过利用遗传资源进行杂交和选择育种,可以培育出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和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植物遗传资源是粮食和农作物多样性的保障。

通过保护和利用植物遗传资源,可以确保食物供应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地区和人群的营养需求,并减少单一作物引起的食物安全问题。

4. 经济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

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有商业价值的植物产品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并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法1. 保存和管理:建立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保存库,通过种子库、细胞库等手段保存和管理种质资源。

定期筛选、复制和更新保存的物质,确保保存的资源的可用性和可持续利用。

2. 合理利用:通过遗传资源的对比和评价,选择适宜的物质进行利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快育种进程,培育出更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原理复习资料

作物育种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特定栽培群体;具有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品种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①提高作物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改进农产品品质;③增强作物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保证稳产和优质;④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良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⑤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⑥扩大作物种植区域;第一章育种目标一、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当、适应机械化操作二、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①适应国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②针对作物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依赖现有的种质资源;③与特定的生态环境及种植制度相适应;④落实到具体性状和指标;⑤用前瞻性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与中目标;第二章种质资源一、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1.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2. 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种质资资源的发掘与利用;3. 种质资源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是实现新育种目标的前提;4. 种质资源是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主要内容:1、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故又可称为基因中心或变异多样性中心;2、作物起源中心可分为原生起源中心与次生起源中心;三、种质资源的类别按来源分类:1.本地种质资源(农家品种、改良品种);2.外地种质资源;3.野生种质资源;4.人工创造种质资源;四、种质资源的收集方法:考察收集,征集,交换、转引;五、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种植保存、储藏保存、离体保存、基因文库技术;第三章作物繁殖方式及其育种特点一、作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二、有性繁殖作物的主要授粉方式1、自花授粉定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园艺种质资源研究报告

园艺种质资源研究报告

园艺种质资源研究报告1. 引言园艺种质资源是指在园艺植物中具有遗传多样性和经济、生态、科研价值的种质资源,对园艺产业的发展和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园艺种质资源的研究进行概述和总结,以期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园艺种质资源的分类园艺种质资源主要分为果树、蔬菜、花卉和草坪四个类别。

2.1 果树种质资源果树种质资源包括苹果、梨、桃等各种果树品种。

这些果树种质资源根据其果实特点、抗病性等因素进行分类。

果树种质资源的研究着重于品种改良、疫病抗性和营养价值的提高。

2.2 蔬菜种质资源蔬菜种质资源包括叶菜、根茎类蔬菜、瓜果类蔬菜等。

不同种类的蔬菜种质资源根据其用途和栽培特点进行分类。

蔬菜种质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品种培育、耐逆性改良和抗虫性提高。

2.3 花卉种质资源花卉种质资源包括各种观赏花卉,如玫瑰、郁金香、牡丹等。

花卉种质资源根据花色、花型、开花期等特征进行分类。

花卉种质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新花色和新花型培育、抗逆性改良和延长开花期等方面。

2.4 草坪种质资源草坪种质资源包括各种适合用于草坪建设的草种。

草坪种质资源根据草坪用途和外观特点进行分类。

草坪种质资源研究的重点在于抗病虫害改良、抗逆性提高和草坪质量的改善。

3. 园艺种质资源研究方法园艺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野外调查、遗传分析、生理生化分析、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和挖掘园艺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抗逆机制和营养成分。

3.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对园艺种质资源的起源、地理分布和核心种质的收集和鉴定的初步工作。

通过对野外样本的收集和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种质资源样本,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2 遗传分析遗传分析是对园艺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评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而指导新品种的选择和培育。

3.3 生理生化分析生理生化分析是对园艺种质资源的生长特性、抗逆机制和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的关键方法。

第一讲:种质资源

第一讲:种质资源

二、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
1 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分析现代育种史的几次重大突破,都与新资 源的发现和利用有着密切联系
* “绿色革命”一半矮秆小麦和水稻品种育成都和 日本农林10号(Norin 10),小麦矮源Rht1、 Rht2;台湾“低脚乌尖”水稻矮源有关。 * 杂交水稻“野败”雄性不育的发现,使我国及世 界杂交水稻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种质资源按来源划分
本地种质资源(地方品种或农家品种、
选育品种)。
外地种质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 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本地种质资源
特点:对当地生态条件有良好的适应
性、丰产性。往往作为杂交育种的骨
干亲本。
外地品种资源
特点: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引入。具有
本地品种不具有的重要遗传特性。丰产、
抗病、优质。是改良本地品种的重要材
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人工创造的原始材料比未经改造的材料有 所提高,类型丰富,而且日新月异,各有 特长,往往更符合现代育种工作需要。
特点:特异基因或基因组合的新作物。

糯麦、蓝糯、紫糯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搜集
一、广泛搜集品种资源的迫切性
1 育种工作的需要 1)新品种 2)新作物 2 物种保存,以免丧失的需要

种质资源保存方法
4、种质库保存
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 复份异地保存:从种子中分出一部分,放置另一地 方复份保存

5、自然保护区保存

是保存某些野生种质资源的最好方式,也称原地保 存
种质资源保存方法
6、种质资源圃保存

多年生植物如果树、茶树、水生蔬菜等采取田间保 存活植株和用无性繁殖方式保存种质
1974年成立国际性机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 会(IBPGR) 1994年IBPGR改组为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 (IPGRI) 目前全世界有38个基础种质库,76个国家具有中、 短期种子贮藏设施,其中56个国家具备长期保存条 件 1985~198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库 (CAA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A. 印度—马来西亚补充区 主要起源作物有薏苡、香 蕉等。 3. 中亚细亚起源中心 主要起源作物有普通小麦、密穗 小麦、印度圆粒小麦、豌豆、蚕豆、非洲棉等。 4. 西亚中心 主要起源作物有一粒小麦、二粒小麦、黑 麦、葡萄、石榴、胡桃、无花果、苜蓿等。
16


2014-3-18

5. 地中海起源中心 许多蔬菜作物,包括甜菜和许多古老 的牧草都起源于这一中心。为小麦、粒用豆类的次生起源 地。 6. 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 小麦、大麦的变种类型极其多样。 7. 南美和中美洲起源中心 主要起源作物有陆地棉、甘薯、 番茄等。存在大量玉米变异类型。 8. 南美(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中心 许多块茎作 物,包括马铃薯的特有栽培种都起源于此地。 8A. 智利中心 起源的重要的种有木薯、花生和凤梨。 8B. 巴西—巴拉圭中心主要有花生、可可、橡胶树等特有 种。
正是由于已有种质资源具有满足不同育种目标所需要的多 样化基因,才使得人类的不同育种目标得以实现。
2014-3-18 5
育种工作者拥有种质资源的 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是决定育种成效的主要条件,也是衡量 其育种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4-3-18
6
二、稀有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章 种质资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与发展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014-3-18
1
遗传资源 基因资源 原始材料 品种资源 种质资源
在遗传学上,种质资源常被称 为遗传资源,由于遗传物质是 基因,且遗传育种研究主要利 用的是生物体中的部分或个别 基因,因此种质资源又被称之 为基因资源。20世纪60年代我 国把用以培育新品种的原材料 或基础材料称之为育种的原始 材料,60年代初期改称为品种 资源。
2014-3-18 9
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材料

种质资源不但是选育新作物、新品种的基础,也 是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不同的种质 资源,各具有不同的生理和遗传特性,以及不同
的生态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阐明作
物的起源、演变、分类、形态、生态、生理和遗 传等方面的问题,并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育种成效。
2014-3-18
10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及其发展
瓦维洛夫提出 8 个作物起源中心
2014-3-18
11
一、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

瓦维洛夫从1920年起,组织了一支庞大的植物采集
队,先后到过60多个国家,在生态环境各不相同的
地区考察了180多次。对采集到的30余万份作物及其
近缘种属的标本和种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近 20年考察分析的基础上,用地理区分法,从地图上
14



2014-3-18
(二)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
5 7 8
8B 8A
4 6
3 2
1
2014-3-18
15

1. 中国起源中心(东亚中心) 主要起源作物有黍、稷、 粟、高粱、祼粒无芒大麦、荞麦、大豆、茶、大麻、苎 麻等。

2. 印度起源中心 主要起源作物有水稻、绿豆、饭豆、
豇豆、甘蔗、芝麻、红麻等。


(2)植物遗传类型的形成与地区生态环境有关
(3)遗传类型多样、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很遗传上的显性性状可以
看作是起源中心的标志。
2014-3-18 13

1. 作物起源中心(center of origin of crops)有两个特征, 即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的频率较高。又名基因中心或 变异多样性中心。 2. 最初始的起源地称为原生起源中心(primary origin center)。当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 外扩散到一定范围 时,在边缘地点形成次生起源中心(secondary origin center)。 3. 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一年生草本作物间在遗传性状上 存在一种相似的平行现象。 4. 根据驯化的来源,作物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原生作物, 如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第二类是次生作物,如燕 麦和黑麦。
观察这些植物种类和变种的分布情况,进而发现了
物种变异多样性与分布的不平衡性,于1951年提出
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Theory of origin center of
crops)。
2014-3-18 12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瓦维洛夫起源中心学说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植物物种分布不平衡
作物育种成效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掌握的种质资 源数量和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的研究深度。 从世界范围内近代作物育种的显著成就来看,突破性品种的 育成及育种上大的突破性成就几乎无一不决定于关键性优异种 质资源的发现与利用
如水稻籼稻矮源 低脚乌尖、小麦 矮源农林10号与 “绿色革命”; 油菜品种Liho、 Bronowski与双 低油菜新品种选 育; 抗根结线虫 的北京小黑 豆与美国大 豆生产; 水稻矮源矮脚 南特和矮子粘 与我国水稻的 矮秆育种等。
植物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 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2014-3-18 2
种质资源所包含的内容
凡能用于作物育种的生物体都可归入种质资源之
范畴,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育的品种、引 进品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人工创制的各 种生物类型、无性繁殖器官、单个细胞、单个染色体、 单个基因、甚至DNA片段等。
2014-3-18
3
第一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 上的重要性
种质是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是控 制生物本身遗传和变异的内在因子。
2014-3-18
4
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野生植物 原始作物
对自然、人工 变异的自然选择
各种各样 的地方品种
各类新品种
特异种质资源对人类和平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3-18 7
棉花根结线虫病害和正常植株根系
2014-3-18
8
三、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上物质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对作物育种不断提出新的目标。 新的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决定于育种者所拥有的种质资 源。如人类特殊需求的新作物、适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作物新品种等育种目标能否实现就决定于育种者所 拥有的种质资源。 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现在和将来都会继续不断地 从野生植物资源中驯化出更多的作物,以满足生产和 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例:甜叶菊、罗布麻、野苎麻、 橡胶草、银胶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