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放废物的处理处置

合集下载

第九章 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和处置

第九章 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和处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⑹易操作,易屏蔽,安全运行

特点:
外加热管较长,溶液 自然循环速度较快
加热室和分离室分开 设置,降低蒸发器的 总高度


蒸发器操作简便、运 行稳定,易于控制。

影响蒸发器运行的主要因素: ⑴蒸发器内的负压

一般采用负压操作,但负压使二次蒸汽增大雾沫 夹带量。
⑵液位 液位应控制在汽液混合导管中心线以下某一范围 内。
第九章 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和处置
9.1 9.2 9.3 9.4 9.5 9.6 概述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技术 高放废液的综合利用与最终处置 污溶剂的净化与再生 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核燃料后处理厂的废物,是从乏燃料中回收铀、提取钚的 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含有不同数量的裂片元素,或超铀元素 的水相和有机相溶液、气体和气溶胶、固体物质和粉尘。 放射性废物管理包括废物处理、运输、暂时贮存和最终处 置的全部过程。


固化分为:水泥固化、沥青固化或聚合物固化玻 璃固化等。


1. 对废液固化的基本要求
(2)固化体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机械强度、辐照稳定性; (3)固化体的化学稳定性高,在水介质中固化体组分的浸出 率低,应无爆炸性、无自燃性和对废物包装容器无侵蚀性; (5)固化工艺产生的二次废物应尽可能少; (6)固化工艺流程简单,能安全、可靠地进行远距离操作和 维修,运行费用低。




(2)固化方法及其优缺点
按要求将水泥、添加剂和废液混合均匀、装桶、封装。
水泥固化优点: 工艺、设备简单,可在废液贮存容器或处置容器中直接进行; 操作温度低,免去废气净化工序; 水泥固化体的化学稳定性和辐照稳定性较高; 投资少和运行费用低,能耗低; 易于实现远距离操作和自动化控制。 缺点: 固化物的浸出率较高; 最终产品的体积为原废液的1.5~2倍; 为防止结垢便于清洗,有些设备需用不锈钢制成; 处理化学泥浆时易生产胶状物,排料困难。

高放废物处置产业的概况和现状

高放废物处置产业的概况和现状

2 3
维普资讯
度; ③初步选址地区的处置选择程序( 3 分 个阶段 ,即初步调查地区的登记 、 选定地区的 地下调查以及最终处置设施的建设) 还确定了高放废物要在稳固的地层 中处置 , 等。 地下
深度大于 30 。根据这一法律 ,作为实施处置的主体机构 ,成立了核环境配置机构 , 0r n 其主要工作是处置场地点的选定、最终处置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处置费用 的征收等 。 发电用核反应堆运营者要向核环境配置机构交纳经济产业大 臣确定的筹集金。为确 保管理的透明度 ,缴纳的基金 由 “ 团法人促进核能环境配备资金管理中心”管理 ,核 财 环境配置机构根据计划获得所需数额 。
废液转换成便于处理的固体 ,需要混合进玻璃原料 , 在高温熔化后 ,在不锈钢容器中固 化( 以下称作 “ 玻璃 固化”) 日 。 本在乏燃料后处理过程 中,将产生的废液和玻璃固化体
称作 “ 高放废物” 。在其他国家中,也有对乏燃料不再进行后处理的国家( 如美 国) 乏燃 , 料本身就是 “ 高放废物” 。 玻璃固化的发生量 ,取决于核发电量。例如 ,I0 MW 级核电站运行一年产生 的玻 O0 璃 固化体为 3 个 , 16 年最初的商用核 电站运行开始至 2 0 年 1 月末产生的乏燃 0 从 96 03 2 料 ,换算为玻璃固化体相当于约 1, 0 。预计到 22 年可达 4 , 0 70个 0 00 0 0 个。 0 玻璃固化体 的初期放射能和发热量都高 ,随时间的推移 ,放射能会衰减 ,发热量也 会减少。但数万年以上的长寿命放射能在今后还会还残存下来 。因此 ,必须长期与人类
维普资讯
20 0 7生





第 2期
高放废物处置产 业的概 况和现状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题目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最新进展姓名胡家刚班级地质0901摘要: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一大公害,放射性污染对人类生命安全和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有严重的威胁,所以特别为人们所关注。

和平利用原子能,为人类造福不浅,但是核废物处置不好,又将对人类是一大危害。

放射性废物如何处置为好,必须进行科学论证。

所以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发展特别引起我们的关注,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将更好的处理这些废物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新方法,处理1.放射性废物放射性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1.1放射性废物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四类:1.1.1核燃料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铀矿开采、冶炼和燃料元件加工等。

1.1.2反应堆运行过程:反应堆中生成的大量裂变产物,一般情况下保留在燃料元件包壳内,当发生元件包壳破损事故时,会有少量裂变产物泄漏到冷却循环水中。

1.1.3核燃料后处理过程:大量裂变产物是核燃料后处理过程的主要废物。

1.1.4 其他来源核工业部门退役的核设施,核武器生产和试验以及其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部门如医院、学校、科研单位、工厂等产生的各种废物。

1.2放射性废物的分类1.2. 1 放射性废物radioactive waste为审管的目的,放射性废物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1.2.2 放射性气载废物 radioactive gaseous waste含有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其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气态废弃物。

1.2.3 放射性液体废物 radioactive liquid waste含有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浓度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液态废弃物。

1.2.4 放射性固体废物 radioactive solid waste含有放射性核素,其放射性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的固态废弃物。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_进展与挑战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_进展与挑战

[收稿日期] 2007-08-18[作者简介] 王 驹(1964-),男,江西遂川县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E -mail:radwaste@public .bta .net .cn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进展与挑战王 驹(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摘要] 随着我国核能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即将成为一个重大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在介绍国内外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面临的挑战:处置库场址地质演化的精确预测、深部地质环境特征、多场耦合条件下(中(高)温、应力作用、水力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辐射作用等)深部岩体、地下水和工程材料的行为、低浓度超铀放射性核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随地下水迁移行为及处置系统的安全评价。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科学挑战[中图分类号] T L94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742(2008)03-0058-081 前言随着我国核能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简称高放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即将成为一个重大的安全和环保问题。

这体现在最终如何安全处置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产生的高放废物、核武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业已产生的高放废物,以及我国存在的某些现阶段不准备后处理的乏燃料。

对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我国核能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与核安全同等重要的问题。

在技术层面,高放废物处置的研究和开发还存在一系列难题,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社会层面,则存在一些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社会学难题。

西方国家的核能开发情况表明,安全处置核废物,尤其是高放废物,已成为制约核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起步于1985年,当时只开展了跟踪性的研究。

近年来,在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下,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场址评价和核素迁移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其安全处置

放射性固体废物及其安全处置

目标:与人类、环境长期、安全隔离 要求:适合处置 不增加后代负担 长期安全性依赖人为管理 对后代个体防护水平高于现在 处理设施多重屏障 中低放射物可用浅埋岩藏或其他等效方法处理 高放物深库处理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置目标和基本要求
放射性废物处置要点
被处置的对象为符合处置要求的废物包; 需要按审管要求在选定的场址上建设处置设 施; 废物处置必须经过审管部门批准; 处置意味着不打算回取废物; 处置系统的功能是保持废物与人类环境长期 隔离,包括限制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向环境释 放、保护废物不受环境过程的干扰两方面内容。
监督和安全评价
监督: 处置场关闭后的监督,如环境监测、根制出入、设施 维护、档案保存、以及可能的应急行动等工作,应 在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参与下进行 安全评价: 为了估计废物处置设施的功能,并与要求相比较,在 选择方案、确定场址、设计、运行和关闭处置场时, 必须进行安全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处置场关闭之后在规定的场区控制期内仍应进行控制,以确保其符 合辐射防护要求及对环境无不利影响,并保证在此期间不发生时 处置场的侵扰
处置场关闭之后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a. 封闭阶段。刚关闭的处置场应保持封闭状态,只有 为了处行监督工作才能进入场内 b. 半封闭阶段。当证明废物的危害已经很小时,而且 废物的覆盖层完好,可以允许进入场区,但不允许进 行挖掘或钻探等作业 c. 开放阶段。在达到所规定的场区控制期后,废物的 放射性已降到不需辐射防护的水平,经验证,场区方 可证允许处置的废物数量或总放射性限值时, 处置场应实行正常关闭 2)发现处置系统的设计或场址的选择有不可改正的错误,或发生严 重事故,或发生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使得处置场不再适合处置放 射性废物时,处置场应实行非正常关闭非正常关闭应预作出则相 应的计划。实施非正常关闭必须得到国家环保部部门的批服 关闭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作者:刘苏彭安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9期摘要: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为放射性核素所污染,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或活度大于审管机构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期不再使用的物质。

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完全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因此只能通过自身衰变或核反应嬗变降低。

本文分析了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并就放射性废物处置方法就行了简述。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处置;水泥固化;玻璃固化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为放射性核素所污染,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或活度大于审管机构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期不再使用的物质。

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完全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温度,压力(真空)、电磁场等物理变化,或参加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其结果都不能改变放射性元素固有的衰变规律,不能通过化学、物理或生物方法消除,因此只能通过自身衰变或核反应嬗变降低。

放射性衰变指数规律为:任何放射性元素的原子都不会一下子全部衰变掉,假如现在一种放射性原子有N0个,经过t时间后,尚未衰变的放射性原子的个数就剩下了N个。

N和N0之間有如下的关系为N=N0e-λt,其自身衰变如15P32→16S32十-1e0+μ,核反应嬗变如4Be9+2He4→6C12+0n1+Q*。

本文分析了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并就放射性废物处置方法就行了简述。

我国对放射性废物的分类建立了国家标准,根据IAEA提出的建议,修订颁布了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GB9133—1995)。

按物理状态分为气载废物、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按比活度分为高放、中放、低放、豁免废物;其中,豁免、清洁解控和极低放废物指有些辐射是不必受控制的,对公众成员有效剂量低于10μSv/a;所引起的年集体有效剂量不超过1人·Sv或指经过去污、清污、熔炼等措施,低于或达到解除审管控制的活度浓度限值。

极低放废物是指多产生于核设施退役和环境整治过程,占退役废物总量的50%~75%,高出免管废物1~2数量级,放射性水平比豁免水平略高的低放废物,采用简易包装和简易填埋,可以处置在浅层填埋场中,覆土压实,监控30年场址就可以开放使用。

核能行业核废料处理与处置方案

核能行业核废料处理与处置方案

核能行业核废料处理与处置方案 第1章:核废料概述 ....................................................................................................................... 4 1.1 核废料的来源与分类 ....................................................................................................... 4 1.2 核废料的危害与特性 ....................................................................................................... 5 1.3 核废料处理与处置的意义 ............................................................................................... 5 第2章 核废料处理技术 ................................................................................................................. 5 2.1 化学处理技术 ................................................................................................................... 5 2.1.1 溶剂萃取 ....................................................................................................................... 6 2.1.2 离子交换 ....................................................................................................................... 6 2.1.3 电解 ............................................................................................................................... 6 2.1.4 化学沉淀 ....................................................................................................................... 6 2.2 物理处理技术 ................................................................................................................... 6 2.2.1 蒸发 ............................................................................................................................... 6 2.2.2 离心 ............................................................................................................................... 6 2.2.3 膜分离 ........................................................................................................................... 6 2.3 生物处理技术 ................................................................................................................... 6 2.3.1 微生物吸附 ................................................................................................................... 7 2.3.2 微生物转化 ................................................................................................................... 7 2.4 聚变废料处理技术 ........................................................................................................... 7 2.4.1 高温等离子体处理 ....................................................................................................... 7 2.4.2 电解熔融处理 ............................................................................................................... 7 第3章 核废料固化与包覆 ............................................................................................................. 7 3.1 固化技术概述 ................................................................................................................... 7 3.1.1 固化技术的分类 ........................................................................................................... 7 3.1.2 固化技术的选择原则 ................................................................................................... 7 3.2 包覆技术概述 ................................................................................................................... 7 3.2.1 包覆技术的分类 ........................................................................................................... 8 3.2.2 包覆技术的选择原则 ................................................................................................... 8 3.3 常用固化与包覆材料 ....................................................................................................... 8 3.3.1 水泥 ............................................................................................................................... 8 3.3.2 玻璃 ............................................................................................................................... 8 3.3.3 陶瓷 ............................................................................................................................... 8 3.3.4 聚合物 ........................................................................................................................... 8 3.4 固化与包覆工艺优化 ....................................................................................................... 8 3.4.1 工艺参数优化 ............................................................................................................... 8 3.4.2 工艺流程改进 ............................................................................................................... 8 3.4.3 材料研发 ....................................................................................................................... 8 3.4.4 质量控制与检测 ........................................................................................................... 8 第四章 核废料运输与贮存 ............................................................................................................. 9 4.1 运输安全策略 ................................................................................................................... 9 4.1.1 运输前的准备工作 ....................................................................................................... 9 4.1.2 运输途中的安全保障 ................................................................................................... 9

高放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

高放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

高放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
沈珍瑶
【期刊名称】《辐射防护通讯》
【年(卷),期】2002(022)001
【摘要】介绍了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方法,比较了其各自的优缺点,指出深地质处置是处置高放废物的合适方法.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沈珍瑶
【作者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L942.21
【相关文献】
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方法探究 [J], 韩法昌
2.靖安县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方法 [J], 舒海娟
3.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方法研究 [J], 高会亮
4.表面处理废物特性及处理处置方法探究 [J], 施珺洁; 徐洋; 楼紫阳; 李国标
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方法的综合评价 [J], 任钢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以下列题目写一篇综述性文章. 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及进展(包括次锕系元素和长寿命裂变产物的处理方法).

文章要求如下: 1. 格式要求(10分)。请按照一般的综述文章的格式进行,包括下列内容 题目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引言 正文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正文部分请按照内容逻辑关系分节,加小标题(60分)。 3. 引用参考文献需在文章中引用之处标出, 参考文献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格式列出。(10分) 4. 字数要求: >2000字(20分)。 5. 单独完成,如出现雷同,所有雷同者按照抄袭处理,均为0分。 6. 文章请在此模板内完成,打印。

高放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及进展 彭晨 061300105

内容摘要 目前,中低放废物的处置技术已日趋成熟;然而,高放废物的处置技术刚刚起步,2 / 25

仍处于研发阶段。因此,一些国际组织对高放废物的处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可以说,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关系着今后核能的继续发展。 对于高放废物的处置已经提出了多种设想,例如深地层处置、极地冰层处置、宇宙处置、海床深层处置、嬗变处置等等。在这些设想中,深地层处置是目前现实可行的办法,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技术也取得相当大的发展;对于分离—嬗变技术,国际上仍处于紧张的研究阶段;其它处置技术由于某些原因只能成为一种设想或尚待评价。 这篇论文将主要介绍高放废物处置的国际、国内背景;高放废物来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方案及其影响因素;高放废物分离—嬗变技术;高放废物处置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高放废物 处理处置方法 发展趋势

目录 一.高放废物的来源————————————-4 二.高放废物的地质处置——————————-5 三.高放废物的分离与嬗变—————————10 四.其他处置技术—————————————16 五.各国处置方法比较———————————18 六.高放废物处置的发展前景————————19 七.结论与展望——————————————24 八.参考文献———————————————25 3 / 25

引言: 核废物是危险废物的一种,对于危险废物的管理,一般有如下三个基本原则[1]: (1)分散与稀释原则:对核废物不适用; (2)转变成低危险性物质的原则:目前对于核废物尚未找到合适的方法,长期来说,嬗变是一种可能,它将减少高放废物的数量,但是嬗变后的废物也需要进行处置; (3)隔离原则:是核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

正文: 一.高放废物的来源[2]

人类的一切生产和消费活动都会产生目前不能再利用,或者不值得回收利用的物质,原子能的利用也不例外,一切生产、使用和操作放射性物质的部门和场所都可能产生放射性废物,其基本来源有以下7个方面。 (1)铀、钍矿山、水治厂、精炼厂,铀浓缩厂、钚冶金厂、燃料元件加工厂等; (2)各种类型反应堆,包括核电站、核动力船舰、核动力卫星,还有加速器的运行; (3)反应堆辐照过燃料元件的后处理,提取裂变元素和铀元素过程; 4 / 25

(4)核燃料和核废物运输与核废物处理过程; (5)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应用过程,包括医院、研究所及大学的有关研究活动; (6)核武器生产和试验过程; (7)核设施(设备)的退役过程。 绝大多数放射性废物产生于核燃料循环过程。从数量来说,放射性废物主要产生于铀采冶场址。从放射性活度来说,主要集中在乏燃料后处理厂。在核燃料循环中,99%以上的放射性物质包容在乏燃料元件的包壳中,如果乏燃料进行后处理的话,95%以上的放射性核素进入后处理所产生的高放废液中。 核燃料循环过程中积累的高放废物,其最终安全处置是核工业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高放废物指的是辐照过的反应堆核燃料后处理设备中,自第一循环溶剂萃取系统或相应系统操作中产生的含水废物,以及随后萃取循环或相应循环的浓缩废液。从本质上说这种废物含有全部不挥发性裂变产物、烧过的燃料中初始铀和钚的千分之几,以及反应堆中铀和钚转化生成的大部分其他锕系元素。它们的一般特征是贯穿辐射很强和发热率高。 表1-1体积放射性份额

核燃料元件的燃料芯体溶解后留下的残余锆合金和不锈钢壳及构件,在某些方面与高放废物相似,其中的钚含量相当于乏燃料的千分之一,并有50~100W/m3的发热率,需要10~20cm厚的含铅生物屏蔽层来防护。考虑到这些废物的特征,不管在哪个后处理环节中都要尽可能避免加入会使以后废物运行管理特别困难的化学药品。 后处理工厂产生的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在技术上是完全能够解决的,但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二.高放废物的处置方法[3]

高放废物通常指乏燃料后处理厂产生的高放废液及其固化体,以及直接当作废物处置(称谓一次通过式)的乏燃料元件。高放废物有很高的辐照水平,一座1000MW电功率的压水堆电站一年卸出20~30t乏燃料。其所含的铀、钚、次锕系元素(Np,Am,Cm)和裂变产物(FP)的比如表2—1所示。它们的半衰期长者达百万年,很多核素属极毒、高毒类,并且有强释热率。

表2—1 压水堆电站乏燃料主要核素组成

高放废物的处置,在195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提出地质处置方案,此后,

类型 体积份额 放射性份额 高放废料 3% 95% 中低放废料 97% 5%

U-238 U-235 Pu-239 裂变产物(FP) 次锕系元素

(MA) 约95% 约0.9% 约1% 约3% 约0.1% 5 / 25

人们探讨过不少方案。从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已经提出了许多处置方案(见表2-2),但现实可行和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只是地质处置。1999年在美国丹佛召开的国际地质处置会议和200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国际地质处置会议更确认了地质处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英国塞拉菲尔德大学地球化学家费格斯吉布提出深钻孔处置方案:将未冷却的高放废液注入4 000m深地下钻孔中,由于高放废液的衰变热将周围岩石熔化,温度降低后形成坚固的“花岗石棺”,把放射性核素固结在4 000m深地下。在这样深度,放射性核素不会影响700m深度地下水,放射性核素不可能返回地面,造成对生物圈影响。俄罗斯对此已提出概念设计方案,但未见哪个国家采用。 目前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地质处置是把高放废物处置在足够深地下(通常指500~1 000m)的地质体中,通过建造一个天然屏障和工程屏障相互补充的多重屏障体系,使高放废物对人类和环境的有害影响低于审管机构规定的限值,并且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多重屏障体系可分为两大屏障: (1)工程屏障。如高放废物固化体、包装容器(可能还有外包装)、缓冲|回填材料和处置库工程构筑物,这些构成通常所说的近场。近场包括全部工程屏障和最接近工程屏障的一小部分主岩(通常伸展几米或几十米远)。 (2)天然屏障。如主岩和外围土层等,这构成通常所说的远场。远场是从处置库近场一直延伸到地表生物圈的广阔地带。 多重屏障体系的作用是依靠和发挥整体性能的作用,某一屏障的不足性可由其他屏障的作用来弥补。 关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IAEA已发布了不少导则和报告。明确指出政府应建立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国家法律与组织构架,要明确处置设施开发和许可的步骤,要明确责任分担和经费保证等。 我国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标准,但这些远不能满足需求。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是一项发展中的高科技系统工程,许多法规标准和导则尚需制定。

表2-2 高放废物处置方案 6 / 25 2.1地质处置的影响因素[7]

1.深度 固体放射性废物地下贮存的基本原理是简单的,并且在好些方面具有吸引力:在深650m或更深的地方建造地下贮存库没有多大的技术困难;可以使各种地表作用与自然现象(包括风蚀作用、河流侵蚀、冰蚀作用、地表或近地表水流作用、陨石冲击与风化作用)不至于影响所埋藏的废物:而且许多地区现存基岩中的矿坑已有研究资料可提供有关地下水、地震频率和地质的资料。 2.地下水流作用 地下水是埋藏的废物最易接触的溶剂与载体,故在选择场地时,必须十分重视地下水环境的研究,确保场址周围不可能发生地下水的渗入或者入渗速度很低,在安全期限内不至于产生放射性溶质迁移到人类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还应研究古水文地质特征。掌握了控制岩石中水流的现时条件及历史条件,就有可能圈出适

处置方法 基本思想 可行性 深地质处置

地下库巷道—钻孔处置 几百米到千米深地下库中,挖掘巷道,适当布置钻孔,固化体叠放于钻孔中 研究最多,具有可实现性

地下库巷道—巷道处置 几百米到千米深地下库中,挖掘巷道,固化体封装在容器中,卧放在巷道中 美国尤卡山设计的可回取性处置采用此法 超深钻孔注入 将高放废液注入超深钻孔中,利用其自释热作用熔融周围岩体,达到固结于地质体中 俄罗斯已提出概念设计方案,尚可评价

分离嬗变(核焚烧) 将高放废物中次锕系核素和长寿命裂片核素分离出来,用反应堆、加速器或ADS嬗变成短寿命核素或稳定核素 正在开发研究中

洋底沉积岩处置 将废物置于深洋底沉积层中 可行性尚待评价,受政治因素影响大

宇宙处置 将废物发送到太空中去 风险大,费用高,公众不可能接受。早期设想方案,早被遗弃 极地冰层处置 将废物置于极地冰层中,利用其自释热作用不断下沉到底部 国际公约不允许。早期设想方案,早被遗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